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元:帶領群眾種植蘑菇增收致富

2020-12-27 人民網

吳元元在蘑菇大棚。資料圖

她,改變傳統的地栽式為床架立體栽培,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開當地食用菌種植先河,創建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實現香菇四季生產;她,把食用菌產業由副業轉變為主業,在她引領下,上萬農戶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85後」農家女吳元元,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也是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

敢為人先 爭當食用菌產業「領頭羊」

吳元元中專畢業後,於2004年到青島海爾集團打工,由於成績突出,被提拔為區域經理。她頭腦靈活、敢為人先,2012年初毅然辭職,回到農村創業。剛開始,吳元元從事苗木種植,結果因為不懂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缺乏,導致30畝苗木虧了本。有了這次教訓,吳元元決心踏實學習,從頭開始。她通過參加濱州市的農業創業培訓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理念、激發了創業熱情,選擇食用菌產業作為創業領域。

吳元元先後成立山東惠民藝騰糧棉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山東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0個食用菌大棚、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交易市場、1500平方米的菌種廠,年生產菌棒150萬個,自身及帶動周邊村莊栽植面積20萬平方米,食用菌(包括香菇、平菇、白靈菇、雙孢菇等)年產量900噸。2015年,公司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將傳統的地栽式種植變為床架立體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菌種的質量。同時,將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使得大棚在夏季的受熱面減少,研發出了適合夏季出菇的大棚,創建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

「以前種香菇,自己生產菌棒,費工費力費事。現在在公司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現成的菌棒,還負責銷售,省了不少力,每棚還增收了5000元。」種植戶張慧說。

「公司流轉200畝土地,向菇農付租金的同時還返請有種植能力的菇農當『農業工人』,園區每年用工達1000多人,累計帶動周邊農戶3000餘戶增收500多萬元。」1991年出生的王振,已是公司的生產車間主任。

擼起袖子加油幹 搭建蘑菇銷售電商平臺

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這裡的食用菌已經走出山東,進入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在食用菌交易市場裡,代理商都來此收購大棚生產的食用菌。這時吳元元發現,單純依靠代理商解決銷售問題有諸多不便,「我們無法和市場直接對接,對價格的談判權也受局限。」

2017年4月,吳元元聯合縣域內所有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註冊成立了山東鮮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了「惠風和暢、民淳俗厚鮮吃銷售平臺」,總部設在上海,實現了農產品電商銷售新突破,平臺上線首日交易量達3萬元,產品遠銷10多個大城市。

但是,這又出現了新問題,「我們和河北、浙江產地的蘑菇比起來,品種比較落後,賣不上好價格。」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吳元元改變了菇農傳統的種植品種,價格也由原先的1.5元/斤,直接翻到3元/斤。

吳元元註冊成立山東鮮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後,電商平臺正式上線運營,實現了農產品電商銷售新突破,保證消費者以最簡便的途徑、最合理的價格吃上最安全的農副產品。目前,已由香菇鮮品延伸到近20種香菇系列深加工產品,果蔬產品成功落戶北京和上海批發市場,並與海底撈火鍋、呷哺呷哺火鍋籤訂銷售協議,2019年銷售總額可達兩億元。

與菇農共捧飯碗 鄉村振興路上不讓一人掉隊

「不和菇農搶飯碗,而是用技術帶著他們富起來。」這是吳元元的自我定位和要求。公司所在的齊發產業園區周邊有6個貧困村,吳元元帶領這6個貧困村的主要負責人外出學習食用菌新的管理理念和種植技術,引導貧困戶發展香菇種植。

對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吳元元扶持他們直接參與大棚種植,按成本價提供菌棒,按保護價收購產品,菌棒的生產成本由公司墊付,在收購產品時從總價中再扣除,保證貧困戶每個菌棒有1.5元收入,一年大約能有8000元收入。

對沒有種植能力的農戶,她在生產園區內提供工作崗位,直接受益農戶達80餘戶,每年農民用工達1000多人,收入比個體種植提高1倍以上。作為縣裡的重點扶貧企業,吳元元還與鎮政府籤訂10年幫扶協議,協議以每年15%的收益率對6個貧困村的169戶貧困戶採取保底分紅,人均實現分紅450元。

