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出口6萬張穿山甲皮,到保育模範生——臺灣穿山甲保育之路

2021-02-13 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小編寫在前面的話:

這篇報導有5769個字,閱讀可能需要花費您10分鐘時間。相信您認真看完後,一定會有所感悟和啟發。臺灣在50年前,在穿山甲保護方面和大陸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通過政府和民眾的協同努力,現在臺灣成為全球中華穿山甲的重點分布區。全臺有1.5-2萬隻中華穿山甲。臺灣的經驗值得借鑑。在中國大陸,還有少量的穿山甲野生種群,它的保護是有空間的,因為野外還有,棲息地也還在! 期待我們的政府和民眾都參與進來,全力以赴的關注愛護,中華穿山甲瀕臨滅絕的現狀才能夠得到改變!

 

從年出口6萬張穿山甲皮,到保育模範生——臺灣穿山甲保育之路

文:《報導者》林慧貞(記者)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絡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

本文圖片均為臺灣屏東科技大學孫敬閔博士提供

文字收錄: 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員 何夢如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委員會(TRAFFIC)統計,過去10年,有100萬隻穿山甲遭盜獵,數量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等級,下一個階段就是野外滅絕。

而臺灣,極可能是穿山甲最後的保育基地。根據屏東科技大學研究,臺灣穿山甲野外族群密度可能是全世界最高。很難想像,僅僅在半個世紀以前,臺灣每年出口6萬張穿山甲皮革,幾乎讓穿山甲絕跡。這50年來,臺灣如何從野生動物地獄,搖身一變成為穿山甲最後淨土?

「你看這裡有個洞,那邊也有,啊,這裡也有一個。」臺東縣延平鄉鸞山派出所前所長袁宗城將車子停在部落主要幹道上,眼睛利索地往路旁土坡「尋寶」,不到5分鐘就發現3、4個洞穴,他小心翼翼撥開洞口上的雜草,確認裡面的訪客「退房了嗎」。這些都是穿山甲挖的洞穴,是它們捕食螞蟻的地方。

穿山甲是全球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但在鸞山,幾乎所有居民都看過它的蹤影。「我們叫它『鸞山的寶貝』」。袁宗城一談起穿山甲,臉上不自覺露出驕傲的笑容,因為鸞山是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連日本NHK電視臺都曾慕名來臺採訪。

然而,這個讓鸞山驕傲的寶貝,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受到部落和臺灣人的重視。事實上,僅僅在50年前,臺灣曾是穿山甲的地獄,每年有6萬隻穿山甲遭獵捕,一度面臨絕跡威脅。

臺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地

全世界共有8個穿山甲品種,分布在臺灣的名為「中華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它是全世界唯一一種有鱗片覆蓋的哺乳類動物,成體的頭到軀幹長約50公分,尾長約35公分,和一隻貓的體型差不多。長得小頭銳面,活像只放大版、有鱗片的老鼠。

奇特的外型,加上夜行、穴居的特性,讓穿山甲始終罩著一層神秘面紗,但也開始了它悲慘的命運。華人認為穿山甲肉有活瘀通血脈功能、鱗片可協助通乳,人類的欲望使得穿山甲超越犀牛、大象,成為全球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

不過在1950年代左右,穿山甲最為人所知的商業用途並非鱗片和肉,而是身上美麗的外皮,臺灣就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穿山甲皮革輸出地。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趙榮臺在1989年出版的文章裡,詳細描述了早期臺灣穿山甲貿易盛況:

「那時穿山甲皮的加工與外銷是合法的,初以日本為主,後來擴大到美國、澳洲,有些業者還曾受到經濟部獎狀獎勵。」

當時臺灣正逢戰後經濟起飛時期,政府大力推動勞動密集、進口替代的輕工業,皮革就是其中之一。穿山甲被視為皮質堅韌、紋理優美的皮革,比鱷魚皮還高級。

 

大獵捕時代,一年6萬隻穿山甲喪命

趙榮臺當時實際走訪第一線,訪談71個獵人、貿易商、皮革廠,比對田野調查資料和進出口數據,推估1950到1970年代是本地穿山甲皮革加工的巔峰期,每個月可產出5千張穿山甲皮,等於每年有6萬隻臺灣穿山甲喪命,「當時初步加工好的穿山甲皮就直接堆在工廠,我去訪談時,皮革堆得比人還高。」

