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外貌很難想像,小島秀夫已經是一名年近六旬的遊戲製作人了,打開他的個人推特,卻充滿了文藝青年的畫風。在個人簡介中,小島自稱「70%的作品都是電影」,推文中也不乏對各類影視、文學作品的推薦和觀後感。當然,音樂也是小島變現自身品位的領域,對於Chvrches、ptica和Silent Poets等樂隊他有著別樣的喜愛。但是,當涉及到小島製作的遊戲時,他對音樂的選擇有時近乎於任性。
在最新的《死亡擱淺》中,小島毫無例外的堅持著自己對音樂的要求。
在遊戲的結局部分,玩家會聽到之前提到的Chvrches樂隊帶來的遊戲同名結尾曲,這是一支來自格拉斯哥的合成器流行樂樂隊。
然而在遊戲中,每當劇情進入關鍵時刻,玩家耳畔迴響的則是Low Roar(Ryan Karazija)所製作的曲目,這位加利福尼亞歌手在搬到雷克雅未克(冰島首都)後開始了音樂創作和錄製。
在採訪中,小島秀夫表示:「我會嘗試與我個人喜愛的演員、導演、作家、藝術家以及音樂家進行聯繫。我選擇音樂或是藝術家的基礎就是與他們建立起信任。我認為我與這些人天然的共鳴讓我們有可能一起工作。」
就像小島秀夫發現Low Roar的經歷。
當小島在冰島旅行時,他偶然在一家CD中聽到了一首歌,並當即決定買下這張CD,這就是小島和Low Roar的第一次相遇。在歸國途中,小島一直在聽這首歌。
據Karazija表示,小島回國後不久,他就接到了索尼打來的電話。之後Karazija和小島的會面更是頗具藝術家的感覺。二人在洛杉磯的一家高檔餐廳約飯,這是一家會員準入,相當高端正式的餐廳。Karazija剛剛開車趕到洛杉磯,還穿著一件皺巴巴的T恤,而這家餐廳除他之外只有另一個人穿著T恤,那就是小島秀夫。Karazija說:「因為那(穿著正式的在高檔餐廳用餐)不是我們的風格。」
小島選擇音樂也絕不只是僅僅憑藉個人喜好就武斷決定,而是會根據遊戲內含作出選擇。就像選擇Low Roar,小島認為《死亡擱淺》的畫面場景就和冰島以及這首冰島風格濃鬱的音樂十分相襯。
冰島海岸
小島認為遊戲中的一處場景時分類似新生的地球,類似冰島的地貌,而Low Roar於冰島創作的音樂與這種粗糙但又純粹美麗的環境背景十分相襯。同時,Low Roar音樂獨特的數字未來(digital futurism)主義風格也和《死亡擱淺》這款遊戲所表達的主題內容十分吻合。
事實證明Low Roar的作品在遊戲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力。當玩家靠近任務的目的地時,耳邊便會響起Low Roar的音樂。在某些場景,當音樂開始播放,鏡頭會向後拉遠,此時主人公Sam的身影逐漸變小,遊戲HUD也會隱去,只給玩家留下如電影畫面版的視覺體驗。
當然,這是遊戲慣用的常規操作了。但在《死亡擱淺》這款遊戲中顯得格外重要。在這款「快遞員模擬器」中,長途旅行成了家常變法,玩家成了孤獨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微妙的音樂伴奏和鏡頭切換能讓玩家不止於陷入這種有些憂鬱的狀態,讓平衡貨物的操作變得特殊起來,這些音樂成了整個遊戲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樂會出現在遊戲的某個時刻,給玩家營造氛圍,但並不是在某個場景作為某段劇情的高潮而出現,而是在遊戲中反覆奏響,小島稱這是「遊戲運用音樂的一種新方法」——當音樂響起時,鏡頭也會隨玩家的操作進行轉換,這讓玩遊戲的玩家覺得自己像在欣賞一部影視作品。
儘管小島欣賞Low Roar許久(早在2014年),但Low Roar強調此次合作在形式還是較為簡單的,因為遊戲實際上是將Low Roar此前創作的歌曲整合進入了遊戲之中。
當然,這對於小島監督來說並不是第一次委託自己喜愛的藝術家進行合作,這種合作模式貫穿了他的大部分作品。
