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
2021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在全球度過苦澀的2020年後,人們紛紛期盼新的一年能驅散疫情,共克時艱,迎來陽光。即便不能在全球地平線上處處看到陽光明媚、鶯歌燕舞、笑語歡歌的繁榮景象,如果能基本恢復常態,擺脫經濟社會生活的困頓,也是一種幸事。此時此刻,人們有理由憧憬,但現實是嚴峻的,2021年的世界未必風調雨順,天遂人意,諸多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寧因素依然大量存在。
(圖片說明:2020年7月16日,一名女子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座公園散步。來源: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一、 疫情會有所緩解,但病毒依然不會消除
2020年世界遭遇的最大苦難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它給人類造成了深重災難,帶來了各種次生危機,其影響有多廣,災害有多深,損失有多大,代價有多慘,難以量化計算。疫情的危害除了物質層面,還有精神層面。諸多損害,已經永遠無法彌補,只能永久載入人類的苦難史冊。
病毒面前,人類勇敢,各國都在採取措施,抗擊病毒疫情。像美國當局無視國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面對疫情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國家,畢竟極為罕見。
可以預料,2021年全球的疫情將總體有所緩解,局部得到遏制,人類的生產生活將逐步重啟,甚至恢復正常。
樂觀的理由主要來自三大方面:一是全球已有多種疫苗研製成功,從明年初起將在世界各地逐步接種,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疫手段,獲取疫苗能力較強的國家和地區,2020年有望率先緩解甚至擺脫疫情;二是經過將近一年的苦難經歷,世界各國大多更加重視抗疫,也逐步因地制宜積累了各種防疫抗疫的有效方法,即便是瑞典等頑固堅持「群體免疫」偏執方式的國家也在深刻反思,被迫積極應對疫情;三是全球從病毒病例的檢測、醫療、救護、藥物到快速發現、甄別、追蹤、隔離、防控,目前都有了更先進有效的手段,除個別國家外,疫情大範圍集中暴發的可能和風險大大降低,人類的抗疫能力總體上得到了加強。
但是,病毒是頑固和狡猾的,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近英國等多個國家相繼出現了病毒變異情況,並正在迅速蔓延,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目前已成功研發的疫苗是否能克治變異病毒,尚是疑問。
另外,目前的全球確診病例居前20位的國家和地區,能否堅持抗疫,是否會在各種壓力之下再次急於社會放開,放鬆抗疫管制措施,拉美、非洲、中東、中亞地區的貧窮落後國家是否會接著深度染疫,也是很大問題。如果全球抗疫不能整體推進,病毒不能徹底被滅,病毒和疫情會在全球任何角落死灰復燃,再次禍及其他地區。疫情的循環復發,將使世界陷入無休止的苦難。
二、 世界大變局深度演進,國際局勢繼續動蕩不定
川普執政以來,心理變態,極端瘋狂,對內製造黨爭和社會、種族分裂,對外奉行赤裸裸的強權霸凌政策和「美國優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川普綁架了世界,華盛頓攪亂了全球,美國成為了世界動蕩不寧的主要根源。
2020年1月20日,美國新任總統將宣示就職,川普將被迫離開白宮。也許,美國和世界都將因此少了一些狂躁,多一些安寧,至少國際政治、地緣政治和大國關係的劇烈波動乃至緊張衝突對峙的局勢,將有可能緩解,因為美國自身也已經受不起。
但「川普主義」依然猖獗,川普造成的各種分裂和破壞後患無窮,他在離任前的最後瘋狂中挖下了很多坑,埋下了很多雷,下野之後料將不會消停,因此美國和世界仍難安寧;美國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的陰魂不散,國際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即便緩和修復,也需假以時日,美國新一屆政府能否順應世界潮流,顧全大局,改邪歸正,尚需觀察;世界大變局下的全球競爭博弈加劇,矛盾複雜多變,極端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沉渣泛起,疫情肆虐加劇了惡化了國際關係,除了美國超級霸權主義,還有地區霸權主義與宗教極端勢力猖獗,一些國家心術不正,野心膨脹,同樣是嚴重的不安定因素。
(圖片說明:2020年5月31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國民警衛隊車輛駛向市區。來源:新華社發 安格斯·亞歷山大 攝)
因此可以預料,2021年的世界,也許只是狂風巨浪的減少,但世界的地平線上,大概率不會風平浪靜。局部的衝突乃至戰爭,仍不可避免,善良的人們不要過於天真。
三、 世界軍備競賽加劇,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冷戰結束後,國際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全球軍備競賽也因此得以暫時緩解。但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世界軍備競賽再次加劇,並愈演愈烈。美國不僅制定了新的國家防務和安全戰略,帶頭大搞軍備競賽,大幅度增加軍事防務開支,而且正式退出了《中導條約》和《天空開放條約》,並威脅要退出《新戰略武器削減條約》。美國正在快速發展先進的核武器和中程彈道飛彈,並試圖在東亞和歐洲地區部署。美國還大力發展網軍、太空軍,試圖維持其獨霸世界的軍事防務能力。硝煙瀰漫和狂妄叫囂,再次不斷出現,世界的上空籠罩著戰爭的陰影。
過去的一年裡,美國不斷在南海、臺海和「印太」地區拉幫結派,炫耀武力,多次在這些地區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所謂的「自由航行」,嚴重加劇地區緊張局勢,挑戰他國核心利益和國家主權安全紅線。美國還在強化「五眼聯盟」,激活美印日澳「四國安全機制」,並試圖以美國的戰略思維和冷戰熱戰需要改造北約,將北約的戰略與軍事行動擴大到「印太」地區。