有些獵人將整隻穿山甲一起賣給皮革廠,有些則是先簡單剝皮處理,只販售帶鱗片的皮,剩下的肉則賣給山產店。

皮革廠收購帶著鱗片的穿山甲皮後,會先浸泡藥水,讓鱗片脫落,再將鱗片賣到中藥行;剩下的皮則做成各種產品,體型大、完整的穿山甲皮可製成皮包,有破損的皮革或尾部,也可以製成皮帶、皮夾,或是高跟鞋上美麗的紋路,全身上下都不浪費。

趙榮臺領著我們到林業試驗所的標本館,工作人員從上萬個抽屜中,找到當時向廠商收購的穿山甲皮革。被染上黑色染料的穿山甲皮,在日光燈反射下發出低調的光芒,短短的四肢和纖長的頭部、尾巴清晰可見;猶如投降般趴臥的皮革,上頭還殘留著貝殼狀的鱗片痕跡,標誌著這隻穿山甲生前悲慘的遭遇。「臺灣是粗加工,將皮革賣到美國、日本,他們再制,這些國家也都是結構共犯」趙榮臺感嘆。

林業試驗所還收藏著一個精緻的穿山甲標本。早期日本人相信穿山甲可以帶來福氣,因此會向臺灣購買標本在家中擺飾。若捕到的穿山甲太小隻,皮革廠商便會委請人製成標本,取出內臟,塞進棉花縫合,塗上防腐染料,一隻要價上萬元。

帶來好運的穿山甲,卻為自身招來厄運。接受趙榮臺訪問的皮革廠都表示,穿山甲標本和皮革的利用,最早由日本人發展出來,臺灣的皮革廠技術也是從日本人學來的。

 

從鄰居變傳奇:1000只只剩1只」

保守估計當時獵人販售一隻穿山甲的所得,相當於1到3周的工資,成為許多民眾賺外快首選。一位在宜蘭的業餘獵人便對趙榮臺說:「那陣子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抓穿山甲。」穿山甲一年只生一胎,在這段全臺大獵捕時代,臺灣穿山甲族群數量急劇減少。  早期穿山甲在淺山地區隨處可見,三不五時誤闖廚房,農田,甚至別人家祖墳;到了1989年趙榮臺訪問時,一位中間商說:「每年只能抓到10多隻。」皮革業者更表示穿山甲被抓到「1000隻中只剩1隻」(意即原本1000隻的族群現在剩下1隻),自此穿山甲已經從山上的鄰居,變成傳聞中的稀有動物。  臺灣卓越的皮革加工技術,不僅威脅本土穿山甲生存,也為其他鄰近國家的穿山甲帶來浩劫。10多年的大獵捕讓臺灣穿山甲元氣大傷,連帶增加了捕捉成本,加上工資提升,1970年代後,許多皮革廠乾脆直接從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穿山甲再制,而且數量更多,每個月至少進口1萬張皮。

 

全球保育觀念興起, 翻轉穿山甲命運

翻轉穿山甲命運的重要契機來自於國際壓力。

穿山甲逐漸絕跡的年代,也正是全球保育觀念開始起步之時,1975年正式實施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要求會員國管制野生動物進出口,美國、日本、泰國相繼加入,使得臺灣的穿山甲出口和來源受到很大限制。 然而外銷衰退,內需市場仍舊存在,山產店、中藥行仍持續販售穿山甲肉、鱗片,長期研究穿山甲的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生孫敬閔表示,1980年代臺灣山產店每年穿山甲消費量超過2000隻。關鍵轉折點是1989年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簡稱《野保法》),該法明令禁止捕獵,販賣保育類動物,而穿山甲就是第一波被納入的保育類動物。   《野保法》的成立,並不是臺灣民眾或政府的保育觀念突然大躍進,事實上,當時仍有許多臺灣人消費野生動物,政府頒布《野保法》最重要的目標是回應國際壓力。

