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 龍應臺《目送》

2021-02-20 安般蘭若

作者 | 龍應臺    朗誦 | 高昂

編輯 | 安般蘭若(ID:anbanlr)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 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 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 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此刻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 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 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 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洩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 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作者簡介:龍應臺,被譽為華人世界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臺灣成名的女作家。喜歡旅行、攝影,其作品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對社會現實的批評,也有對母親、孩子、兄弟、朋友等親情、友情的款款深情。主要作品《野火集》《目送》《孩子你慢慢來》等散文集。

朗誦者簡介:高昂(GO ON),山西廣播電視臺資深人士,全民悅讀太原悅讀會秘書長。其配音或解說的多部作品獲省級、國家級大獎。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聯繫作者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蘇瑾

主編微信:VERYMASTE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目送》目送了什麼?
    聞訊趕來的的觀眾,不僅僅是中山大學的師生,也不僅僅是廣州的觀眾,還有不少是珠三角地區,廣西桂林、上海、北京特意趕來的觀眾。許多人駐足門外,一票難求。書恆早早為我弄到一張票,使我得以冒雨前往。 龍應臺先生,我以前經常讀她的作品,也只在照片上看到過她,公布出來的照片滿臉堅毅,充滿鏗鏘之氣。但是,今天看到的龍應臺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 目送——龍應臺
    推薦詞:皇甫憶欣距離我第一次看完這篇散文已經很久了,但重新讀它,那種酸澀的感受還是湧上心頭。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編者按:龍應臺,這個臺灣女子,既彪悍、又溫柔,有大抱負。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送她。可父親並沒開到大學的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父親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幾十年後,當她目送父親的棺木緩緩滑向火葬場的爐門時,終於慢慢地了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目送 龍應臺
  • 【龍應臺】 目送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
  • 龍應臺目送經典句子賞析
  • 名家欣賞 龍應臺《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 董卿【朗誦】目送(龍應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 目送一生 一生目送——讀龍應臺《目送》有感
    目送,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裡,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裡!      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 龍應臺: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 |「為你讀詩」
    目送(節選)作者:龍應臺為你讀詩:李晨 | 演員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選自《目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有刪節,朗讀者根據閱讀習慣略有所改動人生的聚,有定額,人生的散,有期程,你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龍應臺龍應臺,1952年生於中國臺灣高雄。代表作有《野火集》《目送》《天長地久》等。
  • 龍應臺《目送》致將離家的你!
    目送(節選)龍應臺
  • 散文《目送》龍應臺 —— 一篇讓人淚奔的美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夜讀|《目送》: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然而,多年前被喻為「龍捲風」的龍應臺,跟目前的龍應臺似乎有著巨大的區別。
  • 目送-龍應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
  • 龍應臺: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 目送 龍應臺
    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 龍應臺:目送孩子漸行漸遠,你也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 閱讀時光 龍應臺"人生三書"你值得閱讀!
    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臺灣甚至大陸發生深遠的影響
  • 龍應臺: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丨參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