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誰?竟然抄襲我偶像寫的《夜雨寄北》。」不久前,一微博網友發文怒斥李商隱抄襲,引來網友圍觀。得知李商隱正是原作者後,該網友再發聲明,稱自己不知李商隱這位「冷門詩人」。
李商隱冷門嗎?同為唐代詩人,他不僅和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還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在晚唐將漸頹的唐詩推向又一高峰。千百年來,人們傳誦著李商隱的詩作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類似情況並不鮮見。有人點評新版《紅樓夢》片尾曲「現代感太強,不古風,詞作者多補習幾年語文吧」,殊不知詞作者正是曹雪芹。還有人指責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題曲歌詞「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全靠堆砌辭藻,矯情而不知所云——很明顯,此人沒背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蘇東坡的千古名篇《水調歌頭》譜曲後成為經典,被網友「誇獎」:這首歌詞寫得不錯啊,可以和林夕、方文山比肩了。
近年來,一些年輕人開始崇尚古風,喜愛穿漢服、欣賞古風音樂、收藏古風工藝品,甚至形成小圈子。這當然是好事,表明他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遺憾的是,不少人的「傳統文化知識」源自網文和影視劇,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卻不知其真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如一篇公眾號文章所說,「現代青年不識李商隱,不僅僅是不認識這個人,更進一步是不認識李商隱代表著的一個文化符號,不認識我們瑰麗的詩詞歷史。」故此,殷切希望喜歡古風韻致的年輕人多讀書,以補學識、常識之不足。只有由表及裡、追根溯源,才能深入了解其文化內涵,才是真正的熱愛。盲從追捧,只能是「葉公好龍」。
也希望研究古典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能夠「沉下去」,編寫一些高質量的普及性著作,幫助年輕人更好地關注和理解傳統文化本身,而非追逐潮流,滿足於自身淺層次的趣味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