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林下經濟」,平昌縣7.7萬農戶致富增收

2021-01-12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鍾帆

丘陵地帶,耕地分布零散,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雙贏?近年來,巴中市平昌縣結合本地林業資源現狀、縣域交通和農民技術管理水平,通過搭建林權流轉平臺、林權抵押貸款、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引導農戶發展空中養蜂、山頂種茶、林間種菌、林下養雞等致富產業。

截至2020年底,平昌縣林下經濟發展總面積達10.26萬畝。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全縣20餘個合作社、1萬餘戶受益。目前,該縣「林下經濟帶」累計實現收入3000餘萬元,帶動7.7萬農戶致富增收。預計到2025年,平昌縣林下經濟規模將達到20萬畝。

林下養殖

2020年出欄家禽450萬隻、家畜22萬頭

1月6日早上7點,平昌同益養殖專業合作社所在的邱家鎮萬興村的溫度降到了零下,天空飄著小雪,65歲的孫經述仍然起了個大早。他把前一天從鎮上拉回來的豆渣找了出來,和米、油渣、草料拌在一起,給園區裡的跑山雞做了頓營養均衡的「早餐」。

合作社建的現代林下土雞養殖核心示範園區就在老孫家旁邊的山林裡,規模流轉林地上千畝,共有25個雞舍,現存欄土雞2萬多隻。每頓雞食,老孫都得用小三輪拉上三趟,才能餵完。與普通的雞不同,該合作社的雞養在林下,屬於半放養狀態,「很多時候,它們下蛋都下在林子裡,我把位置都做了標記,一去準能找到。」

平昌縣同益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理事長孫波是老孫的兒子。園區裡的跑山雞肉質細嫩、雞蛋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除了巴中、達州外,我們還把土雞和雞蛋賣到了成都、重慶、廣州、深圳、浙江等地。」據孫波介紹,該園區年可出欄烏骨土雞3萬隻、本地大紅土雞1萬多隻,年產優質土雞蛋10萬枚。通過合作社示範引領,先後在邱家鎮飛龍、涼風、寨山等村對接發展散養農戶78戶,實現戶均增收上萬元。此外,在園區務工的21名產業工人月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50多名季節性工人年均增收達1.2萬元。

當前,平昌縣已建成得勝等鎮發展以牛為主的「林畜帶」,以各土雞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發展跑山雞、森林土鴨的「林禽帶」。截至2020年底,該縣林下養殖達3.075萬畝。2020年,該縣林下養殖出欄家禽450萬隻,出欄家畜22萬頭。

林下種植

2020年出產藥物類15噸、菌類35噸

近日,在平昌縣土興鎮的花椒特色小鎮,王憲昌栽種的第三批花椒樹已經漸漸長成,套種在花椒樹間隙的赤芍也是枝繁葉茂。

2018年,為響應當地打造花椒特色小鎮的號召,王憲昌在基地種植了上千畝花椒樹,「花椒樹需要3年才能長成,每株間距為2.5米乘以2.5米。」為了更好地利用花椒樹下的空地,王憲昌在專業人士的見一下,決定套種一批赤芍。

赤芍是一種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生長周期也在3到4年內。3年前種下的赤芍,今年下半年也即將迎來採收期,「種了六七百畝,預計畝產3000斤,按現在的市場價,每公斤可以賣到5塊錢。」不僅如此,今年春天也將是王憲昌家的赤芍開得最繁盛的時候,「五顏六色的花,特別好看,到時候還能吸引很多遊客去觀賞。」

按照「政府引導、片區協同」的原則規劃「林下經濟帶」,農戶通過入股專業合作社、自主創業等方式因地制宜在發展產業,平昌縣還建成了以白衣等鎮發展竹蓀的「林菌帶」。截至2020年底,平昌縣林下種植0.66萬畝,林下採集6.525萬畝。2020年,該縣林下種植產品產量50噸,其中藥物類15噸、菌類35噸;林下採集野生菌40噸,採集野生藥物15噸。