「現在大棚數量太少,不得不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誰能來承包。旺季時,園區內的菇農至少有1500人。」吳元元介紹說。小蘑菇承載著菇農對致富的期盼和渴求。隨著公司效益愈加穩定,也承擔起了更多扶貧任務。2018年全年,公司通過務工幫扶、扶植創業、直接分紅、基金扶貧、電商扶貧等方式,實現人均增收200餘元。而到2019年年底,人均增收達到500元以上。

相關焦點

  • 和她一起奔小康|種蘑菇撐起「致富傘」
    她就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元元。種下小蘑菇,撐起「致富傘」,吳元元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山東省勞動模範」「齊魯鄉村之星」等榮譽稱號。現在我在公司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現成的菌棒,還負責銷售,省了不少力,每棚還增收了不少。」種植戶張慧說。
  • 惠民縣趙文鑫、吳元元被授予「全國『雙帶』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
    吳元元在香菇大棚查看香菇長勢其中,惠民縣關工委推薦的山東鑫誠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文鑫、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元元被授予「『雙帶』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稱號。  趙文鑫,山東鑫誠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他在發展壯大公司的同時,不忘帶動鄉親共同致富,通過流轉土地、為貧困人口開展培訓和提供工作崗位,帶動周邊群眾和青年共同創業,積極發揮企業關工委「傳、幫、帶」作用。
  • 黃平白及,讓群眾增收致富的「大引擎」
    白及在黃平縣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在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0年貴州省首批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產品名單中,黃平白及以其數量多,質量優等優勢榜上有名。白及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其藥用價值非常明顯。近幾年,黃平縣搶抓國家大健康生態項目發展機遇,以建設現代高效大健康產業為著力點,積極優調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招商引資,黃平成功引進了多家實力強、科技水平高的優質企業,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白及藥材種植產業,使貧困群眾從白及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大引擎」。
  • 「上門女婿」當「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上門女婿」當「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2020-08-03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宜陽縣東韓村:溝域經濟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宜陽縣東韓村:溝域經濟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06-10 0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丁金賢:種植羊肚菌 帶領鄉親共創致富路
    2019年,丁金賢租了鄉親們的30畝地,投資了60多萬元,建了幾十個遮陽網大棚種植羊肚菌。為了能更好地掌握技術,他又跑去河南、四川等地學習種植技術,從一個門外漢成了專家,甚至有培訓他的老師邀請他留下來共同發展,都被他婉拒了。    2020年1月,丁金賢種植的30畝羊肚菌迎來豐產,為他帶來了很好的收益。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他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個菜園子裡種了十年玉米了,每年都種一萬多棵,自從發展庭院經濟以來,不但庭院整潔乾淨了,而且還可以掙錢,去年種的粘玉米就賣了一萬多塊錢,玉米種收完後又將大棚進行二次利用,種植了白菜,又賣了幾千塊錢。庭院經濟具有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等特點,是增加村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的好路子。
  • 「優秀黨員」梁餘妮:紮根農村創業 帶領群眾致富
    一個曾經在公家單位上班的80後,辭去鐵飯碗,下定決心到農村創業,靠著蔬菜種植,帶動了全省3個市8個縣的4000多戶菜農增收致富。今年,她的蔬菜基地預計將產出45000噸的蔬菜,預估產值可達到一個億。今天就來認識一位紮根農村創業,帶領群眾致富的共產黨員,平順縣麥豐農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梁餘妮。這兩天,正值蔬菜的栽種期,梁餘妮的蔬菜基地每天都要運出去兩大車蔬菜秧苗,送往各村供農戶栽種。苗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澆水,梁餘妮都要給農戶叮囑一番。
  • 「產業村長」到崗 增收致富「有道」
    新華社貴陽6月30日電 題:「產業村長」到崗 增收致富「有道」新華社記者鄭明鴻、施錢貴「有『南山婆』訂單收購,我不擔心賣不出去,就希望不要有什麼天災,產量能高一些。」望著自家地裡的辣椒,66歲的羅德亮笑逐顏開。
  • ...圓夢小康——北京市政協委員田文為您講述蘑菇裡的「致富經」
