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統計廳近日發布了《8月人口動向》,內容顯示8月韓國新生兒數只有2.2萬人,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時死亡人數也創歷史新高,這使得8月韓國人口自然減少2812人,再次刷新年內最高紀錄。
實際上,自去年11月到今年8月,韓國人口已連續第10個月自然減少。如果2020年最後兩個月韓國不出現人口爆炸式增長,那麼今年韓國的人口註定將出現歷史上首次年度下降。
目前,韓國的生育率,即女性一生中預計生育的孩子數量,降到了0.92,連續第二年低於1,一般認為這個數字要達到2.1才能實現人口穩定的世代交替。所以現在韓國這個0.92(未來大概率還會繼續下降)的生育率根本不足以讓韓國人口維持現在的水平,長期以往,人口不降才是怪事!
韓國就是下一個日本
說到人口下降的老齡化國家,沒有誰比日本更有代表性了。日本可能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沒有戰亂背景下人口開始下降的發達國家,日本人口在2010年見頂,然後開始連續減少,而且一年比一年降得更快。
可以預期的是,韓國未來十年的人口趨勢和日本過去十年不會有什麼差別。因為人口一旦走過今年這個拐點,後面只會一路向下,老齡化繼續加重,為什麼呢?因為人口問題是沒有辦法短期解決的,一是人類生娃並不是工廠開工,不是你說生就生,每個家庭都要考慮自身的家庭規劃、經濟負擔、身體狀況等等因素去決策;再者人口結構的影響是有滯後性的,今天出生的孩子也無法解決現在的老齡化問題,因為這個孩子至少要到十八年後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勞動力,60年後又成為那時候的老人。
現在韓國的出生率降到了比日本還低的水平,如果我們相信科學,就會知道韓國面對低生育率和老齡化是沒有任何有效辦法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未來人口繼續下降,越降越快。
韓國和日本倒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韓國人比較喜歡向海外移民,比如在美國、加拿大的各個大城市都會有韓國城,也能找到很多很多的韓國餐廳、韓國超市,相反在海外的日本人要少得多。如果未來韓國老齡化繼續加重以至於影響經濟和民生,可能還會加劇韓國人的外流,讓低生育率的老齡化社會雪上加霜。這個情況正在變成現實,之前看到過一個推送消息,說2018年韓國本國之外的韓國裔出生數趕上了韓國本地,現在的情況相當於這個世界上有兩個韓國,一個是朝鮮半島南部的那個韓國,一個是分布在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韓國人,而且經歷長期的此消彼長後,在長遠的未來這第二個韓國會發展到比第一個韓國人口更多、影響力更大。
高難度模式
韓國今年的人口數據雖然特別慘澹,但今年韓國的房地產數據特別亮眼,可見韓國人現在雖然不愛生娃,但喜歡炒房。包括首都首爾在內,今年韓國房價同比去年上漲了30%以上,而成交更是火爆,在今年7月,韓國全國房產交易量高達14.1萬套,同比去年暴增110%,1-7月累計交易量76.2萬套,同比也是幾乎翻倍。韓國今年樓市火到驚動了文在寅,於是韓國在7月當月祭出了史上最狠的房產稅,後來市場在稍稍回歸了一點理性。
韓國今年祭出的房產稅新政
韓國房價猛漲和同時發生的人口下降有關係嗎?當然有。當代人的衣食住行當中,住一般都是最大的一項開銷。如果普通人生活壓力太大,自己的生活質量都保障不了,誰還會想再生娃呢?
