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年前就做下了家庭規劃:等哥倆基本掌握了漢語拼音的時候,就搬家回雪梨了。
為什麼一定要學漢語呢,因為我希望哥倆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無論拿著什麼護照,身處何處,會說中文,會讀中文都是一個必要技能。
這個計劃本來打算在2020年的暑假實施,出於非常明顯的原因,這個計劃被無限期擱置了。
而目前五分就讀二年級,晏仔在幼兒園大班。我清楚地意識到,在國際學校,即使是讀到了二年級,五分的語文程度也離自學成才隔了十萬八千裡。
我為什麼會抱著鵝子們「自學成才」的這個奢望呢,也跟我自己有關。
我的語文程度僅停留在九年義務教育的程度,因為高中就去了國外。而誤打誤撞經營著公眾號,成了專職「寫文章員」,完全是依賴九年義務教育寫過的那些作文,除此之外,就是從小到大日積月累的閱讀量在支撐著。
熟悉我的讀者們都知道,我曾經多次闡述過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有些人飽讀詩書,卻寫不好一篇微博的短短140個字。
也有人半路出家,卻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寫了300多篇文章發布在公眾號裡,成為了深圳市南山區頂流博主(一種誇張的修辭,防槓)。
我看了看我的發布記錄,掐指一算少說也寫了有兩百萬字了。正可謂積少成多,滴水穿石。
這些年來,有很多人都對我表示過:「怎麼可以保持輸出的?寫作太難了。」
而在我看來,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後天養成的一種習慣。我還記得我小學時期的性格內向靦腆,不善言辭,經常在說話的時候臉紅。
小時候我的興趣愛好之一就是看書,小時候看書看得昏天黑地,甚至一度我爸媽要趕我出門玩兒,怕我有社交障礙。
長大了也曾有過其他興趣,比如大學時期愛過打高爾夫球,曾經迷戀過瑜伽,後來又迷上了健身。但是自始至終我依然愛看書。
之所以到了高中大學,能慢慢試著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就是因為長期的閱讀習慣,能讓我有著清晰的表達思路和方法。
閱讀讓我找到了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更是讓我找到了跟這個世界溝通的通道。
閱讀習慣就跟健身一樣,是來自內在的驅動力。
健身也很苦,為什麼會喜歡健身,是因為它讓我的身體充滿了動力,我會為身體發生的細微變化而備受鼓舞,從而繼續鍛鍊,不想鬆懈。
閱讀也一樣,它的內在驅動力來自於對自身精神世界的無限探索,它能帶你去那些你從未抵達過的邊疆。
這又說回來為什麼我堅持要讓鵝子們學會中文,學好中文。
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是其一。這個身份認證是我在留學時期遇到的很多ABC身上都存在的問題。
ABC們(一般指的是American born Chinese,在澳洲,也是Australia born Chinese的意思)大都是二代或者第三代的移民,他們長著亞裔的面容,但是有很多人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但是又無法完全融入白人主流社會。
這就導致了身份的尷尬,他們明明就是外國人,融入不了白人社會,也不能跟留學生們打成一片,只能跟ABC們做朋友。
