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長城抗戰最後一戰的總指揮,抗戰勝利後,他為何要申請退役?

2021-01-18 網易

2020-12-12 13:18:57 來源: 凱凱生活日記

舉報

  長城抗戰中的懷柔戰役,在史上被稱為「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而這一仗的前敵總指揮則是時任第35軍210旅旅長葉啟傑將軍。

  

  葉啟傑是福建建甌人,1895年生,辛亥革命後參加學生軍進入南京入伍生隊,後入福建陸軍小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傅作義部,從排長做起,到中原大戰前已經升至晉綏軍第2路軍第10軍29師師長。

  1931年,自日軍發起「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之後,又侵佔熱河,此時華北危機、北平危機已經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為抵禦日軍進一步的侵略,1933年初我軍官兵在長城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一線築起了新的長城。

  傅作義將軍的第35軍開赴長城抗戰前線是在1933年的2月,他們先是在駐守張家口、昌平。長城抗戰3月打響後,宋哲元部29軍在喜峰口與日軍苦戰;徐廷瑤軍,關麟徵、黃杰兩師的中央軍在古北口南天門一帶十餘裡戰線上與日軍血戰,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為阻止日軍南下,傅作義部於5月份從他駐守的昌平調往懷柔西北高地經石廠、高各莊、齊家莊一線,修築防禦陣地並指定210旅葉啟傑旅長為戰役前敵總指揮,指揮210旅和218旅。

  這場被稱為「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正式開打的時間是在1933年的5月23日,日軍動用了鈴木和川原兩個旅團,以30餘門重野炮、10餘輛坦克和15架飛機作掩護,向我守軍陣地發起猛攻。

  我守軍雖然武器沒有日軍先進,但在氣勢上並不輸於日軍。當日軍迫近時,官兵個個如猛虎下山,發揮三十五軍傳統的飛刺刀肉搏近戰的威力,與日軍短兵相接,使敵人的重武器失去了效用,只殺得日軍爭相逃竄,遺屍遍地。在這一天裡,日軍發動了十餘次進攻,都被英勇的210旅官兵們擊退,當然,我軍的損失也慘重。

  

  5月23日這一天,我軍將士們從凌晨4時至下午7時,連續與敵人血戰了15個小時,仍然鬥志不減,陣地固若金湯。

  然而,就在葉啟傑和戰士們把兇猛的日軍殺得哭爹喊娘四處逃竄,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之時,就接到了軍委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命令,讓傅作義部下達了停戰命令,要求他們立即撤出陣地,此舉讓參戰的官兵感到氣憤,更令他們感到恥辱的是,正當他們在戰場上與日軍奮不顧身英勇殺敵之時,何應欽他們竟已經與日軍籤下城下之盟:塘沽協定!

  

  面對這樣的結局,葉啟傑氣憤難耐,他在日記中記下當時的心情:「長城抗日,懷柔抗戰,視死如歸。塘沽協定,憤而請退。」

  此後,氣憤不已的葉啟傑數次向傅作義請辭,然而傅將軍沒有答應,仍勸他到陸軍大學學習。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傅作義擔任新組建的第二戰區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而葉啟傑也剛好從陸軍大學畢業回到傅部,擔任第二集團軍參謀長,輔助傅作義指揮了南口、張家口戰役、大同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守城、偏關戰役、五原戰役等戰役。

  抗戰勝利後,葉啟傑調南京中央訓練團將官班待編,在此期間他三次請辭,要求回原籍,這是為何呢?

  原來是因為當時老蔣背棄了「雙十協定」,葉啟傑不願意參加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戰爭,他的槍口只對準外敵,所以在數次請辭後便回到了建甌,在建甌中學謀了個老師的差事,教學生歷史。

  

  那麼,這位抗日英雄後來的情況如何呢?

