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親離開我們五周年日子,我想用文字表達對母親的感恩和愛。提起筆,萬千情愫湧上心頭,要寫的太多太多,不知如何下筆,才能寫出母親的好……
上世紀70年代,縫紉機是家裡最值錢的大件。縫紉機發出噠嗒嗒的聲響,悅耳而神奇,母親就是靠著這臺「蜜蜂牌」縫紉機縫製了全家六口人春夏秋冬的服裝。
在那個年代我們姐弟都穿母親親手編織的毛衣和毛背心,而且我們的毛背心都是彩色花紋嵌著蝴蝶或小梅花。作為家裡的女孩子,當時我的衣服總是鑲著漂亮的花邊、繡著花,我的頭髮總是被母親梳成高高的馬尾巴,系上漂亮的紅色或粉色的蝴蝶結,為此我也常常會被其他小朋友豔羨不已。
那個年代都用煤,至今我還記得母親一邊燒火一邊向自製烤箱中放入土豆和紅薯的樣子。母親的身材很挺拔,灰色的洗得發白的條絨列寧服穿在她身上女神般端莊漂亮。在我記憶中我從來沒有上學遲到,因為母親每天很早就起來了。她從來不需要我們幫忙,我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等待開飯。伴著嫋嫋炊煙和飯香味印刻在我的腦海,這幅早晨最美的畫面時刻溫暖著我的記憶。
新疆的冬天很長很冷,除了定量供應的煤票,我們必須在入冬前將燒柴備好才不至於挨凍。於是每到秋天我們姐弟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周末在母親帶領下推著借來的手推車去郊外撿木材和樹葉。凜冽的秋風將白楊樹的葉子刮下來鋪滿郊外的田埂地溝,我們用自製的耙子將樹葉摟起,裝進麻袋,再把麻袋裝上手推車。這些過程並不複雜,也不覺得累,反倒有一種野外郊遊的感覺了。當然最開心的是午餐時間,媽媽會從飯盒裡拿出她烤餅和蒸的糖包子來犒勞我們。試想,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時候,4個小朋友坐在麻袋上看著藍天白雲,吃著甜甜的糖包子,那該是怎樣幸福的場景啊!
在我們眼裡,母親的規矩似乎特別多。母親要我們吃飯的時候必須要等大人都上桌動筷後小孩子才可以吃飯;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要尊重老人,有大人在場,孩子必須畢恭畢敬站好、坐好。母親還提倡節儉,不浪費一滴水,不浪費一度電,不浪費一粒糧食,記得當年最典型的是老大穿過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過的衣服再傳給老三,我們姐弟四人就是這樣傳幫帶著長大的,尤其是喝過的粥碗,還要讓添一添,乾淨的都可以照出人影才罷休。
在我們眼裡,母親是愛讀書的。母親在哪個年代四川地質專科學院畢業,是非常有文化的,因為50年代初中畢業生都是文化人了,很多婦女都小學沒有畢業。所以母親特別支持我們讀書,尤其是女孩子要自立、自強、自愛。她是煤礦子校的教物理化學的老師,周末還打零工,刷房子為我們湊學費。上大學時,學費生活費增加,真不知道父親幾十元的工資,母親是如何節儉生活的。母親晚年後,最大的愛好仍是讀書,畫畫,經常和我們談論名人軼事。只要有時間,她老人家在沙發上看書,偶爾還會寫點什麼,粗心的我從來沒有細看。
母親60歲時,樂觀豁達、雖然得了糖尿病,但母親每天讀書、看報和做家務,只要孩子們需要她都樂顛顛參與。記得我生完女兒,當時沒有保姆管,母親二話沒說,就過來邦我們帶孩子。
母親愛旅遊,喜歡養花,她告訴我們,她年輕時候走遍了祖國山山水水,哪裡的花開了,哪裡的風景好。母親愛花,她在陽臺種了好多花,一年四季花繁葉綠。每到花開季節,哥哥都會陪伴母親賞花。每當站在花前,母親都會像個小孩子一樣笑容如花,修修剪剪。因為愛花,站在花前的母親比花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