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嫡子繼承一切,庶子一無所有

2020-12-25 西府趙王爺

古代是一個「拼媽」的時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會受到差別對待,差不多就跟咱們現在說的「親生」和「後娘養的」差不多。

在古代,小妾再怎麼受寵,那是死也不敢踩在正妻的頭上往上爬的,因為要是敢這麼幹,絕對就是一個死。而且小妾無論生前多受寵,死後也不能和丈夫合葬。

嫡子是家中繼承人,家裡的所有資源都會向嫡子傾斜。而庶出,則一出生便輸在了起跑線上,從來都是要低上一等,你的一切都是輔佐嫡子。

所謂嫡庶之分,其實就是一個妻妾之分。正妻生的孩子就是嫡子,而妾室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子。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妻與妾侍之間的地位差距很大。妻子,必須要經過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而且一定要身家清白、門當戶對,要用大紅花轎抬進門才行。這大紅花轎抬進來的妻子才是這個家真正的女主人,是可以被寫進族譜、進祠堂接受子孫後代祭拜的。

而小妾,只能算是有名分的小老婆,地位也就比家裡的奴婢高一些。無論多得寵,她們的地位永遠趕不上正妻。正妻是家中的主母,凡是貴客登門必然得是主母出面應酬,小妾連說話的份兒也沒有,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最關鍵的是:小妾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主人要是看不順眼,有權利懲罰或者賣掉,甚至打死都可以。說白了,妾侍就是僕人,正妻才是女主。

而這種地位差距,同樣也延續到了他們的後代身上。從禮法上講,古代妻和妾生的孩子都算是正妻的孩子,孩子們每天都要給父親的正妻、也就是嫡母請安,而且必須稱嫡母為母親,叫自己的生母為姨娘,或者小娘。

所以,那是一個「拼媽」的時代。

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其也是圍繞著中國古代的嫡、庶展開的。在這部劇中,由趙麗穎扮演的女主角盛明蘭,因為是家裡不受寵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從沒受到過重視,從小到大只能收斂鋒芒,忍氣吞聲地過日子。

而劇中的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確實是一個比較常見的事情,嫡庶之分,早已經深入人心。

舉個例子吧,《三國演義》大家都看過吧,裡有個的「汝南袁氏」,號稱四世三公,這家出了兩個大軍閥。

一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袁紹,另一個則是袁術。在家譜上,袁紹和袁術是堂兄弟,但事實上,這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都是袁家家主袁逢之子。因為當年袁逢因為兄長袁成膝下無子,念其死後無人送終,將袁紹過繼到袁成名下。

其中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雖然袁紹後來憑著自己能力打出了一番天地,但袁術一直沒把他當兄弟,甚至說袁紹只是家奴,可見當時的嫡庶之分是非常嚴重的。

不過話說回來,還好這兩兄弟關係不好,不然要是他們倆聯手,那就沒曹操啥事兒了。

總之,一個家族中,嫡子的地位要遠高於庶子,其有著不容置疑的繼承權和最高地位。從爵位功名到家裡的財產、祖產,都是屬於嫡子的。庶子則只能依附於嫡子生存,除非自己出外打拼,掙出一番家業。

《大明令·戶令》裡就明確說了: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

也就是說,分財產的時候,大頭都必須給嫡長子孫,剩下的,其他子孫再分。這一財產繼承原則也是貫穿始終的

同樣,在一個家族中,嫡女的地位也遠遠高於庶女,無論是待遇還是名聲。

比如,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中,女主角明蘭前期在家裡一直裝傻充愣,就是因為自己是庶女,如果太過顯眼,便會招來嫡母和嫡女的注意。

在出嫁時,嫡女和庶女的待遇更是天差地別。嫡女出嫁會準備大量豐盛的嫁妝,婚禮熱熱鬧鬧十分氣派。而庶出的女兒,嫁妝就是不能比的,家裡沒人給小妾撐腰,自然也不會給小妾的女兒準備太豐厚的陪嫁。