在第一部《合金裝備》的結尾,《The Best Is Yet To Come》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是一首蓋爾語(Gaeilge,一種愛爾蘭語)歌曲。尤為特殊的是,這種語言即使在愛爾蘭,也鮮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根據2016年的調查,只有1.5%的愛爾蘭人會使用),大部分愛爾蘭人的母語是英語。
使用這首歌曲的原因還是在於小島。當時的他在完成遊戲主題概念的構建時,恰巧是《鐵達尼號》火遍世界的時間,隨著影片一起出名的,還有片中使用的凱爾特音樂。
遊戲《合金裝備》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但不是常見的紐約或是洛杉磯,而是寒冷的阿拉斯加,遊戲中的人物也來自各個國家和民族,因此,普通的英語流行音樂無法滿足小島,所以他決定使用蓋爾語來錄製這首歌曲。
最終,歌曲由歌手Aoife Ni Fhearraigh錄製完成,但起初的決定是讓她的朋友,另一位愛爾蘭音樂家Moya Brennan進行演唱,但她無法空出檔期。
Aoife Ni Fhearraigh
Ni Fhearraigh來自多尼爾郡圭多爾的愛爾蘭語地區,這裡誕生了恩雅(Enya)以及凱爾特樂隊Clannad(恩雅就來自這個樂隊)。Ni Fhearraigh和他們來自同一個教區,在童年時就參加歌唱比賽,還總是用蓋爾語唱歌。
回憶起《合金裝備》片尾曲的錄製,Ni Fhearraigh的第一印象就是都柏林那擠滿了人的錄音棚。在那天,每一位參與過這個項目的人幾乎都來了。
歌曲很快就被翻譯成了蓋爾語,但方言的選擇卻又成了問題。即使是使用人數不多的蓋爾語,也有著標準語言和各個地區方言的差異,及時掌握了某地區的方言,也幾乎聽不懂另一地區的方言。甚至在愛爾蘭「高考」中,蓋爾語考試都會有一種名為「cluastuiscint」的聽力理解測試,每當學生們碰到了操著Donegal或是Kerry口音的朗讀者時,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這是因為這些方言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相比正式的蓋爾語,這些方言要沒那麼乏味,因此Ni Fhearraigh和愛爾蘭RTE廣播電臺的一位主持人進行了討論,最終使用了一種較為中性的方言來演唱整首歌曲,雖然語感上有些緩慢,但卻和歌曲悲傷的情緒意外的契合。
儘管Ni Fhearraigh從未玩過《合金裝備》,但許多玩家在聽過了片尾的演唱後都主動與她聯繫。時至今日,她仍然會收到粉絲們的電子郵件。Ni Fhearraigh說:「這款遊戲打開了一扇讓那些從未聽過我歌唱的玩家們認識我的大門。我很高興,能參與到這樣的一部作品之中。」
作為在《合金裝備》結尾播放的歌曲,《The Best Is Yet To Come》承載了大量的情感,這也是小島在選擇遊戲結尾音樂所要細細考慮的。在他看來,玩家在遊戲進入通關字幕後,看的並不是滾動的人名,而是在回顧整個遊戲的歷程。在這一時刻,旋律、歌詞、音調以及人聲,混合著玩家在遊戲中體驗到的所有念頭聚集在一起,再慢慢沉入心中。
《合金裝備1》片尾字幕
而在《死亡擱淺》中,遊戲的結局並不太黑暗,因此小島希望結尾的音樂能帶來樂觀和希望,他更希望玩家們「在遊戲結束時,聽著美妙的音樂,會落淚,但也會感到快樂。」
豪無疑問,小島主導並開發了許多史上商業成功又廣受讚譽的遊戲,但他選擇音樂的方式其實十分個人化,與之相對的是《戰爭機器5》以及《使命召喚》,二者選擇了九寸釘樂隊以及Metallica這樣在商業以及流行方面已經成功的音樂人的作品。
而小島的選擇則更加隨心所欲,無論是synth-pop、冰島音樂還是蓋爾語歌曲,小島都能用這些音樂去打動玩家的心,可能,這就是小島秀夫的藝術直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