一些地區大國,心態失衡,無中生有,製造事端,有的還企圖挾美自重,不斷主動策應美國的全球和地區軍事安全戰略,挑起邊境衝突,製造地區緊張局勢。日本等國正在大幅度增加軍費,大量採購美國先進軍事裝備,製造地區安全威脅藉口和謬論。澳大利亞多次跳到了配合美國軍事外交行動的前列。
歐洲一些國家,也在鬼鬼祟祟地派遣艦隊到「印太」地區甚至東亞地區活動。臺灣分裂勢力與美國打得火熱,美國不斷增加對臺軍售,滲透到臺灣地區軍事和安全行動之中。
在中東、中亞和北非地區,軍事對峙甚至武裝衝突屢屢發生。2020年年初美國公然「斬首」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高級指揮官;年底,伊朗的頂級核專家又遭「斬首」。美伊關係劍拔弩張,伊朗誓言以血還血報復,川普已被列為伊朗的頭號通緝犯。
凡此種種,或者其中的某一些,都預示著2021年的世界和地區的軍事安全形勢依然濁流滾滾,全球和地區的火藥桶隨時可能被點燃,「潘多拉的盒子」隨時可能被打開。
四、 中美關係風高浪急,前景難以樂觀
自2017年1月川普上任以來,中美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其四年任期內,除第一年相對穩定外,其餘年份一直都在劇烈波動。中美關係不僅事關中美兩國,也直接關係到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川普政府在涉及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錯誤言行,導致中美關係出現了建交以來最困難的局面,這不僅對中美兩國造成了重大衝擊和損害,而且也事實上在迫使世界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川普執政四年不僅嚴重破壞了中美關係,而且催化了中美關係中的負面因素,這是非常危險的。
隨著拜登即將上任,中美關係未來走勢成為中美兩國和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對於拜登執政後的中美關係,從美國、中國到世界各國,從政界、外交界到智庫專家,從各種傳統媒體到社交網絡新媒體、自媒體,可謂議論紛紛。從目前的各種言論看,似乎持謹慎樂觀看法的較多,這種看法有其一定道理。
美國總統在美國對華關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美國政府更迭這一變化本身會給中美關係帶來調整的可能,但是否可以樂觀,還需密切關注,至少目前還不能輕言。
(資料圖片:美國白宮。來源: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中方對發展中美關係的政策立場一以貫之,希望保持高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能回顧總結中美關係特別是兩國建交40多年來的經驗,吸取過去幾年的深刻教訓,以大局為重緩和和改善中美關係,但須看美方將如何表現。
從目前美方的一些表態和動作看,也許拜登上臺後會緩和一些中美關係,但不會從根本上作出改變。中美關係在川普執政期間已被重新惡性定格,結構性矛盾、分歧和衝突難以破解。作為世界主要大國和主要經濟體,中美兩國需要從探索21世紀大國相處之道的宏大視野看待中美關係和處理中美關係,不能讓破壞因素和幹擾勢力得逞。
如果美方執意對中方戰略意圖作出嚴重誤判,將中國錯誤地看成是美國主要戰略競爭者,並試圖以冷戰和熱戰對付中國,不斷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底線,則中美關係不可能穩定,雙方在氣候變化、國際反恐和抗疫等問題上的合作也難以改變中美關係的惡化態勢。
五、 世界經濟有望復甦,但全球經濟的灰暗難以抹去
在全球疫情危機的直接衝擊下,世界經濟在2020年一片倒退,除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出現正增長外,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是滯增長和負增長。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球經濟下滑尤為嚴重,從第三季度起,隨著一些國家陸續重啟經濟活動,全球經濟形勢得到改善,但由於一些國家的疫情在第三季度和四季度復發或加劇,世界經濟又遭寒流。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遭遇了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幅度的下降,一些國家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跌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20年10月發布報告估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為-4.4%,2021年全球經濟將逐步復甦,全球產出約增長5.2%,其中美國增長3.1%、歐元區增長5.2%、日本增長2.3%、英國增長5.9%、德國增長4.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市場增長6.0%。
經合組織(OECD)在2020年底發表了2021年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總體基調和預測數據比IMF要樂觀一些。與此同時,從華爾街到倫敦、法蘭克福和巴黎,世界各民間經濟和金融機構也分別發表了對2021年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展望報告,彼此有些差距,但差別並不大。
綜合各方分析,2021年的世界經濟大致將呈現以下情景:一是全球經濟將呈復甦態勢,絕大多數原來呈增勢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將止跌回升,由負變正,少數國家的經濟將出現較快增長;二是世界經濟的復甦將主要出現V型或U型,認為U型復甦的居多;三是全球經濟的復甦較大可能為前快後慢,因為2020年因受疫情打擊影響,基數普遍較低。
