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四世同堂》:有國才有家

2020-11-18 文藝女子

老舍的《四世同堂》已經聽完了,還是有些感慨的。一部亡國史,一部抗爭史,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比起大人物的轟轟烈烈更牽動人心。俗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破必然家亡,任何一個人想獨善其身都難。唇亡齒寒,只有唇齒相依互助,才能保全彼此。老舍通過《四世同堂》這部小說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有國才有家。國泰則民安,國破則家亡。

這段時間的疫情我們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地控制住,也是因為上下齊心的關係。不能自詡為大國,但足以說明了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當年的中國之所以淪陷,不是因為日本多麼強大,而是因為上下不能齊心,沒有那種團結一致的凝聚力。就拿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來說,他們明知道應該起來反抗,卻選擇了忍辱偷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顧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每個人都不願意站出來抗爭,卻都沒能保全自己。

祁瑞宣顧忌家人而選擇留在淪陷了的北平,經歷八年的光陰,他沒能保全家人。父親祁天佑被日本人逼得的投河自盡;二弟祁瑞豐雖是罪有應得,終也是國亡的犧牲品;女兒小妞子被活活餓死。是可忍孰不可忍,祁瑞宣在一路失去一路領悟:沒有了國哪有家。若不能起來反抗,只有任人蹂躪。

錢默吟本是個與世無爭的詩人,所好者不過是琴棋詩畫茶,哪知家中坐也遭橫禍呢。他的二兒子與日本人同歸於盡,大兒子被日本人逼死,他本人更是慘遭酷刑,妻子也在絕望中自殺。錢詩人在歷經折磨之後,立志要找日本人報仇。一個文人,憤而成為屠夫,只有經歷過的人方懂得。只有痛的領悟,才有徹底的覺醒。

善良而樂於助人的李四爺被日本人打死,淳樸忠厚的常二爺受辱而死,剃頭匠孫七被活埋,無辜的小崔被日本人莫名殺害,唱戲為生的小文夫婦、尤桐芳等都慘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他們本都是與世無爭的人,過著自己平凡而普通的日子,卻在國亡之後連最普通而平凡的日子都過不了,甚至無端丟了性命。國之於家,不言而喻。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北平人的生存哲學:能忍則忍。到了今時今日,這種生存哲學依然在國人身上不折不扣地體現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些事可以忍,有些事是不能忍的。是非並非是你不去招惹便沒有的,如果真是這樣,被日本人佔領下的小羊圈胡同的那些順民們又得罪了誰呢?他們勤勤懇懇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卻還是不能獲得苟安。有些時候,順從已然無用,只能勇而抗爭。

我們一貫秉承儒學傳統,很多時候也就顯得有點懦弱,以至於別人可以輕擼虎鬚。所謂人善被人欺,大概也是這個道理。當然啦,這也不是叫你去做一個惡人。因事而異,因人而異。該忍則忍,不當忍則絕不忍。