相關焦點

  • 廣昌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本報廣昌訊 (記者吳欣榮 通訊員駱東平) 近年來,廣昌縣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依託良好的生態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林下經濟年綜合產值約1.2億元。廣昌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有1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24%。為激活生態資源,該縣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助農增收致富的新動能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引擎。積極探索「林+禽、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模式,林下養殖品種主要以散養雞、鴨、鵝等禽類為主,養殖面積達5000畝。
  • 黔西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助力群眾增收
    在興義市倉更鎮,依託當地板慄特色產業,在下寨村規劃打造了「板慄+石斛+慄香蘑」立體林下經濟創新示範點,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林養菌、以菌促林。興義市下寨村村民 王榮分:工資一個月2000塊,我也覺得可以,在家裡離家裡近,還可以照顧小孩,發展這個產業很可以。下一步,倉更鎮還將在培訓力度、種植技術上加大力度,擴大種植規模,以產業帶動就業,助力群眾增收。興義市倉更鎮鎮長 譚旭曦:下一步,我們繼續擴大林下經濟的規模,並且引進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以產業為帶動,很好的鞏固脫貧成效。
  • 第什裡風箏小鎮:風箏產業多元發展 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第什裡村以風箏為載體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小鎮,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為進一步帶動周邊村民增收,第什裡風箏小鎮從事風箏產業的農戶以大帶小,以點帶面,擴大規模。形成「加工廠—加工作坊—加工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規模較大的加工廠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加工作坊和加工戶參與進來,逐漸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這樣一來,不僅風箏產業規模擴大,產量增多,收入增加,而且提供了就業,帶動了農戶增收。
  • 板橋鎮:創新模式發展「美麗經濟」 助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東方市板橋鎮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通過「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生產基地」模式,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助推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該公司通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幫扶理念,讓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學習技術,激發村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助其走上增收致富路。東方上彩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閆謖:首先我們是在2015年,成立的個體工商戶,當時是為了加強企業管理,增加企業的效益,帶動地方經濟和貧困戶和農民的收收入。
  • 西秀區九龍屯村:引企入村 農戶種地打工「兩頭忙」增收致富有盼頭
    企業帶動村子融合發展,致富路越走越寬。將醃製好的青菜洗淨、切絲,「唰唰唰···」在九龍屯鄉味食品加工生產車間內,隨著切菜機上下起伏,片狀的醃菜隨之加工為碎狀,醃菜香味撲鼻而來。 「製作醃菜的原料,大部分來自九龍屯村農戶。」
  • 永平林下競放「經濟花」
    本報訊 「家有百餘畝核桃,已在核桃樹下種了15畝牡丹。今後就可以靠牡丹致富,一舉多得。」日前,雲南省永平縣龍門鄉大龍午村村民楊福壽說起發展林下經濟,對未來增收充滿了信心。    「發揮林下優勢,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永平縣龍門鄉大理為民中草藥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麗武指著盛開的牡丹說。
  • 勤政公心贏公信 發展產業促增收 —尼西鄉新陽村村主任上吹批
    不僅如此,上吹批還帶動全村上下實現了村莊亮化和綠化,建設了村民活動室,推動人畜分離工作,進行「廁所革命」……發展產業才能脫貧致富對上吹批來說,僅僅服務好群眾是不夠的,長久的發展之計才能讓大家真正脫貧致富。但推動群眾增收致富並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7年的時光裡上吹批深有體會。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他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個菜園子裡種了十年玉米了,每年都種一萬多棵,自從發展庭院經濟以來,不但庭院整潔乾淨了,而且還可以掙錢,去年種的粘玉米就賣了一萬多塊錢,玉米種收完後又將大棚進行二次利用,種植了白菜,又賣了幾千塊錢。庭院經濟具有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等特點,是增加村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的好路子。
  • 黑龍江:林下經濟促進綠色崛起
