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真的變了,你不得不知的四大趨勢

2020-12-20 MBA中國網

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放眼當今社會,全球化演進、技術革新、產業轉型……無一不作用於農業,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

如何理解當前的中國新農業?新農業中蘊藏著哪些機會?農業發展未來有哪些新趨勢、新突破?在12月17日舉辦的第十一屆長江青投論壇上,長江商學院劉勁教授首次對外發布《農業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分享了他多年來對農業的研究結果,希望能幫助你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新農業,萌生新的認知與思考。

分享 | 劉勁

以下內容來自長江商學院劉勁教授在12月17日長江青投論壇上的分享,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收看完整回放。

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我關於中國農業整體趨勢的思考。相關研究在幾年前第一次啟動,今年更新為《農業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我稱之為「新農業的思考」。

01萬米高空俯瞰農業:重要,但不是致富之路

首先,中國是全球農業大國,另一個大國可能就是美國。下面是一些主要農產品的相關數據,可以看到,在大部分農產品裡,中國和美國均在全球數一數二。

具體來講,中國人口在世界佔比約為1/5,玉米、小麥、稻米等最重要的農作物在世界佔比與人口佔比類似,將近20%。

中國是養豬大國。中國的豬肉產量佔全球的44%,意味著中國人吃豬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但在其他產品的產量上,例如牛肉、雞肉、牛奶、油籽作物,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當然非常重要——在人類所有的需求中,吃飯是最重要的需求。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從經濟發展角度而言,農業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一條富裕之路

也就是說,任何國家從相對貧窮髮展成為發達國家之後,其農業在整個GDP的佔比都會越來越少

下圖是世界主要國家的農業佔比,美國和日本的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都在2%以下。

美國1930年的農業佔比是22%,1830年的農業佔比高達70%。

中國目前的農業佔比約8%,印度的農業佔比要比中國高很多,這可以用經濟發展的速度來解釋——中國的發展比印度快。1990年,中國的農業佔比與印度還比較接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農業佔比越來越低。

下圖是中國三大產業在GDP中佔比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趨勢:

當經濟高速增長時,服務業的佔比(上圖綠線)越來越高,在過去幾年間中國的服務業佔比已經超過了50%;

工業的佔比基本上沒有變;

農業的佔比一直在下降,從改革開放初的30%降到了現在的8%左右。

02先天不足:在中國做農業,不容易

中國是全球的農業大國,但在中國農業到底好不好做?我們的結論是:中國非常不容易做農業,更不適合做大農業

原因很簡單,其實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不適合大農業

第一,土地資源

農業需要土地,但中國儘管耕地總量大但人均耕地少:中國有一個「18億畝耕地紅線」,算下來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0.08公頃,系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國(0.49公頃)的1/6,就土地資源而言中國的自然稟賦實際上非常不充足。

第二,水資源

先看淡水資源:中國佔全球20%的人口,但只擁有世界6%的淡水資源,因而水資源也不充足。

再看用水情況:2019年中國使用水602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使用3682億立方米,大概60%的淡水都被用於農業。所以,中國發展農業的一個剛性限制條件就是水資源的缺乏。

數據來源:wind

第三,氣候資源

中國的氣候資源也存在很大問題,比如西部、北部、西南部等等,很多地方並不適合發展農業。

縱觀農業發展,一方面是農業在GDP的佔比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是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飽。

我們看下面一組數據,從1949年解放到現在,中國各種主要農作物每畝單產都有大幅提高,大概翻了4倍。

數據來源:統計局,農業部發言人,FAO

如果沒有畝產量的提高,中國的糧食可能面臨短缺。那麼,這麼高的產量、產值是從哪裡來的?

根據我們的研究,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良種貢獻率,也就是通過生物技術獲得良種,約40%;另一個是化肥貢獻率,約50%,我們使用的化肥越來越多。

數據來源:統計局,農業部發言人,FAO

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每畝地的化肥使用量在全球已經很高了,所以未來化肥的發展空間可能就很小。將來農業的生產率增長還是要來自於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良種的改良

03越吃越飽:未來,中國人將愛上吃什麼?

