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治
一張S卡,一句「我覺得不太行」,再度將郭敬明、李誠儒和《演員請就位》推入輿論漩渦。
去年,郭敬明和李誠儒那場以「你可以不喜歡一個東西,但你要允許它存在」博得滿屏熱搜的辯論,仿佛剛過去不久。
今年,郭敬明又給大家茶餘飯後送來了消遣:「S卡該給導演認為符合選角標準但不會演戲的演員還是該給演技被肯定的演員?」
和李誠儒的再次吵架,效果拉滿。
網友評價:郭敬明選妃,李誠儒扮演和他對著幹的老太后。熱搜、話題、cut、段子、表情包,再次席捲而來。
真綜藝之神,上天垂憐。
經此又一役,明年綜藝策劃人的ppt上,郭敬明應該能高頻率出現。
在各類評價的狂轟濫炸下,大家再次忍不住發問:
郭敬明憑什麼跟陳凱歌、爾冬陞、趙薇平起平坐在導演席?是《小時代》站的太高?還是《妖貓傳》站的不夠高?
一張S卡掀起的風暴
首先先說一下發生了什麼:
《演員請就位》最新的一期節目中,新人何昶希與張逸傑,一個是0表演基礎的愛豆,一個是有經驗的新人,兩人現場表演《陳情令》「窮奇道雨夜」片段。
何昶希飾演帶著溫家人逃跑的魏無羨,張逸傑則飾演的是在窮奇道上攔住魏無羨的藍忘機。在這場戲中,莫逆之交的魏無羨和藍忘機,雨夜「恩斷義絕,永不相見」。
兩人表現如何?
陳凱歌、爾冬陞、趙薇、郭敬明,四位導演,甚至後臺等待的演員們,沒有人肯定這段表演,就連郭敬明自己,也說的是「我覺得兩位都是不太好的這個表演。」
但就是何昶希和張逸傑這場肉眼可見、毋庸置疑、不值得討論的糟糕表演,郭敬明給出了一張S卡。
一張S卡,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與討論?
解釋一下《演員請就位》第二季設定的S卡:
四個人,共用8張S特權票,作為8/40的導演權力,分別代表專業標準和各自標準來使用。
從表面來看,郭敬明有自己的標準,選後宮還是選演員,貫徹心靈鴨湯路,給所謂的不成熟新人鼓勵,這無可厚非。現場,趙薇和爾冬陞都如是解釋,只有陳凱歌願意表達了些許的不滿。
問題出在規則裡S卡的公共屬性。
也就是陳凱歌說的「是我們四個導演……的結論。」
請注意,這8張特權票,在一個票池子裡,沒有明確分攤給各人,它是公共的財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給出的標準,應該是要符合四位導演共同標準的。
選角的時候,郭敬明作為投資方和導演,他可以為所欲為。
從郭敬明做導演的履歷來看,拍一部豆瓣3、4分的作品,的確用不上什麼實力派,殺雞焉用牛刀。導演導的不太行,海報陣容清一色貌美如畫,審美還不錯、而演員貌美符合導演喜好和審美,沒什麼演技搭配沒什麼導演天分,二者正合適。
可是,節目的設定是打破一些市場規則,吹的是要給實力派機會。
郭敬明按喜好和矯情回顧過去悲催經歷瞎共情,然後給出了具有公共屬性的S卡。這種行為,實際上冒犯了其他評委和他們的專業標準,甚至還有後臺其他那些勤勤懇懇習得演技等待機會的演員們。
難以服眾的S卡,將流量時代,贏者通吃的資本邏輯,發揮到了極致。
因此,李誠儒稱他的行為是「翻手為雨覆手為雲」,這沒毛病。
陳凱歌點評「會誤導稚嫩期的演員」、「和演員的合作可以私下說」、「對於臺上的表演給予專業的和正確的評論判斷」,這更沒毛病。
要知道,得到這張S卡的演員,是可以在下一輪優先選擇角色的。
看過類似節目的觀眾都知道,優先選擇角色在這種現場表演、現場評分的賽制裡意味著什麼。倘若這樣的特權,被演技優異的選手拿到,就幾乎等同於免死金牌了。
姑且不論得到S卡的何昶希後續能否對得起這張卡,差生通過特權保送的故事,別說優等生,就連旁觀者都如鯁在喉。
倘若按照郭敬明說的,讓四個導演從40個演員裡分別找到自己喜歡的兩個人,這不僅涉及到了公平公正的選拔規則,更與所謂的「專業化評判」背道而馳。
作為老師,該教學生,在理。但具有公共屬性的S卡,就不該按照個人喜好,給演技稀巴爛的新人。
而郭敬明所謂的給新人演員鼓勵,就更加令人疑惑了。
這年頭,都流行不看資質瞎鼓勵的嗎?
