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林下經濟促進綠色崛起

2021-01-09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1月14日消息:伊春作為我國重點國有林區,既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也是國家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正是由於國有林區特殊的生態價值和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市特殊的發展定位:保護好森林資源成為林業建設最根本的任務,加快經濟轉型成為林區發展最現實的問題,提高生活水平成為職工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基於此,發展以林下資源承包經營為主要模式的林下經濟,既能夠有效兼顧生態、產業、民生需求,又可實現國家得資源、企業得發展、職工得實惠三方共贏,是加快推動國有林區轉型發展的戰略之舉。

市農委的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全市林下經濟可實現產值4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6.9萬人。食用菌產業生產規模達到6.2億袋,其中黑木耳產量2.4萬噸,約佔全國產量的7%;藍莓產業由市級區域發展戰略上升為全省戰略,藍莓組培苗木繁育能力達到4000餘萬株,藍莓藍靛果等小漿果種植面積達到2.7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藍莓苗木繁育和種植基地;在藥材生產和特色養殖中,全市種植和改培面積已達到43萬畝,野豬飼養量達到3.5萬頭,全市林下保護、繁育、改培、野化四型種養基地已發展到235個,食用菌、藍莓、藥材等產業帶正在形成。還因地制宜地開展了生物質能源試點工作,能源林種植工作已啟動。

經濟轉型引擎產業

——典型示範,規模帶動,整體聯動聚合力。市委、市政府重視林下經濟在我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了將森林食品北藥業作為全市經濟轉型三大引擎產業之一,將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全市經濟轉型和三次創業的主戰場,全力推進。提出了變「採山」為「種山」、實施農林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

在這個戰略統領下,我市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如友好區的萬畝藍莓基地、烏馬河局伊敏香菇基地、鐵力局地擺木耳基地、烏伊嶺區萬畝榛子林基地,逐步形成了「一區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我市黑龍江翔宇實業集團、友好豐園森林食品公司已步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省級龍頭企業也達到17家,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5家;忠芝大山王酒業有限公司藍莓精深加工、越橘莊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藍莓飲品產業化等4個投資超億元省級綠色食品產業重點項目即將竣工。

——專業合作,抱團共贏,開拓市場保壯大。在多年的林下經濟發展中,我市圍繞林下資源的深度開發,加快了林農一體化步伐,並提升與戰略投資者合作的層次和領域。與匯源集團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匯源集團將在3-5年內投資75億元,打造烏馬河綠色產業谷;與北京二商集團的戰略合作,為我市森林食品進入首都市場打開了重要通道。我市還與吉林等地的投資商進行多次商洽,將在紅星等地新上食用菌菌包自動化生產線、百棟藍莓大棚和500萬畝能源林等項目。此外,友好、雙豐等地引進了11家藍莓種植企業,籤約的藍莓種植面積達到萬畝以上。

2010年,市政府出臺了《關於獎勵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爭創名牌產品有機食品的決定》後,「林都」、「越橘莊園」、「忠芝」、「雪山來客」榮獲了全國馳名商標稱號,成為全國黑木耳、藍莓、野豬產品的旗艦品牌,目前全市獲得知名商標以上的商標數達到74個,其中國家馳名商標4個,省著名商標20個,市知名商標50個。伊春黑木耳,伊春紅松籽、伊春藍莓等7種產品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自2008年以來,我市連續舉辦了五屆小興安嶺伊春藍莓節,兩屆森林產品博覽會,為打造伊春北方最大森林食品基地形象搭建了重要平臺。

——擴面融資,破除瓶頸,技術服務體系趨完善。我市以強化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應用推廣為產業支撐,初步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林下經濟發展技術創新體系。與省內外的相關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固定的合作關係,組建了以國家首席藍莓專家李亞東教授為首的伊春市藍莓產業專家團,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李玉為伊春食用菌產業專家團,並在決策諮詢、成果轉化、科技攻關、人才培養、科技交流等方面開展了有效合作;2012年,市政府與東北農業大學籤署了「共建特色產業基地」協議,共同建設「寒地特色小漿果、食用菌實驗研究中心和產業基地」;黑龍江越橘莊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德國釀酒專家,成立了小興安嶺山野果開發研究所,開發了藍莓白蘭地等多種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在森林食品培訓基地伊春林校、伊春技師學院舉辦森林食品專修班,並在五營、友好等地建立了實訓基地,以「訂單式」培訓引導林業職工群眾轉入森林食品行業。

產業升級亟需戰略提升

——林下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多種經營用地種植結構不盡合理,糧經飼三元結構還沒有調整到位,大豆種植面積仍佔總播種面積的60%以上,經濟效益不高。林下管護承包缺少項目,無論是林改承包林地,還是管護承包林地,除林下栽培黑木耳、放養野豬等項目外,一般林下再無別的經營項目。另外,我市也缺乏真正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和營銷隊伍,加工、流通環節效益也大量流失。

