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葉公好龍的故事,都聽過。如果問現在的學生,大多會回答:「葉公是一個表面喜歡龍,而真正見到龍時卻又膽戰心驚的人,說明他是一個表裡不如一的人。」
按照這個邏輯,他這樣的人,可說到處是。從古到今。而且基本上還混的很好。難道不是嗎。」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沒有錢可以這樣?既然看起來很有品位,雖然偏執了一點先不論,但既然品位尚可,那麼龍圖肯定是上工製作,請上工不花錢?甚至還不是錢的問題,你得要認識,總不可能讓一個普通泥瓦匠來做。
再而,龍圖在古代是被限制使用,屬於壟斷性的。就像今天你把人民幣印在衣服上,是獲罪的。
所以葉公是貴族,還不是一般的貴族。子高,其實是楚國高貴,真名沈諸梁。手上有軍政大權。封於葉。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葉縣。一方諸侯。所謂的葉公好龍,極有可能應該是政治對手編造出來,中傷子高的。
這個故事是漢朝所寫,葉公是個道家人。於是,自然也就比較清楚問題的根源了。漢時盛儒,進而貶道。這是一種政治策略。外尊儒術,內用黃老,這是向來的傳統。專門迷惑瓜眾。葉公好龍的故事,就是用來惑痺瓜眾的。
葉公好龍這種故事,寫在教材裡,作為一種衍義的教輸與解意,其結果,就是使得很多人的思維一直停留在一種非黑即白,缺乏縱深思維的模式。我是鹹吃蘿蔔淡操心嗎。你可以說我就是,連我自己都認為自己如此,可是,我可是見到太多人,就一直停留在這種思維模式上,造成禍害連連。
比如,會一提到印度人,就覺得都是火車開掛,車廂外面站滿人,還覺得印度人都非常髒。一提到西藏,就覺得那裡是聖潔的,洗滌心靈的。一說到地主這個事物,就覺得地主都是吃人不吐骨頭。一說到水果,就覺得水果都充滿了維生素C,多吃可以美白。一說到河南人……(此處省略五百字)。
用不著多列舉。
這樣的思維,其他專業領域我沒有發言權,但在中醫學習這塊,很多人都覺得中醫難,或者淺嘗而止,大多因為思維模式跟不上。中醫是志道、據德、依仁、遊藝之學。尤其是所謂的遊藝,意思是說,修合山川萬物之情。很多人聲稱自己愛中醫,可是一看古書就覺得難,或者一聽要做許多年的基本功,就頭痛放棄。都是中國字,看不懂?不是不認字,而是不識。中國字是天象地理符號。不光是字。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中國的天文觀念。中醫的根源也來源於此。如果你練拳,師父把核心全部一夜之間都告訴了你,你就可以一夜高手嗎,肯定不行,還要經過很多年的勞動與磨練。最後成不成再講,先要做。學以致用,講究的是「用」。只是為了附庸風雅而學醫的,洗洗睡了吧。
學醫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除非你生而為神。
想省事的,又不想通過經典而逐步培養自己良好中醫思維的,都是「葉公好龍」。都不用你的對手編造故事來中傷。少扯政策與所謂復興中醫的事情,難道政策不讓你讀書嗎。雖然客觀上是有一些問題在影響中醫發展,可是,又怎樣,從古到今,有哪一件事情是百依百順的。
現在來看看被政治對手中傷的葉公,有什麼功績。
他平定過「白公之亂」。這是當時一次影響很大的宮廷叛亂。幾乎要結束楚國,葉公受命而平亂,並且成功,這是救國救民。不但是楚國封臣,還做過「國王之手」。現在葉姓的宗根在哪裡,就是葉公。因封地在葉,故而為公。他本身姓沈,葉只是其功績值。
孔子周遊列國,曾經去拜訪過葉公。
葉公對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段對話,非常經典。可以看出,葉公是個非常法治精神的人,是個很理性的人。葉公本身其實在政務上是個鞠躬盡瘁的人,他到了晚上就要喝很多涼水,甚至冰水。為什麼呢,因為身體上火。政務太忙,津血耗失比較大,身體內火重,他就喝冰水。你也很難說這是錯的,也許他就是陽明熱證,而非少陰熱化的問題,或者上熱下寒的問題。這些古代高士,讀書人,大多兼修醫道,他給自己治,沒有把自己治死,看起來至少不是庸醫。這樣的人,很像個魔羯座。
你看他對孔子說,爸偷羊,崽舉報爸,是對的,因為偷羊犯法,舉報正義,是良好的社會表現。這是就法理角度。偷羊在當時的楚國,是墨刑,就是要在臉上刺字。而在其他列國,尤其偷羊,是死刑。楚國還有一條律,知道其人竊,而不告,與盜賊同罪而罰,也一樣刺字。
