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西豐人熱情好客:用老舍名著招待客您,名曰:四世同堂

2020-12-27 故事魔袋

遼寧西豐是舉世聞名的「東北亞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柞蠶之鄉。柞蠶渾身是寶,其柞蠶絲是與桑蠶絲齊名的蛋白纖維,因柞蠶在野生環境下放養,絲織品的韌性和保暖性要優於桑蠶絲。而蠶繭裡面的繭蛹又是營養豐富的美味佳餚,深受人們的喜愛。

西豐是柞蠶之鄉,全縣擁有柞蠶接近5000把,是遼寧省乃至東北的重要的柞蠶放養之地。關於柞蠶絲筆者就不多說了,咱這裡就講講繭蛹在西豐人餐桌上的用處吧?其實我對吃這東西向來不太講究,這源於小時候家裡困難,經常餓肚子有關,我的信條是吃飽就好,至於什麼色香味營養等等不太在乎。

柞蠶從成蟲到卵、又幼蟲到大蠶再到繭蛹的變化中,除了卵和幼蟲不能吃,剩下的幾種狀態都能吃。首先說大蠶。吃大蠶是一件很考驗人心理素質的一種吃法,這在外地人眼中簡直不可接受,這不是在吃大青蟲子嗎?一想就噁心。其實這是心理作怪,沒吃過的不知道,吃了一定會嚇一跳。吃大蠶對於我們當地人來說小菜一碟。將大蠶也就是大青蟲子剁碎,放上辣椒跟小白菜一起燉,那味道簡直了!

因為大蠶還要做繭,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因各種原因做不了大繭的大蠶能夠被吃掉,一般情況下人們還是不捨得這樣吃的。小時候,我們經常到生產隊的柞蠶場偷大蠶,然後跑到墳圈子裡籠上火,一邊燒毛豆,一邊燒大蠶,空氣中瀰漫著大蠶的香味。到了深秋,天剛一煞冷,大蠶就做繭了。這時候繭殼裡的大蠶還沒有變成繭蛹,人們就把大繭收回家待價而沽。

以前這是一個自然過程,大繭什麼時候賣要看行情。現在不一樣了,隨著人們對大繭整個生命周期的了解,基本上做人為控制。讓繭殼裡的大蠶什麼時候變蛹就什麼時候変。而且精準到介於似蠶非蠶似蛹非蛹的狀態。我們稱其為「神仙」。這種狀態的繭蛹皮薄、肉嫩、是繭蛹最好吃的狀態。同時作為柞蠶絲原料的繭殼沒有遭到損失,最大程度發揮了大繭的總體經濟價值。

過去的大繭是以生產繅絲為主,繭蛹只作附產品,沒人太在乎,經濟價值也不高。現在不一樣了,在柞蠶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具有巨大的經濟空間。除了蠶絲之外,繭蛹也是重要的商品,而且需求量越來越大。過去蠶農把大繭直接賣給收購部門就可以了,而現在催生出了一個割大繭的中間環節,就是中間商把大繭從蠶農手中收購過來,然後人工將大繭裡的繭蛹與繭殼分離出來,分著賣從中賺取差價,拉長了產業鏈。

同樣作為餐桌上的美味,繭蛹也風風光光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以前來西豐作客炸一盤繭蛹,炒一盤雄蠶蛾也就到頭了,現在可不是這樣了。由於產業的細化,人們在餐桌上可以一次品嘗完柞蠶的整個周期變化,即:蠶、蛹、蛾、神仙。人們自然會想到了近代作家老舍的一篇名著《四世同堂》,因此在西豐的菜譜中出現了一道有名的地方特色菜《四世同堂》,以此來招待尊貴客人

這不但傳播了老舍文化,更是西豐人對柞蠶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展示。現在人無論吃什麼,做什麼都要講文化,先輩在這塊土地上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柞蠶,繁衍延續至今。記得小時候,繭蛹不值錢的時候,我們把整個繭蛹撕開,硌出皮,放上鹽,然後放到鍋裡蒸,蒸出來的繭蛹跟雞蛋糕似的。大自然的慷慨賜讓我們頓生感恩之心,同時也增加了幾分敬畏。

