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活 百種精彩
作詞田漢文 作曲範援朝 編曲範援朝 演唱張愛紅
田家畾茶起源
作者:田漢文
擂茶起始東漢,這只是人在書裡的記載,其實,擂茶最早是從田氏之家傳出的,這還要更早,是田家造了擂茶,並造了這個字。在一份田氏家譜裡是這樣記敘的:一天黃昏,有一田家兄妹倆,兄背著從山中採回的好草藥,妹挎著從山中摘回的野茶葉,相遇在出山口,高興地攜手朝家的方向走去,走著走著,路過一個涼亭,只見一壯漢在亭內躺臥不醒,雙目緊閉,滿身皰瘡,流膿不止。妹妹立馬取出鮮茶葉放於自己嘴裡嚼碎,準備敷到壯漢的皰瘡流膿處。這時,一老者從天而降,來到兄妹倆中間,當即解開自己身上的包袱,取出有內齒的瓦缽,再從衣袋裡抓出幾把東西放在缽內,繼而要出了姑娘嘴裡嚼碎的鮮茶葉也放到了缽內,接下在兄長的藥簍裡找出幾位草藥又放了進去。此時,用備好的一支木杖交與妹妹,叫她在瓦缽裡擂磨,同時叫兄長舀來山邊溪水,倒入缽內。頓時,入缽中的水成乳色狀。接著,老者將湯水的一半灑遍病人全身,另一半灌病人腹內。少頃,病人競能坐起,而老者已無影無蹤,只留下了包袱和缽、杖。打開包袱,裡面儘是芝麻、花生、綠豆、生薑等。還有籤名落款,為田家天使昊天使命。兄妹倆回到家裡,想起剛才的一幕,想起這種食湯藥組合能救人,它叫什麼單方名呢?在兄妹倆有限的書籍裡沒有找到此單方,於是,妹妹說:「那我們就造一個字來記錄這一單方。」兄長聽了欣喜贊同。「那造一個什麼字呢?」兄長說。妹妹思考片刻後說:「我們是三田完成的這單方製做,一個田是天上來的仙,兩個田是地上生活的人,就這麼寫,一田在上,兩田平排在下,成這樣的「畾」的形狀。湯是擂出來的,我們就讀lei音,裡面有茶,單方名就叫畾茶。」兄長聽後覺得在理,同意了妹妹的聰明之舉。在沒有規範統一漢字之前,有地方沒有「雷」、「壘」二字,就在書寫時用「畾」字代之。宋代袁文撰的《甕牖閒評》 中也提到「餘生漢東,最喜啜畾茶,閒時常過一二。北人知餘喜啜此,則往往煮以相餉。未嘗不欣然也,其法以茶芽盞許,入少脂麻沙盆中爛研,量水多少煮之,其味極甘腴可愛。」蘇東坡詩云:「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者是矣。而東坡詩又云:「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茶録》中亦載:「茶古不聞食,晉以降,吳人採葉煮之,號茗粥。」則知畾茶者,自晉蓋有之矣。非復今之人始食也。東坡詩又云:「食罷茶甌未要深」,後人便謂食罷未可啜茶。引東坡此詩以為證,而不知東坡且欲睡耳,故其詩下句云:「春風一榻值千金」也。就是用 「畾」字記敘的。以後有了雷字,後人便在「雷」字邊加提手旁代「畾」字,使之書寫為「擂茶」。此後,擂茶在民間迅速傳開,並成為待客佳品。
作詞田漢文 作曲範援朝 編曲範援朝 演唱張愛紅
出鏡:么妹、艾妮 攝影:老木、阿邙、丹崖一民
本文作者簡介:
田漢文:生於湖南益陽,祖籍湖南新化,曾下放湖南寧鄉。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現任益陽市作家協會理事,益陽市赫山區作家協會主席。1980年發表處女作,個人小傳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湖南當代作家大辭典》等人物辭典。已出版有散文詩集《生命的感悟》,詩歌集《城市的早晨》,民間故事集《梓山村傳說》,散文集《情瀾》、民間故事集《麗都益陽·美景拾掇》等專集。寫有評論:《他站在時間的邊界履歷過往》、《語言的高處有多高》等,歌曲(作詞):《我的麗都益陽》、《夜在資江大堤上》、《媽媽的月亮》、《田家山野茶》、《渠江女》、《桃花源裡桃花緣》、《我的故鄉桃花江》、《竹海情緣》、《我故鄉的路》等廣經傳唱的作品。有作品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央廣中國交通廣播、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道等電臺播放,並製成MV,在電視臺播放,還搬到政府大型活動現場演唱。散文詩《生命的顏色(二章)》,榮登《2015中國年度作品·散文詩》一書。詩歌《山霧》被YOUNG KINGDOM翻譯成英文,編入《Poem Eyes》出版,典藏於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NYPL)。一些作品在國外公開發表。曾擔任《益陽城市報》副刊編輯。曾主筆《益陽旅遊導遊詞》一書。曾聘當評委暨參與編輯《校園文學大賽優秀作品選》、《中國夢·赫山情——全國「葉紫杯」詩歌大賽作品集》。作品被一些大學編進考卷、指定學生閱讀和做成教學教案。多次接受中央電臺和地方電視臺的採訪。現為湖南城市學院「田漢文寫作與新媒體傳播」研究工作室,《中國品牌故事教例·益陽品牌故事》立案梳理導師 。
關注最益陽 關注更多生活方式
投稿郵箱:zuiyiyang@139.com
最益陽 @ 最益陽人文
城市探索丨美食探店丨活動體驗丨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