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假錯案:扭曲的司法訴訟結出的毒果——觀電影《以父之名》有感

2021-02-14 盈科奚瑋刑辯團隊

相關閱讀

最高檢檢察長曹建明列舉十大重大冤錯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糾正冤假錯案讓正義不缺席

我們應當如何防範冤假錯案

冤假錯案:扭曲的司法訴訟結出的毒果——觀電影《以父之名》有感

郭富民

2005年2月9日,時任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正式向包括格裡·康倫一家在內的「吉爾福德四人案」受害者家庭道歉。「吉爾福德四人案」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司法醜聞,英國著名法官、法學家丹寧勳爵曾對此感慨道:「此案讓英國司法公正嚴重受損!」自1975年10月「吉爾福德四人案」定罪宣判,至英國首相代表國家正式致歉,「吉爾福德四人案」受害者家庭整整等了30個春秋。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然而,我們必須深究「為什么正義會遲到?誰該為正義的遲到負責?」因為換取遲來的正義的代價太大了,其代價不光是冤假錯案受害者的自由、權利,甚至生命在囹圄內無辜消耗。而生命喪失的代價是任何救濟都無法彌補的。

(一)

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美國電影《以父之名》就為我們探究「遲來的正義」這一問題提供了真實且悲壯的影像實例。「吉爾福德四人案」中的受害者格裡·康倫將自己蒙冤入獄15年的始末,以親歷者和受害者的身份,詳盡記錄在了《證明無罪:以父之名》一書中,而電影《以父之名》就改編自此書。

影片《以父之名》詳盡地還原了「吉爾福德四人案」的始末。青年格裡·康倫生活在英國與北愛爾蘭共和軍鬥爭最為激烈的年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彼時共和軍在英國到處製造暗殺、爆炸,他們被英國視為恐怖分子。中學畢業的格裡·康倫原本是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街頭的小混混,因為行竊而得罪當地愛爾蘭武裝。為了格裡的安全,其父朱塞比·康倫將其送往英國倫敦謀生。1974年10月5日,距離倫敦市30公裡遠的吉爾福德的一家酒吧發生了爆炸,造成四名士兵和一名平民死亡,並有多人受傷。當時正在倫敦街頭偷東西的格裡·康倫被警方認定為爆炸案的兇手,一同與他被捕的還有保羅·希爾、卡羅爾·理察森和派屈克·阿姆斯特朗,時稱「吉爾福德四人案」。

得知自己兒子被捕的消息後,愛子心切的朱塞比·康倫即刻趕往倫敦,落腳在舅媽安妮·馬圭爾家,為營救兒子而四處求情。1974年12月3日,警方突襲安妮家,聲稱他們私藏並幫助製造了吉爾福德酒吧爆炸案中的炸藥,將朱塞比·康倫和安妮一家抓捕,時稱「馬圭爾七人案」。1975年10月,「吉爾福德四人案」宣判,格裡·康倫等四人被判終身監禁;1976年3月4日,「馬圭爾七人案」宣判,七人皆因幫助藏匿硝化甘油和幫助實施爆炸被定罪:朱塞比·康倫被判十二年有期徒刑,安妮等人被判四至十四年有期徒刑。

入獄後,朱塞比·康倫在監獄中堅持讓女律師加蕾斯·皮爾斯為他們積極尋找證據洗脫罪名。而此時的格裡·康倫對律師已經失去信任,破罐破摔的他在監獄裡渾渾噩噩,直到他父親在監獄裡病逝,格裡·康倫才開始用錄音機回憶整個案件過程,並呈給律師。在律師的努力下,案件15年後再次開庭,加蕾斯·皮爾斯憑藉有目共睹的證據,證明吉爾福德四人皆為屈打成招,含冤入獄。法庭宣判無罪釋放格裡·康倫等人,而其父已死,不予宣判。在影片結尾,格裡·康倫對著鏡頭說:奉上帝之名和父親的名義,他要為父親平反,並讓真正的罪犯受到制裁。


(二)

「吉爾福德四人案」是英國扭曲的司法訴訟結出的毒果。公正的案件都是相似的,而冤假錯案的成因各有各的不同。「吉爾福德四人」冤案的釀成,既有一般冤假錯案的誘因,又有英國獨特司法制度的成因。

