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賦予的象徵意義越多,往往難以承受其重。金馬獎,「讓電影歸電影」,如此單純最好。可一旦被當作「軟實力」的呈現載體,多少就變得沉重。
把時間拉長看,由於臺灣地區經濟騰飛較早,電影、音樂、娛樂等流行文化先走一步,其影響力確實曾經在大陸風靡一時。提起金馬獎,面對大陸,少數臺灣人總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但隨著大陸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兩岸實力反轉,島內這些少數人原本持有的「優越感」,在大陸面前已被擊碎一地,心態不免 「不平衡」,甚至難以接受,或有嚴重挫折感。
以2014年第51屆金馬獎為例。當年大陸電影「井噴」,不但有7成獎項花落大陸,重頭獎項幾乎全被大陸摘得。
大陸的豐收,映襯著臺灣相對落寞。當時島內就有少數人和綠媒酸言酸語,悲嘆「金馬獎」變成「大陸獎」;還有人揶揄金馬獎已變為「百花金馬獎」,還質疑評審的組成與政治信仰;更有人小裡小氣要求將金馬獎「收回」,理由是「金馬獎是臺灣人出錢辦的獎,憑什麼要讓別人來分一杯羹?」
雖然在1999年,金馬獎主辦方與臺「新聞局」達成協議,規定出席的政界人士不上臺、不致辭、不頒獎「三不原則」,但民進黨2016年上臺之後,想盡辦法插手金馬獎,試圖藉機煽動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
以2016年第53屆金馬獎為例。大陸影人一舉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影片在內「四大獎」,臺灣方面大獎項目上幾乎「顆粒無收」。這時,島內那些少數人「情緒更壞」了。有人叫囂「取消金馬獎」,民進黨民代帶頭抱怨:「每年花這麼多經費辦金馬獎,總是看見大陸的影片、演員、導演上臺領獎;金馬獎成了為他們出鋒頭的場合,乾脆就停辦!」
民進黨「政治黑手」的介入,金馬獎「中獨」越來越深,以致釀成2018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的嚴重風波。是時,臺灣導演傅榆公然在臺上發表「臺獨」言論;在場的蔡當局「文化部長」鄭麗君還大讚 「說得太好」;蔡英文也火上澆油。當時島內文化評論者認為,傅榆應該是得到蔡當局授意才敢在這個收視率極高的場合突兀「放獨」。
(金馬獎頒獎儀式上傅榆「臺獨」言論)
只是,「臺獨」逞一時之快,讓這個撐了五十幾年的金馬獎遭受致命傷害。大陸如今宣布不參加了,島內有評論就指出,金馬獎成為民進黨當局製造兩岸對立、惡化兩岸關係的又一犧牲品。而這個苦果,卻要臺灣地區「全民買單」。
(臺下的李安導演,神情尷尬,心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