  葉啟傑將軍晚年先是與長子在鹹陽一起生活20年,後被女兒接到蘭州奉養,一年後去世,享年8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原創歌曲】最後一戰(紀念抗戰勝利74周年——張天甫演唱)
    《最後一戰》激昂雄壯、高亢嘹亮,謳歌了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日寇侵略而不怕犧牲的豪情壯志,譜寫了一曲抗日戰爭最後取得完全勝利的不朽凱歌!       1945年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打響,堅強勇敢的中國軍民開展了英勇頑強的抵抗,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最後取得全面勝利!在湖南省漵浦縣龍莊灣鄉青山界打完的「雪峰山會戰——龍潭戰役」,在抗戰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成為十四年抗戰的最後一戰。
  • 秋瓷炫主演電視劇《最後一戰》再演抗戰女軍官
    《最後一戰》由林峰、王飛執導,高雲翔、秋瓷炫領銜主演的抗戰劇,該劇講述了湖南西部地區中國軍隊與民眾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湘西會戰的傳奇故事...《最後一戰》由林峰、王飛執導,高雲翔、秋瓷炫領銜主演的抗戰劇,該劇講述了湖南西部地區中國軍隊與民眾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湘西會戰的傳奇故事。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湖南湘西進行最後一次殊死搏鬥。
  • 芷江:定格抗戰歷史的「勝利之城」
    9月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楠木坪鄉大禾衝村的抗戰老兵譚義才,將去縣城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慶祝活動。79年前,17歲的譚義才在芷江加入了抗戰隊伍,成為一名炮兵。與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一起,將日軍擊潰於雪峰山下,取得了中國抗日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的勝利。
  • 高雲翔秋瓷炫 《最後一戰》譜寫湘西抗戰傳奇
    網易娛樂10月14日報導  由中央電視臺聯合金磚傳媒、強視傳媒、響巢國際傾力出品的大型抗戰史詩電視劇《最後一戰》,昨日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發布會。出品人遊建鳴、龍曉寧、劉文武攜原作者曾凡華、編劇劉曉波、導演林峰出席,新晉男神高雲翔與收視女王秋瓷炫,共同亮相發布會。
  • 此人是鐵道遊擊隊創始人之一,還是甲級戰鬥英雄,抗戰勝利後為何投敵
    可以說,鐵道遊擊隊對於抗戰工作是有著巨大功勞的。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人作為鐵道遊擊隊的創始人之一,曾經的抗戰英雄,竟然做出投敵的事情。此人是誰?為何在抗戰勝利後選擇投遞,在這之中,到底有何緣故? 這個人就是徐廣田,昔日的抗戰英雄,卻在抗戰勝利後同人民為敵。
  •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專輯
    要枕長戈瞄兔穴,勤磨巨劍對狼煙。疑成浩氣淹瀛島,蕞爾狂徒莫妄癲! 紀念抗日戰爭聯一刻骨銘心仇不忘:懲前毖後事常溫。二勵我長纓須在手;警他舊曲不更弦。三常教惕惕,倭奴賊心未死;自要乾乾,華夏鐵骨猶錚。二七十年來恨未消,三千萬眾魄冤昭。日倭殘暴滔天罪,華夏堅除亂世妖。常憶江河悲血淚,惜知草木樂今朝。英魂但願國家健,鑄劍屠龍制敵囂。 滿江紅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歲月悠悠,追信史、傷痕痛著。倭蹂躪、山河破碎,悲風蕭索。四海翻騰雲水怒,九州抗戰軍民覺。賴團結(共奮身)、終把鬼殲驅,華歡躍。
  • 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75年前,中日雙方曾圍繞這裡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和日軍的慘敗而結束,從此,中國戰場局勢徹底扭轉。也是在此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同中國商定投降事宜並在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這,就是芷江!這次受降就是著名的「芷江受降」! 最後一戰 芷江縣城東郊,有一座始建於1936年目前仍在使用的機場——芷江機場。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優秀的中華兒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從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到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堅強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民族的希望。
  • 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 央八將播《最後一戰》 高雲翔秋瓷炫演繹湘西抗戰
    央八將播《最後一戰》 高雲翔秋瓷炫演繹湘西抗戰 2015-10-13 19:44: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他是鐵道遊擊隊元老,還是甲級戰鬥英雄,抗戰勝利後卻叛變投敵