警方的嚴刑逼供是導致「吉爾福德四人」冤案的直接誘因。正如格裡·康倫在《證明無罪:以父之名》一書中所揭示的,彼時英國倫敦爆炸活動不斷,當時,在伯明罕還有兩起愛爾蘭共和軍酒吧爆炸,造成21人死亡。伯明罕警方在爆炸發生後幾小時就逮捕了嫌疑人。而吉爾福德爆炸案所在地的薩裡警方忙了兩個月,依然沒有找到確切的嫌疑人。「薩裡警察和倫敦警察迫切想要找些替罪羊,我們就成了受害者」。

正如其他冤假錯案中無辜受害者一樣,格裡·康倫剛開始對於警方的莫須有指控,根本無法應答。警方便開始虐打格裡,「我當時就像只動物,動物園裡的動物——不給我吃的,不讓我洗澡,沒喝的」。在生理上的虐待不奏效之後,警方便告訴他,如再不配合,其家人就有生命危險。而這成為壓垮格裡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警方說什麼,他就供述和回答什麼。

失控的陪審團。陪審團制度旨在通過對司法獨斷的有效制衡,堅持讓公眾分享司法權力,保證司法的民主和公正。然而在實際運作中,陪審團制度亦有弊端,這種弊端在「吉爾福德四人案」中就暴露無遺。正如在影片和書中所介紹的那樣,該案作為當時的大案,舉國關注。只不過,彼時的英國都沉浸在對愛爾蘭共和軍恐怖活動的仇怨之中,當時的輿論都一邊倒地認定格裡等人就是吉爾福德酒吧爆炸案的罪犯。

這種輿論攻勢,勢必影響參與到此案中的每一個人,庭審的陪審員和法官亦不例外。「我覺得每個死死地盯著我的人都充滿敵意:記者、律師、法庭官員、警察,他們都希望確定我們是投彈手,是小報上描繪的殘忍無情的恐怖分子,而他們也的確認為我們就是投彈手。審判室就是一個仇恨的場所」。而當時的主流報紙,在法庭開庭之前,就以《投彈手出庭,狙擊手堅守老貝利》標題大肆報導,正如格裡所言,「還沒出庭,新聞已經報導我們是罪犯了」。

媒體的大肆渲染、要求嚴懲兇手的巨大民意,再加之冗長的庭審,勢必影響到了作出定罪量刑的陪審團和法官,「法官明白我們是無辜的。但他卻把責任加在十二個人身上,這十二個人最後一定會因為警方的威懾……而失去判斷力。」

失效的司法錯案糾正機制。在「馬圭爾七人案」宣判之後,朱塞比·康倫和馬圭爾一家即申請上訴,與此同時,與格裡·康倫和朱塞比·康倫在同一所監獄的貝爾康比街小組領導人喬·奧康奈爾,親自向康倫父子承認是自己所在小組實施的吉爾福德酒吧爆炸案,並委託律師聲明吉爾福德四人是無辜的。面對這一新情況,警方卻不予理會,甚至有意壓制隱瞞。在上訴聽證會上,法官接受了貝爾康比街小組的證詞,不過法官卻一口咬定格裡四人參與了犯罪,最終判決:「我們明確認定對此四人的裁定和再審公開公正,不容置疑」。糾正初審錯判的再審程序,就此終止。

(三)

司法錯案糾正機制在「吉爾福德四人案」面前層層失守、失效,因為正如格裡在《證明無罪》書中所言:「法官們一葉障目,被蒙蔽了雙眼,或者,他們不願公開承認錯誤,也不願向自己承認正義遭到了嚴重的踐踏。」

約翰·洛克在《政府論》中強調,「縱然存在訴諸法律的手段和確定的裁判者,但是,由於公然的枉法行為和對法律的牽強歪曲,法律的救濟遭到拒絕……這就難以想像除掉戰爭狀態以外還有別的什麼情況」。申訴無望的格裡·康倫,就陷入到了「戰爭狀態」:抗議、示威,參與暴亂,以此抗拒不公裁判。不過,幸好有朱塞比·康倫的堅持以及律師加蕾斯·皮爾斯的幫助,讓他重新燃起了伸張正義的希望,沉冤得以昭雪,但父親蒙冤病逝獄中,成為其一生不能承受之痛。

