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呂先生欣然命筆,為正和島讀者解析「秦始皇的成與敗」。
本文去掉一切繁瑣的史學考證,直擊要害,希望能對大家在領導實務上有所助益與啟示。
(本文摘自正和島《決策參考》,詳情見文末)
作 者:呂世浩 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編 輯:孫允廣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推薦語:
自2013年在中歐聽呂師的人文課《秦始皇》起,我追隨老師學習國學已有七年。呂師開的每一門課我都報名了。
呂世浩老師在課堂上將每一個留名青史的人物栩栩如生接引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所有我們遭遇的境況,都在歷史上反覆出現。我們的智慧既沒有空前也不會絕後。每一年都不會是最好的一年,也不會是最壞的一年。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呂師以獨有的中國思辨方式,帶領學生在歷史長河中自由穿行,與聖賢先師會晤,為千秋萬代傳承。
秦國在制度上的成功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
——《孫子兵法》
在戰國初年,秦國原本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後來歷經惠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一百多年的努力,才有了秦始皇的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不僅改變了秦國的命運,更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在於他將原本由血緣來決定利益分配的制度,改為由能力來決定利益分配。
簡單地說,就是「能者上,不能者下」,這一點讓所有個人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也帶來了組織執行力的強大。
令人好奇的是,當時六國皆有「布衣卿相」的出現,奉行這種政策的其實不只秦國,後世的王朝大體也延續這種政策,為何都不能像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那樣成功?
如果我們比較秦國和後世的制度,就會發現其間差別的真正關鍵,在於《商君書》所說的「利出一孔」,就是讓屬下面對問題時,除了「完成任務」之外,沒有任何選擇。
法家認為,人的選擇越少,執行力就會越強大;人的選擇越多,執行力就會越差。
試想,如果長官告訴第一線衝鋒的士兵,他其實可以有十種選擇,那麼這隻軍隊的戰鬥力會如何?
在法家看來,天下人所作所為不過就是為了得利,因此只要把其他能夠得利的孔道全部堵死,只留下一個能夠得利的孔道,這個孔道就是上級想要下級去做的事情,這樣下級就會爭先恐後地去從事它,執行力保證強大。
那麼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全國人民一切地位享受都由軍功決定,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商鞅在秦國重新劃分了二十級爵位,除君王外每個人所能擁有的土地、房屋、奴隸還有衣食享受,全部根據爵位等級決定。
而一旦建了軍功,徵服了新的疆域,秦國就將土地分給有功之士。有越大的軍功,就有越高的爵位,得到越多的土地。
因此讓秦國人民具有最強大的執行力,如《商君書》所說:「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在秦國,即使你家財萬貫,但沒有爵位,就不能住大房屋、穿好衣服,也不能擁有大量的土地。
更狠的是,即使你父祖都是宗室貴族,只要沒有軍功,你就不能名列宗譜之中,自然也就不能繼承父祖的財富地位。
說得更清楚一點兒,商鞅斷了秦國所有任何不思進取之人的後路,讓他們只能按秦國安排的道路奮力前行,否則就會被國家淘汰。
這確保了組織和個人的的利益是一致的,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這就是秦國強大的秘密。
古今所有組織間的競爭,從企業到國家,除非已經到了足以降維打擊的層次,否則決定勝負的關鍵從來不在於理論的高深,只在於執行力的強弱。
這就是歷史上,野蠻為何往往戰勝文明的關鍵。
然而這樣的制度雖然帶來強大的執行力,讓秦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卻也有著嚴重的問題,造成了日後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在個人上的成功
「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人物誌》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執行力凌駕於六國之上,百餘年間持續取得了一連串的軍事勝利。等到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即位時,秦國版圖已接近天下之半。
但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秦國之所以能在始皇時代完成統一天下的空前偉業,這和秦始皇個人的特質也有著直接關係,從他生平的兩個故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秦王政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父親是秦國派到趙國的人質,因此小時候倍受欺凌。
他回秦國後不久便即位為王,秦始皇即位的時候幾歲?十三歲,在今天不過就是初中一年級的孩子。
當時秦國雖是天下第一強國,但國家的政權卻在權臣呂不韋和太后的情夫嫪毐手裡。
等到他二十二歲親政之後,便平定了嫪毐的謀反,又剷除了呂不韋的勢力。
由於嫪毐的謀反背後有著太后的支持,被理應是跟自己最親的母親背叛後,始皇的內心聚積了滿腔憤恨,因此將親生母親流放到離宮,終生不願相見。所有勸諫始皇原諒太后的臣子,全部被他殺掉。
這時一個叫茅焦的齊國人求見秦王,冒死諫言:「秦國正要經略天下,但您卻流放您的母親,無疑背上了不孝的名聲,我擔心原本降服的諸侯聽到後,從此對秦國離心離德。」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孝道,不孝之人在社會上會遭受強烈的排斥。始皇想要平定天下,不孝的名聲將使他的事業事倍功半。
這一刻,如果你是始皇,你會怎麼做呢?