國際不斷施壓,促成《野保法》誕生 

「那時我剛考上警專,從嘉義到臺北讀書,看到很多臺北小姐,身上抱著一隻紅毛猩猩,長臂猿。」1969年次的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刑警大隊警務官蔡文正回憶,1980年代,臺灣從國外進口相當多珍奇異獸,颳起一陣紅毛猩猩寵物流潮,臺北街上隨處可見。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目前住了16隻被棄養的紅毛猩猩,中心主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與照養員一起帶我們參觀2.5公頃大的收容中心,籠子裡的紅毛猩猩見人靠近,伸出指頭抓著鐵籠,好奇地抬頭張望「這隻猩猩以前被人類飼養,所以比較親近人類。」 長期關注《野保法》的裴家騏用「失控」形容臺灣當時的野生動物貿易: 除了走私紅毛猩猩當寵物,還吃熊膽、買象牙,在國際上惡名昭彰。由於國際環保團體和政府不斷施壓,臺灣才終於在1989年實施《野保法》。

 在《野保法》制定前, 1972年內政部曾宣布全面禁獵野生動物,嚴禁出口、獵捕及製作標本,但警力沒到位,獵捕依舊猖獗。直到臺灣第一部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出來,才正式遏止了穿山甲的內需市場。  最後一個讓政府下定決心洗刷惡名的力量是《培利修正案》(Pelly Amendment)。 有鑑於過去的黑歷史,國外環保團體對臺灣的監督並未因實施《野保法》而鬆懈,長期關注臺灣犀牛角與虎骨買賣的英國環境調查協會(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 EIA )與美國環保團體經長期搜證,1992年揭露臺灣果真仍有店家販售犀牛角,兩年後美國便引用《培利修正案》對臺灣進行貿易制裁,禁止漁業和野生動物產品出口到美國,例如珊湖、蛇類皮革製品等等。

什麼是《培利修正案》?

《培利修正案》是美國的國內法,1967年美國制定了《漁民保護法》,保護本國漁船在國外的權益。1971年,眾議員湯瑪士.培利(Thomas Pelly )對法案第八節提出修正,在大西洋公海捕撈鮭魚的國家若違反協定,美國會禁止輸入其漁產品。後來《培利修正實》被擴大到所有魚種,以及國際上受矚目的瀕危物種。  由於美國是世界貿易大國,一旦受到《培利修正案》制裁,經濟損失不在話下,因此《培利修正案》也成為國際環保團體遊說美國制載走私的最佳利器,包括日本買賣海龜、冰島捕撈鯨魚,都曾受到《培利修正案》的壓力而調整管制措施。

 

傾全國之力查緝動物盜獵

《培利修正案》對仰賴國際貿易的臺灣無疑是一記重錘。除了農委會修法加重《野保法》罰則,各部會也積極動員,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法務部、內政部警政署、農委會、衛生署、新聞局組成「野生動物保育查緝督導小組」,警政署特別選出6名刑事警察中的精英,以任務編組方式組成森林警察,專查緝走私、盜獵。

蔡文正便是當時第一批甄選上的森林警察。「光是我一個人就破了50幾個案子,」他表示,當時真的是雷厲風行,到山產店、鳥街、中藥行一一查緝,查到業者也認識他了,甚至曾在業者的店面看到自己照片。

除了嚴懲不法,蔡文正還必須經常和各地方政府、檢察官交流查緝經驗,這是臺灣第一次傾全國之力面對動物盜獵問題,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裴家騏認為,《培利修正案》執行後,是臺灣有史以來最認真查緝動物盜獵的時光,甚至讓很多人覺得到了「苛政」的地步,但的確非常有效地遏止了盜獵,也讓美國在1995年解除了對臺灣的制裁。

        在地力量,讓臺灣轉為保育模範生

政府雷厲風行的查緝,讓臺灣迅速擺脫野生動物走私天堂的臭名,但將臺灣推向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地位的,當屬第一線居民。

鸞山派出所的警員除了抓犯人,平時還得身兼「保姆」角色。今年(2019)3月底前往鸞山派出所採訪時,現任所長胡松俊仁一見我們就直說,「前兩周才有一隻穿山甲誤闖民宅,被送到派出所。上周巡邏時也遇到兩隻,一隻正在挖洞,一隻是小穿山甲,可能還不知道要保持警覺吧。」