刑訊之弊,盡人皆能言之,但古今中外,冤假錯案都概莫能免。法律人必須深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公正司法,將冤假錯案的發生降到最低;為此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銘記:人是法律的目的,而非手段;我們絕不能為了達成法律的目的,去曲解法律程序,將人視為達成法律目的的手段。

相關焦點

  • 周杰倫《以父之名》背後,是司法審判的一段黑歷史
    就在這一天,《葉惠美》中第一主打《以父之名》在全球首播,世界上有八億人同時聆聽起這首哥特風格深沉的華語樂曲;就在這一天,全亞洲超過50家電臺定每一年的7月16日為「周杰倫日」。冥冥之中自有緣分。將周杰倫與公曆定格的那首歌名為《以父之名》,這其中的「父」,指的便是基督教中的天父。
  • 導致冤假錯案的八大司法迷信
    《冤案何以發生——導致冤假錯案的八大司法迷信》就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書的作者是美國俄亥俄州前檢察總長、現州議會議員、公益律師吉姆·佩特羅和他的妻子南希·佩特羅。書中的故事涉及美國近年來發生的三起冤案,即克拉倫斯·埃爾金斯強姦、殺人案,麥可·格林搶劫、強姦案,迪安·吉利斯皮綁架、搶劫、強姦案。
  • 劉玲:辯護律師職業生涯中必看影片——《因父之名》
    字數遠遠超出電影學院課堂上老師的告誡——影評不可超2000字。這更是一篇法律論文。作者以刑事律師特有的視角,全面解讀電影《因父之名》中的法律問題:冤案成因、陪審團的不理性、警察暴力取證、輿情影響司法、證據裁判、偷來證據的可採性等等,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兼具深度和廣度。】錯案,古往今來都有發生,即使現代法治發源地英國,也不例外。
  • 【法律之聲】觀電影《無盡的控訴》有感:憤怒的真相
    治療中心的負責人經過「引導」孩子們的記憶,宣稱已有400多名兒童曾在這家幼兒園經歷了類似的侵害。在媒體的狂熱報導下,全美各地也開始不斷地出現類似的新案例,家長恐慌,美國有史以來最受矚目的兒童性侵害案件得以曝光。麥克一家連同在幼兒園任教的其他幾名女老師相繼被捕,在看守所裡受盡羞辱和欺凌,多年苦心經營的幼兒園在被人多次縱火後只剩下斷壁殘垣。
  • 《因父之名》—及電影後面的故事
    今天推薦一步愛爾蘭電影,因父之名,一部講述父子情的真是電影,豆瓣評分8.8分,也是一部老片,1993年的片子。)劇情簡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蓋瑞(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飾)生活於當年戰火紛飛的北愛爾蘭,那時北愛共和軍正致力於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 英國電影《因父之名》,揭露人性醜惡
    英國電影《因父之名》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年後重睹,法庭辯論一幕,仍不禁熱血沸騰。這個案子被稱為英國司法史上黑暗的一幕。從1974年愛爾蘭四青年(著名的「Guildford Four」)被捕並作為替罪羊判罪到1989年無罪釋放,時隔十五年。
  • 【影評】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手以行 散談電影《因父之名》
    【影評】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手以行散談電影《因父之名》
  • 觀《勝者即是正義》有感
    請注意,這並不是個案,亦非日本司法機構的失職。自2008年至2009年的半年間,一個名叫木島佳苗的女子,以網絡相親的形式對三名單身男子進行欺詐,然後分別用燒炭的方法偽造他們自殺的假相。案子審理三年之後,日本埼玉縣地方法院判處木島佳苗死刑。之後的情況,卻令所有人大跌眼鏡。
  • 重慶糾正冤假錯案 近900名警察獲平反
    據內部人士透露,除了啟動一些刑事案件和勞教案件的糾錯程序,在警方內部,也低調啟動了平反冤假錯案的行動,逐漸恢復被錯誤處理的民警的名譽和工資待遇。截至目前,已有近900名不同程度被錯誤處理的重慶警察得到了平反。法院約談兩小時李莊:「我對申訴結果很樂觀」  「我對申訴結果很樂觀。」
  • 最高法副院長李少平:從制度上把冤假錯案降到最低限度
    李少平還介紹了巡迴法庭在破除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藩籬、促進裁判尺度統一以及審理社會影響較大的大要案方面的經驗做法。談及冤假錯案,李少平說,最高人民法院既主動加大冤假錯案的複查甄別力度,也非常重視「防患於未然」,出臺多項規程、意見,以期從制度上機制上把錯案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 從《怨靈纏身》看人性——觀電影《怨靈纏身》有感
    心無幽怨鬼不纏——觀電影《怨靈纏身》有感魔幻懸疑電影《怨靈纏身》觀影會在宜昌隆重舉行不一而足的人生,綻放一樣的煙火——觀電影《怨靈纏身》有感愛是世上唯一的光——觀電影《怨靈纏身》有感最可怕的鬼,是人心 ——宜昌電影《怨靈纏身》觀後感讓更多人感受到蛇從革故事的精彩——觀電影《怨靈纏身
