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好似一個殺手,隨時在威脅著孩子們。
幾天前,看到一則新聞:
安徽黃山的一學校內,一男孩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就站在5樓宿舍陽臺外欲輕生。
救援人員趕到學校時發現,該男孩已攀附在五樓宿舍外的窗臺上,情緒十分激動,隨時有墜落的危險。
趁學生不注意,將該學生雙手牢牢抓住,採用「熊抱」方式將其拽入室內,避免一場事故的發生。這個男孩,還留下了一封遺書:
「對不起,你們去生一個更好的吧……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
這類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手機對有些孩子們的影響,超乎想像。杭州濱江一小區,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下,落在三樓陽臺上,當場死亡。警方認定為自殺。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在河北邯鄲,一對兄妹從家中四樓樓頂跳下,兩人全身出現多處骨折,其中9歲的妹妹已經醒來,而11歲的哥哥卻尚未脫離生命危險。
而造成兄妹牽手「跳樓」的原因,卻是因為哥哥告訴妹妹「手機遊戲中從樓上跳下是能重生的,我想試一試」!
一位12歲的初中生,花光了爺爺奶奶攢了一輩子的10萬元積蓄。爺爺說,這些錢他們捨不得花,都是留給孩子以後用來讀書的,卻沒想到……手機正無情地摧殘著這些不諳世事的未成年孩子,甚至是孩子背後的整個家庭!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
給他一部手機就可以了
在家長圈一直都流行著這麼一句話: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就可以了。
中國青年報聯合問卷網對1974名受訪家長進行了一項調查,數據結果顯示:
92.1%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沉迷短視頻的現象普遍!
70.6%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短視頻會對學習生活提不起興趣!
66.3%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視頻內容!
在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青少年們,絕大多數都受到了手機的荼毒!
你們知道製作一款成功的手機遊戲,它的核心要素是什麼嗎?
是興奮點。
《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曾經在他的演講中這麼說過:
遊戲大佬們製作的《王者榮耀》讓人十分鐘就有個興奮點,而吃雞遊戲三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而甚至要追求一分鐘一個興奮點。
說白了就是只要讓你坐到遊戲跟前,根本就下不來,想下來也不要你下來,你下來那就是製作遊戲的人的失敗了。
而事實上,它的興奮點不僅僅在「遊戲時間」,它還會影響孩子的「非遊戲時間」!
上局遊戲的復盤迴顧、絞盡腦汁思考如何通關……
如果一個孩子的玩手機時間僅有半小時,那麼他一定會在遊戲時間後的半個小時、乃至一個小時內循環反覆地思考遊戲內容!
如果是在睡前玩了半小時手機,那麼他至少要推遲一個小時後才能穩定心情入睡!
孩子的學習時間和睡眠時間都在被手機無情地「消耗」著!
當孩子在上網課、或是寫作業時思考遊戲通關或是直播明星時,說明孩子的專注力已經開始遭到了破壞!
因為手機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實在太容易得到了,甚至可以說是唾手可得;
而學習卻是一件需要高度專注力才能完成的事。
深受「唾手可得」的手機影響,對學習的專注力就會逐漸降低,從而導致無法長時間地深入思考,面對學習越發力不從心,甚至是直接放棄!
殊不知,這些放棄專注的孩子們,已經被手機所「操控」了!
事實上,類似模仿遊戲跳樓的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
這些手機網路遊戲,無不影響了孩子對於虛擬和現實的辨別能力!
請嚴肅地告訴孩子,「死亡了還能被隊友救活」這種事,在現實中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陷入手機「圈套」的
正是從小被嬌慣的孩子
曾經有教了多年畢業班的高中班主任,在分析班級成績單時發現:
手機的使用頻度和成績好壞的關係是成反比的。
目前班上成績退步嚴重,名次靠後的學生中,幾乎都有手機,其中大部分同學都會用手機玩遊戲,有些孩子甚至已經到了依賴的地步。
另一位語文老師則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
班裡玩手機玩得最兇的學生,往往不是那些常人眼中的「富家子弟」,而是一些家境一般的孩子。
為什麼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反倒沒有對手機強烈的依賴性?
