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韓國瑜高票當選高雄市長,我寫了一篇「馬後炮」(韓國瑜為什麼能贏?)。
今天大選結果出爐,韓國瑜輸蔡英文幾百萬票。短短一年多時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慘劇」?
回看這一年,韓國瑜從最開始的民調領先,到落後30%,再到聲勢逆漲,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
相對應的,蔡英文從頭到尾都很平穩,反而是韓國瑜的表現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讓她「撿到槍」。
1個月之前,沒有人覺得韓國瑜會贏。但是經過這1個月的主動出擊,韓國瑜竟然讓人產生「逆轉勝」的錯覺,至少不會輸太多。尤其是選前的幾場造勢,感覺藍營已經在提前慶賀了。
選舉哪有什麼「亂拳打死老師傅」,「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真的只是一個客套話,還是要相信民調,相信科學。
韓國瑜的輸,可能輸在這3個致命標籤。
第一個致命標籤:落跑市長
雖然韓國瑜後來把「落跑市長」解釋成:高雄的發展受中央掣肘,只有角逐大位才能更好地發展高雄,而且他允諾即便登上大位也不會忘記高雄。
但是當選高雄市長不到三個月就開始「三心二意」,很多人還是接受不了。尤其是年輕人。要知道,2018年的高雄市長選舉,支持韓國瑜的年輕人並不少。
不但綠營的人揪住「落跑市長」不放,藍營很多「精英」也頗有微詞。在他們看來郭臺銘才是更好的人選。
前不久,郭臺銘上節目也說他代表國民黨參選是最好的選擇,韓國瑜可以繼續做高雄市長。
但是這樣對三方都好的方案並沒有機會實現。
「落跑市長」是韓國瑜的原罪,再怎麼解釋只能加深他的「不誠信」。
第二個致命標籤:草包
「草包」的形象一部分來自韓國瑜的個人特質:天馬行空,愛開玩笑,嘴上沒把門,尤其喜歡用俚語俗語,給人「沒文化」「腦袋空空」的感覺。
這樣的表達方式,自然會吸引一部分人。喜歡的人喜歡的不得了,但是討厭的人也討厭的要死。
選高雄市長的時候,選民沒見過這樣的政治人物,覺得新鮮,加上對民進黨的討厭,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了韓國瑜。但是等到大選,這樣的風格就遇到麻煩了。
「草包」形象的加深則離不開綠媒的塑造和攻擊。
韓國瑜每一次在公開場合多講的那一句話就給對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抹黑素材。他當然也清楚自己的這個點,但是個人特質短時間改不了,更麻煩的是,他也不願意改。
韓國瑜「草包」的形象在《博恩夜夜秀》上有一定程度的扭轉,但這只是看過這個節目中的很小一部分人的想法,更多中間選民早已接受了「草包」的設定,再秀英文也沒有用。
第三個致命標籤:賣臺
蔡英文這次選舉的主軸還是往「捍衛主權」和「出賣臺灣」方向打。
雖然蔡英文這三年多難說有多少成績,但是在所謂的捍衛「臺灣主權」的方面一直很堅挺,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臺灣年輕人喜歡她的原因。哪怕她不善言辭,性格冷淡,而且被挖苦成「讀稿機」,只要她腦門上貼著「顧主權」三個字,年輕人就不會噓她。
反過來看韓國瑜,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會出賣臺灣,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的不表態,你的支支吾吾,和敢於說硬話的蔡英文相比,那就是「賣臺」。
這也是國民黨的整體形象,沒有清晰的論述,不敢擲地有聲,就很難得到年輕人的青睞,哪怕成天把「中華民國萬歲」掛在嘴邊。
最後說一個玄的。韓國瑜在政見發表會上談到領導人的形象,說沒有人規定領導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是,在選民看來,領導人可能真不是韓國瑜這樣。韓國瑜的形象,當一個市長勉強還可以,選民也願意給他機會試一試。但是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韓國瑜這一仗輸了,他的危機還在後面,不僅要面對高雄市民的罷免,國民黨內落選的立委恐怕也要找他「算帳」,他在黨內也很難有話語權。面對中央一片「綠油油」,即便沒有罷免成功,韓國瑜往後的日子也不好過。
蔡英文這一仗贏了,可能長舒一口氣,也會讓她產生「這三年多的做法沒有任何問題」的感覺,可以沿著既有的路線走下去。而這樣的路線對臺灣、對兩岸關係來說不是最優解。
一次選舉就是一次民意的釋放,既然是選民自己的選擇,不管最終有什麼後果,都需要自己承擔。
國民黨的這次敗選,可能真的離「百年老店的滅亡」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