始皇立刻接受茅焦的建議,親自到離宮迎回母親,讓她重新住在太后所居的甘泉宮。
各位以為秦始皇在感情上,真的願意這麼做嗎?
在《史記》記載,當秦國日後攻下趙國首都邯鄲後,始皇特地重遊兒時故地,然後將小時候得罪過他的人,全部找出來殺光。
一個能夠記仇這麼久的人,一個過了不管多少年都還要報復的人,當被親生母親背叛的時候,他的恨意只有更加強烈。
但始皇卻為什麼願意選擇聽從一個外國人的話,把母親迎接回來呢?因為對方講得有理。
歷史上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關鍵究竟何在?從歷史上總結來看,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請把你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往往是你理智控制了感情,還是感情控制了理智。
從另一件事,也能看出秦始皇的這項特質。
在秦國的東方,有一個弱國叫做韓國。由於地處交通要道,秦國每次向東侵略時,韓國都會第一個倒黴。
為了防止秦國的侵略,韓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派了一名叫鄭國的工程師前往秦國,說服秦始皇在關中地區修建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用來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讓秦國沒有餘力東侵。
後來事情敗露,鄭國被秦始皇抓起來。鄭國坦然承認,他真的是韓國的間諜,但他同時也真的是水利工程師。這個水利工程不是假的,一旦完成後,秦國國力會大大增強。
這一刻,如果你是始皇,你會怎麼做呢?
始皇知道自己被間諜所騙,想必一定是憤怒的。但他不僅沒有殺掉鄭國,還繼續重用他完成了這項水利工程,並且名為「鄭國渠」。
為什麼始皇要這麼做呢?因為這對秦國有利!
當時秦國本土的大臣勢力,紛紛利用鄭國間諜案,指責外國來的遊士都可能是間諜,應該將這些人全部趕出秦國。
本土大臣會有這種反應,是因為秦國制度惟才是舉,歷代國君都重用外國人,如百裡奚、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等歷代秦相全是外國人。本土大臣抓到了這樣的天賜良機,自然決定大舉反撲。
始皇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將外國門客全部驅逐出境。就在此時,一位來自楚國的小小門客上書準備說服秦王,這個人的名字叫李斯。
李斯告訴秦王,國家以人才為本。若只是想要守住一國,只用秦國的人才當然可以。但如果志在天下,就應該要用天下的人才。
更何況將天下的人才趕走,這些人必定對秦國懷恨在心,若他們回到母國被重用,等於製造了無數仇視秦國的敵國人才。
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壯大敵人的實力,這是一件天底下最愚蠢的事啊!
這一刻,如果你是始皇,你會怎麼做呢?
始皇不但立刻聽從建議,而且從此重用李斯。
始皇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會讓秦國本土勢力嚴重不滿嗎?他當然知道。既然知道,為何還甘願冒這樣的風險?因為他要統一天下!
