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日本移動通訊工具LINE在全球的用戶數逼近2億大關,這對一個發跡於亞洲的OTT工具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就。更為難得的是,LINE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功能,不僅讓它在一季度獲利1700萬美元,還讓包括Path、 Facebook和Viber等在內的歐美競爭對手紛紛效仿,這就是「貼圖表情」。下面讓我們通過LINE對貼圖表情進行解讀。
何謂貼圖表情?為什麼用戶會買帳?
貼圖表情實際上就是「大個的表情符號」,主要被用於即時聊天中。目前它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行,尤其以亞洲地區為最。它們相比純文字信息更能傳達用戶的情感,給人視覺化的衝擊。
支持該功能的即時消息應用會為用戶提供一些列免費的貼圖表情供用戶下載和試用,但對於一些合作品牌專屬表情和限量版表情,則需要用戶花費一至兩美元額外購買。購買成功的表情會出現在聊天款的選項中,點擊即可發送,LINE中號稱為用戶提供了超過250種貼圖表情。
看著LINE的大紅大紫,顯然Facebook坐不住了,它在旗下的Facebook Messenger和網頁版Facebook的私信中也引入了該功能。它選擇了一個有趣的切入點,為用戶提供一些獨家的內容,如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寵物狗Beast就被「做」成了貼圖表情。
貼圖表情的起源
說到貼圖表情,我們就不能不提到LINE;而說到LINE,我們就繞不開它的母公司韓國的Naver。2011年日本海嘯破壞了全國大量的電信基礎設施,傳統電話和簡訊一時告急,而基於數據網絡的OTT工具LINE受到的影響較小,其通話和消息功能讓不少災民得以聯絡,迅速打下了日本市場。與在日本的風光不同,Naver在韓國被Kakao徹底打敗,後者佔領了90%的市場份額。
如今大家對iPhone裡的「emoji」系列表情應該不會陌生,這些笑臉、食物、符號、器具繪製精美,生動活潑,日本就是這些表情的故鄉,它的創造者名叫慄田穣崇(Shigetaka Kurit);另一方面,別忘了日本還是世界第一動漫大國,當表情遇到漫畫,貼圖表情就誕生了。日本年輕人對這種新奇的溝通方式漸漸上癮,用它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更不必說在「宅」文化影響下,一些人所具有的「收集癖」他們迫切希望解鎖全套表情。
最重要的是,貼圖表情減少了人們的打字時間,讓他們的溝通更方便快捷。要知道日語輸入是件很麻煩的事,一個表情能省不少工夫。貼圖表情在LINE的早期發展和日漸火爆中起了多大的助推作用目前尚存疑問,但是LINE應用下載量和表情下載量的增長步伐基本成正比。
LINE貼圖表情中的兩大主力小熊Brown和兔子Cony正在成長為「憤怒的小鳥」式的營銷符號,美國佩珀代因大學商學院的博客中如此寫道:「作為LINE營銷戰略的一部分,如今這些卡通形象正遍布日本,你可以在毛絨公仔、書籍、文具、玩具、電視、商店和廣告牌等各個地方看到它們。甚至一些名人也加入了表情大軍裡,現在花費1.99美元你就能下載到與鳥叔『Gangnam Style』相關的貼圖表情。」
進軍全球
LINE一季度的總收入為5800萬美元,其中貼圖表情佔到了30%。LINE沒有公布它在其他國家具體的貼圖表情銷售額,但據估計除了日本本土之外,大部分表情銷售來自亞洲地區。
雖然貼圖表情是地地道道的日本文化產物,但是它仍具有全球吸引力。《華爾街日報》近日就刊文指出,貼圖表情具有「全球化」屬性,Facebook目前的行動也將讓更多亞洲以外的用戶了解貼圖表情。
WhatsApp是一款平均每年每個用戶需要付費1美元的OTT工具,作為一款免費應用,如今LINE的收入毫不遜色於這些收費對手。