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裴家騏和其指導學生林敬勳、孫敬閔從2009年就開始到鸞山村研究穿山甲族群,裴家騏表示,鸞山穿山甲族群豐富,平均每100公頃有12.8隻穿山甲,可能是全球野外記錄到最高的族群密度。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裴家騏教授

穿山甲多了,和人們相逢的機會自然提升,屏科大和鸞山派出所、當地農業局已建立通報系統,一旦收到迷途或受傷穿山甲的消息,派出所或農業局會先拍照傳給屏科大,從外觀初步判定健康狀況,有無醫治、收容必要,若只是迷途,則會請派出所或農業局野放到拾獲處。

「現在居民都知道撿到穿山甲要送來派出所或通報給農業局了,」袁宗城帶著滿意的笑容訴說,臉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與社會觀光結合的雙贏路線

在屏科大到鸞山做研究前,2007年當地便開始保育穿山甲,幕後推手就是袁宗城。當時政府推動社會觀光警務,這位鸞山派出所前所長在居民倉庫抓到一隻穿山甲,發現他遇難時只會縮成一球,「太好抓了,實在不保育不行。」於是,他決定以穿山甲保育觀光作為派出所目標。

滿腔熱血卻遭居民無情嘲笑,「保育這種動物可以幹嘛?」袁宗城回想第一次開說明會時,居民毫不客氣丟出各種質疑,讓他當場講不下去。但袁宗城不氣餒,站在居民角度思考說服之道:「全臺灣那麼多豬腳,但只有萬巒大家會指定去吃。全世界穿山甲愈來愈少,如果我們保育起來,全世界都會來看哦。」

鍥而不捨加上經費投入,居民才終於漸漸被說服。2008年,鸞山在社區發展協會支持下成立巡守隊,日本NHK電視臺2010年還特地跨海來採訪,現在鸞山派出所前面有隻木頭雕刻的穿山甲,便是NHK捐錢贈送的。

雖然巡守隊5年前因經費不足解散,不過鸞山部落保育穿山甲觀念已經深植人心,連當地鸞山國小的洗手臺,都是以穿山甲為造型,時時刻刻提醒小朋友保育的重要。「如果我們再不保育,下一代就只能像恐龍一樣看著照片認識這個動物,這會是我們這一代的罪過!」袁宗城說。

 

穿山甲「保母」在全臺萌芽

保育意義在各地都開始萌芽,不只鸞山,近幾年許多地區都出現了穿山甲「保母」。2016年花蓮縣秀林鄉的狩獵祭一度誤將穿山甲列入申請狩獵物種,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其中有兩個部落文蘭、銅門主動聲明,穿山甲並非族人傳統狩獵目標,祭儀期間部落族人皆會自律、彼此監督,絕不打穿山甲。銅門部落會議更留下了兩句動人的聲明:

「畢竟,我們才是最理解這塊土地的人,保護這塊土地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的責任。」

事實上,早期臺灣並沒有利用、食用穿山甲的習慣,有些原住民部落,如位於高雄那瑪夏的卡那卡那富族甚至非常尊敬它,因為相傳穿山甲曾挖洞拯救過族人;臺中市南屯區則有「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鯪鯉即穿山甲俗名,早期當地開發時曾發現一隻金色穿山甲,被視為吉兆,若穿山甲端午節冬眠,代表該年收成不會好,因此居民端午節中午就會穿著木屐踏地,希望吵醒沉睡地底的穿山甲。

穿山甲以種種傳說、俗諺,陪伴在人類左右,商業的力量一度瓦解了傳統社會中對於大自然的崇敬,而現在許多地方正努力找回和動物共存共榮的精神。

 

危機未完,第一線保育仍需鞏固

臺灣未曾大規模調查過穿山甲族群數量,但相較於1970年代,現在遭遇穿山甲的機會明顯變多。今年2月,裴家騏便曾在收容中心的Facebook臉書粉專寫道,「我們何其有幸,當全世界所有穿山甲的分布國傳來的都是壞消息的時候,臺灣的穿山甲族群卻正在逆勢成長中。」

