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莞》讓中堂這家魚包店又火了一把!

2020-12-28 劉某談安然

「萍姨」在做魚袋

「尋味東莞」播出後,不少人來談合作。目前,我們的魚袋除了東莞餐館外,還有廣州、深圳等地供應。」羅沛良的語調有點驕傲。與妻子黎見萍,1980年在中堂槎滘市場上首開魚鋪,後來做成中堂著名的「肥萍魚鋪」。除本地人喜歡外,可說整個珠三角都有食客來吃。

黎見萍特意用手機把《東莞尋味》中關於中堂魚包的片段,翻拍下來,發到朋友圈裡。他說,留下紀念吧。40年來,做魚袋對她來說是一門手藝,是養家餬口的法寶,更是她人生的一部分。

調查對象:高湯魚包魚、青菜燉熟、香甜爽滑的圖片。

巧合學得一門技藝

說到中堂魚袋,老饕會豎起大拇指說:「吃過上湯魚袋的人,百味都沒有。」魚袋大拇指大小,形似雲吞。本品採用擀魚皮、包冬菇腊味肉餡等製作而成,即使只用清水熬煮,配以青菜,也是鮮美無比。

談到如何學習做魚包,黎見萍微笑著,真的應承了那句老話:「踏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她告訴記者,她十幾歲就出來打工,那時在村委會的食堂裡打雜,端菜,洗碗,什麼都做,很辛苦。

他想學工藝。偷窺師傅做魚袋,奈何只學皮毛,真正的竅門別人不肯教,她自己也摸不出門道。

他與羅沛良是同村的小學同學。可就是這樣,羅沛良的父親,祖父甚至還往上世代,是村裡的大廚,街坊有人擺酒就會來請他們掌勺。結婚入戶後,這門手藝自然傳給了兒媳。親朋好友來訪,黎見萍偶爾做個魚袋來歡迎客人。

黎見萍大約在1980年左右辭掉了工作。閒來無事,黎見萍沉思片刻,將一些魚袋拿到市場賣掉,沒想到一賣出去,這個生意就這樣開始了。

將魚肉切成細條

天亮前開始製作

做魚的最早階段,天亮之前必須開始。主料是豬肉和魚,其中豬肉一般凌晨殺好,四點鐘到屠宰場取,魚肉在魚塘邊取,還要走遠一點。

羅沛良說,當時沒有摩託車,一天大概有十來斤豬肉,二三十斤魚,全部材料都是他和妻子扛回家的;也沒有冰箱,做好的魚袋沒有地方放,好在當天基本可以賣出去。

魚包子完全手工製作。魚肉切開去骨,取背脊上兩塊嫩肉,搓打至柔韌透明,再均勻擀成紙樣,透字薄片,就是魚包的皮了。餡的材料是豬肉,臘腸,冬菇等,再切碎,拌勻。

香菇腊味豬肉等製作餡料

高峰期六、七人幫忙

以前魚包子是稀罕玩意,有條件的人家才能吃得起,一般的人家只是偶爾買幾顆解饞。一般說來,春、秋、冬季是吃魚袋的季節,因為秋冬季節過後的魚袋最肥甜。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腰包鼓起,黎見萍的魚包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休漁期間,每天做2-3個小時的魚袋,到了旺季,黎見萍從早上六七點一直忙到晚上十點。」羅沛良笑著說:「以前每個月就是幾十塊錢,而做魚包兩個月,就能掙到別人做一年的錢。你想想,東莞人多愛吃魚包啊!

一家人忙忙碌碌,誰有空都得上陣。之後請工人幫忙,年底旺季,六七個人圍著桌子坐魚袋,是家常便飯。

"一天賣幾百斤呢!"羅沛良夫婦對此並不感到驕傲,不僅東莞人愛吃魚包,在周邊城市如廣深、佛山等地,經常有食客慕名驅車前來購買:「今年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的人都來了,更有一些人一次要帶上幾十箱。

做好的一隻魚包子

東莞尋味「魚包淡季不淡」

儘管目前是魚包銷售淡季,但在《尋味東莞》播出後,羅沛良明顯感覺到,生意越來越好了:「最近有很多人專程過來,說要看看你們的魚包是如何加工的,還要帶回去嘗嘗。」彼此都加了微信,吃得不錯,微信裡說,羅沛良再給快遞過去。另外,還有不少酒樓前來洽談合作,廣州、深圳都有,希望可以供應到店。

羅沛良表示,為了保證魚袋的質量,他最多只能接受隔天才能到達的供貨地點:「再遠也沒有辦法,歡迎大家來東莞品嘗!」

打魚包是辛苦的工作,「易學難精」,羅沛良說,要達到能開店的程度,沒一兩年工夫,根本拿不下來。有了更多的實踐者,圖文並茂的人,就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對羅沛良來說,完全不像這樣。