相關焦點

  • 老舍國話經典劇目《四世同堂》重返東藝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鮮活浮世繪,而導演田沁鑫所改編的三幕話劇《四世同堂之前的演出觀眾普遍反映,《四世同堂》的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出彩,其中小陶虹飾演的奸讒懶滑的胖菊子,也是萬眾期待,她將再一次扭著水蛇腰,扯著大嗓門為觀眾獻上奸讒懶滑的"撒潑"表演。通過國話優秀演員們的呈現,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鮮活了起來,立體化還原了一部八年抗戰中北京人民艱難、忍耐、抗爭的 "平民史詩"。《四世同堂》被老舍先生自認為是"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 紀念老舍39 ︱演老版電視劇《四世同堂》藝術家都是學者!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描寫的是北京人在八年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區的悲慘生活。不過,這部小說並不是老舍先生在北京創作完成的。1943年11月,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到達重慶,與老舍團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鍔路24號的小樓裡。
  • 每個現代人都應該讀讀老舍的《四世同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還好當時中國有無數這樣的星星之火,才得以點亮抗戰勝利的大火。冠曉荷為代表的反動派小羊圈最大的反派:冠曉荷、大赤包夫婦。二人為了獲得權勢,做法不擇手段甚至喪盡天良。看四世同堂的過程中總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氣悶在胸中,不只是對大赤包一家的怒氣,更是對祁老人一家的憋氣,尤其是祁瑞宣這個角色,從頭至尾空有一腔愛國之情,卻沒有一股愛國之行。遊走徘徊、軟弱無力、優柔寡斷...終究未能下定決心和三弟一樣奔赴抗日前線。儘管忠孝兩難,情有可原,但即便是他不離家出走,這個家也未見得完好。
  • 知書 | 《四世同堂》:它用「沒獲諾獎」,證明自己的偉大
    《駱駝祥子》《貓城記》《四世同堂》《茶館》……每一部作品,都有世界級的影響力。當年旅美的老舍在賽珍珠的幫助下,寫作並完成了《四世同堂》的英文譯本《黃色風暴》,甫一出版,當即成為風靡美國的東方巨著,被美國出版界譽為:「好評最多的小說,同一時期所出版的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 《四世同堂》佚失70年「大結局」將重見天日,劇透在此……
    經過多方對比和鑑別,趙武平最終確認了哈佛大學圖書館所藏的老舍英文譯者浦愛德的檔案中,不僅有老舍其他未刊信函,還包括浦愛德翻譯的《四世同堂》全稿。他形容第一次看到相關檔案時,就如同掉進兔子洞裡一樣震驚,「所有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老舍先生畫的草圖、人物分析等,都保持著原貌。」他第一時間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老舍的孫女,學界的一些相關人士也獲悉了這個消息。
  • 話劇《四世同堂》第二次赴盛京大劇院演出
    根據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編的同名話劇繼去年在瀋陽上演兩場之後再次赴沈演出。12月3日,記者從盛京大劇院了解到,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老舍原著,田沁鑫編劇、導演的話劇《四世同堂》於12月7日、8日連演兩場。
  • 全明星陣容舞臺同框,《四世同堂》載譽上演!
    這是一部平民史詩,裡面有舊派北京人、新派北京人、正派北京人和城市平民,通過《四世同堂》,可以看到他們琳琅地活在民國北平,一直堅持到八年抗戰的結束。劇組和老舍先生的這部同名小說結下了好緣分,我這個北京人充滿了感激。我愛北京,愛看《四世同堂》,愛為《四世同堂》努力的所有演職人員和參與者、親歷者,更愛一直陪伴我們走到今天的觀眾。」
  • 傾情演繹家國情懷 明星版《四世同堂》登鷺
    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話劇昨晚亮相廈門滄江劇院,段奕宏邢佳棟領銜主演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 睿 通訊員 黃海容)昨晚,中國國家話劇院明星版話劇《四世同堂》在中演院線旗下直營劇院廈門滄江劇院上演,傾情演繹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家國情懷
  • 「重整河山待後生」——經典名著《四世同堂》開播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閱讀之聲全新錄製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一提起《四世同堂》,很多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1985年播出的同名電視劇,腦海中會浮現出駱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後生》。「千裡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 遼寧西豐人熱情好客:用老舍名著招待客您,名曰:四世同堂
