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蓑衣與鬥笠

2021-01-14 最益陽人文

  ▲一種生活 百種精彩

《坐在益陽古街的茶館》

作詞:田漢文,作曲:範援朝,編曲:範援朝,演唱:張愛紅


相傳,黃帝與嫘祖率領自己的部落徵戰來到了南方,駐軍在今赫山區青秀山(古熊湘山)上的一個小村莊,叫靈寶山。嫘祖在靈寶山發現,這裡的所有房子都是用草蓋的屋頂,南方的穀草還有這用途?北方的麥秸沒有這樣用過,而且,在日曬天,在落雨天,這裡的人出門都頭戴著一個用乜和草編製成的鬥篷,當地人告訴她,這是用來遮雨防曬。這時,嫘祖想起了跟著黃帝在外徵戰的士卒,行軍打仗,遇日曬雨落,無法躲避,體質難當。要是每人要有這樣一個鬥篷,不知要好多少,要是用草做成一件衣披在身上,那不就更完美了?嫘祖越想越高興。想著想著到了夜裡,嫘祖還在想;想著想著進入了夢鄉,嫘祖還在想。


嫘祖想著想著,春天來了,百草都發芽了;百花都開放了;白鳥都爭鳴了,夢見自己挑著一擔稻草,坐著一片彩雲飛上了天宮。王母娘娘見到嫘祖對她說:「你挑一擔黃草來我這裡做什麼?這是我給你的編制草衣的,春天到了,你不把她收好,還在到處轉悠,你要把草風化呀!」


次日清晨,嫘祖醒來,發現床側有一擔金閃閃的草,忽然想起昨夜裡做的夢,心想:這也許就是王母娘娘給我編制草衣的材料。可草衣怎麼個編法?



嫘祖想著想著,不知過了幾天。有一天,嫘祖想著想著入睡了,夢中,王母娘娘又來到了她的房間,在地板上形象地劃出一件衣,衣被劃的很大。嫘祖仔細地看著,目不轉睛;認真地想著,琢磨專一。繼而,王母娘娘把草按衣的劃線大小擺出衣的形狀,再把草頭紮好,這樣是一件能提起的草衣了。繼而,王母娘娘在草衣面上,又按衣的形狀擺放了一層,相繼她又紮好;這樣,王母娘娘用草扎衣的動作方式,在一件草衣上重複了三次,最後,把三次重複編製成的衣又相互固定在一起,這樣,一件漂亮的草衣編制而成了。此刻,嫘祖夢醒了。


夢醒的嫘祖睜開眼睛一看,果然有一件草衣整齊地擺放在地板上。她拿起來一穿,對著鏡子一照,自己出落得俏麗如花的身段更增添了幾分似玉般的姿色。她立馬找來一頂鬥篷戴在自己的頭上,筆直跑到黃帝的營帳,取下插在劍架上劍佩在自己腰間,站到帳中,好不威風。

黃帝看到,問:「這衣是哪裡來的?」


嫘祖答:「我編制的!」


「那好,我們雨天行軍就不怕雨了,烈日下行軍就不怕曬了。你是怎麼知道編制這草衣的?」


「我是照著王母娘娘的指點做的。」


「我不信,什麼時候見著王母娘娘的?」




嫘祖想了想,回答說:「我原是天宮王母娘娘身邊的侍女,本不會編制這樣的草衣。那一天蟠桃會後,隨王母娘娘送各路大仙到南天門,伸頭往下一看,見人間的人上工時遇日被曬,遇雨被淋,好痛苦的,就隨手把仙女們避雨防曬的披肩和鬥篷丟了下來,心想,讓人間人少些煎熬。不想被王母娘娘看見了,她說:「你既有這樣的善心,那就下去做編制吧。」「我說我是您的侍女,不會做編制。」王母隨手推我一把,說:「你下去吧,會教你的……」黃帝聽了,非常高興,決定由嫘祖帶領全部族的姑娘媳婦們用草來編制這種衣,後來華夏部族的人都知道了編制這草衣。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發現,棕做這衣要比草好,草久曬多淋後容易變質,就改成棕制了,鬥篷也一樣,要用草的地方都改用棕。後人不忘嫘祖的功德,在做這這種編制的農家,都敬著嫘祖的牌位。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向原作者致敬