始皇做事,向來只問這件事對他的目標是否有利?有利,他就去做。無利,他就不做。
只要對他統一天下有幫助的建議就聽從,只要對他統一天下有幫助的人才就要重用。
秦始皇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在統一天下之前,無時無刻不把自己的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一念之間,就能決定人的成功或失敗。
秦朝在制度上的失敗
前面提到,商鞅變法給了秦國一套最有執行力的制度,讓秦國消滅了六國。但為何秦朝卻在短短十四年後就滅亡了呢?這是因為這項制度本身,有著致命的弱點。
首先,商君之法的要點,是利用人性對於獲得權力和財富的貪婪,帶來強大的執行力。但統一天下之後,帝國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這是當時的交通技術條件和中國的地理格局所決定的。
當時中國,北邊是寒冷的草原,西邊是荒涼的沙漠,南邊是熱帶雨林,東邊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唯有中原最為富庶。
一旦中原全部納入統治,對外的任何擴張都將入不敷出。
但秦朝卻沒能停止擴張,因為底下有無數人才,都盼著靠軍功來改變自己的地位。如果停止擴張,這些人都將失望,甚至可能鋌而走險,成為社會最不穩定的要素。
擴張,則民窮財盡;不擴張,則社會動蕩。商君之法,讓秦朝陷入這樣的制度死局之中。因此秦始皇不得不在統一天下後,發動了對匈奴和南越的戰爭。
三十萬人北伐匈奴,最後得到了河套之地,但接下來就是中原為了維持這塊地方,不斷地進行大量資源的輸血。而五十萬人南徵百越,第一次慘敗收場,直到第二次終於成功,但一樣是入不敷出。
其次,法家治國強調「法無二出」,也就是一切依法行事,沒有雙重標準。這也就是《史記》所說「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
但如果一切依法行事,試問上位者的恩德從何而來?屬下所有獲得,皆是他能力所致,何來對於上位者的感激?
大多數人類都是感情的動物,只有少數人能將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當組織一切依制度行事,上下之間全無感情恩德可言時,一旦環境變化,屬下就會毫不留情拋棄組織,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出路。
這也就是秦朝末年,為何派到各地的官吏紛紛叛變的原因。
第三,商君之法強調「惟才是舉」,地位由才能決定。但這樣的選拔標準,全然沒有道德的考量。
以至如李斯、趙高這樣有才無德的人物,最後佔據了最關鍵的位置。在秦始皇駕崩之後,這兩個人聯手害死了他的繼承人,最後促成了秦朝的滅亡。
「無恩無德,惟利是圖」,正是秦國崛起的動力,同時也是秦朝滅亡的原因。六國為秦國所滅,而秦朝末年六國民眾紛紛起義復國;但秦國為劉邦所滅之後卻不見一人出而復國,也正是這個原因。
秦始皇在個人上的失敗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大學》
要觀察一個人的本性,最重要的就是看他得志之後是什麼樣子?看他失意之後又是什麼樣子?
那秦始皇得志之後是什麼樣子呢?
他在統一天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要求大臣們想一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名號來稱呼他,來彰顯他的成功,讓後世代代傳頌。
大臣們經過討論後,最後在書上找到了一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尊號叫「泰皇」。但秦始皇並不滿意,他決定將自己的尊號叫做「皇帝」,意思就是「德過三皇,功蓋五帝」。
在秦始皇的心中,他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過去所有的古人,沒有一個能與他相比。
接下來,始皇開始巡行天下刻石,將自己的功績刻在石頭上,以求流傳千秋萬代。
刻辭中他將自己統治的天下,敘述成一個理想世界,不僅「諸產得宜」、「黔首是富」,百姓人人安寧富裕,甚至還「澤及牛馬」。
而在他統一天下的第三年,始皇巡行南方,過江時卻碰到了大風幾乎翻船。古人遇到這種事,便會懷疑是因得罪神祇而遭到阻礙。
這一刻,如果你是始皇,你會怎麼做呢?