——政策瓶頸制約發展。林地承包使用年限短,審批難。林地管護承包最長不超過十年,造成投資主體缺少投資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因為林地使用審批難度大,全市人參種植面積截至2011年底為1980畝,比上年同期減少52%。資金投入無保障,營造經濟林所需苗木及栽植後的管理費用要高於用材林,有的還需要一些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全面停止主伐,食用菌原料短缺。隨著林區人口的逐漸減少,勞動力普遍短缺,勞動力成本逐年提高,成為林下經濟發展的新瓶頸。

——項目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我市的林下產業以家庭承包經營模式為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從全市角度看,除食用菌、松籽、藍莓具有一定規模外,其它品種規模都很小,未能形成較強的集約化、規模化效應。

——龍頭企業和基地沒有形成有效對接。我市確定的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保健品、馴化動物食品、礦泉水六大森林食品產業中,除山野果中的藍莓形成一批加工龍頭,加工轉化率較高,具有一定帶動作用外,其它產業基本沒有帶動全局的龍頭企業。

——支撐服務體系不健全。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政策扶持力度,但重點是提高糧食產能,滿足肉蛋乳的供應,多數多種經營用地未納入國家基本農田,不享受基本農田建設投資政策,水、電、路等設施落後。

——經營管理粗放,效益不高。林區職工長期從事採伐和營造用材生產及農業種植,缺乏經濟林經濟作物生產的專業知識,科學研究力度不夠,豐產配套栽培養殖技術匱乏,新、特、優品種少。

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之路

——增加發展林下經濟的政策支持。2012年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我市要加快出臺《實施意見》,在政策層面應重點考慮:一是適當延長林下資源承包經營時間。國家二期天保工程時間為10年,相應的林地使用和林下資源承包經營時間也為10年。但由於很多林下資源的生長周期較長,有的可達到20至30年,嚴重影響了林下資源的開發利用,制約了林下經濟的發展,不利於職工轉崗就業。建議適當延長林地使用和林下資源承包經營時間,為林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發展林下產品享受農業補貼政策。比照家豬繁殖防疫、大豆玉米綜合補貼,對林下發展野豬、榛子、黑木耳等給予補貼。三是森工多種經營用地享受基本農用的相關政策。

——加大森工對伊春的政策傾斜。伊春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全省森工系統40個林業局,伊春佔16個,接近一半。伊春林下經濟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乎全省的林下經濟發展水平。

——以大項目建設為牽動。全市上下應在加大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力度上下功夫,通過招商引資和對現有企業改造擴建,不斷擴大和提升龍頭企業的規模和加工能力。把林下經濟發展與森林資源培育、天然林保護、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防沙治沙、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建設工程緊密結合,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通過典型示範,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廣大農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形成水稻、肉雞、蔬菜、食用菌、小漿果、山野菜等8大產業鏈條。

——做好市場開拓和風險防範工作。基於我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開拓市場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收集市場信息,掌握重要信息資源;第二步,打造龍頭企業和強勢品牌,深入市場內部。由於種、養殖戶自身的知識面狹窄,信息不能及時更新,很難掌握市場的動態和趨勢。為此,政府要加大對林下經濟的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強與企業、高校和科研所的合作,完善信息通信機制,建立市場預警機制,使農戶和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

——多元投入增效益。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等專項資金的作用,重點支持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與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相關部門應結合各地林下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相關資金渠道,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予以支持。天然林保護、森林撫育、公益林管護等項目,以及林業基本建設、技術轉讓等資金,應緊密結合各自項目建設的政策、規劃等,扶持林下經濟發展。

——加快林業生態體系產業體系建設,形成生態保護良好格局。我市深入發展林下經濟,應使廣大林農更深刻地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高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擴大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強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的能力,使廣大林農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生態、合理利用生態資源、致富增收,是為了林業資源的有序利用,是促進綠色增長的迫切需要。

我市林下經濟產業只要站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的戰略高度,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道路,必將成為林業產業發展的新出路,成為我市三次創業的堅強基石。

推薦閱讀: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

貴州:錦屏重點扶持林下經濟發展

江西:撫州林下經濟開拓農民增收新路子

河北:林下經濟可享多種稅收優惠政策

(來源:伊春日報 )

