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嬰兒疑似趴睡窒息」的事件,引起了非常多關注。
因為最開始廣泛傳播的聊天記錄裡張冠李戴提及到了我,所以一開始受到了這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網絡暴力,情緒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正規媒體和監管機構已報導和調查這件事,那個涉事機構和個人也已經清晰。
雖然情緒還沒有完全緩過來,但這次事件中,對睡眠、睡眠訓練這些話題也有諸多的討論。我覺得這件事情發生,不是因為睡眠知識說多了,而恰恰因為很多尋常的睡眠知識沒有成為常識。 當人人都有常識時,悲劇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遇到有力的狙擊。
我覺得自己也有責任發聲,多一些理性討論,或許能夠正本清源,不讓奇貨可居者有機可乘,不讓悲劇重演。
就像一個留言說的,大家關注點不止在於趴睡,這件事情跟睡眠訓練有關,就多少會牽扯到我。因為我不推崇睡眠訓練,在書裡寫的是睡眠引導,也有人乾脆就說睡眠訓練等於睡眠引導,反正都是一回事,蛇鼠一窩。 通常睡眠訓練包含多種不同的方式,但國內大家比較熟悉的討論範疇中,睡眠訓練主要是指哭聲免疫法(英文Cry it out 簡稱 哭免或CIO)。哭聲免疫法描述起來很簡單粗暴:放床,家長離開房間。哭免最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94年,由著名兒科醫生Luther Emmett Holt (1855 –1924) 提出於他的著作 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 《孩子的餵養照料》(字面直譯),他曾兩次被選為美國兒科協會主席。網上盛傳哭聲免疫法起於、基於華生的理念, 事實上,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1878年-1958年)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維基百科中關於他的簡介沒有提到哭聲免疫法相關的內容。而兒科醫生Luther Emmett Holt 提出哭免是在1894年,那年華生才16歲。說到哭聲免疫法,還有《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中文名《嬰幼兒睡眠聖經》一書的作者的作者Marc Weissbluth(馬克·維斯布朗),該書在1987、1999、2003三版出版,於2011年引進中文版,他是美國臨床醫師協會成員、西北大學小兒科芬堡醫學院兒科教授。《從零歲開始》、《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超級育兒通》等書中,也都涉及到一些類似方式,其中《從0歲開始》還涉及到2-3個月就趴睡的內容(這是錯誤做法),《嬰幼兒睡眠聖經》中沒有建議過要趴睡,也提到建議年齡是4個月以後。哭免最廣為大眾所知,但也最具爭議,反對聲音由來已久。在我的書《嬰幼兒睡眠全書》中,寫過對哭免的看法,
「我不推薦採用這種方式」,也提醒
「應該避免留下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內」:
那天我看到徐醫生推送裡面有個留言,也欣慰這些信息,在幫家長判斷什麼是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上,發起到了作用。同樣有讀者提到,正因為這個例子,她對哭免有了警惕。哭免的爭議很大,但還是有很多人會去嘗試,和方法最簡單直接有關係。我覺得哭免最可怕的點在於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讓父母降低敏感度。育兒不能總想著走捷徑,在這次事件中,雖然目前的信息顯示趴睡窒息可能是悲劇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家長敏感一點查看,也許悲劇不會發生。就像我在書裡提到的,目前並沒有完全可靠的研究,系統地闡述哭免的長期、短期影響。很多時候靠調整身體狀況、作息、溫和陪伴就能夠改善睡眠,絕不要跟風採用哭聲免疫法。這次討論中,不止涉及到哭聲免疫法,還牽扯到所有的睡眠引導,甚至於整個睡眠這件事。