所以我希望孩子們在搬去雪梨之前,能清楚地知道,他們是中國人,無論在哪裡生活,只要能說中文,就進可攻退可守。
鵝子們能說流利的英文是必然的,因為從小就讀國際學校,以後也會就讀國外的初中高中。但是如果從小中文說不好,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就會造成局限。
我身邊回流中國的ABC們能在國內謀取很好的職位的,幾乎都是中英文皆堅固的那些人。甚至投行和畫廊裡很多外國人高管,都是能說熟練中文的「中國通」。我有什麼理由不讓孩子們學好中文呢。
五分和晏仔目前的局限則是,就讀的國際學校學的中文,就像就讀公立學校的孩子們學英文那樣,進展緩慢,看不到頭。
我曾經拿過普通二年級的語文書給五分讀,他讀文章的過程非常艱辛痛苦,拼音也不紮實,因為五分的拼音是跟英文自然拼讀一起學的。
這就造成了英文的「E」在拼音裡是「鵝」,英文的「I」又變成了拼音裡的「一」,英文的「J」是「雞」,而「G」又變成了「哥」。
五分目前的英文閱讀量和詞彙量我一點都不擔心,反而是中文能力讓我憂心仲仲,所以我說他距離自己捧著一本中文書「自學成才」還有十萬八千裡的距離。
別說五分難,我都替他感到難。畢竟我七歲的時候,也只是專心致志地學寫字認字。對比同期五分的英文水平,已經接近我初中畢業的水平了。而五分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學認字寫字,閱讀中文課本。
晏仔還在藝術家的路上走得平穩緩慢,五分則悠哉悠哉地享受著學業上的各種褒揚和讚賞,只有我一個老母親默默在為他們的未來操著心。
我嘗試過讓他們體驗拼音認讀補習班,這些補習班大都是給就讀公立學校的小朋友就讀的。老師們都比較嚴厲,五分和晏仔散漫慣了,平時上課可以坐在地上,可以爬來爬去,一到正經的補習班根本坐不住,更別說專心聽老師講課了。
而補習班也更針對應試教育,「上」對「下」,「日」對「夜」,一筆一畫寫好,講究分寸規整不出錯。
而五分則會問「日」也可以對「月」啊,是的,你說的沒錯,但是考試的時候你這個就是錯的。
我太難了,兩個自由散漫的小朋友,想要在語文方面進階,讓我愁眉苦臉一籌莫展。
通過我的虎媽朋友,我接觸到了「大語文」這個概念。
與傳統的語文教學不同,大語文課程不是先從字、詞、句、段入手,先認讀、解釋、翻譯課文,再去解析技法、介紹作者、研究背景、提煉中心。最後引出「課文大意」和「中心思想」。是不是很熟悉這個複雜又枯燥的流程?
大語文講究的是是「未聞其詩,先聞其人」。讓故事貫穿始終,先介紹李白的背景,特別是其詩人、劍客、遊俠、隱士的傳奇經歷,再自然地引出了李白抒發豪情壯志的五言《俠客行》,以及他在遊歷奇麗山川留下的千古佳作《望廬山瀑布》。
這樣的思路去講古文古詩,是不是有意思很多?
大語文的概念,是把古詩詞典故融匯成故事,讓孩子們一邊聽故事,一邊就弄清楚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王侯將相,功成名就。
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更貼合我目前的剛需:通過給孩子們講故事引發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最終把他們帶入自我閱讀這樣的良性循環。
有次我出差回家,五分快樂地衝過來,跟我說:「媽媽我的Razkid看到level L了,這是不是一鳴驚人。」
我讚揚他英文和語文又進步了,好棒。
晏仔衝過來抱我,聞聞我的包,又聞聞我的衣服:「碼麻,你身上有飛機的味道,我今天練習鋼琴了。」
哥哥插嘴:「可是弟弟一直彈錯,弟弟在避重就輕。」
好了好了,我知道你學了很多成語,我們以後是不是都要用書面語溝通?