    在相關的影視作品之中,我們只知道在最後抗戰勝利了,鐵道遊擊隊的隊員們都取得了豐功偉績。作為遊擊隊隊長的徐廣田在當時還被稱為甲級戰鬥英雄。 很多的人都以為這個故事演繹到這裡就結束了,戰爭落下帷幕之後,他們就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可事實並非如此!
  • 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1995年,俄羅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勳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章。日本關東軍1938年的冬天,派了大批的隊伍圍剿東北抗聯的後方基地 李敏老人講述的那段歲月,是東北抗聯艱苦抗戰的真實寫照。他們手舉鮮花和彩旗,早早佇立在這裡,等待著一件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大事件的發生。上午9點半6架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活塞螺旋槳的野馬式戰鬥機飛上天空。這6架戰機由中美兩國的飛行員分別駕駛,此行的目的地正是芷江。 飛機上坐著一個人,他就是侵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此時今井武夫,卻突然被一件事嚇得魂不附體。他發現機艙內有一挺機槍,因為他是來投降的 。原則上不能帶軍械的武器的。
  •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幣的種類、圖案及寓意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副局長左秀輝在介紹相關情況時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幣一套4枚,正面主景圖案均為國徽,體現以國家的名義舉辦此次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下方刊「2015」年號。
  • 走訪抗戰部隊、抗戰老兵和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深入了解抗戰歷史後,1營3連連長降巴克珠感觸頗深。近年來,隨著裝備不斷更迭換代,該旅官兵向新質力量要戰鬥力,圍繞空地火力協同作戰這一課題深入探索,向著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邁進。  「每一次講述,我的思想都受到一次洗禮」  「這幾張是收復鹽城後,我們走在行軍路上……」翻開一本厚厚的相冊,95歲的抗戰老兵史保東講述起那段崢嶸歲月,如數家珍。
  • 108歲抗戰老兵水青山離世 家人:他生前最愛講抗戰經歷,愛敬軍禮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但四川西昌的百歲抗戰老兵水青山沒能等到這一天。9月2日凌晨,水青山在西昌的家中與世長辭,原本他希望回到家鄉甘肅,參加抗戰勝利75周年紀念活動,然而這個心願再也無法實現了。
  • 美聲西伯利亞之虎迪米特裡演唱蘇聯抗戰歌曲《最後一戰》
    迪米特裡·霍洛斯託夫斯基:1962年10月16日出生,俄羅斯籍當紅男中音歌唱家。也是當今不折不扣的偶像級古典大師 , 有「西伯利亞之虎」的雅號。其音色具有俄國式的野性,低沉寬闊的音質是天生俄國歌劇最佳詮釋者。
  • 他是鐵道遊擊隊創始人,甲級戰鬥英雄,抗戰勝利後為何叛變投敵?
    建國後,為了更好地將戰爭年代那些英雄事跡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從50年代開始,不斷有關於人民英雄題材的電影拍攝公映,如《劉胡蘭》、《董存瑞》等,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給人們展示了原型人物的英雄形象。而1956年由趙明老師執導的《鐵道遊擊隊》,講述了抗戰時期,活躍在魯南鐵路沿線的一支抗日隊伍的英雄事跡。
  • 用歌曲抗戰:上海的抗戰歌曲創作
    上海抗戰歌曲興起於「九一八」事變之後,1937年盧溝橋事變、特別是「八一三」淞滬會戰後,上海抗戰歌曲的創作與在上海地區的傳播呈現繁榮。同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上海抗戰歌曲的創作與在上海地區的傳播漸趨衰落。
  • 為何大批川軍出川抗戰,背後的始作俑者離不開他!
    他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三三一」慘案,很多共產黨人都慘死在他的屠刀下。我們一起評價劉湘的功與過吧!劉湘,又名元勳,字甫澄,1888年出生於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劉湘的長輩希望劉湘能考取功名,當時正值清王朝崩潰前夕,四川境內兵痞、土匪橫行,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以平蜀難平,從小習武的劉湘覺得讀書沒前途,反倒是拿著槍桿子更能出人投地。很快劉湘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 75年前重慶歡慶勝利 一雪恥辱振奮國人 抗戰軍人公開接受人民感謝
    與五十面同盟國國旗交相輝映的是,聳立著的四面紅底大字標語「向友邦戰友致敬」、「向抗戰將士致敬」、「慶祝勝利要鞏固世界和平」、「用抗戰精神完成建國大業」。在廣場的中央,是被中美英蘇四大盟國國旗包圍著的一座六角亭臺,上面依次掛著蔣中正、杜魯門、阿特裡、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的大幅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