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扁擔」 挑起幸福生活

2020-12-28 中國臺灣網

  「越是窮地方,農活也越重。春天播種;夏天收麥;秋天玉米、高粱、穀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壩、修梯田,總不得閒。」

  這是當代作家史鐵生對當年黃土高原上農民勞動情景的一段描述。

  1969年初,與史鐵生同為一批知青的習近平,從北京出發,坐了一天火車、兩天大卡車,又沿著一條僅寬一米左右的破土路,徒步來到了梁家河。

  延安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

  陝北農村那時沒有電,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剛到梁家河,習近平等北京知青和農民一起打壩、拉土、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什麼活都幹,扁擔是他們最常用的勞動工具之一。

  陝北的扁擔與南方的竹扁擔不同,竹扁擔挑東西時會產生形變從而起到緩衝作用,而木頭扁擔特別硬,沒有形變,把所有重量結結實實地壓在肩膀上。為了耐用,老鄉往往又會在扁擔中間增加一根木頭,這樣的扁擔就更沉。

  很多知青剛來的時候都不會用扁擔,不會換肩。

  習近平從村裡往地裡挑糞,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墊在肩膀上。

  墊得薄了,不管事兒,扁擔還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墊得厚了,使不上勁兒,扁擔又容易掉下來。沒過多久,習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

  在梁家河的7年,習近平和當地農民一起生活、勞動,用扁擔挑水做飯。春天挑牛糞、羊糞上山,夏收時挑麥子走五裡山路,中間不休息……

  不管多累多苦,習近平從來不「撒尖兒」。通過勞動,他深切理解了貧苦勞動人民的生活窘迫,也萌生了對農業和農民的深厚感情。

  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2020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同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討論交流時,回憶起在陝北黃土地的知青歲月。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麼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老百姓講了幾個心願:「能吃飽肚子」「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

  習近平當時和鄉親們說,你們再努力想想呢,將來還想到什麼境界。他們說,那就將來幹活挑著金扁擔!

  「金扁擔」,習近平總書記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

  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一路走來,帶領鄉親們為過上更美好生活的目標而奮鬥,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他立下「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主張「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擘畫鄉村振興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農村考察,每到一處,他總會關心地詢問當地的特色產業、科技助農等情況。

  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四季春農業園大棚裡,習近平總書記詢問種草莓用不用培養缽、產量銷路如何?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與農場工人們親切交談。

  中國東北角,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習近平總書記感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

  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村培訓中心直播平臺前,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當地特產柞水木耳,並表示,電商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

  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擔著「金山銀山」;一頭牽著國家的「糧袋子」、百姓的「菜籃子」,一頭連著農民的田間地頭和「錢袋子」。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挑上「金扁擔」。手機一點就能澆地、施肥;太陽能殺蟲燈像「衛士」一樣挺立在田埂;數百畝連片麥田裡,「只見農機不見人」……

  大農機在黑龍江省濃江農場收穫水稻(2017年9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

  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鐵馬」,從發展智慧農業,充分運用農業物聯網等現代農業技術,到通過大數據、雲計算進行智能灌溉、精準施肥以及水肥一體化控制等,「金扁擔」的科技含量越來越足。

  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鄉親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越來越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所說,新形勢下,要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

  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挑上「金扁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相關焦點