畢竟不是說學會了拼音就是中國人,你需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江河,典故,讓成語信手拈來,才能是真正的「中國通」。
這些都是網課「滬江大語文」裡的內容。整個課程的設定涉獵廣泛,讓孩子們學會思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各門學科的知識,提高整體語文綜合素養。
除了講古詩文,還有很多現代文,每節課老師都緩緩道來,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們緩緩展開語文課。
我最喜歡這個課程的一個點,就是它是真實課堂的錄播課程。課堂有老師精彩的講解,也有孩子們真實的反應和互動。
當媽媽們都知道,小孩上課其實會看同伴反應的,有了這些,就很像是我們的孩子在真實的教室聽課一樣。而且,課程可以直接轉成音頻模式,如果想保護眼睛或者時間緊張,可以在碎片時間裡聽音頻來上課。
不僅僅五分和晏仔愛看,我作為歷史沒有好好學的人,也很愛看。
在一堂講述項羽和劉邦的課堂上,老師就把這首詩拿了出來。我知道項羽是楚霸王,這是我在《霸王別姬》裡了解到的,而老師在這堂課裡,生動地闡述了為什麼項羽不能過江東。
因為項羽自江東走出後沒有建功立業,成就一番帝王霸業,到頭來兵敗烏江自刎,楚國子弟兵也損失殆盡,所以說無顏面見江東父老。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意思是說,上天要滅亡我,我為何還要渡江,況且和我一起去的8000子弟兵,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不說,我心裡不也很愧疚麼。
老師還拿「力拔山兮氣蓋世」來舉例,說「兮」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感嘆詞,相當於「啊」,老師還把這首詩的「兮」都用「啊」來替代讀了一遍,竟也通順。
五分和晏仔聽得哈哈大笑,我也豁然開朗。
後來我做了功課,才知道這個老師,其實是一個很有名的語文老師,真名叫姜天一。我們還一起聽過姜天一老師講的《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上古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史記》原著全書共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部頭太大,人物繁雜,再加上晦澀的文言文,哪怕成年人讀起來都會相當吃力,就更別提孩子了。
可是視頻裡的姜老師,用了短短的十幾分鐘,就讓小朋友們了解了「士為知己者死」這一典故,也讓小朋友們知道了什麼是「知遇之恩」。
「王侯將相」這些概念在老師的口中活靈活現,比我讀的故事有意思多了。我和娃們一起輕輕鬆鬆地就學到了很多有趣的典故。
大家可以看看姜老師講的《史記》小視頻,實在是很有意思:
還有一個老師也很厲害,他的課程太贊太有趣了,一課難求。聽過他的課的孩子大都對會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神的不得了而被家長界稱為「竇神」。
我和晏仔五分一起入手聽了一段時間,確實名不虛傳,旁徵博引,張弛有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其實最好的老師,就是能啟發孩子們的興趣。竇昕老師講的《三國演義》,生動有趣,每一秒都能抓住孩子的心,是我聽過最符合孩子口味的課程了。
竇昕老師的《三國演義》:
「滬江大語文」打破了傳統,它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破」和「立」。
破,是指重新排列組合了教學內容,這幾乎完全和傳統教學方法逆向而行。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像在聽故事一樣地去聽課,增強了孩子們的興趣。
立,是指用一種貫穿文史哲的方式,去教小學生語文。
體系上採用「三線貫穿」,即每個年級的課程內容都分為古文、閱讀、作文三大類,這三類課程穿插進行。
滬江的大語文課程是聯合巨人教育共同研發的課程,由姜天一、趙伯奇和竇昕等多位名師精心打磨,目前已經有近3萬+學員在學習。
看看網上的一張截圖:
這道試題我答不出來,但是可以看出,其實名校在語文教學上,早就不局限於識文斷字、閱讀理解和寫作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和內容了。
他們更側重的是文學常識、歷史文化等課外知識的拓展。 這也是目前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方向,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大語文」。
無論是娃們在就讀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我認為所了解歷史文化,從小拓寬視野都不是一件壞事。
晏仔和五分的最新畫作
我晏的「中國人 民郵政」鬧分家了。
而那些身處在國外的媽媽們也再也不用為了孩子們的中文程度而發愁了,果斷報名滬江大語文的課程,足不出戶就能聽到名師的生動講解了。
我已經把連結推送給了好幾個身處國外的媽媽朋友們,反饋一致很好。
作為寫文章員,我迫切地希望娃們的中文水平也能達到「中國人」的標準,也分享我目前的育兒經驗給大家,以此為戒,希望娃們都能找到熟練使用語言,並且駕馭文字的快樂。
而今天我也為大家爭取到的大語文學習訓練營名師課程,一共有14節,每天一個學習主題,並且老師會不定時分享文學知識點。
掃描二維碼報名並添加老師微信即可進入學習群,14節大語文名師課程,每天一個學習主題,老師不定時分享文學知識點,趕快一起進階語文吧!
限時7天 限量300名
滬江大語文學習訓練營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0元學習14節大語文課程!
新浪微博:Yo不想你找到我
抖音:Yo不想你找到我
公眾號:Yo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