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郭敬明通過自己在《演員請就位2》中的精彩表演,再一次站在了話題風暴的中央。
簡單地說,事情是在節目現場,郭敬明作為導師,把象徵著導師最高認可的S卡片,交給了可以說是全部參選選手中演技最差(從節目最終呈現效果來看)的一名愛豆何昶希。因為《演員請就位》的定位是一檔演技綜藝,而何昶希的演技稚嫩到確實談不上演技,所以郭敬明的這一行為引起了眾人的困惑:
導演給S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原本在大家心中,S卡象徵著「最優秀的表演」或者「最有潛力的演員」這兩個維度,陳凱歌說:我再三強調了,我說這張S卡,是我們四個導演,對於一個演員的一段表演,所做出的評價的結論。
這個S到底是什麼定義?但是在我心裡,可能S有三重定義。
第一重定義:我希望今天,給它第一個定義是學生。在這個舞臺上,可以真正上到,他想要上的那一課。
然後第二個S:我覺得我心裡更希望的是種子,我希望他心裡種下一個,作為演員的一顆種子的夢,如果有一天,他可以成為很優秀的演員的時候,他可以說,我心中那個演員的種子的夢想是從《演員請就位》發芽的。
最後一個:是獨一無二,我希望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特別的演員。
他說的當然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這個解釋,的確偷換了概念,因為:郭敬明這一番振振有詞的三S理論,實際上對於40個選手,每一個都是適用的。換句話說,這幾句話沒有一句構成了給某個特定的人發卡的理由。也就是傳說中的「正確的廢話」。隨後,在陳凱歌等人的硬CUE之下,李誠儒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對此,郭敬明針鋒相對,兩人battle的過程大約如下:
李誠儒的核心觀點:導師發S卡應該有清晰客觀的標準,這樣對其他選手才公平。
郭敬明的核心觀點:發S卡是我的權力,這個權力可以是主觀的。(而關於對其他選手不公平這一核心問題,被迴避了。)
你來我往,最終,郭敬明搬出了節目組:
當我們從專業角度去評判一個演員演技水平的時候,或許每個人的結論都不一樣,但是它的評判標準和評判依據是清晰而直觀的;
但是當這個評判的依據,完全變成了郭敬明的內心的時候,它就很神秘了。
隨後節目播出,群情激憤,兩位順利登上熱搜,節目組KPI超額完成。說句實話,這是一場特別無趣的辯論。
關於李誠儒與郭敬明的觀點衝突,我也沒有任何討論的欲望。
因為討論任何一件事的條件都是:
1、專業認知基礎一致。
2、目的一致。要麼解決問題,要麼分享觀點,此外的討論基本無效。
郭敬明和李誠儒之間完全不具備這種討論的條件。
認知上,作為導演郭敬明從來沒有按照他評價別人的標準,成功創造過角色,且關於表演的發言經常自相矛盾、捨本逐末(具體可以見上一季寫他的文章:郭敬明也不是完全不懂表演),目的上,李誠儒也並非自主發言,無權解決任何關於導演的問題,更談不上分享觀點。
所以這件事說白了,純粹就是李誠儒作為看客的正義感被挑起來了之後,跟郭敬明進行的一場不平等對話。
它是不存在也不需要一個答案的。因為節目組,作為這一場飢餓遊戲的終極BOSS,早已經在遊戲規則層面,授權了郭敬明任性的資格。
李誠儒就算吵贏了,也沒用。
但是,縱觀全片,我也注意到了另外兩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在郭敬明發了何昶希S卡之後,在郭敬明和李誠儒正面battle之前,李誠儒對其後的一組表演,也就是《以家人之名》這一組進行了點評,他說,演員演得不錯,但是聽不清臺詞,希望演員可以加強自己的臺詞。
隨後輪到郭敬明點評,郭敬明立刻就說:不覺得臺詞有什麼問題。第二個細節:(在這場吵架結束之後)下一組表演的演員完成時,是李誠儒先點評的。
李誠儒的點評核心內容是:
1、馬伯騫演得挺好的;
隨後,郭敬明點評,他的話核心內容是:
1、我更喜歡費啟鳴的表演,有一些細節處理很好;