另一個角度,鼓勵丁程鑫的時候,大家的反應為何沒有如此之大?
這裡面的邏輯是,並不是所有新人演員、流量都等於演技稀巴爛;同理,新人導演,也不都等於導戲稀巴爛,所以「當年作為新人導演巴拉巴拉」這種鴨湯文強行共情的詭辯,不成立。
畢竟前面剛說:「我不會找你拍戲,因為這樣對觀眾不負責」。
後面又自相矛盾:
看到這裡,大家都懂了,這場辯論,小四輸了。所謂的「Student」、「Seed」和「Special」,都是扯淡。他就是純粹欣賞混血臉。
忍不住貼一句老陰陽師爾冬陞的回覆:
「我希望就是他(何昶希)能跟郭敬明合作」。
天選之子、綜藝人的財富密碼——郭敬明
郭敬明在狡辯,沒什麼異議,但郭敬明與李誠儒站在網絡之顛對決,最高興的是誰?
應該不是郭敬明。
當然是節目組。
——今年有多少年終獎全靠你了,郭導,衝呀,放肆呀,別客氣呀。笑出鵝叫。
郭敬明持贏者通吃的資本邏輯暢遊節目,李誠儒針鋒相對,規則對地主有利,熱搜kpi不愁,節目組當然樂見其成。
只要《演員請就位》繼續做,節目組願意請,郭敬明就能憑藉一己之力,將熱搜穩穩霸住,他賺通告費的資本,你以為是導演身份?他上《演員請就位》賺的那是挨罵的辛苦錢啊。
郭敬明與陳凱歌平起平坐的籌碼,大家心知肚明,反正不會是《小時代》和《爵跡》。
可你要是被那一套「好演員的春天到了」和「打破市場規則」的四十米理想煎餅果子唬住了,那你可太把綜藝節目當乾糧了。
製造話題、流量和熱搜,才是市面上大部分綜藝節目的核心點。
節目請郭敬明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評判標準裡提到的——市場評級。這個市場評級,是大數據、流量、轉化率以及貼合流行審美給出的標準。
眼熟吧,別疑惑,這幾乎四捨五入等同於郭敬明的標準。
那些沒什麼邏輯的偶像愛情故事,那些基本唱跳都划水的選秀愛豆,哪一個不是外形突出,誰真靠實力?
這也能理解,節目給年輕美麗的臉龐搭配《陳情令》《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此類作品的良苦用心了——不求80分,但給你機會露出你美麗的面龐,因為這是我換取話題與熱度的重要條件。
直白點講,節目組的確有在努力給更多的演員機會,從去年的李濱、牛駿峰到今年目前為止的辣目洋子、胡杏兒。可在演技是硬道理的旁邊,作為商業行為的綜藝節目,不給這些不會演戲的流量開小灶,哪兒來的轉化?沒有熱度,哪兒來的廣告和收益?
退一步來說,倘若郭敬明的標準真那麼不管用,他要賺錢,也不敢背道而馳,大喊顏值至上。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演員選擇標準的疑問,還和所謂的挑戰市場規則自相矛盾,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市場的真正選擇。我們當然也期待辣目洋子能靠演技拿影后,卻也不得不承認,以當下的演員生態,她還得熬。
至於郭敬明,真·綜藝人的財富密碼,娛樂節目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