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她一起奔小康|種蘑菇撐起「致富傘」

2020-12-24 齊魯女性

全面小康是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壯麗篇章,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接續奮鬥,也為廣大婦女姐妹建功立業提供了歷史舞臺,讓她們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美麗人生。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

和她一起奔小康 | 種蘑菇撐起「致富傘」來自齊魯女性00:0007:36

她開創了當地食用菌種植先河,把傳統的地栽式種植改成床架立體栽培,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她開創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實現香菇四季生產的目標。她就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元元。種下小蘑菇,撐起「致富傘」,吳元元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山東省勞動模範」「齊魯鄉村之星」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元元(圖片來源:山東省婦聯宣傳部)

找到創業方向

2004年,吳元元中專畢業,到青島海爾集團工作,因為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區域經理。2012年,吳元元辭職,回到農村創業。「返鄉創業,最重要的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新型農民,主要職責是運用科學技術,幫助老百姓把他們的老本行做得更好。」吳元元說。

2013年,吳元元參加了惠民縣委組織的一個創業大賽,雖然沒能在比賽中獲得名次,但賽前賽後的新型農民創業創新培訓,讓她深刻領會了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也讓她在創業的迷霧中找到了方向。

大賽後,吳元元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確定了在惠民縣食用菌生產大鎮——皂戶李鎮發展食用菌的想法,並成立了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吳元元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細緻的前期調研,把食用菌產業鏈分為育種、出菇、銷售三大塊,將公司的職責定位在育種和銷售兩個方面。她認為,農業還是要農民來做,菇農知道如何種植香菇,是出菇的主力軍。

吳元元及其創業團隊成員,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引進先進的食用菌管理經驗和技術、研發高品質菌棒、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即菇農承包大棚,公司提供高質量的菌包和種植技術,並負責銷售。「公司流轉土地,向菇農支付租金,還請有種植能力的菇農當農業工人。」公司的生產車間主任王振說。

「以前種香菇,自己生產菌棒,費工費力費事。現在我在公司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現成的菌棒,還負責銷售,省了不少力,每棚還增收了不少。」種植戶張慧說。

吳元元在蘑菇大棚(圖片來源:農民日報)

讓蘑菇四季生產

食用菌從單核菌絲到三級菌絲,菇農難以用肉眼判斷生長過程是否科學,傳統的食用菌大棚在夏季的散熱散溼能力也較差。因此,培育不出穩定的菌種、種出雞蛋形狀的香菇是很多菇農的通病。菇農不得不將種植食用菌作為副業,僅在冬季進行生產。「研發高質量的菌種、提高菇農的種植技術、實現香菇全年生產。」吳元元帶領創業團隊齊心協力搞研發。

2015年,吳元元的公司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將傳統的地栽式種植變為床架立體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菌種的質量。同時,將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使得大棚在夏季的受熱面減少,研發出適合夏季出菇的大棚,創建「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帶領菇農將種植食用菌從副業變成主業。

吳元元並不滿足,她將眼光放到全國。2017年,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成立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科學家親自指導。有了穩定的菌種,菇農也就有了優質的菌包,公司擁有了國內最大的單體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基地,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惠民縣林地面積大,能不能把食用菌種到樹林裡去呢?」2018年,吳元元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導,利用海水稻秸稈種植食用菌,建立林下食用菌生態體系,選育出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桑黃、羊肚菌等林下食用菌珍稀品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把蘑菇賣出去

香菇成規模的生產,菇農賣香菇卻比較被動。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壟斷了銷售市場。吳元元發現,單純依靠代理商銷售存在問題:「我們無法和市場直接對接,對價格的談判權也受到局限。」

吳元元先是建冷庫,把賣不出去的香菇存起來,等到市場價格提高時再賣,但這終究還是「受制於人」。吳元元決定走出濱州市,到濟南、青島等更大城市的市場去。隨著香菇種植技術的提升,吳元元還想帶著鄉親們的小蘑菇,走出山東省,走向全國市場。

公司的銷售人員到上海發現,很難打開市場。但吳元元和銷售團隊決定留在上海,要站在一線城市看全國食用菌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再倒逼科研創新。吳元元在公司內部確定「以市場為導向、向科研要質量、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精細化管理」的發展方向。

2017年4月,吳元元註冊成立了山東鮮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從標準化基地到餐桌綠色鮮配」「自建物流全方位保證食品安全」「一葷一素一蘑菇」搭配合理膳食結構等為經營理念,實現了農產品電商銷售新突破,保證消費者以最快的途徑、最合理的價格吃上最安全的農副產品。