歷經半世紀努力,穿山甲已然成為臺灣的驕傲,但稍不注意可能又走向回頭路。2018年1月,關務署在高雄港查獲3880隻遭剝鱗片、去內臟的冷凍穿山甲貨櫃,從馬來西亞輸入,以沙丁魚名義報關,現由高雄地檢署偵辨中。

2015年,海巡署曾在食蛇龜、柴棺龜走私住家,查到5隻遭剝皮冷凍的穿山甲;南投竹山鎮田子居民也曾在一私人造林地,發現抓穿山甲的陷阱;裴家騏擔憂,穿山甲可能隨著食蛇龜走私鏈,一同輸出到大陸,臺灣的保育工作仍不能掉以輕心。

長期關注野生動物保育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2年前開始和南投縣竹山鎮田子里合作推動社會保育,預計今年成立社區巡守隊,居民們利用晚上或白天工作空擋,重新當學生,聽老師為他們講解穿山甲、鼬獾、白鼻心等等動物的特性、發現盜獵時如何通報。認真上課之餘,居民還不忘插話:「這個我之前就看過啦」、「這我家附近就有」,一副習以為常的口吻。

當地田家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登科說,臺灣有許多地方為了追求利潤一直開發,「但其實像南投埔的桃米社區,就靠著生態打出名聲,保護環境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吳聲海從事野生動物救援數十年,深切體悟保育必須回到社區,「到各地巡迴宣傳是一種方法,但他們不是天天都在社區的人。」唯有當地人懷抱著保育觀念,才有辦法在第一線拯救野生動物。

 

巧甲難為無蟻之林

他的生命中曾與120頭穿山甲相遇

穿山甲的命運掌握在誰手中?

江西修水:紅外相機拍到了什麼

穿山甲保護課堂在砂子塘萬境水岸小學開講啦

穿山甲保護項目介紹:

該項目是由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發起並執行的一個公益項目。通過民間科考、問題調研、現狀宣講、建立社區保護地、培育民間保護力量等方式,致力於探索湖南地區穿山甲資源的現狀,籌建穿山甲保護基地,呼籲公眾參與保護。


【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ChangSha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簡稱:CSWCA,成立於2004年。主要立足長沙,致力於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開展自然教育、瀕危物種保護和野生動物救助等工作,旨在通過行動引導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