結果始皇大怒,當地的神祇是湘君,他下令要刑徒三千人將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再放火焚山,作為對湘君的懲罰。
這一刻是始皇一生的巔峰,只要阻礙他的,就算是神鬼也要被他踩在腳下,他連神祇也不放在眼裡!
秦始皇如果連神祇也不放在眼裡,又如何會將百姓放在心中?無怪乎後來的濫用民力和施行暴政了。
那秦始皇失意之後又是什麼樣子呢?
又三年之後,始皇有一次微服出巡,身邊只帶了四名武士,結果在鹹陽附近居然被盜賊所困,最後武士們奮力廝殺,才擊敗了盜賊。
這不是新徵服的東方六國,而是始皇統治下的首都。天下統一才六年,竟然就有大規模的盜賊敢在鹹陽橫行,就知道秦朝的統治已經到了什麼地步。
為什麼盜賊會那麼猖獗呢?《史記》用五個字給了答案「米石千六百」,這年一石米的價錢是一千六百錢。
自春秋到漢朝,從史書記載來看,正常米價一石大約是幾十錢。如今天下已無戰亂,米價卻漲到一千六百錢,足見刻石中說的「諸產得宜」「黔首是富」「澤及牛馬」全是空話。
為什麼盜賊橫行?正是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鋌而走險。始皇應該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天下完全不像他吹噓的那麼美好。
這一刻,如果你是始皇,你會怎麼做呢?
他的做法是掩耳盜鈴,繼續巡行刻辭,繼續強調「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老百姓完全沒有多餘的徭役,男人都在田地裡面快樂地耕作,女子也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天下一片富裕太平的景象。
秦始皇不是不知道問題,而是當碰到問題的時候,他選擇的是自欺欺人。
秦始皇是笨人嗎?絕對不是。這個人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剷除權臣親政,到最後統一六國,他是絕頂聰明的人。
可是從歷史上看,這個世界上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因為他不能忍受自己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聰明、那麼成功。
始皇不想聽真話,底下自然沒人敢講真話。
《史記》中提到當時方士評論始皇說:「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當人走到了自欺的地步,周圍的人也開始欺騙他,他就離失敗不遠了。
結語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經》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
那麼,面對秦朝制度上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這一點,漢朝做了最好的示範。
其實秦朝的制度不是問題,因為天下本無完美的制度。真正的問題是,秦朝統一天下之後, 並未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它自己的制度。
秦始皇要時代來適應制度,而不是制度去適應時代,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漢朝初年採用的也是秦制,但漢朝改變了「惟才是舉」的做法,改為「德才並舉」。同時除了軍功之外,讀書也納入才能的另一種考核標準,因此文化開始興盛。
這樣的做法固然使執行力和擴張性大大不如秦國,但卻帶來了極強的穩定性。
而培養品德,必從強調教育開始。
古代品德教育的核心,便是忠孝。忠從孝來,因此西漢的皇帝尊號皆帶有「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
而要發揮忠孝教育,莫過於儒家,因此儒家至少在明面上勢必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其因正在於此。
那麼,面對秦始皇個人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這一點,漢文帝做了最好的示範。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史記》言:「宮室苑圈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約己惟儉,待人惟德,念念惟在百姓民生,專務以德化民。最後的結果是「海內殷富,興於禮義」,締造了文景之治的美好時代,奠定了大漢長治久安的基礎。
才能和功績決定一個組織能跳多高,但唯有道德和文化決定一個組織能走多遠,秦始皇的成敗正為這一道理做了最好的示範。
排版 | 陳萌
審校 | 張溪冉 輪值主編 | 孫允廣
《決策參考》:越重要的人越需要
創刊8年,乘風破浪,全新改版,8大專欄帶來認知新盛宴,涵蓋前沿趨勢、管理實招、創新案例及人文思想、讀書品人。
用戶推薦+名家點評,為10000名商界、政界、學界等決策者獨家定製、精準推送。
與柳傳志、馬蔚華、汪建國等商界大佬一起讀《決策參考》,可加主編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