帶著菇農富起來

「不和菇農搶飯碗,而是用技術帶著他們富起來。」這是吳元元的自我定位。隨著公司的效益愈加穩定,這些80後、90後年輕人又擔起了鄉鎮的扶貧任務。公司所在的齊發產業園區周邊有6個貧困村,吳元元帶領這6個貧困村的主要負責人外出學習食用菌的管理理念和種植技術,引導貧困戶發展香菇種植。

吳元元(左三)和菇農在一起(圖片來源:山東省婦聯宣傳部)

對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吳元元扶持他們直接參與大棚種植,按成本價提供菌棒,按保護價收購產品,菌棒的生產成本由公司墊付,在收購產品時從總價中再扣除,保證貧困戶的收入。對沒有種植能力的農戶,公司在生產園區內提供工作崗位。吳元元還與鎮政府籤訂幫扶協議,對6個貧困村的100多戶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

吳元元還依託學習培訓基地,引導貧困戶發展香菇種植,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我以前以種地為主,現在種蘑菇,一年下來,一個人的收入抵上原來全家的收入了。」菇農張麗萍說。

隨著公司效益愈加穩定,吳元元也承擔起了更多扶貧任務。2018年,公司通過務工幫扶、扶植創業、直接分紅、基金扶貧、電商扶貧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200餘元。而到2019年年底,人均增收達到500元以上。