「真正的魚皮,是用魚肉做的,不加麵粉,煮熟時不會散掉。」即便只是簡單的用高湯和青菜燉煮,也是香甜爽口,嚼勁十足,越煮越香,「吃完了還想吃」。

目前,羅沛良夫婦還會帶兒媳過來,讓她跟著學。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會吃苦,這個手藝以後能不能傳下來,還說不準。」說到這裡,羅沛良輕輕嘆了口氣。

相關焦點

  • 東莞中堂:鮮!品嘗傳統美食魚包正當時
    秋冬季節,在東莞水鄉眾多的傳統美食裡,中堂槎滘魚包值得一品。在中堂鎮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或許能告訴你答案。20歲成為魚包師父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
  • 黎柳宜: 40多年堅守 讓中堂魚包揚名
    ■中堂「斯文柳」魚包店老闆娘黎柳宜 通訊員 何仲傑 攝中堂槎滘魚包,一個奇特的名字,一種特色的魚包;一份不變的情懷,一種堅持的傳承。20歲成為魚包師父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老闆娘黎柳宜說,她小時候長得瘦弱,斯斯文文如弱柳扶風,於是「斯文柳」這個小名就傳了開來,前來購買魚包的鄉親說,從小大家就叫她「斯文柳」,她做的魚包很好吃。柳姨用小名作為店名,讓大家更覺有親切感。
  • 《尋味東莞》最後一集本周日播出,燒鵝瀨粉等美食壓軸上線
    滿屏都是東莞美食的《尋味東莞》,你看過癮了嗎?本周日晚9點40分,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尋味東莞》紀錄片最後一集(第三集)《歡宴流轉》,將繼續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合播出,繼續帶你解鎖東莞這座「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帶你品嘗地道東莞美食。東莞,傳統和現代狹路相逢,神奇融匯,人們一邊回望傳統,一邊積極求變,美味的流轉一刻不停。
  • 《尋味東莞》最後一集來了,這些美食壓軸出場!
    《尋味東莞》最後一集來了,這些美食壓軸出場!《尋味東莞》你看過癮了嗎?今天(7月5日)晚9點40分,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尋味東莞》紀錄片最後一集(第三集)《歡宴流轉》,將繼續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三大平臺播出,持續帶你解鎖東莞這座「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帶你品嘗地道東莞美食。東莞,傳統和現代狹路相逢,神奇融匯,人們一邊回望傳統,一邊積極求變,美味的流轉一刻不停。
  • 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獲豆瓣超高口碑
    上周日(6月28日),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稻來傳媒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在廣東衛視、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更新播出。第二集《山水相逢》以山川海洋為引,以水陸之珍為重,講述了一代東莞人的命運流轉與飲食風俗。  依山傍水,多樣的地理環境孕育出東莞豐富而獨特的食材,也塑造了人們根深蒂固的飲食偏好。
  • 美食大咖齊聚東莞!只為探尋最經典的東莞地道風味!
    ⬆️點擊查看視頻(視頻來源:稻來傳媒)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尋味東莞》紀錄片的熱播,使得東莞美食在一夜之間「出圈」,引發東莞人的尋味之旅。7月10日,由東莞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尋味東莞」美食探訪之旅活動,邀請《尋味東莞》總策劃陳曉卿、製片人李潔,同知名美食家陳立、張新民、閆濤、雲無心、楊擁軍等節目顧問等組成美食團,共同品嘗東莞地道風味和探秘製作技藝。老莞城人的街坊鄰裡,他們的清晨是從一碗燒鵝瀨粉開始的。
  • 紀錄片《尋味東莞》擦亮東莞新名片
    近期,一部為東莞量身打造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在廣東衛視、騰訊視頻等網絡熱播,截至7月11日,播放量已近1億,不僅引發了人們對東莞美食的關注,也讓美食成為了東莞繼「製造名城」後又一張新名片。7月11日,《尋味東莞》賞片交流會在東莞市行政辦事中心舉行。
  • 食在東莞!紀錄片《尋味東莞》擦亮東莞新名片
    近日,一部為東莞量身打造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在網上熱播,截至7月11日,播放量已近1億,不僅引發了人們對東莞美食的關注,也讓美食成為了東莞繼「製造名城」後又一個新標籤。7月11日,《尋味東莞》賞片交流會在東莞市行政辦事中心舉行。
  • 《尋味東莞》首播刷爆全網衝上熱搜,明晚繼續:記錄東莞人基因中的味道
    500w次播放至今全網播放量破1000w次一度衝上熱搜榜掀起熱烈反響這次讓更多東莞人、世界更懂東莞美食 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稻來傳媒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 作為《尋味東莞》的第二集,《山水相逢》記錄了東莞多樣的地理環境對人們飲食產生的深遠影響。
