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零點59分
我國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陳愛蓮
因病去世,享年81歲
她曾主演的《魚美人》《白毛女》
《春江花月夜》《紅樓夢》等舞劇
是新中國舞蹈史上的經典之作
從流浪街頭的孤兒
到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舞者
陳愛蓮生動詮釋了13歲時的諾言
從小便跟著父母看戲曲、看電影
△8歲時的陳愛蓮
然而10歲時,陳愛蓮的父親突然病故
母親因為悲痛過度,不久也撒手人寰
她成了流落街頭的孤兒
只能每天去街上撿垃圾,換些錢買吃的
鄰居們不忍心
便把她送去了上海兒童臨時收容站
後來,她又進入了上海一心孤兒院
這段經歷對陳愛蓮的影響非常大
「我倔強的性格,
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
1952年,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老師
來上海招考舞蹈學員
自小多才多藝的陳愛蓮有些功底
便被喊來面試
她的表演打動了面試老師,被當場錄取
在學員班,陳愛蓮觀看了電影《芭蕾舞大師》
幾十年後,她仍記得當時激動的心情
「原來舞劇就是『無聲勝有聲』,
完全沒有語言,
但表演可以勝過任何語言。」
那天,她在日記本上一字一句寫下:
要強的個性讓陳愛蓮成為班裡的優等生
「我是個窮孩子,天天沒什麼可盼的,
練功便成了我唯一的樂趣。」
學員班的學生每天早晨六點鐘起床練功
陳愛蓮就五點半起床
晚上下課後,同學們都跑出去玩了
陳愛蓮卻一個人到附近劇團觀看演員排戲
有一段時間,陳愛蓮染上肺病被隔離
讓她煩心的不是病痛的折磨
而是被迫停止練功
「我只能一個人躲在屋裡踢腿、下腰,
生怕病好後落在別人後面。」
1954年,新中國第一所舞蹈學院——
北京舞蹈學院成立
紮實的舞蹈功底
讓陳愛蓮獲得了出演《魚美人》的機會
這是中國民族舞劇芭蕾化的第一部作品
為日後兩部民族經典舞劇
為了演好魚美人
陳愛蓮四處求教專家,到圖書館查閱資料
反覆揣摩古代少女的心理
還蹲在水塘邊觀察魚在水中遊的狀態
入神時,她會模仿著魚兒的樣子
在水邊手舞足蹈
後來演出蛇舞時
陳愛蓮又跑到動物園裡觀察蛇
模仿蛇的動作
這樣的舉動常常引得遊人們駐足
《魚美人》成功後
陳愛蓮的演出機會也越來越多
1962年,她被指派為中國青年代表
參加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舞蹈比賽
並一舉拿下了四枚金質獎章
被媒體譽為「東方舞蹈女神」
然而,在回駐地的路上
陳愛蓮眼前一黑就暈過去了
原來在出國前
陳愛蓮就被診斷為「臨時貧血症」
可她心想著要為國爭光
醫生讓她暫停訓練,然後這些話
早就被她拋到了腦後
△1962年陳愛蓮獲金獎後途徑莫斯科留影
十年浩劫結束後
中央歌劇舞劇院排演大型舞劇《文成公主》
陳愛蓮在劇中挑大梁飾演文成公主
除了極其緊張的排練
陳愛蓮還要完成劇院的演出任務
沒過多久,她就感到體力不支
還伴有腹瀉、厭食、失眠等症狀
醫生診斷是「過度訓練症」
很多優秀運動員就是因此退出運動場的
醫生建議她去療養半年
陳愛蓮一聽傻了
她已經四十歲了,近十年沒有跳舞
她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演出機會
就這樣離開舞臺嗎?她不甘心
「只要能讓我參加排練,
我願意接受您的任何治療。」
大夫被她的熱愛感動
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
除了排練,不能再浪費一點體力
陳愛蓮也逼著自己吃東西
幾個月後,她的身體好了
《文成公主》順利公演
一年後,陳愛蓮又破天荒地
舉辦了一場個人專場舞蹈晚會
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
她一個人參演了十一個舞蹈節目
有古典舞、民間舞、印度舞
吉普賽舞、現代舞等
△1980年,陳愛蓮舉辦個人舞蹈專場《霓裳羽衣舞》劇照「林黛玉」無疑是她演出場次最多的一個
第一次飾演林黛玉的時候,她42歲
演好《紅樓夢》可不容易
陳愛蓮暗暗卯足勁
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讀原著
揣摩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
轉眼時間到了1997年
首屆中國國際歌劇舞劇年在北京拉開帷幕
當看到節目單上90%的舞蹈都是西方舞劇時
陳愛蓮心裡很不舒服
有感於中國古典舞的缺位
她自籌資金一百多萬
下決心復排舞劇《紅樓夢》
自己繼續飾演林黛玉一角
這一年,陳愛蓮已是58歲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陳愛蓮憑什麼演林黛玉」
「陳愛蓮堵住了年輕人的發展之路」
……
種種質疑聲不絕於耳
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
舞蹈就是吃青春飯的
陳愛蓮那股不服輸的倔勁兒上來了
靜下心來
這些質疑的聲音同時給陳愛蓮提了個醒
原來自己的年齡跟林黛玉差距那麼大
她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角色
除了保持優雅的身形和良好的舞蹈功底外
她還留心觀察身邊一些年輕小姑娘的
體態、身姿、一顰一笑
經過艱苦排練,當她再站上舞臺的時候
她還是觀眾心中的那個「林黛玉」
直到去年7月份
△2019年7月6日,近80歲的陳愛蓮率領學校師生表演舞劇《紅樓夢》。記者方非/攝
去年12月,已經80歲的陳愛蓮
出現在某舞蹈節目中
下腰、託舉、劈腿……
每天兩小時的基本功訓練
是陳愛蓮雷打不動的習慣
醫學檢測
她身體的肌肉年齡僅有三十歲
陳愛蓮曾說
「舞蹈已經融入了我的靈魂、我的血液。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綜合自 CCTV文化十分(記者:梁珊珊 王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