相關焦點

  • 黑龍江:八五三農場林下經濟「借綠生金」
    中國園林網12月26日消息:八五三農場工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專業苗圃、大榛子產業為牽動,以綠色果樹基地和中草藥基地為基礎,通過應用組織培養、智能溫室育苗、食用菌標準化種植等技術,提高林下產品的品質,增加林下經濟附加值,引導職工「借綠生金」。
  • 全力推動龍門「大山經濟」綠色崛起
    全力推動龍門「大山經濟」綠色崛起 2020-01-22 16:4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促進江西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近年來,江西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決策部署,不斷提高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江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殷美根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打造最美岸線,促進綠色轉型。
  •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文件資料(三)【3】
    、商務部、文化部、衛生版總署部、人口計生委、人民銀行.國資委,海關總$,稅務總局、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林業局、旅遊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糧食局、能aV#局、民航局,扶貧辦、南水北調辦: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精神,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固話工作,現將(xo印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相據部門職責分
  • 萬載全力打造林下立體經濟新亮點
    本報訊 近年來,江西省萬載縣秉承「青山綠水興生態文明,林業產業融經濟騰飛」的發展理念,全力打造具有鄉土特色、亮點鮮明的毛竹筍竹、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立體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林業興縣、林下立體產業富民」的發展路徑。        竹筍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 和政 綠色崛起正當時
    和政 綠色崛起正當時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 「對面工地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花卉產業項目,建成後,這裡將成為全省最大的花卉中心。」
  • 【地評線】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和「綠色發展」理念首次寫入五年規劃,中國相繼打響了「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五年來,各地逐漸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老路,自覺謀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 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林下經濟...
    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面積已達6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9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400萬。林下經濟對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著特殊的意義。此外,林下經濟憑藉優質的生產環境,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林下畜禽產品,以及休閒觀光、森林康養等業態,滿足了人們的健康需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森林裡飛出「綠富美」
    9月4日上午,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華豐村村民高桂梅指著鳳凰茶廠裡的茶園告訴記者,過去只會守著這片好環境,現在學會了利用這份好資源,「村裡林下經濟搞得火熱,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本來就不衝突!」  什麼是林下經濟?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旅遊業等。「我們這裡樹多林多,今年還獲評了『國家森林鄉村』。」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
    《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推動綠色發展,繪就綠水青山齊魯畫卷」,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系統修復和保護自然生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黑龍江「扭轉乾坤」550億高鐵公路「齊頭並進」,東北又崛起了!
    黑龍江是我們東北的省,最北邊的省,而且是很有特色的省,本來在東三省中就不是特別優秀,但我知道最近兩年發展很迅速,很厲害。但近兩年重工業發展前景不那麼好,有衰弱的趨勢,結果這些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省份,經濟開始逐漸恢復,黑龍江也沒有逃脫這個魔咒,與沿海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
  • 助力線上線下融合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原標題:助力線上線下融合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12月27日,首屆福建電子商務賦能縣域經濟發展峰會暨「政和我意」2020全閩樂購電商節在政和縣同心電商創業園啟動
  • 貴州林下經濟產值190億元
    本報訊  日前貴州省林下經濟發展暨菌材林建設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召開。貴州省目前林下經濟面積達1904.43萬畝,產值190.17億元,約有8.15萬個發展林下經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大戶等經濟實體,帶動了188.63萬農村人口增收,林下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 林下經濟公益大講堂網課開講
    本報訊 記者劉倩瑋報導 4月25日,林下經濟助力脫貧攻堅公益大講堂通過網絡直播形式舉辦。國內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以「讓綠水青山贏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為主題,剖析案例、分享經驗。
  • 梅州發展林下經濟確定四大類型
    本報訊 廣東省梅州市近日召開專家評審會,審核通過了《梅州市林下經濟發展規劃(2019-2030年)》,將全市林下經濟發展確定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四大類型16種模式。        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林下經濟面積達241.86 萬畝,產值37.86億元,帶動農戶4.16萬戶,建立林下經濟發展企業和合作組織397個。
  • 直播電商助力七臺河市綠色農產品「走出去」
    10月18日,第八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和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在哈爾濱開幕,七臺河市組織10餘家優秀農產品企業代表和近30種特色農產品參展,並通過「線上直播+線下展銷」的方式,全面展示七臺河市綠色食品。
  • 廣昌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本報廣昌訊 (記者吳欣榮 通訊員駱東平) 近年來,廣昌縣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依託良好的生態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林下經濟年綜合產值約1.2億元。為激活生態資源,該縣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助農增收致富的新動能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引擎。積極探索「林+禽、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模式,林下養殖品種主要以散養雞、鴨、鵝等禽類為主,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林+菌、林+藥」為主的林下種植模式,建設9個1000畝以上的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術示範基地等。
  • 讓「金山」升級 ——看龍南林下經濟如何成綠色銀行
    近年來,龍南縣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堅持「生態中有產業、產業中有生態」的理念,切實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林下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種養循環經濟,不斷提高林業綜合效益,實現了既保護綠水青山,又讓林農真正富起來,林下經濟發展成為綠色富民的新亮點。
  • 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現場會在南寧召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9日訊 1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暨森林經營質量提升工作現場會在南寧召開。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在會上強調,要打造全國高質量森林經營發展示範區。黃顯陽肯定了直屬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和森林經營工作成效。他強調,要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推動綠色發展,繪就綠水青山齊魯畫卷」,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系統修復和保護自然生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