相關焦點

  • 「穿山甲女孩」臺灣歸來,願意獨家分享她的收穫與感受
    這位90後的姑娘用自己奔波不停的腳步,推動著國內穿山甲的保護行動:廣西、湖南、雲南、安徽、臺灣……曾經被人指著鼻子刻薄,也曾累到嗓子啞得說不出話。她是如何與穿山甲結緣的?保護穿山甲到底有多難?她和穿山甲的故事,箇中酸甜苦辣,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心聲吧!
  • 震驚 迄今最大穿山甲鱗片走私案破獲 鱗片重達3噸 7500隻穿山甲被殘害!
    在調查過程中海關緝私警察發現,該案嫌疑人從2015年開始在非洲收購穿山甲鱗片,通過當地人協助夾藏裝箱運送至國內,這意味著已有更大數量的穿山甲因為這些走私分子而遭劫。△小穿山甲出生後會抱在母獸的背上行動。亞洲四種穿山甲中的兩種——中華穿山甲和巽他(或馬來)穿山甲——已作為極度瀕危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裡,這距離野外滅絕僅剩一步之遙。
  • 廣東首次拍到中華穿山甲白天出洞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中華穿山甲一般白天在洞穴裡睡覺,晚上才四處尋找食物,所以在白天能拍到它的活動影像非常少見。雖然白天拍到中華穿山甲不容易,但從全省來看,拍到中華穿山甲活動的身影並不稀罕。省林業局提供的野外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的視頻顯示,去年底的某個夜晚,在深圳的野外,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一隻成年中華穿山甲出入,四處覓食;在惠州,除了近日白天拍攝到的中華穿山甲,近一年來,紅外自動相機還多次拍到中華穿山甲的身影,其中有一次,還拍攝到的一對疑似中華穿山甲母子出入,
  • 你說「穿山甲滅絕」的時候,它正悄悄地歸來
    只有一個出口,只有一個腔室,穿山甲無處躲藏,無法逃離,只能使用抵禦其他捕食者的招數,捲成一個球。然而,讓別的動物無從下口的防禦,卻成了它最致命的弱點。撿起這個昂貴的「松果」扔到袋子裡,獵人繼續向前搜尋,就算找不到其他的個體,得到這對母子,出獵的收穫也足夠豐厚了。以前,這些獵人會把穿山甲吃掉。然而,隨著黑市價格的上漲,他們會賣掉穿山甲獲得更多收入。穿山甲被認為可以治療風溼、通經下乳。
  • 作為2019年年度被捕殺最多的野生動物,穿山甲為什麼這麼倒黴?
    10:06:44 來源: 大美科學 舉報   根據相關數字統計,2019年穿山甲是年度被捕殺最多的野生動物
  • 每日菜譜 | 做給無齒之徒穿山甲的「精力湯」
    穿山甲又名臺灣鯪鯉,在臺灣的俗諺裡面,有一句是「鯪鯉假死呷狗蟻」,意思是「扮豬吃老虎」。據說穿山甲會裝死,等螞蟻爬到它身上時,它再走到水邊泡水,讓螞蟻漂在水面上,然後開始享用螞蟻大餐。話說回來,既然俗諺中會提到穿山甲,顯然在從前,穿山甲的數量是很多的。
  • 渾身鱗甲的「穿山甲人」張四妹,生她前她父母殺了一隻穿山甲
    怪物的降臨,使山城的人們大起騷動,全村被穿山甲醜陋的形象攫住,大家立即陷入驚恐,認為她會禍延全村,他們中了魔一樣,要求張家把怪物交出來,張秋潭夫婦當然明白一旦交出孩子的後果,於是對外詐稱已死,而把她藏匿在一個鬥室中,孩子——父母為她命名張四妹,從呱呱墜地那天開始,便這樣被囚禁在陰暗的牆角,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
  • 臺灣黑熊等 6 種珍稀動物躍上黃銅書籤,以喚起生態環境關懷
    臺灣珍稀動物的美你領略過了嗎?插畫家葉思佑設計了一系列黃銅書籤,讓臺灣黑熊、狐蝠、穿山甲、百步蛇、雄鷹和環頸雉六種山林生態系裡不可或缺的角色躍上作品,她把動物的特徵細膩的描繪出來,並使用鮮豔的配色,展現低調又高雅的風格。
  • 臺灣保育傳出憾事 水獺寶寶「青嶼」走了
    (金門縣府提供)    瀕絕珍稀野生動物「歐亞水獺」在金門地區保育有成,野外監測顯示族群持續繁衍,但也傳出去年在浯島城隍爺擲筊命名的水獺寶寶「青嶼」因先天性疾病夭折,存活僅9個月又28天,讓保育人士扼腕不已。    臺北市立動物園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收容救傷計劃,在2014年陸續收容照養來自金門的歐亞水獺寶寶「大金」和「小金」兄弟檔,以及雌性歐亞水獺「金莎」。
  • 到底是什麼「妖精」吃了穿山甲?
    動畫中善良的穿山甲結局悲慘,然而現實之中,它們的命運似乎更加不堪和無奈……2月6日,一則反映「廣西官員請吃穿山甲」微博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名為@Ah_cal 的網友在微博上曬圖稱「廣西某領導請我們在辦公室煮穿山甲吃」,並表示說:第一次吃,口感味道很好