孔子以人倫角度看問題。爸犯罪,兒子即便隱瞞,兒子犯罪,爸爸也可能如此。也並非完全因為知道有錯而姑息,只是因為親情關係,不忍親之罰苦。而同時也指出,葉公你所說的也沒有錯,可是我也沒有錯。因為我是在就人倫角度而言,論其合理性,你是法的角度,論其合理性。孔子是主張社會行事原則,要合於「義」,並且「齊之以禮」。在現實生活中,至少在中國的這個社會,如果親人犯罪,身邊人馬上去舉報,其實反映的問題在於,這兩人早就有問題,不是一天兩天。
假如丈夫犯罪,妻子立馬舉報,從法上精神講,合理,但同時也反映夫妻之間早就不和。感情好的會舉報?你每天早上出門親你老婆,下班回來帶支玫瑰花,要是突然發現你老婆是個通緝犯,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弄錯了吧,就這一假設,你會去求證一切你的假設。即便你老婆最後被抓起來,你可能還想去劫獄,你會去舉報?但是有一方已經劈腿,但離不成婚,你突然發現他是個貪汙犯,你很快就想寫檢舉信。
道理都是簡單而明顯的。就看人自身所處什麼狀態。
世間的刑治之法,都是針對結果,而非真正的治以秩序。結果已經顯而易見,還談什麼治。只不過是割肉刨瘡。中醫的思想,也並非不可割,但是不害無辜,所謂「其可犯者,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
治病也是如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種治果之治。對於真正的內在秩序,談不上根治。
《論六家要旨》,有論:「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人身即社會。其理亦如是。
挑選任何例子都是毫不費勁的,但卻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葉公好龍就是這樣的例子。是一個非常三流的政治流言。不幸地是,卻被大範圍流傳。一來完全扭曲了真實的歷史人物,二來,這樣一個三流所傳,更被解讀為教育人們要真正喜歡一個事物,而不要假裝。這樣的衍義,是建立在消費歷史人物醜化臉譜的基礎上,很險惡。要教育人們專注,專心,而不是假裝,萬不著用這種經不起推敲的故事。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有個非常有意義的地方,在於講到了龍。至少讓人們覺得,龍是真實存在的。
但葉公好龍這個事情,也許並非純粹空穴來風呢。只不過被好事人改編了版本。我們來推測一個版本。當時葉公遇到了蛟來討封正,葉公有道,所以,蛟來請求葉公為其封正。也就是想討口「人氣」。動物修道,往往關鍵時刻,需要人的一句祝福話,由此便可成仙或上天或下海。化變環節裡,只要有人對它們說,你是的。就成功了。
關於封正,這個時代,很多人可能很陌生。講個比較普遍的例子,黃鼠狼跑到田頭,挑起草帽,對人說,你看我像不像人。那個人說,像,黃鼠狼就可以得人身。這就是封正。
同樣,蛟有時也討封正。小時候,老人都對我們講,遇到大蛇,一定要說龍。不能說蛇。如果叫聲龍,再說成龍下海,成仙上天。那麼這就幫了它們的大忙。剩下的就是它們自己歸海或上天途中,遇到的其他需要破除的磨難與障礙了。
蛟來討葉公封正,葉公到底說了沒有。作為兼備於道家思想的人,不會沒有這些常識。他可能說了。從此多了一條修成的龍。為什麼我會想到,當時有這樣的情形,因為葉公治水非常厲害。古代治水,都是要和龍脈打交道。其中過程,可能就涉及到蛟。因為大洪水,多和蛟翻身有關係。這點知識,老一輩老人很多都懂,也親眼見過。
那麼,可以講,葉公和蛟,有些類似諸葛亮與孟獲。他們之間或許有著什麼私密協議。最後,雙方兌約。
根據可考歷史,葉公是善終的,在於其道家思想。雖然與孔子,就法律倫理問題討論時,看出法治思想比較濃厚,但這也是在其位謀其政。在白公之亂後,位高權重,聲名幾乎蓋主,但他退了下來。歸於葉地。並且造福一方。你可以說我是在為葉公洗地,但我確實一直都對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表示有疑議。所以在寫東西時,幾乎從不使用。
但這篇文字裡,用了很多次。就算作一種打假吧。也是一家之言。也是讀書的態度問題。
最後,講一個關於我在行醫中,聽到的另一種關於蛟的故事。
在以前的那些大的老油坊裡,榨油的那根大木桿,會附帶圈上幾根鐵圈,並且在旁邊會一直放著一把鐵斧頭。幹什麼用呢。防止走蛟。走蛟是什麼呢。這根杆木,經過日久年長會化精,逢了暴雨雷天,杆木如果發出非常大的嗡嗡聲,就是要化蛟而走了,聽到的人就拿鐵斧,砍斷杆木上的鐵圈,就化掉了,就走不成了。這是物化為精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