    人們自然會想到了近代作家老舍的一篇名著《四世同堂》,因此在西豐的菜譜中出現了一道有名的地方特色菜《四世同堂》,以此來招待尊貴客人。這不但傳播了老舍文化,更是西豐人對柞蠶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展示。現在人無論吃什麼,做什麼都要講文化,先輩在這塊土地上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柞蠶,繁衍延續至今。
  • 演出|話劇《四世同堂》月底來穗,陶虹劉金山邢佳棟演繹老北京胡同...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話劇《四世同堂》將於 9 月 29 日 -30 日登陸廣州大劇院。該劇由田沁鑫執導,並有剛斬獲白玉蘭最佳女配角獎的陶虹,以及劉金山和邢佳棟等實力派演員加盟。《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通過對北京西城 " 小羊圈 " 胡同百姓,尤其祁家、冠家、錢家三戶人家不同命運的展示,反映了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區的世相百態。該書被老舍先生自認為 " 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書中將盧溝橋事變後," 京城人民就像一葉輕舟在野水上飄蕩 " 的生活狀態展現出來,猶如一副立體的北京胡同文化活畫本。
  • 《翱翔雄心》發布有國才有家特輯 1113傳遞家國希望
    近日,巴基斯坦軍事巨製《翱翔雄心》發布「誓死守衛」版海報和「有國才有家」特輯,充分展現了巴鐵軍人「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令觀眾在感動之餘,也被軍人的勇氣和擔當所激勵和振奮。此次發布的「有國才有家」特輯圍繞今年發生在全球各地的災難和衝突,以新聞紀實畫面展開,從澳大利亞、美國的山火肆虐,巴基斯坦的蝗災、敘利亞危機,到蔓延至全球的疫情都讓我們經受了太多考驗。這支特輯升華至全人類的立場,將視角聚焦至世界各國在面對危難時的互幫互助與共克時艱,深深讓我們感受到來自祖國的守護,傳遞來自祖國的溫暖,所呈現出的的這份家國情懷足以讓所有觀看這支特輯的觀眾感動到落淚。
  • 來劇場領略老舍更高級的京味兒幽默
    在話劇《四世同堂》裡,現場觀眾掌聲和笑聲不斷,演員演技出色,臺詞功底好,角色立體,這是田沁鑫導演創排到位,更是原著老舍先生幽默教人捧腹。  此外還有饒世界、拜碼頭、散德行、拽列子等,劇中都有出現。
  • 《四世同堂》寫到的一場化裝滑冰比賽
    小羊圈胡同不可避免地起了風雲,生活在這裡的祁家、錢家、冠家等居民在家與國、順從與抗爭之間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在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裡,人間百態躍然紙上。這裡要說的是小說中寫到的在北海舉辦的一場化裝滑冰比賽。
  • 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文學經典 — 少兒版影視劇《四世同堂》即將開拍!
    本劇改編自老舍先生的現代長篇小說經典名著《四世同堂》。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本劇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
  • 老舍《四世同堂》裡的中秋節與我們的中秋節
    老舍筆下的中秋節可是恬淡,優雅,北平之秋如此這般就好。北平呢,顧名思義,就是北京咯。而當下,這個中秋節,我們一群內蒙古的孩子在北京過中秋節。節日離我們越來越近,家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今年的中秋與國慶撞個滿懷,這是多少年才能遇見一次的。只可惜我們這1+7的假期被直接壓縮到了1,太卑微了。不過,我們收到了學校的小月餅,嗅到了中秋節的氣息,甜甜的。
  • 作家王朔:我的北京腔是奴才味兒,老舍的才是主子味兒
    說起北京話形成的時間,那起碼也得有3000多年的歷史。然而真正開始形成北京話的,應該是清朝正式遷進北京的時候。當時滿八旗入駐北京後,就進入了北京城內,把原來內城的百姓都趕到了外城,也就是這個時候,城內外的語言漸漸融合,經過一段時間演變就形成了現在的北京方言。後來在文壇上,開始有作家把北京方言融入了作品中。這個時候,就有專家們思考了,什麼樣的作品才算是有京味?
  • 敘利亞內戰發生毒氣攻擊,看了這些照片才明白什麼是有國才有家?
    看了敘利亞難民的圖片新聞,才真切地明白什麼是——有國才有家!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願不要再有戰爭,任何時候受傷的永遠是平民百姓,願世界和平!一批敘利亞難民下跪祈求邊防士兵讓他們入境。當我們在家安逸地享受假期的時候,地球的另一邊面對著戰火,家沒了,命沒了,妻離子散,我們除了同情什麼都做不到。
  • 老舍筆下的遺風陋俗:前行之礙與精神重負
    小說中提起最多的還是大姐的婆婆和公公,他們家每到年關日子總是不怎麼好過,但是他們夫妻二人還是那麼的愛面子、講究排場,大姐的婆婆不管門口有多少雞爪都不怕,只要有「鐵桿莊稼」的頭銜在就可以了。大姐的公公雖然是一位武將,但是提槍上馬的事情他是從來不會談起的,提籠架鳥倒是他的強項,有時也唱唱戲,偶爾還「粉墨登場」。
  • 我敢說,這本小說才是最狠的人性照妖鏡
    《四世同堂》的屋簷下,是老舍展開的一部栩栩如生又風味濃鬱的北平生活志。《四世同堂》譯者是為山東話十級的美國人四級考試的「四世同堂」這樣翻譯,那老舍的《四世同堂》該怎麼翻譯呢?亂世之下,何以為家《四世同堂》是老舍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一部史詩巨著,以上百萬字的篇幅展現了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抗爭。雖然整部小說是處於抗戰的大背景之下,但卻未直接描寫戰爭與英雄,選擇了把鏡頭聚焦在歷史進程中的普通人們的悲歡離合。但實際上老舍並未在淪陷的北平生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