楊絳: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2021-01-11 趙趙的期待

《我們仨》是錢鍾書妻子的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回憶錄。這本書寫於錢鍾書離世後的第四年,那時,楊絳已經92歲高齡,楊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她與錢鍾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三口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的生命歷程大致是:一個人的孤獨,兩個人的陪伴,三個人的溫暖,最後寂於一個人的落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當南方沒有名額時,她轉投蘇州東吳大學去讀書,直至1932年她成功的從蘇州東吳大學去清華大學借讀。此為一個人為夢想而努力的孤獨。

也是在1932年,楊絳認識了錢鍾書。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丈夫赴英國、法國留學。本書楊絳回憶歲月的起始,就是他們一同赴英國留學。楊絳的文筆是風趣的,在留學期間他們的獨立生活可以算是有點艱辛,但經她的文字寫下來好像都是溫馨的小事。

早起,鍾書照常端上早飯,還熯(ran)了他愛吃的豬油年糕,滿面得色。我稱讚他能熯年糕,他也不說什麼,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兒。我吃著吃著,忽然詫異地說:「誰給你點的火呀?」(因為平時我晚上把煤爐封上,他早上打開火門,爐子就旺了。)鍾書等著我問呢,他得意地說:「我會劃火柴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1937年,楊絳生下女兒圓圓。自此,兩個人的家變成了三個人的。後來,珍珠港事變,生活越發艱難,而淪陷區生活艱苦,但他們總能自給自足,認為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為此,錢鍾書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這句話在多年之後一語成讖。1997年,錢媛(圓圓)去世;1998年,錢鍾書去世。兩年中丈夫錢鍾書和女兒圓圓相繼離世,楊絳在是家不像家的地方獨自思念我們仨。楊絳在回憶一家三口的《我們仨》中寫道:她做了兩個夢,夢中女兒圓圓和錢鍾書走丟了,而在之後兩年內錢鍾書和女兒相繼離世。

在楊絳的《我們仨》的第一部分「我倆老了」中,記錄的是楊絳做了一個夢暗示著丈夫的去世,夢中她和錢鍾書走丟了,夢醒的時候還是很慌張,錢鍾書用「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來安慰楊絳。

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 描述了一個非常真實而又漫長的夢。夢裡的一切被楊絳記錄得一清二楚,讓人感覺這個夢真實得可怕,更讓人體會到這一家人在死別前經歷的痛苦和不安。

在楊絳筆下的夢境裡,他們從一個地方走出來,錢鍾書一晃眼就不見了,楊絳在古驛道上走啊走,一面是在白天尋找飄忽不定的錢鍾書以短暫的相見,一面是在晚上做夢去見錢媛看她的生活,而有一天錢媛病重離世了,她也與錢鍾書走失了。於是只剩她惆悵孤單的走在路上——「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當夢境退散,家不是家,因為沒有曾經的人了,家就只像驛道裡暫居的客棧而已。原先團聚的生活有多快樂,後來死別的日子就有多難過。

楊絳最樸素的文字裡卻蘊含最沉重的悲痛。這樣一個夢境,每每讀來令人身臨其境般窒息。那一句「我們仨就這樣失散了」是讀來最悲傷的話。

楊絳的文字讓我看到家的溫暖,死別之痛。也讓我反思自己是否浪費了健在的家人所相處的時光,是否在揮霍自己的珍貴的生命。

《我們仨》的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正式進入記錄楊絳一家三口的生活,從兩個人新婚在海外留學,到學成歸國再到抗戰時期的生活,三人一生中經歷的坎坷曲折,到最後三人陰陽相隔。

寫實的文字和前面兩個部分寫夢的文字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受著這一家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也體會到他們經歷困難磨難時的堅強和不屈。

世界上每一個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希望陪孩子到老,然而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會常伴父母膝下。

現在有很多的人渴望遠方和自由,或是用生命追逐名和利。他們似乎永遠都有不回家的理由,常回家看看好像是一個被埋葬在歌詞裡的奢望。

然「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沒有多少個十年,且行且珍惜。

在楊絳的文字裡,我看到了錢鍾書的與世無爭,也看到了阿圓的懂事貼心,更看到了楊絳的溫柔賢惠。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楊絳和錢鍾書平凡而又偉大的愛情。相知相守,相愛一生,這或許是每一對情侶都希望得到的結局。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些,又談何容易。而錢鍾書和楊絳的生活記錄卻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

兩人相處,相知為根本。一個不能了解你心性的人是無法跟你走到最後的,他無法理解你努力的目的,就無法理解你選擇的意義,更不可能只支持你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因為對人生的感知不同,於是選擇的人生道路便也不相同,那麼又怎能相伴相守,一路前行呢?