  • 王松苗:雙管齊下共防冤假錯案 讓正義不再姍姍來遲
    王松苗表示,「任何一起冤錯案件的發生,不僅會對當事人及其親屬造成巨大甚至無法彌補的傷害,而且會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影響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百的傷害。冤錯案件雖然是極少數,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上百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法治信仰。所謂『100—1=0』,也蘊含這個道理。
  • 專訪最高法副院長李少平:從制度上把冤假錯案降到最低限度
    李少平還介紹了巡迴法庭在破除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藩籬、促進裁判尺度統一以及審理社會影響較大的大要案方面的經驗做法。談及冤假錯案,李少平說,最高人民法院既主動加大冤假錯案的複查甄別力度,也非常重視「防患於未然」,出臺多項規程、意見,以期從制度上機制上把錯案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 專訪|最高法副院長李少平:從制度上把冤假錯案降到最低限度
    李少平還介紹了巡迴法庭在破除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藩籬、促進裁判尺度統一以及審理社會影響較大的大要案方面的經驗做法。談及冤假錯案,李少平說,最高人民法院既主動加大冤假錯案的複查甄別力度,也非常重視「防患於未然」,出臺多項規程、意見,以期從制度上機制上把錯案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 觀《花木蘭之大漠營救》有感
    真英雄王開山——觀《花木蘭之大漠營救》有感。
  • 看司法制度:法律電影之創意
    《法律電影的熱鬧與門道》系列報導之一看司法制度:法律電影之創意編者按 當正襟危坐嚴肅冷峻的法律遇到動感十足活潑浪漫的電影,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不僅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段花樣百出,電影題材也堪稱豐富多彩。 法律影片是按照電影題材確定的一種類型片,這類影片廣受觀眾喜愛,法律界人士更是關注有加。這種類型片有著鮮明特色,通常以案件為故事主幹,展現法律界人士如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等訴訟或者訴訟外活動以及當事人的命運,從而折射政治和司法因素對於案件以及主人公的影響。
  • 因父之名(1993)
    因父之名「Lack of Faith in Yourself」才是最最可怕的,也最可悲有一段話,挺有意思,使我一直記得很清:有信仰就年輕。一個失去信仰的人,縱使他還有好看的年輕皮囊,他已然老去。有說這段話出自麥克阿瑟的,也有聲音說不對,應該是卡耐基說過——因而成為一樁小的「公案」。不管是誰的名言吧,用在這裡真是恰當。
  • 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黨執政為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構建和完善司法制度時,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近年來,我國的人權司法保障取得了不斷進步,但與人民群眾的司法期待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相繼曝光的冤假錯案中侵犯人權的現象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損害了司法權威。要在司法中貫徹好黨的執政為民宗旨,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要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進一步監督和制約公權力。   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
  • 心無幽怨鬼不纏——觀電影《怨靈纏身》有感
    看了電影《怨靈纏身》,不知不覺就得到這樣的感覺。電影主角是一醫生,他去山村接一個病人老伯送醫院。村子裡,醫生的同學,正在畫符做法事,驅趕村中「瘋女」的「邪祟」。醫生的同學也是醫生,竟然也裝神弄鬼,理直氣壯地說是繼承祖傳的醫術。醫生闖入,拉起他離開,要他一起去救病危的老伯……劇情由此展開,驚悚鏡頭一個接一個。
  • 上海一六旬「啃老族」把父親屍體藏冰櫃,還「以父之名」爭...
    無獨有偶,為了奪取財產,上海一男子也將其家人屍體藏於冰櫃,只不過這次是位父親……除此以外,男子「以父之名」提起訴訟,竟然還勝訴了!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再審案件,最終撤銷原審判決,駁回男子瞞天過海提出的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