那當我們在說睡眠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熟悉我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一個草根媽媽,正因為當初發現,在睡眠問題上,家長能找到的辦法非常有限:比如搜索出什麼叫魂大法,或者是只能熬到斷奶,或者簡單粗暴的讓孩子哭 才立志寫睡眠書。我曾經幾乎把市面上能找到的睡眠書,甚至於提到睡眠的書都讀過一遍,也參加過兩種不同機構的睡眠諮詢培訓,2016年的時候還去波士頓兒童醫院觀摩學習過。從13年在網上分享開始,幾乎每天都在網絡上跟媽媽們交流,收集和整理過很多案例,辦過講座,開過公益睡眠群,課程群,也嘗試過開發免費小程序幫助大家排查睡眠問題,甚至聯繫過程式設計師開發作息記錄小程序,試圖通過大數據分析睡眠問題.現在提這個,不是為了標榜自己,而是說明一下,我觀點的形成和來源。正因為如此,我深知睡眠問題的複雜性,也保持敬畏,所以在睡眠問題的觀點上,我並不推崇簡單粗暴,而是嘗試提供更能兼顧孩子和父母情緒、睡眠狀況,更符合中國家庭的方式。
以我多年的感受,首先我想說,睡眠知識 ≠ 睡眠訓練比如在《嬰幼兒睡眠全書》中,我就介紹了很多睡眠相關的內容,做了個簡要的導圖,不難看出,睡眠問題其實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基礎的睡眠知識,睡眠安全等等(這也是這次事件中大家強調的)。睡眠訓練只是諸多改變入睡方式的方式之一,不是沒有爭議,更不是必須進行,如果把睡眠和睡眠訓練畫上等號,就仿佛拿榴槤代表了蔬菜水果,是以偏概全了。2016年去哈佛醫學院附屬的波士頓兒童醫院觀摩學習時,有4周時間,醫生在旁邊看診,我就在旁邊聽,睡眠門診中的建議其實涉及讓孩子自己嘗試入睡,涉及到家人離開房間,涉及到哭,但安全的大前提,對於作息的記錄和問詢,對於睡眠問題原因的分析和排查其實是佔了更大比重的。如果把改善孩子睡眠的努力,等同於哭聲免疫法式的睡眠訓練,將睡眠訓練作為一個筐,把所有的睡眠相關的內容都放在這個筐裡,一棒子打死,父母又如何了解嬰兒的睡眠需求和睡眠特點,如何判斷導致睡眠問題的各種原因,如何得知睡眠安全知識 ,這又是否會釀成新的悲劇。
當說睡眠的時候,我的初心是希望那些每天只睡幾個小時,沒有人幫手的媽媽, 能有更多渠道獲得靠譜的知識和信息。當她們熬不過去的時候,在她們抱著孩子,孩子哭自己也哭的夜裡,能找到一些有幫助的內容,幫她們渡過難關。
因為這次的事情,有很多反睡訓的聲音出現,我覺得這些聲音中,要重視孩子感受,要重視母嬰聯結,強調依戀關係,
這些都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但其中有一些提到,睡眠引導和睡眠訓練是一回事,在這點上,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至少在我的書裡,睡眠的改善,不是走捷徑,更不是無視孩子狀況和情緒,而是包括對基礎知識對了解,對睡眠狀態對觀察記錄,對睡眠問題產生原因的排查,對寶寶需求、作息的了解和梳理。
睡前安撫孩子,不是說只能要麼0要麼100,我們不能說99不是100,所以它等於0。根據情況選擇拍或抱哄或者放床,跟把孩子丟在那裡,完全不管不顧不看,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是簡單從邏輯上就能明了的。就像開車,不是要麼猛踩油門,要麼急剎車,或者開車打瞌睡,而是需要根據不同的路況及時調整方向,如果有哪個教練告訴你,你只能踩油門或者只能踩剎車,那就陷入了教條之中。路況複雜,沒有哪個教練能夠預計到所有會出現的狀況,只能靠我們懂得基礎原理,然後保持警惕,隨機應變。育兒也是一樣,不是非黑即白,極左極右,而是永遠有中間道路,可以循序漸進。這麼簡單的道理,在一片喧囂的叫罵中,卻成了稀缺品。
大家可能聽過,古早以前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夜哭郎」 這樣的說法,到了當代,依然有很多人為睡眠而困擾,要不然也不會有睡眠醫學,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了3名研究生物鐘運行機制的科學家。如果有一天有人把嬰幼兒睡眠也搞清楚了,或許也我們這些當父母的,都會在心裡給他頒諾貝爾獎。我們希望的是減少悲劇的發生,為母嬰提供更好的福祉,而不是為反對所有睡眠科普。今天洪流之下,如果借著正義感,把所有跟睡眠有關的人,把這些中性,理性的聲音都給一棒子掐死,居心不良者可能會更奇貨可居,有可乘之機。也許有人會問,那你的觀點到底怎樣呢?你到底反不反睡訓?