首爾的公寓價格最近幾年來翻倍有餘
高居住成本、差居住體驗似乎是東亞各個國家的一個共同點,但是對於韓國來說,他們的選擇更少、處境更難。
比如中國人如果覺得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城市房價太高、房租也承受不起,那還有很多二三線城市可以選擇,這些城市市場也很大、機會也不少、房價還低得多,但韓國人的選擇空間就小得多,畢竟韓國國土狹小,地形崎嶇,首爾在韓國是唯一的一線城市,首爾都會區吸收了韓國全國大概一半的人口。作為對比,中國人口有14億,最大城市上海不過2400萬人,四大一線城市加起來也就7000萬,是全國的5%(而整個首爾地區佔韓國的比例是50%)。
在選擇如此之少的情況下,韓國年輕人既想要有好工作,又要平衡自己的生活,光是做這項選擇就已經夠難的了,哪裡還有功夫去結婚生子?可能也正是因為自己國內的選擇實在太少,導致韓國人熱衷移民。
除了生活成本外,韓國和日本生育率越來越低的背後也有更深層次原因。這兩個國家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稠密、資源匱乏,而且兩者都已經走完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產業升級也不如過去那麼順了,在目前這個經濟放緩、蛋糕難以做大的情況下,日韓也紛紛進入了殘酷的存量博弈階段,在產業領域,日韓的前面有美國壓著,後有中國大陸和東協國家追趕,日本和韓國的經濟被擠在體量遠大於自己的巨型經濟體之間,壓力不大是不可能的。
失去的二十年
人口的下降必然導致經濟的衰退,這是韓國現在迴避不了的憂慮。過去我們經常聽到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的說法,在日本經濟失去二十年的背後,似乎一切經濟手段都失效了,日本央行為了刺激經濟,不斷降低利率至零利率甚至負利率,2000年時日本的名義利率已降至零點,想要進一步刺激經濟,日本央行還需要通過大量購買國債的方式進行量化寬鬆,向市場持續注入流動性,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量化寬鬆,但即使如此,日本經濟仍然沒有明顯起色,通脹還是長期接近於零。
經濟手段失效,說明深層次的問題可能並不是經濟本身,而是人口。1980年代末至今,日本人口老化嚴重,勞動年齡段人口見頂下滑,而且人口結構的惡化還在不斷加速...沒有人了,談何需求,沒有需求,又怎麼發展經濟?
日本人口結構的變化
對比日本不同時期的人口結構,你會發現三個不同時期日本的人口結構差異大得不像是同一個國家:
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正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那十年日本年均GDP增速在10%以上,那個時候日本的人口結構非常漂亮,老年人比例非常低,勞動人口數量佔比高;
到了80年代末,日本經濟達到了繁榮的頂點,那時全世界市值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有14家是日本的、東京的地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小小一塊皇居的地價可以買下整個加州,那時日本勞動人口佔比是歷史上最高的,因為老人和小孩都少,工作的人最多,但老齡化隱憂在那時已經開始浮現;
到了2019年,日本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老人國家,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在60歲以上。
日本經濟增長最快時期(1965)、鼎盛期(1989)以及深度老齡化時期(2019)人口結構對比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日本經濟的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反應到人口上去,正好也是日本勞動人口佔比的最高值。再看看今天的韓國,人口結構還不如上面圖中日本的鼎盛期,我們可以看出韓國人口從15-19歲、到10-14歲、到5-9歲、再到0-4歲,每往下一個五年,人口數量都萎縮的很快。以日本作為參考,韓國經濟在未來將遇到的困難註定不會少。
韓國今天的人口結構
未來的世界
老齡化不只是日本和韓國,也不只是東亞,而是全世界的一個大問題。
根據華盛頓大學提供的數據,1960年時,全世界平均每個女性會生4.5個孩子,2017年時這個數字是2.3個,並且預測到2050年的時候會降低到1.75,這個數字低於2.1的時代交替水平,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預測是準確的,那麼世界人口的峰值將會在2050年之前到來,之後地球上的人口數量會越來越少。
全球平均生育率數據和展望
生育率的衰減不是平均的,各地情況各不相同:未來歐洲、亞洲的人口將會下降,北美持平,非洲大幅增長。比如現在非洲的人口第一大國奈及利亞,人口已經達到2億,但平均每個女人還會生5.5個孩子,整個非洲的情況都差不多。
世界各國生育率一覽 非洲的高生育率很顯眼
