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村長」到崗 增收致富「有道」

2021-01-13 滄州新聞網

新華社貴陽6月30日電 題:「產業村長」到崗 增收致富「有道」

新華社記者鄭明鴻、施錢貴

「有『南山婆』訂單收購,我不擔心賣不出去,就希望不要有什麼天災,產量能高一些。」望著自家地裡的辣椒,66歲的羅德亮笑逐顏開。

羅德亮家所在的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雞場鄉新合村磨滿組,四面被大山環繞,從空中俯瞰,仿佛一個巨大的「天坑」。「天坑」底部有一片200多畝的土地,羅德亮和磨滿組其他村民就靠這片土地為生。

羅德亮回憶說,以前主要種玉米、土豆,但因運輸成本太高,種出來的東西卻賣不了多少錢,起早貪黑忙活一年也沒什麼收入。近年來,磨滿組有8戶村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了大山,剩餘的11戶村民繼續耕種這片土地。

「前幾年,吃得好,穿得暖,貧困帽也摘了,但還是感覺用錢緊張。」羅德亮說,他是個閒不住的人,怕搬出去後不習慣,他和老伴決定留在老家發展,這同樣也是其他10戶村民決定留在當地的原因。

「『產業村長』進村後,這種局面就好轉了。」雞場鄉黨委書記楊鵬說,通過「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貴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包愛明2018年主動申請到雞場鄉開展幫扶,並擔任雞場居委會、聯興村、新合村3個貧困村(居)的「產業村長」,這3個地方均是以布依族、苗族群眾為主的傳統農業村。

被聘任為「產業村長」後,包愛明帶領幫扶團隊,挨家挨戶走訪了全鄉貧困戶。她發現,當地的辣椒、小黃姜、林下雞等都是世代傳承下來品種,品質非常好,很受市場青睞,但規模不大、產銷對接不暢,致富效應不明顯。

「食品產業一頭連著貧困群眾,一頭連著市場和消費者,我們要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包愛明說,發現問題後,公司採取訂單式農業模式,帶領群眾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既解決群眾增收問題,也為「南山婆」生態特色食品提供優質原材料。

然而,一開始當地群眾對這一做法興趣不大。「種了大半輩子辣椒了,自己吃還行,種多了賣給誰?」羅德亮說,2019年,他禁不住「產業村長」多次勸說,試種了2畝辣椒。「南山婆」公司按照保底每斤2元收購,當年每畝辣椒給羅德亮帶來了3000多元毛收入,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2000多元。這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磨滿組家家戶戶都種上了辣椒、小黃姜等經濟作物,養上了林下生態雞。「南山婆」公司在周邊地區進一步推廣這種扶貧模式,目前已建起了1萬多畝高標準辣椒種植示範基地,輻射帶動農戶種植5萬畝以上,直接解決1000多人就業,其中不乏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

這是西秀區推行「產業村長」模式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實踐。

據統計,2018年以來,西秀區按照「村企資源、互利共贏、就近幫扶、統籌均衡」的原則,共選派117家企業負責人掛任全區130個村的「產業村長」,實施幫扶項目300餘個。

