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助力群眾增收

2020-10-22 黔西南廣播電視臺

黔西南各地充分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

在興義市倉更鎮,依託當地板慄特色產業,在下寨村規劃打造了「板慄+石斛+慄香蘑」立體林下經濟創新示範點,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林養菌、以菌促林。

興義市倉更鎮下寨村村支書 查蘭武:國慶期間我們的產品已經拿出去銷售了將近一兩千斤,總共20元錢1斤的價格已經全部銷售完。

目前,下寨村種植的1200畝石斛和30畝慄香蘑已初見成效,預計年總產值達600餘萬元,項目的實施同時還解決了附近群眾的就業問題。

興義市倉更鎮下寨村村支書 查蘭武:吸引了困難戶和群眾156戶670人在裡面務工,困難戶是52戶212人在裡面務工增加收入。

興義市下寨村村民 王榮分:工資一個月2000塊,我也覺得可以,在家裡離家裡近,還可以照顧小孩,發展這個產業很可以。

下一步,倉更鎮還將在培訓力度、種植技術上加大力度,擴大種植規模,以產業帶動就業,助力群眾增收。

興義市倉更鎮鎮長 譚旭曦:下一步,我們繼續擴大林下經濟的規模,並且引進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以產業為帶動,很好的鞏固脫貧成效。

貞豐縣雙峰街道,林下經濟已成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產業。這段時間,基地種植的紅託竹蓀、黑木耳、玉皇蘑等迎來上市,村民們正忙著採收、外運銷售。

基地務工群眾 鄭金秀:天天都有活路,每天要摘50、60筐。

基地務工群眾 歐華順:我是從基地開始發展的時候來的,在這裡做活路是一天120塊錢,在這裡上班還可以。

為了確保種植的食用菌能賣得出賣得好,雙峰街道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貞豐縣龍頭企業豐源公司負責產品收購,切實解決銷路問題。

貞豐縣雙峰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王欽:這邊現在目前是紅託竹蓀已經是大批量的上市,還有木耳和玉皇蘑,從目前的的形式來看的話還是可以,我們解決了雙峰街道這邊搬遷戶的基本就業。我們現在的產品還陸陸續續的在生長中,在採摘中,還是有種豐收的喜悅。

在義龍新區德臥鎮,當地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林下菌藥產業。這幾天,由寧波市對口幫扶打造的德臥鎮坡告村3000畝林下菌藥示範基地進入收尾階段,預計11月份開始採收。

義龍新區農投公司副總經理 胡忠偉:我們這個林下項目總的是規劃面積3000畝,其中林下菌1000畝,林下藥1000畝,菌草種植1000畝,第一期實施的話是540畝,總的投資是568萬,其中申請東西部協作資金500萬。

種植過程中,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由公司對林地進行流轉並加強技術指導培訓和銷售,當地群眾在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還可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目前,基地種植的香菇、紅託竹蓀、黑木耳、灰樹花、石斛等長勢良好。

義龍新區德臥鎮坡告村村民 李先平:來做得個多月了,在這點離家近,能照顧到這些老小。

義龍新區農投公司副總經理 胡忠偉:這點規劃的話是香菇種植130畝,紅託竹孫200畝,羊肚菌30畝,灰樹花20畝,木耳150畝,其中的這個種了鐵皮石斛3萬叢,連橋10萬株,這點我們種植的木耳和香菇大概在11月份可以出菇了。

(黔西南臺 興義市 貞豐縣 義龍新區融媒體中心 報導)