  • 《尋味東莞》多角度探索城市美食
    《歡宴流轉》見證東莞城市發展  每逢大小節慶,東莞各個鎮街少不了一番慶祝,人們齊聚一堂共享美食,《尋味東莞》鏡頭帶我們看到了東莞人的遷徙,還有他們餐桌上的變與不變。  小小的蜆子是東莞水鄉常見的河鮮,被廚師一番處理過後,便成為了東莞水鄉家宴的誠心之作。
  • 東莞中堂「百日攻堅」行動!中堂華迅電子科技項目預計明年7月投入...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東莞中堂正在大力招引智能終端、智能裝備製造、智慧服務、智慧環保、5G等智能科技產業落戶中堂,推進百日攻堅行動,創造項目落地「中堂速度」!其中,投產後預計年產值超17.7億元,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5G新興產業集群的中堂華迅電子科技項目預計將於明年7月投入使用,屆時該項目將為中堂帶來不低於1.16億元的年納稅額。
  • 中堂這家煎餅果子,憑什麼火了15年?
    最近在中堂發現了一家煎餅果子檔,這家「躲」在中堂萬和廣場旁邊的小檔口,一做就是15年。嘉淇決定去試一試。有老熟客覺得他們家的煎餅果子好吃,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所以特意把老闆的檔口放到網上,後來火了之後,老闆索性將檔名改成「網紅三哥煎餅果子」。他家的煎餅果子性價比高,配菜任加,可以選加辣或不辣。3元就能買到原味脆香可口的煎餅果子,非常實在。麵糊都是老闆每天新鮮磨製的。單吃不過癮還可以加火腿腸、雞柳等多款配料!自製豪華版煎餅果子,一口下去超滿足,超推薦!
  • 東莞中堂人冬至標配是鹹丸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穎 通訊員 中堂宣冬大過年!東莞人「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而吃「鹹丸」是東莞中堂人冬至的標配,在吃「鹹丸」之前,還有一個「規定動作」:親戚圍坐一臺,以團圓吃喝的方式來告別一年中最長的夜,迎接漸長的白晝。東莞人製作鹹丸據悉,中堂的鹹丸極富水鄉特色風味,在中堂的冬至,家家戶戶都會做鹹丸。
  • 熱點|《尋味東莞》首播第一集:得天獨厚
    相信緊追潮流的東莞人都知道了上面的動圖都出自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而上面,只是《尋味東莞》第一集菜單的一小部分!《尋味東莞》是一部為東莞量身打造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展現東莞美食風貌。
  • 「尋味東莞」美食專家大咖探訪大嶺山荔枝柴燒鵝
    「 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在廣東衛視、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更新播出,講述東莞人的命運流轉與飲食風俗
  • 《尋味東莞》第一集 得天獨厚
    曾被尋味順德驚豔得流口水,看到尋味東莞的時候,第一想法是抱著批判的心態點開第一集,發現很多東西都吃過,似乎並不是東莞的獨奏,更像是廣東美食的大合唱,只不過東莞作為課代表率先展示。皮薄肉多核小的桂味,應該可以徵服不少北方人的口腔。
  • 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昨晚你看了嗎?
    相信緊追潮流的東莞人都知道了上面的動圖都出自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而上面,只是《尋味東莞》第一集菜單的一小部分!《尋味東莞》梳理的雖是東莞一日三餐的地道風味,但又不僅如此,美食體現的是城市背後的人文,是東莞宜居的煙火氣與人情味,彰顯了東莞在「製造名城」之外的別樣魅力。
  • 《尋味東莞》製片人李潔:像人類學家一樣追蹤城市美食
    已經播出兩季《風味原產地》系列、上周日剛剛大結局的《尋味東莞》,都出自她手。  中青報·中青網:為什麼選中東莞?  李潔:其實做《尋味東莞》前,最大的顧慮是,「東莞這地方還有吃的」?當時已經出了一部《尋味順德》,順德已經那麼好吃了,而且在烹飪上有傳統;對東莞,大家覺得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城市,在美食上名不見經傳。
  • 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第二集本周日播出
    本周日(6月28日)《尋味東莞》第二集《山水相逢》將繼續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繼續播出。沒看過癮的你,繼續鎖定時間欣賞這部東莞美食大片吧! 美食為媒彰顯人文魅力 東莞作為「製造名城」享譽全球,但很多人不知道,東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依舊保留下大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 東莞中堂舉行2020年「粵韻滿中堂」線上粵曲展演表彰會
    東莞中堂鎮是「中國曲藝之鄉」,為進一步推廣和宣傳粵劇曲藝文化,12月22日上午,中堂舉行2020年「粵韻滿中堂」線上粵曲展演表彰會,對一批優秀作品進行表彰。 據了解,本次線上粵曲展演共有15家曲藝社,27件曲藝作品參演,充分體現了中堂曲藝氛圍的活躍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展示了中堂的曲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