有意思吧。節目組也明知道李誠儒和郭敬明不對付,但是偏偏先讓李誠儒說,然後立刻讓郭敬明說;李誠儒每次都是老老實實點評表演,但是郭敬明挑釁起來可謂是輕車熟路。其實我一直認為,看表演真正的樂趣和門道,其實都在於看人。
看人,又具體體現在看人做事的方式上面。
而看人做事,最重要的,其實並不僅僅在於看人在矛盾當中,如何處理。
進一步的,要去看矛盾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人在矛盾後續的行動;要去看風暴來臨之前,以及水面趨於平靜之後,矛盾雙方的行為舉止,才會更加完整和全面。
通俗地說,兩個人的矛盾能夠體現兩個人在某一件事上的觀點衝突,但是兩個人對待這個矛盾的態度,才真正說明他們各自的性格和動機。
李誠儒與郭敬明的爭執,其實在上一階段已經在大鵬的拉偏架下結束了。(但有意思的是事情是其他三位導演煽起來的,這個偏離本文重點就不詳細闡述了)。
我們假設,李誠儒發難,非郭敬明所願,郭敬明是一個單純的被攻擊者,那麼,接下來郭敬明的做法,應該是避免正面交鋒的再度產生。因為在這個假設下,李誠儒跟他的交鋒,他毫無收益可言,他發S卡又不用徵得李誠儒同意。
但是現在郭敬明的做法是,完全反著李誠儒的點評來。他甚至表現得非常刻意,刻意到完全不尊重專業本身,李誠儒想不生氣都難。
李誠儒指出了缺點的地方,他偏要表示認可。
注意一下。
這個時候,前面那種「郭敬明被動論」的假設就不成立了。
因為我郭敬明「主動挑釁」這一行為裡面,是有強烈的信息的。
這個信息是:
李誠儒當然也能察覺到這一點,所以他並不想主動出擊,但是在幾個王者級別的幫手的助推之下,郭敬明還是成功了。
聰明的你,是不是終於發現了:郭敬明給何昶希發S卡的決定,本身就是一盤棋。
你會開始發現,他甚至都不是趙薇說的,簡單地臣服與自己單調的審美,任性地選擇演員並且發卡。
相反,他是極為理智和清醒地在製造話題與熱度。
作為一個極為熟悉語言套路和大眾心理的成功商人,郭敬明太明白了:
娛樂語境中的大眾,想要的從來也不是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娛樂語境中的大眾,想要的,從來只是——
看熱鬧。
熱鬧,就等於流量,就等於名利,就等於金錢,就等於俗世中可拿到賭桌交易的籌碼。
而這也是時下每一檔綜藝節目的核心。
不然難道誰還真指望在一檔綜藝節目裡學習表演、感悟藝術嗎?
但是熱度是有代價的、郭敬明選擇了成為了熱度的代價——以極低自尊的姿態——並順手將此兌換成了下一場商業談判的籌碼。
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郭敬明看不看自己的書,郭敬明說不看;
主持人又問他最近在看什麼書。
他說:
在看《獨裁者》。
比如說你管理企業,或者說你是一個群體的領導的時候,你怎麼逐步逐步去暗示別人,讓別人很聽你的話,然後為什麼別人會聽你的話,人的心理到底是什麼… 我喜歡看比如說關於大眾心理學啊、心理學傳播這種類型的書,因為也跟我的職業相關。郭敬明,他完全嚴格地踐行著自己對於大眾心理和輿論傳播的認知和把控。
理性得近乎冰冷,冰冷得近乎無情。
而大眾,包含你我,包含李誠儒老師,也都在一次次無意識地「配合」著他的表演,批准他的得逞。
在新概念時期是這樣,在《最強大腦》是這樣,在上一季《演員請就位》是這樣,在這一季,還是這樣。
這就是郭敬明的「策略」,
這也是郭敬明的「務實」:
觀眾請就位,郭敬明已就位。
這幾乎不得不讓郭敬明沾沾自喜,不是嗎?
年少成名、白手起家,郭敬明有一套他自己的生存法則和成功策略,而這策略說來其實極其簡單,那就是——
他不相信正義,
他只相信自己。
只是,誰也說不清,對於一個內心深處極度感性的人來說,這到底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悲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您想第一時間閱讀我的推送,還請將公眾號
・置頂・
… Everyone is hur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