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抓緊吃飯洗碗的所有時間看了《弗裡達》這部電影。百忙之中還是想要記錄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
Frida以自畫像出名,有朝一日希望能看到電影中出現的那副作品。那麼電影的問題來了,這真的是一幅自畫像嗎?我不關心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如何,我只探討電影是怎麼樣展開這個故事的。
Frida因為迭戈的壁畫開始對繪畫著迷,車禍的傷痛讓她開始創作自畫像,緩解疼痛帶來的痛苦。但導演的問題就在於,並沒有將自畫像的創作過程鑲嵌進入Frida的生命故事裡面。這樣代入感更強,Frida創作自畫像的動機也更加明確。之後自畫像再出現的時候,代表一種情傷的宣洩。愛上的人是個花花公子,屢次出軌,就連最能代表女權主義的畫作,也根植於第一次失敗的婚姻中。這是Frida的自畫像嗎?這像是一幅並不女性主義的自畫像啊。我總覺得很多電影裡有美化藝術家多情男的傾向,《莫迪裡阿尼》也是。雖然嚴格意義上這並不是一個女權主義的問題,但是總把女性藝術家塑造成天真的小女孩,受了傷害以同樣的傷害回敬對方,不禁讓我想起某些偶像劇的套路。Frida被深愛的人傷害過很多次且明顯有利益交集,但仍然選擇深愛,這種故事情節的塑造是不是有一種潛在的男性優越感呢?這個還真是有點模糊不清。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在於,這幅自畫像出自自己的手,也出自社會的手,還離不開愛人和當時政治局勢的影響。(悄悄八卦一下,Frida和託洛茨基真的有過一段感情嗎。預感到這個問題可能很有趣)
其實這部電影有兩個很好的角度,一個是畫家如何表現馬克思主義,全篇都沒有提及Frida是如何面對這個問題的,其實感覺會是個很好的衝突製造點,甚至可以看看她有沒有保護託洛茨基,她的畫有沒有體現這一主題。這個方面的深入也很好地回應了電影中對於Frida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爭論。我隱隱約約在考慮,從「先鋒」這個角度而言,超現實主義算是先鋒藝術的子集。1910年代初那些俄國藝術家,也被認為先鋒藝術家。這麼來看,超現實其實更多的表現的不是畫和現實參照物的關係,也蘊含了藝術對於現實政治的態度?(真誠地向藝術史同學請教,畢竟我在寫這篇影評的時候沒有太多考慮到歷史背景和藝術史觀點)如果是這麼看的話,那導演豈不是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Frida情史以外?另一個很好的角度在於Frida在晚年病痛期間的作品。這種身體疼痛如何影響了Frida畫中自我的「再現「 (representation),是一個挺有趣的點,不知道之前有人做過沒有。這裡我用了一個科學史詞彙,如果有藝術史的人想做也可以,記得把我署名一下第二作者,或者等我有時間我們共同研究。
這部電影整體而言不是很滿意,倒是勾起了我對於Frida作品的興趣。等有時間決定買一本相關的展覽冊子,好好看一看自畫像背後的墨西哥風土人情,還有一個女畫家一生的諸多瞬間。
文章封面是1932年的Frida自畫像,轉載自Tate Modern的網站。在這幅畫中,她站在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線上。這樣一看,她還真是個當代政治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