小蘑菇承載著菇農對致富的期盼和渴求。「我們將帶領更多菇農,齊心協力走出一條以小蘑菇為主打的鄉村振興之路。」吳元元說。

來源:女性之聲

相關焦點

  • 寧夏永寧縣:「小蘑菇」撐起移民的「致富傘」
    經過兩年的觀察摸索後,決定在永寧縣閩寧鎮創辦一個菌菇生產基地,用產業扶貧的「造血」方式,讓企業和移民達到「雙贏」。有了幹事的勁頭,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年12月,金昌曦的君鑫勝寧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對外運營。可是在生產中,他發現當地移民的菌菇生產種植技術成為了發展的最大短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兵團第六師軍戶農場:小蘑菇撐起農戶「致富傘」
    12月16日,走進兵團第六師軍戶農場九連農工田濤的大棚,一排排碼放整齊的平菇菌包長滿了成熟的蘑菇,田濤正忙活在大棚裡燒鍋爐、查溫度,三四個工人正在對蘑菇進行採摘裝筐,標志著田濤將牛棚改造升級為蘑菇大棚並種植食用菌喜獲成功,成為該連普通農工種植食用菌的示範戶。
  • 我在廣東奔小康丨小小竹條,大大夢想!「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點擊上圖立即搶購《我在廣東奔小康》讓我們一起聆聽奮鬥者的心聲!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貴州省三穗縣良上鎮小小食用菌 撐起致富傘
    貴州省三穗縣良上鎮小小食用菌 撐起致富傘發布時間:2020-12-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近日,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良上鎮下寨村食用菌生產基地裡,菌棒整齊擺在木架上,農戶們正忙著搬運、篩選、挑揀、上架。
  • 【十三五 我們一起走過】企業帶老鄉 共同奔小康
    【十三五 我們一起走過】企業帶老鄉 共同奔小康 2020-09-29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老手藝撐起「脫貧傘」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5月17日電 題:老手藝撐起「脫貧傘」  新華社記者劉紫凌、劉芳洲、劉良恆  在椒花新村新建的「致富工廠」內,「五一」期間新遷入駐的湖南瀏陽市達興工藝品廠裡,數十名制傘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 竹筍致富節節高 帶動農戶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聽老鄉講故事 「小康路上看變化」全媒體大型主題基層採風活動,繼續行走龍湖區鷗汀街道旦家園社區。
  • 小小秀珍菇,撐起「致富傘」
    王營村是淮濱縣的一個貧困村,淮濱縣人民醫院派駐該村駐村的第一書記楊柳為此沒少做工作,「起初就和其他幹部一起走農家、聽建議,跑市場、找門路,也沒少走彎路,最後通過鳳還巢地人才引進工程,把黃嘉賓引過來了,讓蕈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我們這裡安家落戶
  • 萬畝仙桃結碩果 果農致富奔小康
    仙桃產業成為該鎮脫貧攻堅和致富奔康的主導產業。走進蓬溪任隆鎮八角村,果園裡,果農摘桃、裝桃、運桃,一派豐收景象;桃園外,商客稱重、分類、裝載,忙得不亦樂乎。「今年種了五六畝桃子,我算了下,大概收入兩到三萬元左右,這幾年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種植蓬溪仙桃 ,這效益真是實實在在的!」談起收益,黃金喜不自勝。
  • 【決勝小康·奮鬥有我】黃瑞蘭:趕著牛兒奔小康
    她帶領一家人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黃瑞蘭家在2013年被評為了貧困戶,老實巴交的兩口子耕種著20多畝地,主要靠種植藥材、玉米、洋芋、豌豆等農作物作為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癱瘓在床的婆婆,常年需要吃藥,還有兩個讀小學的孫子,然而家裡的重擔並沒有壓垮這個勤勞的女人,反倒讓她越挫越勇,在2014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種田文《宋家丁香》:穿越古代,家長裡短,帶領全家一起奔小康
    種田文絕對是穿越文中的一大特色,有的小夥伴就不太喜歡關於科舉、宮鬥宅鬥的,就喜歡看一些溫馨的田園小說,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種田文,《宋家丁香》,穿越古代,家長裡短,帶領全家一起奔小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小康路上她力量|傳唱20年!這首《種茶歌》唱的是她故事
    ,省婦聯、南方新聞網、南方都市報聯合開展「小康路上她力量」巾幗暖心助農故事展播活動。在近20年的時間裡,李丹和她創立的茗皇茶成功帶動當地村民積極投身茶葉種植,脫貧奔小康。放棄城裡優渥條件返鄉創業學財務管理專業的李丹,大學畢業便被分配到一家國企工作。
  • 獨家V觀丨脫貧奔小康 總書記為這裡的茶業致富經點讚
    他同茶農親切交流,了解茶廠的經營管理情況和當地群眾的產業脫貧情況。習近平強調,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能夠在這裡脫貧奔小康,做好這些事情,把茶葉這個產業做好。
  • 「只要人勤快,生活就能奔小康」
    由於窮,龍年文的大女兒高考考上了大學,家裡拿不出學費,女兒主動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在親友的勸說下,一年後回到學校復讀,高考再次考上本科院校,親友幫她湊齊了學費,這才完成了學業。 回憶起窮日子,龍年文感慨地說,每每看到別人家蓋新房、買新車,心裡非常難受,「常常在心裡責問自己為什麼沒有本事掙錢。」
  • 廣安嶽池縣:邁開大步奔小康
    「黨和政府的幫助讓我對生活重新有了希望,我們掃掃地,也算是一種回報。」70歲的宋光壽說,如今他家的土地承包出去有分紅,自己種點蔬菜,加上政策幫扶,每年有兩萬多元的收入。宋光壽的家改變了,嶽池縣26857戶貧困戶的家也改變了。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錄脫貧攻堅,擁抱小康生活——學生記者主題活動第六站定遠
    小蘑菇撐起致富傘走訪的最後一站,學生記者來到了安徽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業扶貧車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學生記者一行有幸走進了15和16號雙孢菇生產車間。我了解到,這裡不僅養羊種牧草,還種其他植物,如桃樹就種了二十幾個品種,最後挑選出口感最好的進行推廣。這裡把種植業和養殖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草羊果蔬」的發展模式。這個「草牧業聯盟示範區」一共幫助了180多戶的貧困戶脫貧,養好這些綠色的牧草和可愛的小羊原來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呢。
  • 蛇果枝頭俏 果農園中笑 馬家山村將蘋果產業發展成為致富奔小康的...
    近年來,當地群眾依託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生態優勢,實現了科技化種植,將蘋果產業發展成為實現鄉村振興、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蛇果枝頭俏,果農園中笑。眼下正值蘋果收穫旺季,記者來到西固區金溝鄉馬家山,沿著村道行走,隨處都是蘋果園。放眼望去,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散發著陣陣誘人的清香;果農們喜笑顏開,忙著採摘、分揀,忙著包裝、外運,一派豐收的景象。
  • 勞模風採丨唐建業:葡萄「串」起致富路 帶領農民奔小康
    在羅定市素龍街道鳳塘村有位遠近聞名的女致富帶頭人,她從一線城市返鄉創業,建起了葡萄種植基地,辦起了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用葡萄串起了當地貧困戶和農民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