  • 錦繡小康|「金扁擔」 挑起幸福生活
    墊得厚了,使不上勁兒,扁擔又容易掉下來。沒過多久,習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在梁家河的7年,習近平和當地農民一起生活、勞動,用扁擔挑水做飯。春天挑牛糞、羊糞上山,夏收時挑麥子走五裡山路,中間不休息……不管多累多苦,習近平從來不「撒尖兒」。
  • 孟州潤田農資:「金扁擔」挑起「金土地」
    來源: 孟州市廣播電視中心 舉報   2020全國供銷合作社合作發展論壇暨中國供銷集團杯「金扁擔
  • 扁擔:不再用你挑起一個家
    內容提要: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人們生產、生活中很多常用物品會漸漸更替,一些原本離不開放不下的工具,成為擱在一角的老物件,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記憶
  • 泰山挑山工: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為了起身容易,他們將扁擔放在了高臺上,半彎下腰拱過扁擔,左手搭在扁擔上,右手撐住高臺,輕鬆地挑了起來。這一氣呵成的動作,看似輕鬆,其實挑起來的貨物足足百餘斤。挑山工的扁擔挑起的貨物足足百餘斤夏天赤著背,冬天著薄衣,長長的扁擔挑著貨物,在盤道上穩步斜行,成了泰山挑山工的標誌形象。
  • 跟著挑山工爬泰山兩小時近四千級臺階: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12月4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泰山風景區,跟隨挑山工登泰山,親身感受他們是如何用肩膀和一根扁擔,挑起山上遊客、商家、工作人員的生活物資需求,也挑起泰山的「脊梁」。王懷玉的扁擔有兩米多長,兩頭各捆著五個木紙箱。王懷玉介紹,「箱子裡裝的是工藝品,屬易碎物品,挑擔子時得格外注意。」為了起身容易,他們將扁擔放在高臺上,半彎下腰拱過扁擔,左手搭在扁擔上,右手撐住高臺,一下子便挑起來。這一氣呵成的動作,看似輕鬆,其實挑起來的貨物足有百餘斤重。
  • 寧蒗:讓易地搬遷戶家家有副「金扁擔」
    在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安置三期——幸福家園,記者見到20多名搬遷戶正在小區裡免費接受焊接技術培訓。寧蒗縣人社局副局長沙曉婷說,建檔立卡的「學員」每天還有60元生活補助;集鎮安置區舉辦的免費實用技術培訓,除生活補助外每天還有20元交通補助。在寧蒗縣城易地扶貧搬遷三期——幸福家園,搬遷戶正在接受免費焊接技術培訓。
  • 淮安金湖:"荷都香才"挑起鄉村振興"金扁擔"
    原標題:金湖:「荷都香才」挑起鄉村振興「金扁擔」   近年來,金湖縣聚焦鄉土人才作用發揮,通過評選定級、打造平臺、強化激勵等措施,不斷壯大鄉土人才隊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群眾增收致富,成為金湖高質量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 【暖新聞·江西2020】挑起「金扁擔」的「網紅書記」
    看著一個個產業在村前屋後遍地開花,村民逢人就誇周重軍挑起了村裡的「金扁擔」。 闖出去,把流量引入山村 周重軍常常上午開扶貧產業會,下午又要研究貧困戶如何脫貧,到了晚上還要考慮如何把扶貧產品賣出去,周重軍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 想起父親的那副扁擔
    扁 擔文/趙曉東我自豪地講我是一個農民兒子我摯愛著故鄉的熱土和親鄰歲月匆匆如歌記得那是十幾歲的童年時候想起父親的那副扁擔心海漾起波瀾那時的父親挑起嫩綠的稻苗從小村口,顫悠悠,蕩悠悠穩健走向池埂汗水不停地溼透父親的衣背他全然不顧
  • 生活的支柱——父親的扁擔
    我不假思索地拿起掃帚,準備去清掃庭院的落葉時,又不由自主地朝東牆瞥了一眼,目光再次停留在那條老扁擔上。它微微地斜靠在牆角,光溜溜的、靜悄悄的,它就是我的父親曾經用過的扁擔,也是我的父親當年挑起生活重擔的見證。說起扁擔,上年紀的人都不陌生,並且對它有著特殊的感情。
  • 閩南夜話 | 父親的扁擔
    父親的扁擔作者 / 池海英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從我記事起,父親和扁擔就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出門幹活,總是隨身帶著一根竹扁擔。春天,父親用扁擔挑著草木灰肥料,去菜地裡給土地下肥,施過肥的土地能讓撒下的菜籽更快發芽,長勢也更好。種下的菜,還得去澆水,父親經常在傍晚用扁擔挑著一擔水,晃悠悠地走向自家的菜地。夏日,父親一大早頂著露水,去菜地裡採摘長豆、茄子、黃瓜等,裝滿兩個大畚箕,用扁擔挑去市場上賣。