    11蘑菇裡的「致富經」北京市政協委員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故事是——蘑菇裡的「致富經」。在北京市的西南方向有個地方——房山區蒲窪鄉,景觀獨特、美不勝收,號稱北京「小西藏」,是郊遊踏青的首選之地。可是在十五年前,蒲窪鄉以煤炭為主導產業,煤炭產業關閉,留下的是貧窮和被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前後十五年,這個地區舊貌換新顏,變化如此之大,還要從蘑菇說起。
  • 西和:科學布局特色產業體系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通訊員 梁雲霞 楊軍祥近年來,西和縣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立足不同鄉(鎮)氣候特點、資源稟賦,按照「一主二輔」或「一主多輔」的規劃思路,緊盯貧困村、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地選擇效益高、推廣快、覆蓋面廣、市場前景好的優勢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 山東脫貧攻堅第一現場:東明麥古金銀花種植基地帶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菏澤4月28日訊(記者 郭亮 王碩 見習記者 周琛)金銀花開「金銀」來,在菏澤市東明縣武勝橋鎮陳屯村的金銀花種植基地,360多畝的金銀花基地綠意正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盡收眼底。4月28日上午10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聯合大眾網·海報新聞、山東手機報,開啟多路聯動大型網絡融媒體直播,走進山東脫貧攻堅第一現場這片金銀花海,現場報導優秀青年因地制宜搞發展、帶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直播中,在東明縣武勝橋鎮陳屯村金銀花種植基地記者看到,村民們正面帶笑容,三三兩兩,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忙碌著,為十天後的金銀花採摘工作做準備。
  • 開門一件事|花橋鎮上旺村:破柑桔銷售困境,讓小柑桔變群眾增收致富...
    導 語 「發展不停歇,選好即開考」,三門縣村社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圓滿完成,新任黨組織班子從民情入手,以實幹擔當,用最快速度、最好氛圍、最佳狀態掀起「開門一件事」幹事熱潮,努力贏得百姓民心、群眾口碑。「三門組工」將推出「開門一件事」專欄,不定期關注各鄉鎮(街道)新一屆黨組織班子帶來的新氣象、新作為、新發展,展示實打實的換屆成效。
  • 黔西縣:發展高效種養殖業 助推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高效種養殖業,並通過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帶動群眾就業,為助推群眾增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時下,正值高粱苗除草和進行第一次施肥的時節,在五裡鄉化布村蔡承宇家的高粱種植地裡,夫妻兩人正在除草和施肥,對剛施肥後的高粱苗周圍進行簡單的覆土處理。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脫貧故事】「犛牛王子」龍曉鋒 群眾致富領頭人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安南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提升,適合當地村情的產業也相繼發展起來了。香格裡拉市龍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龍曉鋒通過發展犛牛養殖,帶領安南村以及周邊群眾增收脫貧,成為深得群眾信任的脫貧攻堅行動致富帶頭人,鄉親們也親切地稱他為「龍總」。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大棚特色種植 助農穩產增收
    「這是咱們培養4年車釐子樹,通過在大棚裡面種植,通過大棚來調節樹的生長,預計2月份可以開花,4月份結果採摘上市,按照往年預期,一個大棚收益將在10萬元左右。」綠瑞農業公司總經理張躍傑說。近年來,葉縣堅持農業規模化產業優先發展理念,在「大棚種植」上做文章,大力發展「棚膜經濟」,使大棚特色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 幸福保山:芒寬鄉規模化養牛見成效,群眾增收致富笑開顏!
    來源:保山日報近年來,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為積極響應打造「綠色食品牌」,適應市場需求,2013年引進保山市偉農農牧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規模化肉牛養殖,通過企業帶動,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本地群眾增收致富。
  • 白銀會寧:冬小麥種植促增收
    會寧縣党家峴鄉依託區域優勢,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按照「穩定面積、改善品質」的要求,努力將冬小麥打造成為特色產業,有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助力群眾實現小康夢。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小雪時節已過,會寧縣党家峴鄉的冬小麥在雪水的澆灌下,已經破土而出,給冬天帶來綠色的生機。党家峴鄉土壤深厚肥沃,有機物豐富,適宜冬小麥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