如果週遊全球,可能會發現不同地方的人高矮胖瘦都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身材差別?其實與各個國家的飲食結構有巨大關係。

下圖是1961年到2017年全世界5個國家的人均熱量攝入量的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庫

首先,美國身材肥胖的人數眾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吃得多——美國人均熱量攝入量約每天3700大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本,日本人身材普遍偏瘦,原因也在於熱量攝入,日本人均熱量攝入約每天2700大卡。美國的人均熱量攝入相當於比日本高出50%,那麼體重高出50%也不足為奇。

再看中國,解放初期,1961年中國人均熱量攝入量只有1500大卡,我們小時候甚至是我們父輩年輕時都很瘦,因為當時吃不飽。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目前人均熱量攝入已經達到了全球發達國家的水平,跟韓國、英國差別不大。

這其實是中國農業整體發展的結果,農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下面的數據展示了中國在過去50多年裡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人均消費量變化最大的三類食物

數據來源:FAO

第一,水果,相較於1965年,目前中國人的水果消費量增長了20倍;

第二,水產,當前消費量較1965年增長了16倍;

第三,牛奶,消費量增長了12倍;除此之外,肉類、魚類的消費量較1965年大概增長6-8倍。

隨著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越來越趨近於西方發達國家。

全球市場對於中國的飲食非常重要。往前看,當經濟繼續往上走、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時,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還可能有哪些改變?

我們可以跟發達國家稍作對比,相較於美國,儘管我們目前的生活已經改善良多,但如果繼續向前走,還有兩個方面相對欠缺:一個是中國人喝奶相對較少,另一個是雞肉消費較少

或許我們與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差異較大,但即便將中國與日本、韓國比較,也會得出類似的結論。亞洲人與歐洲人、美國人的主要差異在於對魚肉的消費。

數據來源:OECD資料庫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結果?

首先要理解養殖業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牛肉那麼貴,而一般來說雞肉、雞蛋相對便宜?

因為在養殖過程中糧食轉化為肉食是一個昂貴的過程,而且轉化效率參差不齊

牛肉之所以最貴,是因為糧食轉化的效率最低,只有3%的能量可以轉化為肉食;豬肉次之,轉化效率約9%;而雞肉的轉化效率為13%,雞蛋、牛奶則可以達到17%。

因此,就能量轉化的效率而言,未來雞肉在中國的前途廣闊

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並非一成不變。例如下圖反映出的美國肉類消費的變化,1960年美國人最愛吃的是牛肉,此後將近60年牛肉的佔比越來越低,而替代牛肉的就是雞肉。

目前,美國雞肉的人均消費量比牛肉高出50%左右,而反觀1960年,牛肉的人均消費量是雞肉的兩倍。導致這種變化,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健康指數。雞肉的健康指數相當高,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第二,轉化效率。前面講到雞肉的轉化效率是牛肉的4倍,也就是說,雞肉的生產成本可以達到牛肉的1/4。

04農業補貼:所有國家都在「下狠手」

需要強調一點,農業並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因為農業屬於支柱性產業,在國家安全層面發揮巨大作用。在任何國家,糧食短缺都是一個重大問題,所以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會對農業進行大量補貼

補貼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一種是直接補貼農民

例如美國,農民獲得補貼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大量供給,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所以美國的糧食、肉類價格較低。這並非單純由於美國的科技發達或自然稟賦,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美國對農業的補貼。

另一種方式是關稅補貼

由於農產品是一個全球性市場,不補貼生產也可以保護市場。比如日本大部分農產品都比中國要貴出很多,就是通過關稅來補貼。

簡單通過幾個例子證明對農業補貼的力度有多大:在很多國家,農業補貼支出(TSE)的力度居然與軍事支出是旗鼓相當的。

例如日本的軍事開支佔GDP比重約1%,農業補貼支出幾乎也是1%;中國的軍事開支佔比是1.9%,農業補貼支出佔比是1.5%;即便是軍事開支格外之重的美國,農業補貼支出也達到了GDP的0.5%。

數據來源:OECD資料庫

所以,農業補貼對全球農產品的價格以及農產品的生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試想,如果所有國家都不對農民進行補貼,非洲、南美的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農業方面其實有更大的比較優勢,但有了補貼,全球的市場架構也發生了改變。

農產品是個國際市場,加之中國人口眾多、需求量大,其實中國對國際市場進口的依賴度是相當高的

比如稻米、穀物、油料作物等,中國都需要在國際上大量進口;

另外肉類,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進口豬肉、牛肉、雞肉、奶製品等,國內產量是不夠的。

在農產品出口方面,中國的魚類(尤其是人工養殖的魚類)出口在全球範圍內所佔的比重較大。

05眺望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農業裡面到底還有哪些機會?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但任何一個產業都有一些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從長期來看,幾乎所有產業都有三個核心的決定因素:第一,技術;第二,渠道;第三,品牌

如何在農業產業鏈上尋找機會?如果能找到產業鏈上的一個或者多個節點,動用資本產生快速的規模擴張,那麼這些節點上的機會是最大的

中國的農業與西方的農業不同。在中國的概念中,農民是「小農」,西方的農民並非「小農」,而是農場主在運營一個企業。

其實,中國的農業發展目前有很多機會,其中之一就是將「小農」狀態變成一個工業化、可複製、可規模化的生產的模式,可作為的空間很大。

中國農業的發展有四個趨勢:

第一,隨著中國經濟向前發展,農業的佔比會繼續下降。

目前農業的GDP佔比約8%,未來還要再降80%左右,這是一個大趨勢。

第二,中國農業正在經歷工業化取代小農經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會誕生很多可規模化、可動用資本的企業,例如以下兩個方向:

1、養殖業。科技將催生出許多體量龐大的優秀企業,這個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2、農業物流。過去除了農業生產,農業物流也是小農經濟,未來農業領域會誕生一批工業化的大物流企業。

第三,消費升級。

我認為最有增長潛力的可能是禽類和奶製品,中國這兩個種類的消費佔比目前仍比較低。

第四,從長期來看,農業一旦規模化以後,整個產業都會跟發達國家趨近相似,即科技、品牌、渠道將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因素。

尤其是科技,農業的第一生產力仍然是科技,其中蘊藏著巨大價值。

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化與升級,裡面存在非常多的機會。技術、信息、數據,是新農業尤其重要的一個特點

為什麼說農業在「巨變」?因為中國的農業實際上正在同時進行工業化、規模化和信息化,這種局面從未發生在其他國家,他們的規模化、工業化可能早已完成,現在只是需要進一步的信息化,而中國農業面臨的是三項變革同時在發生。

end

相關焦點

  • 設施農業新政開始發酵;業內人士:豬肉市場尚未出現趨勢反轉
    (封面人物:匯源飲料食品集團董事長 朱新禮)三農日報第625期今日名言:努力吧,你要對得起你所受過的苦。除農業農村部允許在商品飼料和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抗球蟲和中藥類藥物外,自配料中不得添加獸藥。10、土地資源整合是時代發展趨勢從長遠來看,農村土地資源的整合將是時代發展的趨勢,無論是研究農業發達國家的的經驗,還是通過分析近年來的國家政策,都可以得出我國的農業規模化將是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這個結論。
  • 2020年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020年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是對農業機械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威娜專業美發發布四大色彩魅惑趨勢
    作為國際美發界的權威品牌,威娜專業美發順應時尚潮流,不斷創新大膽探索,帶來全新四大色彩魅惑趨勢,極致釋放秀髮色彩的無限魅力。威娜專業美發2010色彩魅惑--彰顯獨特視覺衝擊由威娜專業美發全球創意總監(色彩),國際頂尖染髮大師JoshWood打造的「自然感悟」、「悠走交融」、「戲劇魅影」、「夢幻詩意」四大色彩魅惑趨勢,靈感分別源自於2010年威娜國際趨勢造型:「靈感女神」、「悠走人生」、「午夜女皇」和「詩意科技」。
  • 2020-2026年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市場全面調研及發展趨勢
    《2020-2026年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市場全面調研及發展趨勢》在多年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農業生物技術市場各類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農業生物技術行業進行了全面調研。
  • 人生四大喜事,你遇到幾個?
    這四句話,不知道出自哪個年代,也不知是誰說的,但這四件事,從古至今,確實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一、久旱逢甘雨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中國古代,一直都是以農業為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比如你去國外讀書或者旅遊,人生地不熟的,忽然碰到一位家鄉的老朋友,那種開心的感覺,真的是難以言表,這種心情,出過遠門的朋友都能體會。不要說他鄉遇故知,就是他鄉遇到老鄉,都高興得不得了。十幾年前,我在連雲港修高速,有一天項目部裡來了一輛石家莊牌照的轎車,我看到都感覺很親切,趕緊迎了上去,後來我們都成了朋友。
  • 中國智慧農業正逐步邁入成熟的初級階段,未來是必然發展趨勢
    中國智慧農業正逐步邁入成熟的初級階段,未來是必然發展趨勢 建大仁科 發表於 2020-12-22 16:48:03 智慧農業的概念從1999年誕生,2005年國內普及
  • 騰訊TMI:後疫情時代的四大破壁趨勢
    騰訊TMI:後疫情時代的四大破壁趨勢來源:聯商網2020-07-03 18:10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逐漸回歸掌控之中,一切回到了平常的模樣,但一切又都變了。據公開數據表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已達到16億,微信(含WeChat)活躍用戶也已達12億,中國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全民雲化基礎。
  • 從冬交會看海南農業發展趨勢:品牌農業新秀場,精品農貨大舞臺
    從冬交會看海南農業發展趨勢:品牌農業新秀場,精品農貨大舞臺 2020-12-21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江商學院教授劉勁:未來中國農業發展將有四個趨勢
    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劉勁在12月17日-18日舉行的「第十一屆長江青投論壇」上剖析了當前中國新農業的發展現狀,並對中國農業領域未來可能發生的新趨勢和新突破展開了預測。當天發布的《農業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指出,幾個原因作用下,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不適合大農業。第一,土地資源。
