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中的懷柔戰役,在史上被稱為「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而這一仗的前敵總指揮則是時任第35軍210旅旅長葉啟傑將軍。
葉啟傑是福建建甌人,1895年生,辛亥革命後參加學生軍進入南京入伍生隊,後入福建陸軍小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傅作義部,從排長做起,到中原大戰前已經升至晉綏軍第2路軍第10軍29師師長。
1931年,自日軍發起「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之後,又侵佔熱河,此時華北危機、北平危機已經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為抵禦日軍進一步的侵略,1933年初我軍官兵在長城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一線築起了新的長城。
傅作義將軍的第35軍開赴長城抗戰前線是在1933年的2月,他們先是在駐守張家口、昌平。長城抗戰3月打響後,宋哲元部29軍在喜峰口與日軍苦戰;徐廷瑤軍,關麟徵、黃杰兩師的中央軍在古北口南天門一帶十餘裡戰線上與日軍血戰,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為阻止日軍南下,傅作義部於5月份從他駐守的昌平調往懷柔西北高地經石廠、高各莊、齊家莊一線,修築防禦陣地並指定210旅葉啟傑旅長為戰役前敵總指揮,指揮210旅和218旅。
這場被稱為「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正式開打的時間是在1933年的5月23日,日軍動用了鈴木和川原兩個旅團,以30餘門重野炮、10餘輛坦克和15架飛機作掩護,向我守軍陣地發起猛攻。
我守軍雖然武器沒有日軍先進,但在氣勢上並不輸於日軍。當日軍迫近時,官兵個個如猛虎下山,發揮三十五軍傳統的飛刺刀肉搏近戰的威力,與日軍短兵相接,使敵人的重武器失去了效用,只殺得日軍爭相逃竄,遺屍遍地。在這一天裡,日軍發動了十餘次進攻,都被英勇的210旅官兵們擊退,當然,我軍的損失也慘重。
5月23日這一天,我軍將士們從凌晨4時至下午7時,連續與敵人血戰了15個小時,仍然鬥志不減,陣地固若金湯。
然而,就在葉啟傑和戰士們把兇猛的日軍殺得哭爹喊娘四處逃竄,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之時,就接到了軍委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命令,讓傅作義部下達了停戰命令,要求他們立即撤出陣地,此舉讓參戰的官兵感到氣憤,更令他們感到恥辱的是,正當他們在戰場上與日軍奮不顧身英勇殺敵之時,何應欽他們竟已經與日軍籤下城下之盟:塘沽協定!
面對這樣的結局,葉啟傑氣憤難耐,他在日記中記下當時的心情:「長城抗日,懷柔抗戰,視死如歸。塘沽協定,憤而請退。」
此後,氣憤不已的葉啟傑數次向傅作義請辭,然而傅將軍沒有答應,仍勸他到陸軍大學學習。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傅作義擔任新組建的第二戰區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而葉啟傑也剛好從陸軍大學畢業回到傅部,擔任第二集團軍參謀長,輔助傅作義指揮了南口、張家口戰役、大同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守城、偏關戰役、五原戰役等戰役。
抗戰勝利後,葉啟傑調南京中央訓練團將官班待編,在此期間他三次請辭,要求回原籍,這是為何呢?
原來是因為當時老蔣背棄了「雙十協定」,葉啟傑不願意參加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戰爭,他的槍口只對準外敵,所以在數次請辭後便回到了建甌,在建甌中學謀了個老師的差事,教學生歷史。
那麼,這位抗日英雄後來的情況如何呢?
葉啟傑將軍晚年先是與長子在鹹陽一起生活20年,後被女兒接到蘭州奉養,一年後去世,享年8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