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是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壯麗篇章,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接續奮鬥,也為廣大婦女姐妹建功立業提供了歷史舞臺,讓她們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美麗人生。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
和她一起奔小康 | 種蘑菇撐起「致富傘」來自齊魯女性00:0007:36
她開創了當地食用菌種植先河,把傳統的地栽式種植改成床架立體栽培,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她開創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實現香菇四季生產的目標。她就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元元。種下小蘑菇,撐起「致富傘」,吳元元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山東省勞動模範」「齊魯鄉村之星」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元元(圖片來源:山東省婦聯宣傳部)
找到創業方向
2004年,吳元元中專畢業,到青島海爾集團工作,因為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區域經理。2012年,吳元元辭職,回到農村創業。「返鄉創業,最重要的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新型農民,主要職責是運用科學技術,幫助老百姓把他們的老本行做得更好。」吳元元說。
2013年,吳元元參加了惠民縣委組織的一個創業大賽,雖然沒能在比賽中獲得名次,但賽前賽後的新型農民創業創新培訓,讓她深刻領會了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也讓她在創業的迷霧中找到了方向。
大賽後,吳元元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確定了在惠民縣食用菌生產大鎮——皂戶李鎮發展食用菌的想法,並成立了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吳元元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細緻的前期調研,把食用菌產業鏈分為育種、出菇、銷售三大塊,將公司的職責定位在育種和銷售兩個方面。她認為,農業還是要農民來做,菇農知道如何種植香菇,是出菇的主力軍。
吳元元及其創業團隊成員,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引進先進的食用菌管理經驗和技術、研發高品質菌棒、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即菇農承包大棚,公司提供高質量的菌包和種植技術,並負責銷售。「公司流轉土地,向菇農支付租金,還請有種植能力的菇農當農業工人。」公司的生產車間主任王振說。
「以前種香菇,自己生產菌棒,費工費力費事。現在我在公司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現成的菌棒,還負責銷售,省了不少力,每棚還增收了不少。」種植戶張慧說。
吳元元在蘑菇大棚(圖片來源:農民日報)
讓蘑菇四季生產
食用菌從單核菌絲到三級菌絲,菇農難以用肉眼判斷生長過程是否科學,傳統的食用菌大棚在夏季的散熱散溼能力也較差。因此,培育不出穩定的菌種、種出雞蛋形狀的香菇是很多菇農的通病。菇農不得不將種植食用菌作為副業,僅在冬季進行生產。「研發高質量的菌種、提高菇農的種植技術、實現香菇全年生產。」吳元元帶領創業團隊齊心協力搞研發。
2015年,吳元元的公司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將傳統的地栽式種植變為床架立體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菌種的質量。同時,將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使得大棚在夏季的受熱面減少,研發出適合夏季出菇的大棚,創建「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帶領菇農將種植食用菌從副業變成主業。
吳元元並不滿足,她將眼光放到全國。2017年,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成立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科學家親自指導。有了穩定的菌種,菇農也就有了優質的菌包,公司擁有了國內最大的單體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基地,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惠民縣林地面積大,能不能把食用菌種到樹林裡去呢?」2018年,吳元元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導,利用海水稻秸稈種植食用菌,建立林下食用菌生態體系,選育出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桑黃、羊肚菌等林下食用菌珍稀品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把蘑菇賣出去
香菇成規模的生產,菇農賣香菇卻比較被動。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壟斷了銷售市場。吳元元發現,單純依靠代理商銷售存在問題:「我們無法和市場直接對接,對價格的談判權也受到局限。」
吳元元先是建冷庫,把賣不出去的香菇存起來,等到市場價格提高時再賣,但這終究還是「受制於人」。吳元元決定走出濱州市,到濟南、青島等更大城市的市場去。隨著香菇種植技術的提升,吳元元還想帶著鄉親們的小蘑菇,走出山東省,走向全國市場。
公司的銷售人員到上海發現,很難打開市場。但吳元元和銷售團隊決定留在上海,要站在一線城市看全國食用菌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再倒逼科研創新。吳元元在公司內部確定「以市場為導向、向科研要質量、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精細化管理」的發展方向。
2017年4月,吳元元註冊成立了山東鮮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從標準化基地到餐桌綠色鮮配」「自建物流全方位保證食品安全」「一葷一素一蘑菇」搭配合理膳食結構等為經營理念,實現了農產品電商銷售新突破,保證消費者以最快的途徑、最合理的價格吃上最安全的農副產品。
帶著菇農富起來
「不和菇農搶飯碗,而是用技術帶著他們富起來。」這是吳元元的自我定位。隨著公司的效益愈加穩定,這些80後、90後年輕人又擔起了鄉鎮的扶貧任務。公司所在的齊發產業園區周邊有6個貧困村,吳元元帶領這6個貧困村的主要負責人外出學習食用菌的管理理念和種植技術,引導貧困戶發展香菇種植。
吳元元(左三)和菇農在一起(圖片來源:山東省婦聯宣傳部)
對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吳元元扶持他們直接參與大棚種植,按成本價提供菌棒,按保護價收購產品,菌棒的生產成本由公司墊付,在收購產品時從總價中再扣除,保證貧困戶的收入。對沒有種植能力的農戶,公司在生產園區內提供工作崗位。吳元元還與鎮政府籤訂幫扶協議,對6個貧困村的100多戶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
吳元元還依託學習培訓基地,引導貧困戶發展香菇種植,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我以前以種地為主,現在種蘑菇,一年下來,一個人的收入抵上原來全家的收入了。」菇農張麗萍說。
隨著公司效益愈加穩定,吳元元也承擔起了更多扶貧任務。2018年,公司通過務工幫扶、扶植創業、直接分紅、基金扶貧、電商扶貧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200餘元。而到2019年年底,人均增收達到500元以上。
小蘑菇承載著菇農對致富的期盼和渴求。「我們將帶領更多菇農,齊心協力走出一條以小蘑菇為主打的鄉村振興之路。」吳元元說。
來源:女性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