樂觀者的依據主要是四項:一是隨著疫苗的廣泛使用,全球疫情將從2021年春天起得以緩解,經濟活動將逐步恢復常態;二是很多國家的經濟在2020年已經觸底,2021年將在各種防疫抗疫措施下逐步反彈;三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為應對疫情迅速推出了空前的大規模財政、貨幣和監管措施,維持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保障了企業的現金流,支持了信貸供給,全球經濟社會和企業紓困資金總計已近20萬億美元,從而有效阻遏和防範了經濟危機、企業倒閉、債務暴雷、失業高企;四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逐步恢復,貧窮國家的債務得到了部分減免和推遲了債期。
從這些意義上講,人們對2021年的世界經濟復甦有理由感到樂觀。但全球經濟能否出現IMF、世界銀行和OECD預測的復甦情景,目前尚不能過於樂觀。從過往看,這些機構對來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常常過於樂觀。
(圖片說明:這是2020年12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樓前的歐盟旗幟。來源: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全面看,2021年的世界經濟仍面臨諸多艱難和隱患,有些還是要害性的問題。目前看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國際局勢仍然很不安寧,主要經濟體的關係複雜多變甚至在不斷惡化,這對全球經濟的復甦和平穩發展很不利;二是全球抗疫仍在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缺乏有力度的國際抗疫合作,這對儘快緩解全球疫情很不利,疫情不緩解,經濟復甦不可能;三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頂頭風」,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至閉關自守主義愈演愈烈;四是全球債務問題日益凸顯,債務在全球GDP中的佔比越來越大,相當一部分國家債務壓力山大,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日益高漲,一些國家的政府面臨破產風險。總體看,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多國經濟十分脆弱,各種不利因素和不確定因素都在增多,短期內出現經濟全面復甦和強勁復甦的可能性不大。
六、 全球貿易形勢趨好,數字貿易扮演新角色
全球疫情肆虐之下,國際貿易首當其衝,2020年全球貿易一度斷崖式下降,但由於疫情暴發後各種緊缺物資的需要,國際貿易逐步出現復甦。
據世界貿易組織對全球97個經濟體的初步貿易統計,202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下降了14%,但比預想的要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全球醫療商品的進出口增長了16%,達到1.139萬億美元。在滿足對COVID-19大流行至關重要的產品(如消毒劑、口罩、手套、洗手液、脈搏血氧儀、注射器、溫度計和呼吸機)暴漲的需求方面,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產品的全球貿易同比增長了29%。特別是,2020年上半年全球面部防護產品的進口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90%。儘管面臨最高關稅,紡織品口罩的貿易還是增長了約6倍,是不同類型口罩中貿易量成交和交付最多的。中國是全球口罩的最大供應國,約佔世界出口量的56%。
同2019年相比,與抗擊COVID-19(新冠肺炎)相關的產品,在主要進口國實現了兩位數的進口增長,其中法國為62%,義大利為52%。根據世貿組織統計,2020年上半年中國與COVID-19有關的醫療產品出口,約增長了兩倍多,從180億美元增至550億美元。今年第四季度中國貿易增長尤其亮麗,從而為全球貿易的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統計看,從2020年第三季度起全球貿易回升勢頭明顯,商品貿易量與上一季度相比增長了11.6%,而第二季度則下降了12.7%。工業化程度較高地區國家的商品出口復甦更為強勁,北美地區、歐洲地區和亞洲地區第三季度的貿易分別出現了20.1%、19.3%和10.1%的增長,亞洲地區增速較低是因為第二季度的跌幅較小。
由於經濟社會活動重啟,全球進口貿易在第二季度大幅下降之後,第三季度也出現了較好的回升勢頭,北美和歐洲的商品進口量增長最快,與上一季度相比分別增長16.6%和15.0%。
令人鼓舞的是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貿易出現了大幅增長,在全球貿易中的佔比不斷擴大。從目前形勢看,隨著更多國家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修復,2021年全球貿易將一步回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將繼續增長,數字貿易將發揮更大作用。
據WTO的數據,2016年—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量的增速分別為1.3%、4.7%和4.4%,呈現向好趨勢。如果不是在此關鍵時期美國執意挑動全球貿易戰,全球貿易將出現更好的增長態勢。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世界貿易的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倍以上,金融危機以後,貿易的增長低於世界經濟增長。據估計,如果當前的世界貿易特別是創新貿易勢頭得以繼續,2021年全球貿易的增長將由負轉正,並有望實現2%左右的增速。但全球貿易中的保護主義色彩在普遍加重,經濟全球化出現倒退,不利因素值得關注。
(作者周遠為東方智庫、東南大學國際戰略智庫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