  • 我市偵破特大走私穿山甲鱗片案,近50000隻穿山甲慘遭毒手……
    據了解,這起穿山甲鱗片走私案現已查明涉及穿山甲鱗片共計23.21噸,相當於近5萬隻穿山甲的鱗片,這是我國海關今年以來偵破的最大穿山甲鱗片走私案。今年10月11日,不法分子組織6名船員,駕駛涉案走私船舶前往境外某國港口裝運從非洲某國採購的穿山甲鱗片,於10月29日凌晨從上海某非設關地碼頭走私偷卸入境,然後委託境內一物流公司運輸至溫州甌海區的一倉庫,在這批貨物交付給姚某某、王某某時,被設伏的專案組警察當場查獲。
  • 中英文繪本故事《害羞的穿山甲》
    小穿山甲個頭很小。It depends on its mother.它總喜歡賴在媽媽身上。It has poor eyesight but good hearing.它視力很差,但是聽力很好。午餐時間到了,媽媽叫它吃飯。What does it eat? Termites, of course.吃什麼呢?當然是白蟻啦。This pangolin is not brave. It turns into a ball when danger is near.穿山甲並不勇敢,遇到危險就變成一個球。
  • 毒sir電影推薦:第一部抗疫野保紀錄片《尋麟》,附知網穿山甲野保文獻1988-2020全集
    ,其中我和夥伴在深圳寶安機場天津機場臥底牽出北方最大販子(已經判刑了),XX航空幾乎每天一飛機n萬隻野生動物進華南地區……這些年車子行程三十多萬公裡,車子撞爛後修好養好傷繼續野保行動,希望可以繼續繞地球n圈,我們就是要保護大家鳥語花香的自然和諧家園。
  • 差點滅絕,穿山甲被藥典除名,瀕危動物有救了
    在我們霸佔生物鏈頂端的這些年,大批野生動物走向滅絕,即使4000萬年前遠古生物也不例外。穿山甲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它的身上披著厚厚的鱗甲,身體細長呈圓錐形,四肢粗短,尾巴細長,主要以螞蟻為食。有些地方也靠它控制蟻患。在我國傳統醫學典籍中,穿山甲的鱗甲有改善哺乳期婦女皮膚狀況,改善血液循環,刺激乳汁分泌等神奇功效。
  • 皇都戲院舊事與港島文物物業保育一二事
    這幢建築的用途經歷了戲院到商住用地的轉變,建成7年後更名為現如今的皇都戲院,但在1997年結業後,皇都戲院於2000年改裝成桌球娛樂場所,並一直經營至今。 資料顯示,皇都戲院大廈地盤面積超過3.62萬平方英呎,約3360平方米,包含商場、桌球室、兩幢住宅樓宇和皇都戲院,現土地用途規劃為商業、住宅用途。
  • 穿山甲公益廣告發布 成龍呼籲不買不吃穿山甲
    因盜獵、非法貿易和棲息地破壞等原因,穿山甲的生存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嚴重威脅。包括中國特有的中華穿山甲在內的4種亞洲穿山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為「極危」和「瀕危」物種,其他4種非洲穿山甲也被定為「易危」物種。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數據,中國境內的穿山甲數量在過去21年裡下降了90%,目前在野外已經很難發現。
  • 毒sir電影推薦:第一部抗疫野保紀錄片《尋麟》,附知網穿山甲野保文獻1996-2020全集
    ,其中我和夥伴在深圳寶安機場天津機場臥底牽出北方最大販子(已經判刑了),XX航空幾乎每天一飛機n萬隻野生動物進華南地區……這些年車子行程三十多萬公裡,車子撞爛後修好養好傷繼續野保行動,希望可以繼續繞地球n圈,我們就是要保護大家鳥語花香的自然和諧家園。
  • 走私價值95萬元穿山甲鱗片,醫生被判刑4年……
    近期,《中國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獲悉,由於王某走私的穿山甲鱗片核定價值95萬多元,認罪認罰的王某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並處罰金4萬元。在這件不起眼的案件背後,是一個瀕危的物種,以及為了保護這一物種,各方進行的複雜角力。
  • 穿山甲快滅絕了,還有人沒吃夠
    穿山甲身上厚厚的鱗片也就是這個用途。一般來說,穿山甲每打一個新的洞穴,會使用10-15天左右。而之前的舊洞就棄之不用了[5]。 除此之外,穿山甲還是一個典型的夜貓子,白天他們就躲在洞穴裡,縮成一團睡覺,而到了晚上才會出來覓食[5]。2007年7月,南京發現的一隻穿山甲。
  • 被吃掉的穿山甲的一生
    穿山甲是唯一一種有鱗甲的哺乳動物。而且這些鱗甲還很堅硬。▼如果把它逼急了,它還會釋放和臭鼬類似的臭味分泌物,希望敵人可以臭到暈厥。▼可這樣反而讓它們更容易被人類抓到。話說……誰還不會撿球麼?▼喪喪的穿山甲,還很難找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