而且嫡女嫁入後就是正室的身份,而庶女嫁入後還是有可能當一名小妾。到了婚嫁年齡,庶女所嫁的家族不能強過嫡女嫁入的家族,如果兩者嫁入一家,那庶女也只能繼續做小妾,地位絕不會超過嫡女。與此同時,只有庶女討好了家族中長輩,才會有人願意為她介紹一個好的婆家,不用做小妾,過著看人眼色低聲下氣的生活。

當然了,這種情況最為明顯的還是在帝王家,「嫡長子繼承制」幾乎是貫穿整個華夏漢人政權的歷史。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始於西周,其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概意思就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原則上是嫡長子優先,至於其是不是兒子裡面最賢能或者最大的,那不管。就算他是個傻子,那也選他。

其中最聽話的就晉武帝司馬炎了,他有十幾個兒子,然後卻傳位給了一個傻兒子司馬衷。也就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白痴晉惠帝。

晉惠帝痴傻導致大權旁落於賈南風、楊俊等一外戚後族手中,隨後他們弄權奪利,引發「八王之亂」,晉朝因此而衰弱。北方胡人乘虛而入,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之亂」就此爆發,不僅西晉王朝因此滅亡,華夏大地還因此陷入到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中,直到隋朝才重歸一統。

那是華夏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個階段。

說來說去,這和司馬炎選錯繼承人有很大關係。而他之所以選擇這個傻兒子,主要原因就是司馬衷是嫡長子(準確點講應該是嫡次子,但長子早夭,司馬衷便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

而到了明朝,「嫡長子繼承制」更是被朱元璋發揚光大,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其皇位必須時嫡長子繼承,其被視作國本,就算是皇帝也無法改變,除非皇后無嗣。當年萬曆皇帝因為想立幼子福王為太子,和大臣們鬧得不可開交,最終還是只能讓步,而萬曆皇帝也因此氣得數十年不上朝。