  • 昌平供銷社獲「金扁擔」「紅背簍」雙項榮譽稱號
    日前,2020全國供銷合作社合作發展論壇暨中國供銷集團杯「金扁擔」「紅背簍」雙獎典禮在海南省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昌平供銷社便民服務黨員先鋒崗獲得「金扁擔改革貢獻獎」;區供銷社所屬企業銀山出租汽車公司駕駛員、首都的士雷鋒車隊和銀山滴滴黨員雷鋒車隊隊長趙鳳文榮獲「紅背簍精神傳承獎」,被推選為「扁擔傳人」十大代言人。
  • 南通市供銷社農貿市場託管項目獲「金扁擔」獎
    本報訊 (記者 唐佳美)近日,經層層篩選,南通市供銷社農貿市場託管項目入選全國總社「金扁擔」改革貢獻獎,12月18日,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召開「金扁擔」「紅背簍」雙獎大會進行表彰。實施供銷合作社培育壯大工程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年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
  • 【脫貧攻堅路上的女性光芒】三鶴閃耀「金扁擔」「紅背簍」雙獎典禮
    【脫貧攻堅路上的女性光芒】三鶴閃耀「金扁擔」「紅背簍」雙獎典禮 2020-12-22 20: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客家特有的中秋傳統習俗:篤月光姑姐、請扁擔神
    寧化人習慣把中秋節叫作「八月半」或「八月節」,寧化亦有特有的中秋習俗,其中「篤月光姑姊」、「請扁擔神」算是較為傳統的習俗了。篤月光姑姊「篤月光姑姊」是客家很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其來源帶有中國傳統的神話韻味,「月光姑姊」即為天上的七仙女。據說,在中秋節月圓之時,人間的歡樂與祥和,會讓七位仙女羨慕不已而紛紛下凡,為人們排憂解難,預知禍福,並親嘗人間各種美味。
  • 我省1家供銷社、2名先進個人獲評「金扁擔」「紅背簍」榮譽稱號
    我省1家供銷社、2名先進個人獲評「金扁擔」「紅背簍」榮譽稱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07日  信息來源:省供銷社   日前,
  • 認識「挑扁擔」的李寶莉
    一.身心雙重矛盾中的獨特女性   女主角李寶莉在生活與心理矛盾處境對比落差相對立。並非簡且日常乏味的的人物處理,更富有女性獨有性格魅力特點、以及人物的鮮活性和靈動性。1. 2.自我價值認知的膠著矛盾丈夫的突然去世並沒有對李寶莉產出過多的消極影響,而自身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因銷售收入不理想,從而轉行去挑扁擔,而這個扁擔涵蓋的象徵意義也不是幅簡單的扁擔,而是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扁擔,扛起起家庭與自我的獨立責任感。
  • 扁擔:壓彎了無數父親的腰,當代年輕人,都不知道挑扁擔什麼滋味
    在我的記憶中,這扁擔在我家裡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情系兩頭,一邊是父親對生活的責任,一邊是家裡的溫度。扁擔在父親肩上一壓就是幾十年,那種優美的弧度永遠也忘不掉,父親用扁擔挑出了幸福的家,換來的是他一身的勞疾,天下有多少父親都是這樣,任勞任怨。 如今,扁擔已經退出了歷史的殿堂,成為了象徵時代變遷的老物件,儘管如此,它還是承載了無數艱苦歲月,承載了無數父親美好的回憶:汗水的順流而下,孩子的歡聲笑語,家鄉的大豐收。
  • 父親的扁擔
    屋子裡的舊物件太多了,各式各樣的農具沿著院子的圍牆擺了一溜兒,桑叉、木鍁、馬燈、搥錘、筢子、扁擔、簸箕……父親嘟噥了句「都不用了,扔了怪可惜的」。從我記事起,家裡的農具每年都會買上一樣或兩樣,直到上中學後,買的越來越少,用的也越來越少。
  • 扁擔用什麼木材做最好?網友各有各的說法,看看老農怎麼說
    扁擔是挑(或抬)重物的用具,呈扁圓長條形,可由多種材料製取。但是,雖然能夠製取扁擔的材料非常多,不過,論使用的舒適程度,真正能用來製取扁擔的材料並不多。老農進一步解釋說,最好的扁擔在挑起重物時不但不容易將扁擔壓斷,而且,扁擔在肩頭必須具有「跳動性」,因為扁擔在跳動的一瞬間會離開肩膀,從而使肩膀能夠得到瞬間的歇息,而這一瞬間的歇息就能夠減輕挑擔者的勞累程度,從而能夠使挑擔者將重物挑得更遠。因此,在製作扁擔選材時既要考慮材料的緻密度(堅硬程度),又要考慮材料的柔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