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預測相比前面提到的華盛頓大學要樂觀一些,他們認為世界人口在2100年才會見頂,但結構出現明顯變化,非洲有可能取代擁有中國和印度的亞洲成為人口最多的大洲,那時奈及利亞一個國家的人口就可能和中國差不多,2100年時非洲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大洲。
世界各大洲人口數據和預測1950-2100
所以我們未來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矛盾的景象,人類不斷地發展經濟,但因為窮人生的多,富人生的少,導致越發展反而窮人越多富人越少。
但是,數量上的少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結構上的老才是最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老齡化的威脅,紛紛國門大開,參加國際間的搶人大戰。這些國家包括但不限於:
(1)英國PSW籤證在2020年回歸,憑此籤證,2020年或之後在英國大學畢業的國際生都可以在英國工作兩年,而且申請籤證時不分專業、不分技能、不限制申請人數。這將幫助英國吸引更多國際留學生,並且讓這些留學生通過工作的形式最終拿到工作籤證和永居,成為英國搶奪到的人才。
(2)日本政府確定引進外國人才的法律修正案,決定大規模接收引進外國人才赴日工作。日本原來並不是移民國家,但飽受老齡化困擾,如今走出重要一步,對日本經濟將產生有力的推動。
(3)沙特80萬裡亞爾(合140萬人民幣)賣本國永居權,當地一年可續籤的居留權只賣10萬裡亞爾;
(4)加拿大在2018年宣布,到2021年之前,每年引進的合法移民數量將增加至35萬。
(5)美國的川普政府也希望對美國現有的移民政策進行改革,在每年120萬合法移民總量的基礎上,將職業移民(Employment-Based 即人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佔所有合法移民的比例從目前的12%提高到57%。雖然目前這只是一個講話透露的大方向,但如果改革真的成功推進,這意味著未來美國給全球人才的名額是過去的五倍多。再者,這還是目前共和黨總統的一個規劃,如果民主黨上臺,美國的移民政策必然更加寬鬆。
這些搶人的國家都有自己具備競爭力的一面,要麼是有錢、要麼是環境好、要麼是福利高,甚至這些優勢全都有。這也會對包括韓國和日本在內其他社會壓力比較大並且已經處於老齡化狀態的國家帶來競爭壓力。受過教育並且具有勞動能力的優質年輕人在未來註定是越來越少的,誰搶到的越多,誰就能佔據越多的競爭優勢。而對於年輕人來說,未來有希望在搶人之中得到更好待遇。
經驗與教訓
韓國和日本的經歷,以及未來世界的趨勢,同樣值得中國思考,因為中國也在經歷老齡化,現在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就達到了2.55億,這個數字還在上升之中,同時小孩越來越少,因為適齡人口對於生育的興趣不高。
中國現在的人口結構比韓國和日本漂亮得多 但問題也不容小視
解決老齡化問題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增加年輕人,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有且僅有兩個方法:(1)鼓勵本國生育;(2)從海外搶奪年輕人才。目前這兩方面都在進行,但各自也有阻力和困難。
為了應對老齡化,中國已經在2016年全面開放了二胎,可是效果的持續性不強,到了2018年,新生兒數量再次下降。說明現在生育的阻力並不在行政限制,而在於人們的積極性不足。
中國出生人口數據
我們看到中國現在強調「房住不炒」和減稅降費,這些措施落到實處後,效果之一就是降低全社會成本,一旦成本有效降低,各方面都會受益,比如經濟更有活力、人們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反應到生育上就是適齡人口生娃也更加輕鬆、更加願意生。
說到搶人,中國不像美加澳那樣是傳統的移民國家,因為中國人口本身就很多但資源有限。再者中國本身還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大,這就決定在很多外國人眼裡中國是個賺錢的好去處,但是他們的心未必在這裡。
我們也看到,現在常住中國的外國人平均素質並不高,未來在引進人才的時候,保證有數量有質量才能為中國所用。選擇人才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人才願意來,所以打造更吸引人才、更加文明法治公正的環境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看:搶人只是表面、改革才是本質。
總之,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和中國有著類似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各自也都是人口密度大、人均資源少的國家,都面臨老齡化壓力,韓國今天的困局值得中國深入觀察的思考。
歡迎點在看、轉發朋友圈、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