如介意請聯繫刪除







作者:田漢文,生於湖南益陽,祖籍湖南新化,曾下放湖南寧鄉。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湖南省益陽市作家協會理事,益陽市赫山區作家協會主席兼赫山區文聯副主席。個人小傳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湖南當代作家大辭典》等人物辭典。已出版有散文詩集《生命的感悟》、詩歌集《城市的早晨》、民間故事集《麗都益陽·美景拾掇》、散文集《情瀾》等專集六部。歌曲(作詞):《渠江女》、《我的故鄉桃花江》《媽媽的月亮》、《我故鄉的路》等作品被國家電臺多次播放(有的用俄語作導播)。作品刊發有上海《生活周刊》、臺灣《世界論壇報》、臺灣《門外》、臺灣《小白屋》、臺灣《詩路》、湖南《主人翁》、湖南《散文詩》、湖南《文學風》、香港《中國文學》、香港《世界漢詩》、香港《詩眼》、深圳《好漢坡詩刊》、遼寧《詩潮》、新疆《吐魯番》、《越南華文文學》等多家報刊。還有作品入選《中國散文詩》2013年年度選本、《世界漢詩》(2008-2009、2010、2011)年度選本、《2012年愛情詩選》、《2015中國年度作品·散文詩》等專輯。有詩歌被國外微信公眾號翻譯成日文、英文在當地傳播。其《山霧》被YOUNG KINGDOM翻譯成英文,編入《Poem Eyes》出版,典藏於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NYPL)。曾主筆《益陽旅遊導遊詞》一書。曾擔任《益陽城市報》副刊編輯。曾聘當評委暨參與編輯《校園文學大賽優秀作品選》、《中國夢·赫山情——全國「葉紫杯」詩歌大賽作品集》。作品曾被一些大學編進考卷、指定學生閱讀和做成教學教案。多次接受中央電臺和地方電視臺的採訪。


○轉載請聯繫最益陽


往期精彩推薦閱讀 | 老田茶館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歐陽笛漁的故事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苦竹湖的傳說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石君廟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湖鄉並蒂蓮的傳說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賢媳教娘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呂洞賓酒醉八字哨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水仙廟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楊名正巧遇歐陽修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硃砂鹽蛋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蓮花神池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蓮藕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蓮葉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安化田莊的故事||安化田莊地名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筆架山的故事||木槿用做洗浴美容的故事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桃江桃花江鎮的故事||屈原喝茶賜名「竹山溪」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資陽長春鎮的故事||黃家湖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高新區朝陽街道的故事||梓山村的由來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田家的故事||田家山野茶
田家茶館:窺視田漢文閱美·百媚圖(希子圖)||你,美尚了我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田家的故事||田家畾茶起源


田家茶館:聆聽田漢文作詞歌曲·用歌曲唱響扶貧||月亮帶我回故鄉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滄水鋪的故事||滄水鋪鎮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滄水鋪的故事||左宗棠賜名「惠和堂」茶坊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龍嶺工業園區的故事||小襪子,大傳承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周立波三捐稿費建果園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興隆橋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豬門潭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八戒石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石筍的來歷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爛船洲與棋盤石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雞公石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青龍潭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熊湘河