由此可見,古代的嫡庶觀念有多嚴重。

相關焦點

  • 古代嫡出、庶出有多大區別?庶出之人是否一生無出頭之日?
    這句話是古代嫡長子繼承制度的高度濃縮,這個制度規定,繼承並不在於選取優秀的才能,而在於身份崇高,即嫡子,即使嫡子不是有才之士,即使他不是長子。古代大多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婢制,也就說一個男子可以擁有很多女子,但是明媒正娶的只有妻子,而妻子在家庭中擁有極高的、不可撼動的地位。和現代影視劇中展現的生活不同,妻子以及其所生育的嫡子享有的家族權利極高。
  • 古代嫡子、庶子區別有多大?看看賈寶玉與賈環,你就明白了
    嫡子和庶子因為正妻和妾室身份地位的不同,她們生出來的孩子也是有身份差別的。正妻生出來的孩子是嫡子,而妾室生出來的孩子就叫做庶子。而嫡子和庶子雖然是同一個父親,但是因為母親的不同,嫡子、庶子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繼承權不同從繼承方面來看,如果父親是有爵位的,那麼就只有正妻生下來的兒子,也就是嫡子,才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在分家中財產的時候,也是嫡子分得的最多。
  • 古代的父親就只重視嫡出,而且嫡庶的差別很大,原因是什麼呢?
    在古代,等級制度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在宮廷劇裡面可以看到,只要正妻皇后生下的孩子是嫡子,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其他妃嬪所生下的都是庶出,這不只是在皇宮裡,就是在,大戶人家也是這樣的,就算是同一個父親嫡出和庶出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 在古代,嫡子的妾和庶子的正妻相比,誰的地位更高?
    在古代,嫡子的妾和庶子的正妻相比,誰的地位更高?文丨蕭蕭論在古代,嫡子與庶子之間確實有重大差距。就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身為嫡子,在家族中如眾星捧月一般,從上到下無不呵護。他的弟弟賈環,因為母親趙姨娘是妾,屬於庶子,於是被許多丫鬟僕婦看不起。按照古代禮法,家業基本要由嫡子繼承。同樣是嫡子中,嫡長子地位又具優勢。比如《紅樓夢》中,賈赦是嫡長子,他就繼承了榮國公的爵位。賈政也是嫡子,卻是嫡次子,因此沒有資格繼承爵位,只好自己去考科舉。同樣,在以後賈政分家產時,賈寶玉、賈環兄弟並非平分,極有可能十分之九歸賈寶玉,十分之一才歸賈環。
  • 古代嫡女和庶子誰的地位高?
    在古代儒家文化圈裡,大戶人家的兒女,分嫡出和庶出。
  • 古代嫡庶區別有多大?一家人真的要說兩家話
    每當看到古代宅鬥劇時,大戶人家妻妾之間的紛爭,嫡子和庶子地位的懸殊,那麼到底什麼是「嫡出」?什麼又是「庶出」呢?所謂的「嫡」指的是正妻,正妻的兒子便為嫡生、嫡子,即正宗、正統的意義,正妻所出的第一個兒子即為嫡長子。因古代有立嫡、立長的規矩,所以一般都由嫡出的子嗣繼承其父的位置。
  • 同是「魏瓔珞」的女兒,為啥七公主是嫡出,九公主卻只能算庶出?
    那麼問題來了,七公主和九公主同是魏佳氏的女兒,為何七公主算嫡出,九公主只能算庶出呢?其中到底有何奧妙?說它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嫡出和庶出」的區別。雖然古代男子多為三妻四妾,但這裡要注意,所謂「正妻」,從來都只有一個,也只有這個正妻所生的孩子,能被稱為「嫡生、嫡子」,即「正宗」的意思;而其他非正妻的夫人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庶出」。
  • 都是一個爹,難道除了嫡子,庶子永無出頭之日嗎?
    說到嫡子、庶子,我們會想到古代的「一夫多妻制」,或者可以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男子可以有多個女子,但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就只有一個。妻子生的第一個男孩子就是嫡子,不在乎是否有才華有能力,自出生就高人一等,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嫡長子繼承制。
  • 心疼《知否》女主庶出卑賤?這裡面真有個小誤會
    在影視劇中,女主角盛明蘭因為庶出的關係而不受父親和嫡母待見,甚至被嫡母趕出家門,繼而引出了和男一號顧廷燁的情感糾葛。在關於古代小說的創作中,很多作者為了推動劇情的發展往往會刻意突出「嫡庶矛盾」,過度渲染嫡子嫡女與庶子庶女的矛盾,有的兄弟甚至如仇敵。很多人受到影響,以為封建時代非常看重嫡庶,認為庶出卑賤如狗,嫡出尊貴無比。
  • 古代地位高低是如何分辨?何為嫡庶之分?這之間又有何區別?
    在古代時期,不論在哪朝哪代都是以正妻為嫡,所以正妻所生的兒子當然就是嫡生、嫡子,即也是為正宗的意思。因此在古代不管身處何時,通常都是只有嫡出的孩子才有繼位和繼承絕大部份財產的的資格和權利。因為在古代都有著有立長,立嫡的規矩。另外庶就是旁支的意思,而妾所出的兒子就是庶子、庶出。所以在古代嫡就是大宗,但是庶就是小宗。
  • 嫡庶有別: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何要如此重視嫡子與庶子的區別?