  • 農業價值分析 看這篇就夠了
    儘管農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業勞動力在社會勞動力總量中的比重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用各種指標所衡量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在不斷下降,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農業作為解決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儘管農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業勞動力在社會勞動力總量中的比重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這種情況並不能說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在下降。應當明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與生俱來的,是由農業的產業功能決定的。
  • 模仿鬼才洛桑,成名兩年後的國慶節卻意外離世,隱情你不得不知
    模仿鬼才洛桑,成名兩年後的國慶節卻意外離世,隱情你不得不知1968年,他出生在四川省康定市,這是一個好山好水的城市模仿鬼才洛桑,成名兩年後的國慶節卻意外離世,隱情你不得不知他調皮,經常到處跑著去玩,也就熟悉了鳥是怎麼叫的
  • 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未來十年將加速的四大核心趨勢|WISE2020...
    12月10日,在北京舉辦的WISE2020新經濟之王峰會上,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發表了關於未來十年將加速的四大核心趨勢的主題演講。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黑天鵝事件」往往是歷史上能夠決定長期發展趨勢的一個節點,它具有小概率、影響大的特點。今年的全球疫情可以算是現代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全球事件,它對社會發展進程一定程度上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中四大核心趨勢在未來十年將獲得極大的發展,新的格局形成將會加速。
  • 2021銀行轉型四大趨勢
    作者:沈娟 蔣昭鵬銀行業順應時代機遇,正煥發出新活力,特色化、零售化、輕型化、綜合化四大趨勢創造更廣闊發展空間。我們認為銀行業正經歷四大變化:一是特色化,金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政策持續聚焦中小銀行,特色中小銀行經營有望更上層樓;二是零售化,疫情背景下銀行零售轉型仍在推進,雙循環格局驅動消費升級,為銀行零售轉型打開空間,在金融活動統一監管趨勢下,銀行零售也將享有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三是輕型化,財富管理、數字支付均為重要方向,優質銀行憑藉自身稟賦有望脫穎而出;
  • 5升手提塑料膠水桶信陽廠家產品發展有四大趨勢
    5升手提塑料膠水桶信陽廠家產品發展有四大趨勢   5升手提塑料膠水桶信陽廠家產品發展有四大趨勢    油桶在製造的過程中要加入一定量的穩定劑、增塑劑、抗氧化劑、防老劑等等,這些物質是有一定毒性的,食用油在塑料桶裡存放的時間如果太長,它們就很可能會浸溶到油脂裡面去
  • 真的火過「四大天王」嗎?
    在1999年前後,娛樂圈誕生了這麼一位新星,他就是謝霆鋒,當年的他確實很火,在一定程度上人氣已經有趕超四大天王的趨勢。在1999年開始,謝霆鋒才迎來事業的巔峰時期,一首《謝謝你的愛1999》橫空出世,當年這首歌有多火,80後們應該最清楚了。當年這唱片銷量超過100萬張,更獲得臺灣唱片銷量榜冠軍,可見有多瘋狂。
  • 「泡菜之爭」引爭議 智慧農業助力豐富國民餐桌
    但不巧的是,泡菜還真的就源於中國。 中國泡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100年前的商朝武丁時期,那時候中國出現了鹽漬菜,是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 歷史課本中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他編著的《齊民要術》中首次講述了製作泡菜的方法。「泥頭七日便熟」,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厭氧發酵的原理。
  • 第十一屆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時間定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 谷澍擔任農業銀行黨委書記,將成四大行最年輕董事長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個不同信源獲悉,12月24日上午,工商銀行(簡稱工行)行長谷澍已經到任農行,接任到齡退任的周慕冰農業銀行(簡稱農行)黨委書記一職。在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及監管批覆等程序後,谷澍有望出任農行董事長一職。
  • 做個人品牌必知的未來十年四大趨勢什麼?
    toB型,就是你得在公司才能施展,toC型,就是你不需要公司,自己單幹,或者找合伙人就能做起來。大部分toB型的人,在公司裡好比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習慣有人指揮安排著幹活。 看似兢兢業業,最後專業技能雜而不精,這就是toB的困境。
  • 「香港四大惡人」中唯一在世的他,活成了另外三人夢而不得的樣子
    以前人們受欺凌時,常會說一句話「惡人自會有天收」,當然,此話也不過是用來解氣的,如果說真的有因果報應的話,反映在壽命上的「因」也不會是善與惡,而是飲食、作息、習慣等等。為什麼要以此作為開篇呢?大家都知道,就在2019年6月2日,也就是昨天,「香港四大惡人」之一的李兆基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