相關焦點

  • 「重整河山待後生」——經典名著《四世同堂》開播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閱讀之聲全新錄製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一提起《四世同堂》,很多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1985年播出的同名電視劇,腦海中會浮現出駱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後生》。「千裡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 話劇《四世同堂》第二次赴盛京大劇院演出
    根據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編的同名話劇繼去年在瀋陽上演兩場之後再次赴沈演出。12月3日,記者從盛京大劇院了解到,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老舍原著,田沁鑫編劇、導演的話劇《四世同堂》於12月7日、8日連演兩場。
  • 紀念老舍39 ︱演老版電視劇《四世同堂》藝術家都是學者!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描寫的是北京人在八年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區的悲慘生活。不過,這部小說並不是老舍先生在北京創作完成的。1943年11月,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到達重慶,與老舍團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鍔路24號的小樓裡。
  • 老舍國話經典劇目《四世同堂》重返東藝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鮮活浮世繪,而導演田沁鑫所改編的三幕話劇《四世同堂之前的演出觀眾普遍反映,《四世同堂》的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出彩,其中小陶虹飾演的奸讒懶滑的胖菊子,也是萬眾期待,她將再一次扭著水蛇腰,扯著大嗓門為觀眾獻上奸讒懶滑的"撒潑"表演。通過國話優秀演員們的呈現,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鮮活了起來,立體化還原了一部八年抗戰中北京人民艱難、忍耐、抗爭的 "平民史詩"。《四世同堂》被老舍先生自認為是"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 每個現代人都應該讀讀老舍的《四世同堂》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以一個觀察者的視角去認識和理解老舍筆下北平的那些人、事、物。北平的人以小羊圈為縮影,老舍先生為我們展現了抗日戰爭年代北平人的真實生活狀態。小說講述的是以祁老人一家為代表的小家庭的家族史,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名族史。
  • 老舍《四世同堂》:有國才有家
    老舍的《四世同堂》已經聽完了,還是有些感慨的。一部亡國史,一部抗爭史,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比起大人物的轟轟烈烈更牽動人心。俗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破必然家亡,任何一個人想獨善其身都難。唇亡齒寒,只有唇齒相依互助,才能保全彼此。
  • 遼寧西豐九所門,小城的一抹鄉愁,往事不堪回首,再不來看就晚了
    遼寧西豐的九所門是縣城最老舊的一塊地方。從建縣初就有,一百多年過去了,能夠留下的一磚一瓦都是歷史。因為九所門不在城中心,雖然早就做了拆遷計劃,但一直沒有動,道路年久失修坑坑窪窪,今年有關部門對這條老路進行了升級改造,使得這最後一條古街改變了模樣。為了留住這最後的念想,記得住鄉愁!筆者特意到這片老區拍了照片,寫下這段文字,如果你是懷舊的人一定會支持我吧!
  • 知書 | 《四世同堂》:它用「沒獲諾獎」,證明自己的偉大
    韓菁青帶著梁實秋的囑託,即:假如中國的現代作家中只有一個人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這個人就是老舍。此後,有一則沸沸揚揚的「緋聞」在坊間流傳,即1968年的諾貝文學獎原本是要授予中國作家老舍的,但因為老舍在1966年去世,而諾貝爾獎只頒給在世的人,因此,此獎項便授予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 名著名團名導明星,988重磅慶生陣容即將空降西安!
    先來個戲骨劉金山的視頻祝福:《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撰寫的百萬字小說,它猶如一幅老北京風俗畫卷,通過對小羊圈胡同百姓,尤其祁家、冠家、錢家三家人不同命運的展示,生動反映了戰爭時期的眾生面貌,成為老舍作品中觀眾認知度和情感最深切的作品
  • 老舍的一本名著,結尾被翻譯擅改後暢銷美國,老舍說:文筆不錯
    正巧此時,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被譯成《黃包車夫》在美出版,掀起了閱讀狂潮,榮獲1945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順理成章的,1946年,美國正式邀請老舍赴美訪問,並以非常高的規格接待了他。因為他未經老舍同意,為了迎合美國人的閱讀口味,擅自增刪了內容,尤其是將結尾改成了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大圓滿結局,給祥子安排了一個有希望的未來。這種行為是違背翻譯作品原則的。老舍也非常生氣。但除此之外,老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伊萬·金「譯筆不錯」。
