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朋友圈、各種微信群都在傳一個「BBC紀錄片盤點全球最不健康飲食方式」直指「大米」是最糟糕的食物。我很奇怪,一個全民數學一塌糊塗的國度,居然給全世界不健康飲食排起序列了,還把吃大米說成是最不健康飲食。恰有好事者,把它做成圖文信息,似乎中國人連吃飯都不如洋人般。昨天,正好看了紫石英號事件,對英國人氣不打一處來。還是解放軍威武,終結了艦炮外交。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大米,到底是不是最不健康食物。
《內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大米是穀物的代表,滋養人體由來已久。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7000年前的碳化穀粒,是水稻的發源地。大米是重要的生活資料,同樣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現代研究發現,大米含75%以上的澱粉,8%的蛋白質,0.5-1%的脂肪,並含B族維生素。
粳米也是一味中藥。
性味:甘,平。
歸經:入肺、胃經。
功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我們中醫文獻館拍攝過一部「同粥共脊」的科普短片,其中就說到粥油的功效。甚至粳米的淘米水,名曰粳米泔,也具有清熱涼血,利小便的作用。
《傷寒論》中千古名方,白虎湯,就是用到了粳米養胃。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看到洋人製作的紀錄片,聯想到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飯。頻頻稱是。其實,大米固然會在短時間內提升血糖,但大米引起血糖的升高與糖尿病並不是一個概念。很多人可能就是通過聯想而對大米也產生了厭惡的情緒。相反,不吃大米的副作用近年來正逐漸發生。失眠、焦慮等神志病患者增多,閉經或月經不調的女子增多,都非之我個人的臨床感受。這兩個病種,就與盲目減肥或不明所以,少吃或不吃五穀有很大關聯。記得,最明顯的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在戒除主食三個月後,同時發生了閉經。妹妹恢復正常飲食後,月經隨之恢復正常。而姐姐,堅持體象期待,堅決不吃主食,調經周期很長,一直在靠藥物治療。
事實上,四大糧食作物中,黍和稻兩種都發源於中國,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不只在文化上具有獨特性,而且吃穀物的習性,歷經數千年以沁入我們的基因,成為我們與生俱來秉賦。這恰與西方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從這個層面上,中國人也是要離不開大米等穀物的。
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正如先賢把粳米的藥性分析得透徹,自然也就蘊含了不能過度服用的道理。道家自古有辟穀養生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阻斷一定時間的穀類攝入,改為棗、熟地、黃精等物。
其實,兒時生過病的人都知道,得病時,胃口差,不思飲食,啥時候想吃飯了就表明病將轉愈。其中的道理也是和辟穀有一定的關聯,主要是人在消化穀物時,需要利用到藏府之氣。得病之人,正氣不足,故身體將僅存的正氣用於抗禦病邪。待正勝邪衰,則自然身體又需要營養補充而有飢餓感。
最後,英人的紀錄片就是以偏概全,以過量食用大米的負向作用代稱大米是不健康飲食,邏輯是錯誤的。看官當自明之~
點擊閱讀原文,可觀看中醫科普片——同粥共脊。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