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4次校內社團活動、1次「雷允上」探訪,完成了13份任務單,錄製了好多好多個記錄學員們親手炮製美食的實操視頻,課內課外吃了好多好多份美食,本輪「中華小當家」社團活動迎來了最後一個話題——
海報上的這位特邀嘉賓宋偉泉先生,可是點心界響噹噹的大師級的人物——國家評委,國家高級考評員,中國焙烤十大名師,上海技能大師,國家高級西式麵點師,享受國家津貼……哎呀呀!抬頭太多了、來不及記了。下周二社團活動時間,宋大師將親臨現場,實力寵娃--寵悠悠、連帶寵社團所有的娃,好期待!活動前,先欣賞張星澤媽媽覓得的兩款美味點心鋪墊一下:
一口下去滿滿幸福感的巧克力瑞士卷
美到讓人不忍下口的天鵝酥
最後一期任務單有個特別的內容——
請學員們面對鏡頭,獨立構思:寫文稿、採訪家人、布置環境、營造氛圍,向這學期陪伴你、支持你的家人表白:
1、表達感恩、感謝之情;
2、客觀點評家長在協助你編寫腳本、為你拍攝和編輯視頻、廚藝等方面的進步。
3、看到自己已經擁有的、可以具備的更多可能。
然後,第一份「彩虹屁」版表白強勢上線啦:
聽說這是最後一份任務單、最後一期視頻,一直給力支持、低調隱形的寶藏張爸決定隆重登場,帶倆寶做一道非常非常好吃的鬆餅:
吃完了美食,一起長知識啦~~
Pancake法式薄鬆餅是西式早餐中最常見的食物,主食材之一的麵粉來自穀物。
《論語·鄉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是孔子作為周代貴族時,按照貴族的生活習慣,主食(穀物)應佔有最大比例。《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可見,穀類幾千年來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是中國人後天最重要的營養,在我國的膳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當作傳統的主食。
中國人的飲食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而西方的飲食以肉、奶為主,穀物為輔。美國營養學家赫爾曼教授以中美兩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來進行比較頗能代表中西飲食的營養學方面的差異。中國的飲食優點是:
(1)中國人每天進食的新鮮蔬菜要比美國人多。美國人每天攝入大量的蛋白質,但腸胃的功能因進食纖維素較少而受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腫瘤的可能性要多於中國人;
(2)中國人多食粗糧,而美國人則偏愛精白粉,實際上粗糧中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等物質,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而細糧中則相對缺乏;
(3)中國人愛吃植物油,它可滿足生理需要而少有副作用,美國人烹飪多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每天還攝入大量的黃油,因此心臟、高血脂患者多一些;
(4)中國城鄉居民多喜食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腐腦等利於身體健康,美國人則往往"敬而遠之"……
美國人的飲食優點是:
(1)美國人食品中放鹽的量是中國人的一半或更少,鹽的攝入過多是中老年心血管、腎臟疾病的禍首;
(2)美國人做菜所用油比中國人少;
(3)美國人不吃動物內臟,如肝、腎,這些物品含較高的膽固醇;
(4)美國人不常用大火熗鍋,廚房通風條件好,避免吸入大量易於致癌的物質;
(5)美國人喜清蒸食品,而中國人則偏愛熱炒或紅燒,相對來說中國人的烹飪習慣使營養物質破壞較多……
中美兩個民族的飲食習慣各有優點,相互取長補短,更有利於健康。
本期策劃、審定:陳來秀
少年人的生涯啟蒙 專注於「小兒科」,將每一個項目化解成一個個小任務做實;將一個個選題、一份份小主播稿件理順、說透。
來秀說 不追反轉、再反轉的所謂熱點事件,拒絕道聽途說。只記錄認識的、了解的人;記錄有據可考的、值得採信的故事;書寫真的去想、真的去做、真的看得見的觀點與行動……
如果你喜歡,歡迎加入。同時歡迎點讚、留言、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