相關焦點

  • 廣昌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本報廣昌訊 (記者吳欣榮 通訊員駱東平) 近年來,廣昌縣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依託良好的生態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林下經濟年綜合產值約1.2億元。為激活生態資源,該縣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助農增收致富的新動能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引擎。積極探索「林+禽、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模式,林下養殖品種主要以散養雞、鴨、鵝等禽類為主,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林+菌、林+藥」為主的林下種植模式,建設9個1000畝以上的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術示範基地等。
  • 「脫貧攻堅「八個一」行動」珉谷街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群眾...
    今年以來,貞豐縣珉谷街道重點打造以林下菌藥為主的林下種植產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大碑社區建設1060畝示範種植區,在頂肖村建設3000畝核心區,帶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市民及周邊群眾實現就業增收。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他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個菜園子裡種了十年玉米了,每年都種一萬多棵,自從發展庭院經濟以來,不但庭院整潔乾淨了,而且還可以掙錢,去年種的粘玉米就賣了一萬多塊錢,玉米種收完後又將大棚進行二次利用,種植了白菜,又賣了幾千塊錢。庭院經濟具有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等特點,是增加村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的好路子。
  • 西和:科學布局特色產業體系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通訊員 梁雲霞 楊軍祥近年來,西和縣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立足不同鄉(鎮)氣候特點、資源稟賦,按照「一主二輔」或「一主多輔」的規劃思路,緊盯貧困村、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地選擇效益高、推廣快、覆蓋面廣、市場前景好的優勢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 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助力群眾增收
    為了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聚焦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政協委員發揮自身優勢,用實際行動助推脫貧攻堅,助力群眾增產增收。作為政協委員,王梟劼一直在為馬啣山生態恢復做努力,呼籲群眾加強封山禁牧,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同時動員群眾參與植樹,營造了人人植綠、人人護綠、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
  • 發展「林下經濟」,平昌縣7.7萬農戶致富增收
    四川在線記者 鍾帆丘陵地帶,耕地分布零散,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雙贏?近年來,巴中市平昌縣結合本地林業資源現狀、縣域交通和農民技術管理水平,通過搭建林權流轉平臺、林權抵押貸款、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引導農戶發展空中養蜂、山頂種茶、林間種菌、林下養雞等致富產業。
  • 宜陽縣東韓村:溝域經濟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宜陽縣東韓村:溝域經濟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06-10 0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後板慄「開口笑」 群眾豐收幸福來
    我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八要素」,堅定不移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金秋時節,各地壩區糧果豐收豐產、林下菌藥競相拔節、山區特產滿目垂枝……產業革命交出優異答卷,為實現「兩個確保」提供強有力支撐。
  • 【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 助力群眾增收
    【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 助力群眾增收 2020-04-22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林下經濟產值190億元
    本報訊  日前貴州省林下經濟發展暨菌材林建設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召開。貴州省目前林下經濟面積達1904.43萬畝,產值190.17億元,約有8.15萬個發展林下經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大戶等經濟實體,帶動了188.63萬農村人口增收,林下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52歲的謝周生同志是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作為六巷村黨總支部委員、農村基層黨員,同時也是六巷村下古陳屯村民小組長,謝周生同志帶著組織的使命,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當地政府和幫扶幹部幫扶下,他利用扶貧政策帶動全村群眾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 帶領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並於2017年實現了脫貧摘帽,成為全村的致富帶頭人,成為當地貧困戶的脫貧榜樣。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短平快」產業,制定了《青川縣促進生豬生產十二條措施》等政策措施,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畜禽養殖、蔬菜種植增收。探索推行「四字法」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縣79個貧困村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達273.73萬元。與此同時,該縣累計安排5882萬元財政資金,支持和引導8038戶貧困戶自主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佔全縣所有貧困農戶的81.9%。
  • 三都:南板藍根種植助力群眾就業增收
    本網訊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去年以來,普安鎮普屯村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南板藍根種植,助力群眾就業增收。眼下正值南板藍根幼苗移栽的季節,在普安鎮普屯村南板藍根育苗基地,務工群眾正忙著對幼苗進行修剪、選株、綑紮,不一會兒,一株株葉綠根粗的幼苗便被捆綁成束;另一邊,已翻耕和起壟完成的田地裡,群眾們也在抓緊移植南板藍根幼苗,有的栽種、有的施肥、有的澆水。普屯村常年溼潤溫暖,且土壤肥力充足,土質疏鬆,排水條件好,非常適合南板藍根生長。
  • ...的「金蛋蛋」 —— 貴州金綠源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助農增收側記
    【千企幫千村】守好村民增收的「金蛋蛋」 —— 貴州金綠源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助農增收側記 2020-09-1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半夏花椒奏出田園交響曲——西和縣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助力全縣精準...
    半夏花椒奏出田園交響曲——西和縣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助力全縣精準脫貧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白楊  四月的西和,春潮湧動,生機勃發,正是春耕生產的大好時節。緊盯「一增收、兩不愁、三保障」,採取超常規措施培育發展富民產業,下大力氣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帶貧機制,基本形成了「以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散養雞為主的畜牧養殖業,以花椒、八盤梨為主的經濟林果業」三大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全縣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全縣產業發展呈現新的發展態勢。2018年,西和縣農業產值達到25億元,依靠產業穩定脫貧4610戶20928人。
  • 板繞村產業扶貧助農增收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故事》
    板繞村產業扶貧助農增收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故事》 發布時間:2021-01-18 10:18:02      來源:黔西南日報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遴選產業脫貧典型和產業幫扶典型
  • 板橋鎮:創新模式發展「美麗經濟」 助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東方市板橋鎮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通過「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生產基地」模式,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助推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該公司通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幫扶理念,讓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學習技術,激發村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助其走上增收致富路。東方上彩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閆謖:首先我們是在2015年,成立的個體工商戶,當時是為了加強企業管理,增加企業的效益,帶動地方經濟和貧困戶和農民的收收入。
  • 晴隆:吹起林下產業之風 解開群眾務工愁
    然而,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依託普晴林場氣候、水利、土壤等適宜發展林下菌藥種植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林下資源,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如此林間雜草和蚊蟲少了,大量的務工群眾走進了普晴林場。
  • 黑龍江:林下經濟促進綠色崛起
    正是由於國有林區特殊的生態價值和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市特殊的發展定位:保護好森林資源成為林業建設最根本的任務,加快經濟轉型成為林區發展最現實的問題,提高生活水平成為職工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基於此,發展以林下資源承包經營為主要模式的林下經濟,既能夠有效兼顧生態、產業、民生需求,又可實現國家得資源、企業得發展、職工得實惠三方共贏,是加快推動國有林區轉型發展的戰略之舉。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梁永東:打造小紅香米品牌 助力村民...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為了能快速地適應新工作,我經常到村民家走訪,了解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