除了相知,更要能夠勇敢地為對方付出,一起經營兩人的小家,不去計較誰為家庭付出的更多。在愛情裡不過分苛求對方,做好自己身為伴侶的義務,在另一半脆弱的時候為他提供一個港灣,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才能共同成長,才能相守一生。

想要了解楊絳和錢鍾書先生溫馨又趣味的日常生活,學習怎麼經營一個美滿家庭,把孩子培養的優秀又溫暖,不如品讀一下這本楊絳先生書寫的《我們仨》。

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擁有和自己相伴一生的完美伴侶。

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連結一起購買吧

相關焦點

  • 大抵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起甜一起虐《琉璃》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趁現在播得少,趕緊把後面改改換個好聽一點的插曲,或者純音樂,實在不行就別配樂了。這個來得及調整就調整,調整不了就當我沒說 ​​​​。然後就是大家對於這種也比較迷茫,有的不混飯圈的姐妹開始也不知道怎麼應對(比如我)仔細想了想,我個人覺得以下處理會比較好(有覺得不對的歡迎指出來,有覺得不夠的也歡迎評論區指出嗷)
  • 電影《我愛你》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而這樣的話,張老頭在之前就跟金老頭說過:「如果她不在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一個人活著。」終其一生只愛一個人,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都不會改變我對你的愛。這種愛甚至強大到可以與你一起結束生命。電視劇裡戀人之間有時會用一句非常膩歪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張老頭從來沒有向老伴說過這樣的話,但卻付出了如此的行動。在純粹又真切的愛情面前,連對他放棄生命舉動的責難都無關緊要。金老頭因病離世的老伴兒只在電影裡以回憶的形式短暫地出現,但還是留給我很大的感觸。
  • 鳳凰紀錄片 坐在人生邊上——楊絳.2011 豆瓣9.0的紀錄片,講述楊絳先生的生平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試問,世間有幾對夫妻有著這般默契?錢鍾書先生寫《圍城》,楊絳先生放下一切專門做了兩年後勤工作者。楊絳先生寫完的作品,第一個讀者也總是錢鍾書先生。兩人志趣相投、志向一致、相互扶持。
  • 小紡薦書 |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喊他,沒人應。2.我轉側了半夜等鍾書醒來,就告訴他我做了一個夢,如此這般;於是埋怨他怎麼一聲不響地撇下我自顧自走了。鍾書並不為我夢中的他辯護,只安慰我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3.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裡的夢。第二部分楊絳以自己的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和丈夫先後離去的過程。
  •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導演手記
    找到了人,拍到了事件,但是仍舊有一個問題,就是到底問這些採訪嘉賓什麼問題,才是他們比較了解的楊絳,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後來出現在專題片中的採訪嘉賓都曾書面回憶過與錢楊的交往經歷。這個問題當時和我溝通最多的就是楊絳的助理。她不僅告訴我,哪個人可能可以談哪個時期錢楊的生活工作,還告訴我了一些比較敏感的事情。這些事情裡就有楊絳生前身後備受糾纏的,關於「打人」的官司。
  • 《我們仨》最「矯情」的一句話,年少不懂其中意,讀懂都是錢鍾書
    這是書中之前被認為「最矯情」的話,但如今讀感覺更能明白錢鍾書對楊絳的感情之深,讓人淚目。還記得,初讀《我們仨》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有些悲傷。但我真的好喜歡她筆下的那種生活,一家人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親相愛的感覺,真的很難得,雖然最後錢媛、錢鍾書先生相繼離世。楊絳雖然沒得到最好的相守,卻是最好的相遇和相守。
  • 《我們仨》:「萬能」楊絳與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和家的樣子
    楊絳很膽小,怕鬼,怕黑,錢瑗要保護她。有段時間,楊絳和錢鍾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錢媛急要回家看望他們,得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必須先寫好一張大字報,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線。回到家裡,她著重告訴父母,我們「思想上劃清界線」!