背後或許是家長的管控起了作用。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卻是被大人嬌慣著長大的,很容易就陷入手機的圈套中,成為一刻都離不開手機的「手機奴」。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普通家庭長大的孩子,成績永遠都趕不上家庭條件好的。
並不是因為家庭條件而影響了教育資源,而是因為父母沒有嚴格地管控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和力度。
這些愛玩手機孩子,心理學家肯納斯•喬恩稱他們為「活在氣泡裡的孩子」。
手機就像一個氣泡把他們包裹、套牢了起來,讓他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小小的屏幕上,學業自然就荒廢了。
學霸能從學習中得到成就感
學渣只能從手機中找歸屬感
如今,青少年手機 「成癮」已經成為了社會問題。
深扒背後「成癮」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以下幾個:
網易執行長丁磊曾說過:
很多家長懶,把手機丟給孩子,來解放自己的時間。
正是家長懶得陪孩子,才釀造了孩子的手機「成癮」!
《清華學霸教子經》裡認為,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是常態。
其實缺乏自控力,全天下都一樣。
捫心自問,你能夠對待手機說放就放嗎?
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玩手機,而是應該從小就逐漸培養他的自制力,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手機「成癮」!
部分孩子沉迷手機的世界,不是因為真的愛玩手機,而是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
作為家長,需要細心地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態。
當出現一些不愛學習的徵兆時,就應及時做調整,幫助孩子重建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上來了,自然就會減淡對手機的興趣了。
請別小看孩子的學習壓力!
特別是孩子升上了三、四年級,學習難度和壓力都是倍增的,孩子的抗壓能力較弱,一時無法適應,就會想要用玩手機來逃避壓力。
如果孩子最近的生活狀態很是消沉,請多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及時幫助他們緩解壓力!
對於學霸來說,能從學習中找到滿滿的成就感;
而對於學渣來說,只有手機才能讓他們擁有生活的歸屬感!
真正「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
其實是父母
《少年說》中有一期,小學生葉子健站在高臺上,流著淚說道:
小時候,我以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我每次抬頭看他們時,他們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看。
他們想我安靜,不搗亂,就會把手機扔給我,讓我一個人玩。
你們大人總是這樣,為了圖現在的安靜,用手機穩住我們。
等我們長大了,沉迷於手機,你們又會覺得,是手機耽誤了我們。
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小的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我的手裡?
又是誰,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原來,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而是我們拱手把孩子讓給了手機。
原來,「殺死」孩子的從來都不是手機,而是父母!
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孩子的心理問題,所有的表現,都一定是折射父母的水準。
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間裡,只顧著把手機丟給孩子,其他都不管不顧;
那麼將來孩子同樣也會這樣,對父母、甚至是這個世界都變得冷漠起來。
因為從小父母就用給他手機這個行動教給他:
小小的手機,才是他的整個世界。
手機沒錯
錯的是我們沒給孩子做好約束
手機和網絡這個「定時炸彈」,其實本身沒錯,我們不能否認它作為時代和科技進步的產物,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只不過對於孩子來說,我們必須和他們做好恰當的約束。
曾有一位高級教師提出了孩子在學習時,隔離手機的約法三章:
這三條約定,能夠逐漸培養起孩子對於學習的專注度;
而時間的約定,也能讓孩子在其中逐漸學會「自律」。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把手機作為孩子學習的獎勵,其實這樣是不好的。
表面上看起來,它能夠推進孩子的學習動力,但實際上它是一種變相的獎勵,你的一句「做完這題就能玩手機」,會讓孩子在腦中充斥著手機的內容,學習和作業則變成應付了事。
如果孩子的課餘時間是充實的,那麼他們就不會想著手機了!
歸根結底,孩子玩手機還是因為家長的陪伴不夠多。
道理很簡單,回想上次你帶他去動物園的場景,他會想著手機嗎?
回到家後他是不是樂此不疲地和人說動物園裡的動物多麼有趣?
有了家長的陪伴,孩子的課餘時間就不會感到空虛,這樣的快樂才是持久的!
上課時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手機或是ipad等電子產品,那麼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家長就必須監督他做到以下幾點:
最後,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想要徹底禁止孩子玩手機,你們才是永遠的主力軍!想讓他們自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請不要再指責手機了,它又有什麼錯?
它只不過是科技發展下的一個沒有靈魂的產物罷了!
點個「在看」,願每位父母都能成為合格的監管者,也願每個孩子成為合格的手機駕馭者和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