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瑩瑩愛家鄉哇,我們講述的是歌手鄧麗君。前幾日,看到新聞:臺媒曝出電影《鄧麗君傳》已經在籌備中,由著名導演李安執導,新聞一出瞬間引起一片譁然!作為「最偉大的導演」評選榜單上唯一的華人導演,李安把鏡頭對準了——傳奇歌后鄧麗君。她將華人的聲音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被美國CNN評選為「過去50年裡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樂家」。她的影響力,跨越幾個時代,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所以,即便是她已經逝去23年了,她的傳奇還是縈繞著一批歌迷。有人這樣描述鄧麗君的歌——「鄧麗君的歌,是灰暗世界中的一抹鮮亮。是茫茫荒漠中的一泓清泉,鄧麗君的故事,是一個時代的背影,是一個從貧窮到富裕的臺灣,是一個由禁忌到漸次開放的大陸。」
總的來說,有華人文化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影子。在她活躍的年代,有人喜歡她,也有人不喜歡她,但當時的流行音樂,只有鄧麗君式的,以及非鄧麗君式的。在她身後,那麼多人翻唱她的歌,那麼多電影留下她的痕跡,足以說明她的藝術成就。最具代表的就是她演唱的歌曲《甜蜜蜜》,1996年,電影《甜蜜蜜》公映。編劇岸西原來的劇本叫《大城小愛》,導演陳可辛嫌太文藝,改了片名。很多人都難以忘記,張曼玉坐在黎明的自行車後座上,晃蕩雙腳,哼起《甜蜜蜜》的經典畫面。不惟如此,張曼玉端坐車內,與黎明告別在即,配樂響起,仍舊是鄧麗君的歌曲《再見,我的愛人》。在電影《縱橫四海》裡,戴著墨鏡的周潤發仰天呼喊:「青霞!麗君!」張國榮問起緣由,發哥調侃說:「我想看看林青霞鄧麗君在不在。你沒有看報紙嗎?她們好喜歡到康城來裸泳的。」還有賈樟柯的電影《站臺》,講述了小鎮青年的喇叭褲,以及「偷聽敵臺」時在短波裡邂逅的鄧麗君。巖井俊二拍攝《燕尾蝶》,復刻了《南海姑娘》的曲調。如果電影是記錄時代的標尺,在亞洲,鄧麗君這個刻度,歷久彌新。
甜美的笑容,明媚的氣質,優雅的聲線,舞臺上的鄧麗君光芒四射。與此相應,那些煎熬的生理病痛、詭譎的政治風雲,甚至死因牽扯的附會,也構成了鄧麗君的暗面,平添悲涼的意蘊。鄧麗君的唱功技巧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以前,她主要融合了中國傳統戲曲和日本演歌唱法,獨創氣聲唱法,意思就是聲帶半閉不閉,讓通過聲帶的氣流發生顫動,這樣的聲音聽起來如訴如泣,悠揚婉轉;1985年以後,她的唱功開始發生轉折點,這個階段她前往歐洲系統學習音樂,加重了頭部在發聲過程中的作用,借鑑歐美流行唱法,變得隨意而大氣,代表作是1988年的歌曲《戀人們的神話》。
歲月總會模糊記憶,但鄧麗君的歌卻深深地印刻在幾代人的腦海中。鄧麗君先後唱紅了《又見炊煙》、《但願人長久》,但在拉長的時間裡顯得無足輕重。再現的《在水一方》、《夜來香》、《何日君再來》,也變身曲庫資料種種。至於《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的印尼原曲和日文版本,更是鮮少有人深究。但是值得銘記的是她的歌至今影響仍深遠 ,13歲出道的她,溫婉圓潤、細膩而不失韌性的歌喉,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變身成為家喻戶曉的「娃娃天后」、「天才少女」。在學業和唱歌兩者之間,她毅然選擇唱歌,她對音樂的這種執著,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傳奇,至今她所唱的歌曲仍舊活躍在各音樂平臺和KTV中。
鄧麗君一生中演唱了400多首歌,終身為愛而唱,卻一生未能找到愛的歸宿。她把自己最深切的情感寄托在歌聲中,情到濃時也時常泣不成聲。在偶然的一次演唱會中,她哽咽不止說道:「我這一生,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這中間所經歷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難盡......」是的,她就是這樣一個外表甜美,卻心若磐石的女子。但不得不提的是,在音樂風格及自我形象上,她永不停止探索。她勇敢挑戰,用眼淚、毅力、時間、堆砌了最優秀的自己,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巨星。她拼勁一世努力,最終成就了屬於她自己的芳華絕代,她也終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文/百瑩瑩愛家鄉哇原創,轉載請註明瑩瑩愛家鄉哇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