對於同樣是非英語地區的泰國和臺灣來說,LINE也成了節省他們時間的利器。雖然競爭對手微信和Kakao在廣告和宣傳上比它做得更多,但LINE依然在這兩個市場取得了領先地位。
其實要說到「省時」表情的始祖,應該還是Facebook中的「贊」圖標。用戶想要表達「喜歡」、「讚許」或「同意」,都可以點擊這個大拇指圖標來完成。考慮到歐美用戶可以直接用英文字母來打字,同時對漫畫風格也不是太感冒,因而LINE、Kakao和微信的貼圖表情海外戰略可謂任重道遠。
除了Facebook之外,主打私密社交的Path也是揮舞貼圖表情大旗的歐美應用之一。自從今年3月Path 3.0版發布以來,它在亞洲市場已經獲得了一定進展,雖然美國才是Path的主戰場。
Path 3.0最大的改變就是加入了貼圖表情,當時其創始人戴夫·莫林(Dave Morin)曾表示:「貼圖表情不只是用於裝飾用途,為用戶提供一個比文字更富情感的溝通方式,才是它更重要的意義。」與LINE的「漫畫風」不同,Path走的是「設計風」,它的許多貼圖表情都出自著名設計師之手。新版推出之後,Path沒有公布收入細節,只表示新版發布24小時內的收入比它之前任何一天的都要多。
商業模式
貼紙表情只是LINE和Kakao等應用眾多盈利方式中的一種,此外它們還有遊戲內付費和企業帳戶等多種方法來獲取利潤。
許多表情都是免費或者限免的,在付費表情中知名品牌和名人的貼紙表情被購買的機率最大,因為相關表情具有足夠的消費吸引力和一定的收藏價值。包括Facebook和印度的Hike在內的一些應用採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即普通表情免費,特殊表情收費。
LINE則發明了另一種方式讓用戶購買虛擬貨幣,再用虛擬貨幣購買表情贈送給好友,現在Kakao也提供了這項功能。不過最近由於這種方式違反了蘋果的服務條款,LINE在其iOS應用中取消了該功能。
LINE不滿足於此,它要打造的是一個平臺。LINE的表情貼圖還出現在了其相關遊戲和連結應用中,如在Line Camera中可以把小熊和兔子加入到照片中,這讓品牌和平臺更緊密地相連。
除了銷售表情之外,LINE還為企業提供了付費的表情定製服務,只要肯花錢,就能創建自己的專屬表情。這是LINE一個微妙的營銷手段,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一個構建品牌意識的新平臺。
在臺灣,企業可以花費35000美元在LINE上創建8個專屬表情,這些表情在LINE上會獲得1個月的開放下載時間,用戶下載之後6個月這些表情會自動消失。這筆費用不包括企業早期設計和開發表情的開銷,而且這個價位還只是入門級的選擇。
目前在亞洲,LINE已經被廣泛用於推廣電影、音樂專輯和飲料等商品,對於企業來說,LINE為它們開拓了一個營銷新路子,貼圖表情促進了商品銷售和消費信息的傳遞。雖然目前LINE在歐美還只是剛起步,但它在西班牙的貼圖表情戰略已獲得了一定進展。
成為下一個「符號」儘管LINE的成功有一定部分要歸功於表情貼紙,但我們絕不能忽略它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後來者簡單地照搬貼圖表情顯然無法複製LINE的軌跡,「用戶參與」和「獨家功能」是它另外的兩大成功關鍵。
毫無疑問,貼紙表情正在越來越流行,但是它在亞洲以外市場能否充分發展,還需要看當地用戶是否願意在已經能表達清楚意思的情況下,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Facebook的貼圖表情可以作為一個晴雨表Facebook一向不以行動迅速聞名,一旦某類別應用有利可圖,它才會著手開始複製類似的功能。這家社交巨頭目前在全球擁有10億月活躍用戶,假如Facebook的用戶肯為貼圖表情買單,才能表明它真正在亞洲以外的地區流行開來。
貼紙表情始於亞洲,正在以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吸引全球的目光。假以時日,它必將成為代替「微笑」表情的另一個流行符號。(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