    食用菌產業生產規模達到6.2億袋,其中黑木耳產量2.4萬噸,約佔全國產量的7%;藍莓產業由市級區域發展戰略上升為全省戰略,藍莓組培苗木繁育能力達到4000餘萬株,藍莓藍靛果等小漿果種植面積達到2.7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藍莓苗木繁育和種植基地;在藥材生產和特色養殖中,全市種植和改培面積已達到43萬畝,野豬飼養量達到3.5萬頭,全市林下保護、繁育、改培、野化四型種養基地已發展到235個,食用菌、藍莓、藥材等產業帶正在形成
  • 酸檸檬成了「甜產業」 帶動川渝兩地5萬多農戶增收
    2014年年底,達州市稅務局結對幫扶南山村,決定幫助該村通過發展檸檬產業脫貧增收。隨後,該局牽頭組織當地鄉村幹部前往重慶潼南學習發展檸檬產業的經驗。「潼南小渡鎮大土村村民江基友獲知這一消息後,意識到其中蘊藏著商機。」代曉強說,江基友向他提出,要在南山村種植檸檬,希望匯達檸檬在檸檬種植技術和銷售方面提供支持。
  • 貴州林下經濟產值190億元
    本報訊  日前貴州省林下經濟發展暨菌材林建設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召開。貴州省目前林下經濟面積達1904.43萬畝,產值190.17億元,約有8.15萬個發展林下經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大戶等經濟實體,帶動了188.63萬農村人口增收,林下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 廣西羅城:發展壯大綠色經濟 生態富民可持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4日訊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麓,全縣總面積2651平方公裡,總人口38.8萬,其中仫佬族人口佔比34.9%,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
  • 梅州發展林下經濟確定四大類型
    本報訊 廣東省梅州市近日召開專家評審會,審核通過了《梅州市林下經濟發展規劃(2019-2030年)》,將全市林下經濟發展確定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四大類型16種模式。        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林下經濟面積達241.86 萬畝,產值37.86億元,帶動農戶4.16萬戶,建立林下經濟發展企業和合作組織397個。
  • 多維發力 林下有「道」
    「通過種植構樹,在不破壞現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林下經濟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最佳路徑之一。目前,我們打算擴大規模,鼓勵帶動周邊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發展構樹產業,鼓起林農腰包,為鄉村振興發展助力。」基地負責人胡志強信心滿滿地說。目前,尹家坊村已有10多戶人家開始種植構樹,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這是該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 「產業村長」到崗 增收致富「有道」
    新華社貴陽6月30日電 題:「產業村長」到崗 增收致富「有道」新華社記者鄭明鴻、施錢貴「有『南山婆』訂單收購,我不擔心賣不出去,就希望不要有什麼天災,產量能高一些。」望著自家地裡的辣椒,66歲的羅德亮笑逐顏開。
  • 養上致富羊 農戶喜洋洋
    南潯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梅寬說,為讓南潯區的湖羊變成廣安區老百姓的「致富羊」,技術支撐是不可或缺的。不僅有廣安區的畜牧人員前往南潯區學習湖羊養殖技術,南潯區練市鎮也派出2名技術人員跟隨湖羊一起入川進行技術指導,為廣安區培養一支專業的畜牧養殖技術隊伍。湖州市南潯區駐廣安的掛職幹部薛景算了一筆帳:一頭80斤的肉羊可以賣1800元左右,扣除成本淨賺1000元。按照分成,農戶可以拿到600元。
  • 「脫貧攻堅「八個一」行動」珉谷街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群眾...
    今年以來,貞豐縣珉谷街道重點打造以林下菌藥為主的林下種植產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大碑社區建設1060畝示範種植區,在頂肖村建設3000畝核心區,帶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市民及周邊群眾實現就業增收。
  • 【中國故事】致富"領頭羊"林幫權 讓大涼山裡的"金元寶"發出該有的...
    近兩年,在當地致富帶頭人林幫權的帶領下,金陽縣農戶開始系統科學種植白魔芋,建立加工廠,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由於歷史、環境等多種因素,金陽經濟發展緩慢,群眾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類型多,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圖為金陽境內一條猶如絲帶般的公路纏繞山間,連續形成28個回頭彎,是「一山喊得應,走路要半天,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真實寫照。
  • ...畝仙人掌產業基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小小仙人掌撐起...
    在鎮政府的引領下,東光村流轉村裡土地約1500畝,通過「貧困戶+村委會+鎮政府+企業」的合作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年底,該村仙人掌產業基地開始種植。「仙人掌是一種很好的中草藥,仙人掌產業是一項健康產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王五鎮我們共徵地1500畝,目前已種植約300畝。」
  • 密雲區不老屯鎮產業發展促增收
    密雲區不老屯鎮堅持將產業發展作為增收富民的關鍵著力點和主要突破口,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村級產業,為「農業強、農村美、村民富」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大窩鋪村道路一側,慄樹下種植的一片板藍根花開得正豔,淡黃色的花朵在微風吹拂下,顯得搖曳生姿。大窩鋪村從2016年開始發展林下經濟,經過幾年的經驗摸索,逐漸形成了適合村裡發展的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