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鍾帆
丘陵地帶,耕地分布零散,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雙贏?近年來,巴中市平昌縣結合本地林業資源現狀、縣域交通和農民技術管理水平,通過搭建林權流轉平臺、林權抵押貸款、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引導農戶發展空中養蜂、山頂種茶、林間種菌、林下養雞等致富產業。
截至2020年底,平昌縣林下經濟發展總面積達10.26萬畝。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全縣20餘個合作社、1萬餘戶受益。目前,該縣「林下經濟帶」累計實現收入3000餘萬元,帶動7.7萬農戶致富增收。預計到2025年,平昌縣林下經濟規模將達到20萬畝。
林下養殖
2020年出欄家禽450萬隻、家畜22萬頭
1月6日早上7點,平昌同益養殖專業合作社所在的邱家鎮萬興村的溫度降到了零下,天空飄著小雪,65歲的孫經述仍然起了個大早。他把前一天從鎮上拉回來的豆渣找了出來,和米、油渣、草料拌在一起,給園區裡的跑山雞做了頓營養均衡的「早餐」。
合作社建的現代林下土雞養殖核心示範園區就在老孫家旁邊的山林裡,規模流轉林地上千畝,共有25個雞舍,現存欄土雞2萬多隻。每頓雞食,老孫都得用小三輪拉上三趟,才能餵完。與普通的雞不同,該合作社的雞養在林下,屬於半放養狀態,「很多時候,它們下蛋都下在林子裡,我把位置都做了標記,一去準能找到。」
平昌縣同益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理事長孫波是老孫的兒子。園區裡的跑山雞肉質細嫩、雞蛋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除了巴中、達州外,我們還把土雞和雞蛋賣到了成都、重慶、廣州、深圳、浙江等地。」據孫波介紹,該園區年可出欄烏骨土雞3萬隻、本地大紅土雞1萬多隻,年產優質土雞蛋10萬枚。通過合作社示範引領,先後在邱家鎮飛龍、涼風、寨山等村對接發展散養農戶78戶,實現戶均增收上萬元。此外,在園區務工的21名產業工人月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50多名季節性工人年均增收達1.2萬元。
當前,平昌縣已建成得勝等鎮發展以牛為主的「林畜帶」,以各土雞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發展跑山雞、森林土鴨的「林禽帶」。截至2020年底,該縣林下養殖達3.075萬畝。2020年,該縣林下養殖出欄家禽450萬隻,出欄家畜22萬頭。
林下種植
2020年出產藥物類15噸、菌類35噸
近日,在平昌縣土興鎮的花椒特色小鎮,王憲昌栽種的第三批花椒樹已經漸漸長成,套種在花椒樹間隙的赤芍也是枝繁葉茂。
2018年,為響應當地打造花椒特色小鎮的號召,王憲昌在基地種植了上千畝花椒樹,「花椒樹需要3年才能長成,每株間距為2.5米乘以2.5米。」為了更好地利用花椒樹下的空地,王憲昌在專業人士的見一下,決定套種一批赤芍。
赤芍是一種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生長周期也在3到4年內。3年前種下的赤芍,今年下半年也即將迎來採收期,「種了六七百畝,預計畝產3000斤,按現在的市場價,每公斤可以賣到5塊錢。」不僅如此,今年春天也將是王憲昌家的赤芍開得最繁盛的時候,「五顏六色的花,特別好看,到時候還能吸引很多遊客去觀賞。」
按照「政府引導、片區協同」的原則規劃「林下經濟帶」,農戶通過入股專業合作社、自主創業等方式因地制宜在發展產業,平昌縣還建成了以白衣等鎮發展竹蓀的「林菌帶」。截至2020年底,平昌縣林下種植0.66萬畝,林下採集6.525萬畝。2020年,該縣林下種植產品產量50噸,其中藥物類15噸、菌類35噸;林下採集野生菌40噸,採集野生藥物1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