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將潼關的雄偉險要的形勢生動描繪。因地勢險要,潼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有什麼好玩好吃、值得去的地方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天下第一關潼關。
天下第一關——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西連華陰市,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黃河相望,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為陝、晉、豫三個省的要衝。
昔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華山到潼關,只有20公裡的路程,從華山沿G310國道向東,30分鐘左右就能到達。
先來一睹潼關這些必玩的景點~
潼關古城東山景區
古城東山景區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黃、渭、洛三河交匯之處的潼關古城遺蹟區內,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和陝西東大門的核心區域。
景區內有古城關隘文化區、女媧文化區、軍事體驗主題區、休閒度假區、黃金小鎮展示區、民俗生態園林區等六大片區。
黃河溼地公園
潼關黃河溼地公園是以黃河溼地為景觀特色,突出水源涵養、生態防護等保護功能,融地域民族文化和休閒活動為一體,服務於城市的國家溼地公園。
潼關古渡坊
老潼關渡口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是黃河最大的古渡口,相傳皇帝六相的風後,於蚩尤作戰被殺,葬在此處,後建風后陵,風陵渡以此得名。
潼關桃園古渡坊地處黃河溼地公園,南踞女媧東山景區,北臨黃河,主要分為仿古商業業態區、關中文化展演區和古棧道桃園風景區。
嶽瀆景區
嶽瀆景區是潼關縣的生態景觀公園,位於縣城關鎮管南村北的塬畔上。
嶽乃名山,瀆為聖水,「五嶽四瀆」,即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和長江、黃河、淮水、濟水。
走進嶽瀆景區,站在嶽瀆閣和東西兩側的千米長廊上向北眺望,秀麗的中條山脈橫貫東西,三河交匯處綠洲、林帶,錯落有致的村莊、田間小道……秀美的田園風光美不勝收,渭河像一條潔白無瑕的哈達,蜿蜒在此和黃河交匯。
潼關楊震廉政博物館
潼關楊震廉政博物館位於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這裡文化內容非常豐富,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家3A級景區,楊震被人譽為「關西孔子」。
楊震廉政博物館分為祠前區、祠院區、墓園區和綠化區,主展區包括四知堂、正氣廳、浩然廳、清風廊和放映廳。
設楊震生平事跡展,全國政治、書畫名家歌詠楊震、歌頌廉政的500餘幅作品展,西周到清代共72位清官的人物事跡及名言警句等。
潼關醬菜博物館
潼關醬菜博物館是陝西省唯一一家醬菜專題博物館。該館座落於陝西省潼關縣城。
主體風格仿古雅致,建築面積400㎡,展廳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歷史淵源」、「精藝佳方」、「醬香久遠」。
其建築面積280㎡,館藏實物400餘件。展廳以大量的潼關醬菜300餘年遺留的寶貴實物和照片為基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形象生動地展示潼關醬菜醃製民俗風情。
對於吃貨來講美景的吸引力
遠不及美食的誘惑
如果美景不能夠吸引你
那麼為了美食而瘋狂的你們
還能經得起誘惑嗎
「東方三明治」:老潼關肉夾饃
老潼關肉夾饃講究「熱饃夾涼肉」,饃幹、脆、酥、香,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吃起來鹹香適口,回味深長。
老潼關肉夾饃原名燒餅夾饃,起源於初唐。傳說當年李世民嘗過潼關肉夾饃後讚不絕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
「中國式的漢堡包」、「東方三明治」,更是千百年來,世人對老潼關肉夾饃的普遍讚譽。
燴裡脊片的逆襲:鴨片湯
鴨片湯原名叫燴裡脊片,是用豬的裡脊肉製作。至於如何從「燴裡脊片」升級成了「鴨片湯」,還要從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這段史話說起。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逃難返京逗留潼關,在品嘗過燴裡脊片後大為讚賞,說此湯味似御膳中的「鴨片」,從此,潼關燴裡脊片更名為「鴨片湯」,名聲大噪,時至今日仍為潼關一大名菜。
醬缸裡的清廷貢菜:潼關醬菜
潼關醬菜始創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曾被列為皇宮貢品,稱為「廷筍」。
之所以與眾不同,久負盛名,主要原因是選用了當地所產上等萵筍(鐵桿青筍)為原料,先鹽漬後醬漬醃製而成。上等的原料考究的工藝,引起了魯迅先生的極大興趣,嘗過之後,還專門買了10斤醬筍送給親朋好友。
歪打正著的美食:黃河鯰魚湯
潼關豐富的水產資源使得沿河的人們自古以來都是以打魚為生。潼關的又一名吃——黃河鯰魚湯,便誕生在老潼關的黃河古渡口。
在上世紀70年代,幾位漁民在燉煮鯰魚時,因玩「狼吃娃」遊戲,把鯰魚肉煮成了鯰魚湯。因此湯香氣撲鼻,味道鮮美異常,「歪打正著」後幾經發揚光大,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食,吸引得周圍省市人們在閒暇之餘紛紛前來品嘗。
還有炒餅/燴餅,酸辣肚絲湯,餑餑饃,羊肉泡/牛肉煮……地道的潼關美食饞你沒商量,怎麼樣,作為吃貨的你,還按耐得住麼?
來到潼關不僅要玩好、吃好,有機會還可以去狠狠地逛一次黃金首飾城,出來玩一趟回去的時候該給家人們帶些東西呢。
來一次潼關遊吧~倚著黃河水,看著古城景,且走且停,且遊且食。穿越時空,領略文化的厚重和神奇,把潼關風味記在心裡。
本文圖片來自潼關縣政府網及網絡,僅作潼關宣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