  • 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文學經典 — 少兒版影視劇《四世同堂》即將開拍!
    本劇改編自老舍先生的現代長篇小說經典名著《四世同堂》。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本劇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
  • 《四世同堂》佚失70年「大結局」將重見天日,劇透在此……
    祁瑞宣買了兩個燒餅,一個極瘦的人將燒餅搶了去,要是擱在以前他不會追,但在非常時期,他拔腿就追趕而去。那個極瘦的人跑不動了,面朝著牆壁站著。原來是熟人…… 在鍾紅明看來,老舍寫出了劇烈社會變動中複雜的人性,「他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人物的抉擇,都飽含了溫度,他對人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理解。」
  • 演出|話劇《四世同堂》月底來穗,陶虹劉金山邢佳棟演繹老北京胡同...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話劇《四世同堂》將於 9 月 29 日 -30 日登陸廣州大劇院。該劇由田沁鑫執導,並有剛斬獲白玉蘭最佳女配角獎的陶虹,以及劉金山和邢佳棟等實力派演員加盟。《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通過對北京西城 " 小羊圈 " 胡同百姓,尤其祁家、冠家、錢家三戶人家不同命運的展示,反映了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區的世相百態。該書被老舍先生自認為 " 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書中將盧溝橋事變後," 京城人民就像一葉輕舟在野水上飄蕩 " 的生活狀態展現出來,猶如一副立體的北京胡同文化活畫本。
  • 遼寧西豐小英屯不簡單,四座戰國時期古墓葬,將西豐歷史再次改寫
    大家都知道遼寧西豐的歷史是從發現了西岔溝西漢時期的古墓群開始的。然而2001年秋,被一個農民在釣魚鄉釣魚村的小英屯後山發現的一座石棺墓改寫了,將西豐的歷史向前又推進了幾百年。2002年春,鐵嶺市市博物館派員會同西豐縣文物管理所一起去現場調查。
  • 傾情演繹家國情懷 明星版《四世同堂》登鷺
    該劇由老舍先生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改編,著名演員段奕宏、邢佳棟領銜主演。《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聚焦北京小羊圈胡同各家各戶,尤其是祁家、冠家、錢家三家人不同的人生選擇和際遇,被老舍先生稱作「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 全明星陣容舞臺同框,《四世同堂》載譽上演!
    這是一部平民史詩,裡面有舊派北京人、新派北京人、正派北京人和城市平民,通過《四世同堂》,可以看到他們琳琅地活在民國北平,一直堅持到八年抗戰的結束。劇組和老舍先生的這部同名小說結下了好緣分,我這個北京人充滿了感激。我愛北京,愛看《四世同堂》,愛為《四世同堂》努力的所有演職人員和參與者、親歷者,更愛一直陪伴我們走到今天的觀眾。」
  • 《四世同堂》:民族抗戰文學,在黑暗中由彷徨到覺醒的人文精神
    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別人的錯處,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墮落!記住吧,老三!」我相信一提起老舍,大家都不陌生,至少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他的作品《駱駝祥子》,有很多人最後也不過都變成了「祥子」。今天我想說的是老舍的另一部作品《四世同堂》,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一是這部作品真的很長,二是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一直在細細的研究。
  • 《四世同堂》寫到的一場化裝滑冰比賽
    在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裡,人間百態躍然紙上。這裡要說的是小說中寫到的在北海舉辦的一場化裝滑冰比賽。盧溝橋事變以後,日本人打著「中日親善」的幌子將這項活動保留了下來,小說中寫到的這場比賽應該就是取材於當時舉辦過的比賽。 老舍先生顯然是對參加比賽以博得日本人歡娛的人非常不滿,他一針見血地寫道:「參加比賽的人很多,十分之九是青年男女。他們是民族之花,現在變成了東洋人的玩具。
  • 來劇場領略老舍更高級的京味兒幽默
    在話劇《四世同堂》裡,現場觀眾掌聲和笑聲不斷,演員演技出色,臺詞功底好,角色立體,這是田沁鑫導演創排到位,更是原著老舍先生幽默教人捧腹。  老舍先生對諧音的巧妙運用便是早已爐火純青,除了「運煤」和「韻梅」同音,比如冠曉荷自誇「我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最優良的傳統美德,勤!」小崔便接了一句:「琴?彈弦子?」對話中同音產生誤會,舞臺上更是形成了獨特的笑點。除了《四世同堂》,《茶館》中「改良改良,越改越涼」更是堪稱經典。
  • 再忙也要和大師在一起 | 老舍:這,咱只好幽默了
    老舍的時代你如果有微信,老舍的朋友圈文案可鹹可甜,讓你忍不住想點讚、收藏、轉發三連擊。當你想在清晨起床後,朝氣蓬勃地想要開啟新的一天,你可以用老舍的這句話,比那些「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之類的是不是要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