  • 《我們仨》:「'萬能'楊絳搭配搗蛋調皮的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
    楊絳很膽小,怕鬼,怕黑,錢瑗要保護她。有段時間,楊絳和錢鍾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錢媛急要回家看望他們,得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必須先寫好一張大字報,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線。回到家裡,她著重告訴父母,我們「思想上劃清界線」!
  • 《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
    關於錢鍾書,關於楊絳,關於《我們仨》,都由來已久。這本書很有名氣,評價也頗高,又是氣節與才華獨具的楊先生所書,按理說應當早看。待到如今才拿起讀,實在覺得有些遲。但晚讀好過不讀,散讀好過瞎讀。談論本書,有很多情愫,惹人閒暇情思,這是散文和隨筆的獨特,皆來自於情。
  • 楊絳:人這一生到底是為什麼而活?她逝前的感慨讓人沉思
    志向不高,是文化水平高低決定的,但有沒有人生志向是自己決定的但很多人都會在考慮,甚至一生都在尋找,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特別是進入人生的低谷或心情低落時。人生價值的問題,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的相繼辭世,再加上自己疾病纏身的境遇下,用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完成的一次自問自答。一、為了信仰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
  •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到底是什麼?她臨終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人來這世間走一遭不容易,一生幾十年而已,當然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3.為了真愛容顏可以變老,歲月可以變幻,但唯有一種東西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愛。生命不是因為那些坎坷而活著的,也不是因為那些不如意而活著,所有的坎坷和不如意,只為那一天,只為那一刻接觸到愛的本來面目。楊絳先生這一席話似乎道盡了人世間最理想婚姻的模樣,而她與錢鍾書的愛情就是如此。
  • 「彩雲易散琉璃脆」刺痛了對3D心理沙盤未來的思考
    「彩雲易散琉璃脆」刺痛了對3D心理沙盤未來的思考周六早上被一句「彩雲易散琉璃脆」觸痛:是否大凡美好的東西都經不住折騰?曇花一現也罷,繁華易逝也好,無不在訴說這個魔咒。想想有些前怕,立馬著手思考3D心理沙盤與心理沙盤的調整。
  • 皮皮蝦:【楊絳名言】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去世了,她留給世界的背影卻是清晰和雋久的。這真是奇妙!多少人雖然正面相見,印象卻是模糊的。多年前本蝦讀《我們仨》的時候,內心的感動現在仍能夠汩汩地湧上來,筆調安穩溫暖平靜卻強烈。今天,本蝦就把楊絳的一些名言精選一些作為紀念。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說到楊絳,大家或許還只是想到她的丈夫錢鍾書,和他的著作《圍城》。而對他的夫人——楊絳,卻少有了解。錢鍾書曾盛讚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
  • 錢鍾書走的時候死不瞑目,楊絳在他耳邊悄悄說了這話
    他不會打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手抓,全然沒有做學問時的那種瀟灑勁。楊絳本來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嫁給錢鍾書之後,心甘情願做起了小家庭的總管家兼「老媽子」。愛是相互的。新婚不久,「笨手笨腳」的錢鍾書也慢慢學會了做早餐。
  • 一個人對三個人的思念
    楊絳先生便是那個形單影隻,獨活於世間的人。萬幸,她還有幾十年甜蜜而有趣的回憶為伴,還可將離別之苦圓滿成一個人漫長而悠遠的夢,匯成了這本溫暖的《我們仨》。大學時初讀《我們仨》,儘管楊絳先生對悲痛與酸楚不多著一字,可想到那古驛道上,白髮蒼蒼的孤單身影,反覺得自己比她更傷心、更心酸,幾次熱淚盈眶。楊絳先生在開篇中說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 楊絳《我們仨》:夫妻最好的相處之道,幸福婚姻的秘密都藏在這裡
    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對楊絳說:「我沒有訂婚。」這在當時看來,簡直像一個「登徒子」,但楊絳的回答是:「我也沒有男朋友。」兩個人就這樣在一起了,只一眼,便已確定了一生。後來錢鍾書還在用一首詩表達了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