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即將到來的三月,胡桃這個角色總算是被米忽悠給放出來了,但我也不排除這是「米忽悠想要挽救海燈節失去的口碑」這種可能性,畢竟國外粉絲也對海燈節一片吐槽聲。不過,這次我真不是來吐槽海燈節的,而是要來說一說有關於《原神》角色設計的那些事兒。《原神》這款作品到底有沒有對國外進行文化輸出,這可能真的有爭議,但我可以確認一點:米忽悠的確是「文化人」。
《原神》很多角色的設計元素的確很值得考究,甚至很多設計元素所帶有的文化符號還給諸位旅行者們上了一堂文化課。除了魈的儺舞、鬼面之外,還有剛登場的胡桃。事情的起因是有旅行者發現「胡桃中日文UP池描述有明顯不同」從而引發了旅行者的質疑。從米忽悠的宣傳來看,胡桃UP池的中文名是「赤團開時」,而日文名則是「彼岸滿開」。
乍一看這兩個名字的確沒有任何的關聯,甚至日文名還給人一種更「高大上」的感覺。不過,從詞義來看,其實「赤團」就是「彼岸」,僅僅只是叫法的不同。如果諸位旅行者們喜歡的話,甚至還能叫彼岸花「曼珠沙華」或者「石蒜(彼岸花學名紅花石蒜)」。說白了,中日文的不同描述僅僅只是根據當地叫法的不同而做出的一些改變,並沒所謂的「高低之分」。
不過,對於經常觀看日漫的觀眾而言,顯然是更了解或者說更能接受彼岸花這一叫法。「曼珠沙華」音譯於梵語"摩訶曼珠沙華",意為「天上之花」,而這花在咱們南朝梁代又被翻譯為「赤團花」。從中文的角度來看,其實「赤團花」這一詞更像是咱們對彼岸花外形的一個形象描述,就如同咱們將紫陽花稱之為「繡球花」一樣。
老實說,其實我一開始也不知道彼岸花在國內又被稱之為「赤團花」,查閱了資料之後才知道:其實這花是在日本江戶時代時,經由中國傳到日本,而彼岸花的原產地其實是在亞洲的熱帶地區。雖然咱們總認為「《原神》是在向國外進行文化輸出」,可從胡桃UP的描述詞彙來看,更像是《原神》在幫助國內的年輕人了解咱們那些被遺忘或者瀕臨失傳的文化。
至少從我個人的觀感來看,貌似這米忽悠又給諸位旅行者們上了一課啊,莫非米忽悠才是隱藏的文化人?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那些將「儺舞」視為日本文化的人,這莫非就是「文化不足的短視」?當然,其實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畢竟日漫的影響對這些ACG觀眾的影響的確很大。有些東西雖然咱們也有,可要是被別人發揚光大了,這還真不是件光彩的事。
至於旅行者們關於文化純粹性的討論,其實也沒必要將界線分的那麼清楚,所謂藝術創作,並不是只局限於某一文化不放,採百家之長且不忘本才是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關鍵。縱觀中華歷史,從秦代開始,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不正好用自己生動的形象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原神》的策劃和運營真的很爛,但《原神》美術設計和音樂對文化的承載還是很厲害的。
對於《原神》的美術和音樂,我個人只有稱讚,因為我也只能說出WC的詞彙。雖然我用胡桃的設計元素來簡單地解釋了這一文化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非得要給大家分個「高低貴賤」。可yysy,藉由一款遊戲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這還真是讓我有些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