「這些企業結合實際做產業、拓市場、找就業、送溫暖,加快了貧困村、貧困戶增收致富的步伐。」西秀區區長陳天一說。

相關焦點

  • ...產業村長「扶貧記」丨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軍馬村產業村長呂東君
    我叫呂東君,是青島榕昕集團貴州榕昕康樂生態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安順市西秀區新聯會理事、雙堡鎮軍馬村產業村長。青島與安順是東西部扶貧對口協作城市,2016年3月,我帶領團隊在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建了生態農牧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5億元,規劃用地2000畝我以奶牛生態養殖、生態休閒觀光旅遊為主線,通過產業融合,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經營,大大延長產業鏈。
  • 產業「花」開幸福來
    近年來,我市各地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支柱產業、特色產業,現如今,產業之花遍地開,脫貧致富結碩果 。蘄春:「村長工程」帶動蘄艾產業大發展當下,正是蘄艾收割季節。在蘄春縣管窯鎮泥灘村蘄艾基地,村民們正忙著割蘄艾、脫艾葉。村民管貴銀每年在這個收割季節,都會來基地務工,賺點生活費。村民土地流轉得「租金」,貧困戶就近務工得「薪金」。
  • 紅花拓寬致富新路子,微波乾燥機煥發產業增收活力
    有著「紅色金子」美譽,且具有藥食同源價值的藏紅花、川紅花等紅花,在大健康產業推動下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現如今,紅花已成為一些地方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花」,微波乾燥機也將持續發揮其功用,提升紅花幹製品相和品質,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地增收動能。
  • 小毛豆成為海南鄉村增收致富大產業
    通過種植毛豆,海南昌江、東方、儋州、白沙、樂東、儋州等地的村民,多了一個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在昌江石碌鎮山竹溝村,數百畝毛豆正迎來採摘季。「這些年來種植毛豆風險小,價格較為穩定,農民只要種,肯定有收入。每年種兩造,每造種植周期三個月,我們粗算了一下,如果按一般水平來說的話,每畝年收入可以達到3000元左右。」
  •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2020-06-29 0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沅陵:紅薯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鄉眾興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3月成立以來,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今年從老百姓手上流轉田地200多畝種植紅薯15萬斤,51戶1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從農民家裡收購紅薯25萬斤左右,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82戶800餘人從中受益,從事紅薯粉深加工,全鄉220戶779人受益,紅薯產業有力助推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
  • 西和:科學布局特色產業體系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通訊員 梁雲霞 楊軍祥近年來,西和縣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立足不同鄉(鎮)氣候特點、資源稟賦,按照「一主二輔」或「一主多輔」的規劃思路,緊盯貧困村、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地選擇效益高、推廣快、覆蓋面廣、市場前景好的優勢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時強調 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近日,區委書記辛國榮前往石灘鎮調研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產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全力繪出生態美
  • 【千企幫千村】內丘崗底村:小蘋果成就扶貧大產業
    當時的蘋果還不叫「富崗蘋果」,雖然品相不好,但看到村裡握有蘋果種植這一把「好牌」,退伍兵出身、擔任村「一把手」的楊雙牛就想做大蘋果產業,建起河北省第一家蘋果小鎮,並成立村辦企業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村民和公司形成共同命運體,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同心合力發展蘋果產業。2019年,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4.5萬元,成了太行山靠綠水青山起家的富裕村。
  • 民樂:發展產業促增收 藥香鋪滿致富路
    來源: 金張掖 舉報   甘肅張掖網民樂訊 近年來,民樂縣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把中藥材產業發展作為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 第什裡風箏小鎮:風箏產業多元發展 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第什裡村以風箏為載體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小鎮,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為進一步帶動周邊村民增收,第什裡風箏小鎮從事風箏產業的農戶以大帶小,以點帶面,擴大規模。形成「加工廠—加工作坊—加工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規模較大的加工廠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加工作坊和加工戶參與進來,逐漸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這樣一來,不僅風箏產業規模擴大,產量增多,收入增加,而且提供了就業,帶動了農戶增收。
  • 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走進崗黨略村,一幅山水田園美景映入眼帘,在鄉村傳統的銀飾、刺繡產業釋放了蓬勃的新活力!致富之策:「黨建+產業」讓銀匠繡娘走出小作坊黨建+產業,加什麼?怎麼加?黔東南州委組織部領導與駐村工作隊積極向專家請教,到優秀銀飾刺繡企業取經,反覆商討對策,決心為崗黨略村的銀飾刺繡產業注入現代企業經營模式和理念。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畝仙人掌產業基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小小仙人掌撐起...
    儋州融媒全媒體記者 羅鑫 攝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連日來寒風凜冽,但在王五鎮東光村的仙人掌產業基地內的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新年快到了,現在只想再加把勁,努力多幹點活,多賺點錢,過個好年!」東光村脫貧戶符有才說道。原來因村裡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本村土地曾大面積丟荒。
  • 吳元元:帶領群眾種植蘑菇增收致富
    資料圖她,改變傳統的地栽式為床架立體栽培,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開當地食用菌種植先河,創建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實現香菇四季生產;她,把食用菌產業由副業轉變為主業,在她引領下,上萬農戶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85後」農家女吳元元,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也是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
  • 動態| 葉城試種3000畝巨菌草,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動態 | 葉城試種3000畝巨菌草,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2020-10-0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鹿鄉鎮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增收致富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長春9月22日電(記者 劉歡)「跟我經營梅花鹿,能脫貧還能致富。」這是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梅花鹿養殖戶王強的微信主頁籤名。王強家只是鹿鄉鎮8000餘戶因鹿致富家庭的一個縮影。鹿鄉鎮下轄18個村,總人口5萬餘人,90%的居民從事梅花鹿養殖及相關產業,全鎮鹿存欄14萬頭,佔全國總養殖數量的六分之一。「鹿鄉」這個鎮名也與此相關。圖為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的一處景觀石。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澄邁退伍軍人王篤雄發展山柚油產業 帶動增收致富
    積累到第一桶金之後,2012年,年收入已達百萬元的王篤雄,回到家鄉澄邁加樂鎮發展山柚油產業。  「既是出於情懷,也是為了打造一個地方品牌。」王篤雄說,山柚又名油茶,用其果實榨出的山柚油(山茶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其它用途。加樂鎮有悠久的種植山柚歷史,每到收穫季,大大小小作坊開榨山柚油,大街小巷飄香。然而,加樂山柚油卻沒有像橋頭地瓜、福山福橙一樣,打造成地方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