在說觀點之前,我想先說,我的觀點只是個人看法,其次我的觀點也是會隨著認知不斷修正、改進、完善的。
如果睡眠訓練和哭免劃等號,那麼我堅決反對睡眠訓練。
如果睡眠訓練包括哭免和哭泣控制(這也是通常大家說的範疇),那麼我覺得要區分對待,反對哭免,慎用哭泣控制。如果睡眠訓練和睡眠引導劃等號,那就更要逐一分析,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了。這次不止說到睡眠訓練,一些新聞中也提到了自主入睡,我也同樣想再強調一下我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 「實現自主入睡對很多睡眠問題有改善作用,但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入睡方式的改變並不是必須的,沒有能夠自主入睡,不等同有睡眠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我們只說證據和事實時,想要標準答案的人,可能會失望,因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睡眠訓練長期危害,但沒有危害的過硬證據同樣沒有(有過一些尚存爭議的論文數據)。只從實際情況來說,這些方法,尤其是非哭免類的延遲響應,是國家衛建委,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都推薦的。
但當我們說母親知覺和感受時,我覺得留孩子一個人哭,情感上確實很難接受,所以我寫的小土陪伴法裡面,比較注重影響睡眠因素的觀察,強調作息和規律,白天的高質量互動,提供很多關於如何拍睡,如何安撫的內容,也沒有要家長離開房間。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個孩子的情況也不同,寫方法的時候,有反覆提醒,這是經驗型方法,不會每個孩子都適合。如果你對於任何睡眠導引的方式有擔憂,你的擔憂是正常的,但多去了解孩子的睡眠信號,看到孩子,調整孩子和自己的步調,這些不應該也讓人心生畏懼。
說到順其自然,奶茶薯條糖果就是比蔬菜好吃啊,講營養搭配是違背天性嗎?明眼人一眼看出來這其中的謬誤,但是放到睡眠上卻未必那麼清晰。養育的路上,沒有人能給我們標準答案,我們能做的只能是,保持敬畏之心,敏感地去體察,去判斷,這是父母這個角色成長道路上,無法跳過的思考。不要對孩子抱超齡的要求,育兒育己,其實很多時候,要做改變的不是孩子,恰恰是我們自己,很多事情,與其說調整孩子,不如說是調整大人的心態和預期。 前面說了很多睡眠,最後也說說我自己,我和大家一樣,是一位普通媽媽。我願意做的,是在這個平臺,把我學習到的,觀察到的信息和知識,分享給大家,我不會鼓吹自己絕對正確,更多是和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成長。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焦慮,焦慮不完全是壞事,焦慮意味著有覺知,能夠防範和警惕風險,但我們不要被焦慮壓垮,要學會判斷,對任何人任何觀點,不要盲從,因為我們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希望這個行業有良知有熱誠的人,謹守職業道德,永遠保持開放心態,持續學習,保持敬畏之心。也希望有更多的兒科醫生、兒保醫生,給大眾普及嬰幼兒睡眠的科學知識。
作為一個85後,我已經是自媒體裡面的「老人」了。
在這裡,我收到過太多的認可和謬讚,這些表揚,我此生都未曾想像。
在這裡,我也曾與網友激烈的交鋒,那些討論讓我煩惱,也讓我警醒和反思。
在這裡,我也收到過尖刻的攻擊與譏諷,我曾難過得不願打開手機,心灰到沒有力氣。
但畢竟,我在這裡收穫的善意,遠遠大過惡意,收穫的成長,遠遠大過受傷。
我在這裡,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收穫了新的人生意義。
老粉可能都發現了,這一兩年時間,我發的睡眠內容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內容以前強調過,寫過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自己的孩子,關注的老粉的孩子都大了,對早教啟蒙這類的內容有更多的需求,也希望能鑽研更多新主題,汲取新的力量,和大家一起成長。
上次看到一個讀者發來一條留言,是董竹君女士的一段話,簡單幾句竟看得人淚流滿面:「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