    在世界歷史上,通過嫡子和庶子的區別,來確定繼承人位置的習慣,並不罕見,不管是歐洲還是中國古代,這種思想一直存在。而且實際上在歐洲非常講究「嫡庶有別」的年代,他們比我們更過分,庶子直接被當成是嫡子的奴隸。
  • 顧廷燁為了娶明蘭,只說了四個字,就讓明蘭從庶出變嫡出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中,還規定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說,在選繼承人時,以嫡長子優先,至於其是不是兒子裡面最賢能或者最大的,那不管。古代是是一個」拼媽「的時代,因為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且正妻與妾室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這種差別就是嫡庶之分。
  • 古代嫡庶之分有多嚴重?庶女可否嫁大戶嫡子?庶子可否娶嫡女?
    別人也因為她是庶出而歧視她。探春的結果如何?她可是做了王妃的!不管是和親,還是遠嫁,難道王妃的身份,會比不上一個「大戶嫡子」?別被宮鬥宅鬥戲誤導了。嫡庶之分,只在一定規範內有效。賈環是庶子,寶玉是嫡子,但是探春說「將來環兒收了外頭的,自然也是同襲人一樣」,明言賈環將享受與寶玉同樣的待遇、賈環的屋裡人也與寶玉的屋裡人平等,又有誰敢反駁她了?如果說「嫡庶之分」是指妻妾的差距,那是無可反駁的:妻是主子,妾是奴才,不可能混淆。當然也有例外,暴發戶賈雨村不是把侍妾嬌杏扶正,做了大太太嗎?《金瓶梅》裡的春梅,也是由妾而妻,做了夫人。
  • 中國古代嫡庶之分是怎樣的
    1.古代皇帝乃至財閥家都會有嫡庶之分。①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稱為「嫡子」。庶子:庶妻所生的兒子。即媵、妾、侍女、婢女、家妓、情婦所生之子。②嫡子的 地位高於 庶子,嫡子中長者為 嫡長子, 嫡長子往往享有優先繼承 爵位和 財產的權利。古代王權貴族為了鞏固權位,秉承嫡庶觀念,劃分家族之間的社會等級,達到控制人們的思想觀念的目的。王權貴族家的孩子對待親情十分地冷漠,甚至經常上演嫡庶相爭的事件,每朝每代層出不窮。③庶子即庶妻所生之子,非嫡妻所生。
  • 古代嫡庶差別有多嚴重?別再被電視劇騙了,現實中比你想的還殘酷
    《紅樓夢》中家族男性都有一名正妻和無數的妾室或通房丫頭,比如伺候寶玉的襲人,就是王夫人暗指給他的妾室。妾室生的孩子叫庶子,庶女,他們與嫡子,嫡女之間有很大區別。「四春」中的迎春和探春都是庶出女兒;探春像男人一樣能幹,都到了全府上下認可,但無論怎樣自強也有不能擺脫的身份。
  • 同樣是庶出公主,一個享受嫡出封號,另一個卻享受庶出封號!
    在中國古代,制度等級森嚴,無論是男子封爵還是女子封號,都需要嚴格按照規定來。 當然了,很多事情也有例外。比如說在清朝,皇后嫡出的女兒可以被封為固倫公主,而妃嬪們庶出的女兒就只能封為和碩公主。這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皇太極在位時便定下的祖宗制度。
  • 李淵有22個兒子,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爭奪皇位,其他人呢?
    唐高祖李淵也是一個擁有眾多子嗣的君主,高祖李淵一生中有22個兒子,19個女兒,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公主為嫡出外,其它皆為庶出。有意思的是,在這22位子嗣中,卻只有三位在爭奪太子。那麼,高祖李淵其他的兒子都在幹什麼?他們難道真的對皇位不感興趣?
  • 順治去世前有7個兒子,為何最後讓一個不得寵的庶子當了新皇帝?
    然而,中國古代有句話叫立嫡不立賢,意思是無論賢能與否,繼承王位必須是嫡親的長子。簡而言之,古代的繼承制是嫡子、長子優先,有嫡長子那是最好不過的。這種體制自西周起就一直沿用,直到今天,長子優先的原則仍然存在。而且在歷代王朝,大多數皇帝首先考慮的也是嫡長子,那些由非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大都有其原因。比方說李世民,他是嫡次子,卻是被殺的弟弟李建的兒子。
  • 嫡長子再無能,古人也要把財產讓其繼承,這樣處置其實充滿智慧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公儀仲子的人家裡辦喪事,但是這個公儀仲子卻讓庶出的兒子成為喪朱,沒有立嫡出的孫子做喪主,去弔喪的檀弓非常奇怪,這不符合理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之後伯子解釋一通,但是孔子聽說後堅決反對,表示錯了就是錯了,庶出的不能壓過嫡出的,嫡出的孫子在,沒有庶出的兒子什麼事。我們知道孔子是「周禮」的頭號粉絲,一生都在研究周禮的「克己復禮」,而在周禮裡面,不管是爵位還是財產等都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庶出的是沒有資格繼承的,這種禮法從上朝後期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差不多影響了中國歷史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