關注最益陽 關注更多生活方式

投稿郵箱:zuiyiyang@139.com

最益陽 @ 最益陽人文

城市探索丨探店尋秘丨活動體驗丨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田家的故事||田家畾茶起源
    在一份田氏家譜裡是這樣記敘的:一天黃昏,有一田家兄妹倆,兄背著從山中採回的好草藥,妹挎著從山中摘回的野茶葉,相遇在出山口,高興地攜手朝家的方向走去,走著走著,路過一個涼亭,只見一壯漢在亭內躺臥不醒,雙目緊閉,滿身皰瘡,流膿不止。妹妹立馬取出鮮茶葉放於自己嘴裡嚼碎,準備敷到壯漢的皰瘡流膿處。
  • 蓑衣的故事:一蓑煙雨任平生,難擋風雨最怕晴
    於我,腦海就是家鄉一群男女冒雨在田間勞作的剪影,以及我瘦小的身軀穿著蓑衣時的笨重難受和當年獨自在村後竹林裡遇雨的情形。千年不變,農耕文化它在傳承蓑衣不是咱嶽陽的獨特產,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我國農村常用的一種雨具。它可避雨遮風防寒,雖然穿戴有稍稍的笨重,但是農事操作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並與鬥笠不可分割,形成千年不變的「二人組」。
  • 農村人說「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農村人說「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你知道什麼意思嗎鄉村俗語流年不變,自有其存在的道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在生活中總結的經驗,用老百姓聽得懂的一句話,押韻對稱,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鄉村俗語「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
  • 蓑衣先生
    宋代段子:這恐怕也是《夷堅志》最長的故事之一了,它講述了與洪邁同期的一位歷史人物——何蓑衣。
  • 古代漁民常用的蓑衣,是怎麼製成的?在今天又有什麼意義?
    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更是將蓑衣和它的好搭檔鬥笠的作用寫了出來,那便是在雨雪天氣中為人們提供保護,防止因為淋溼其他衣物而著涼。最重要的是,蓑草在當時十分常見,因此蓑衣的價格也比較便宜,是普通百姓都能夠負擔地起的。在宋朝的《爾雅翼》中,有如下記載:襏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臺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與蓑衣相搭配的雨具便是我們熟知的鬥笠了,這兩種事物在詩歌中也總是相伴出現的。
  • 老話說:「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比如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露水夫妻舊蓑衣,酒肉朋友五年雞」,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露水夫妻?所謂「露水夫妻」就是指非正式夫妻,人們常用這個詞語來形容一些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因為露水只有在晚上才會出現,如果早起的話,在田間的草葉上也能見到露水,不過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會消失不見。
  • 【民間技藝】詩山鵬峰八寸蓑衣走俏臺灣 牽起兩岸鄉愁
    選棕、梳棕、洗棕、甩棕、絞繩、搓繩……18日,午後,65歲的陳奕培蹲在庭院裡,一雙粗糙的大手在棕片間來回跳躍,認真趕製著一件成人蓑衣。「編蓑衣可不是件易事,一件蓑衣要花上十幾道工序、三四十個鐘頭,不僅考驗手藝,還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1951年出生的陳奕培,11歲就跟著父親學編蓑衣。陳氏蓑衣始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 漳州天寶茶鋪鬥笠:傳統老手藝成增收新亮點
    村民正在編織鬥笠「上周剛運出兩萬多頂鬥笠,現在新訂單又來了,我得到村裡催催進度。」7月31日下午,鍾天忠回到茶鋪村後,就到幾戶鬥笠編織大戶家裡看看,交代訂單事宜。天寶鎮茶鋪村位於薌城區西郊,是閩南有名的鬥笠村,傳統竹編技術已有300多年歷史,特別是編織的民間鬥笠,頗具民族特色。「天寶鎮一帶所產鬥笠『天寶大笠』,因其質量較好,一直受到顧客的喜愛,百年來在周邊一帶享有盛名。」村黨支部書記鍾建中說,鬥笠的製作分為「編笠胎」與「蓋笠面」兩道主要工序。
  • 三裡屯藏了個小四川,鬥笠蓑衣支起灶臺吃魚鍋,川味小吃倍兒地道
    從店門到店裡,都還原漁家風格,擺放著蓑衣、鬥笠、窗花、磨去稜角的木桌、整齊排放的泡菜、黃土色的牆上掛著鄉村風情的老照片……如果是四川人看了,會更感動吧。【垂涎欲滴的美味】全國各地的火鍋恐怕只有北京的火鍋沒有鍋底吧,魚夫魚仔也是有鍋底的,而且魚肉的味道全憑鍋底。
  • 《茶館》60年,為什麼要懷念于是之丨專訪老友童道明
    作為第一代「掌柜」王利發的扮演者,于是之對於《茶館》的意義不言而喻,曹禺曾說「《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于是之是撐持這瑰寶的平民藝術家」。即便後期因為身體原因沒能再站在人藝的舞臺上釋放光芒,于是之依然以自己的能量,保護和支持著一眾熱愛戲劇、勇於創新的年輕人。到今年,于是之已經離開我們5年了。
  • 編織生活之美 ——天寶鬥笠製作掠影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在唐詩宋詞裡,鬥笠,往往擔當著意境表達的角色,詩情又畫意,最適宜以水墨丹青勾勒寫意;而在閩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是農家必備的遮陽遮雨用具,外形看似簡單,卻需要費時費力的手工編制,只剩下大大的「寫實」。
  • 花聯田家大閘蟹禮卡如何提貨?丨No.391
    在中秋節前為什麼要選購花聯田家的蟹卡?且聽久兒分解。大閘蟹不僅季節性較強,禮品屬性也很強,尤其是在中秋節這樣全家團員的節日,與親朋友好友齊聚品蟹,送禮、發福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需求。很多人就會誤以為中秋就是吃蟹的時候,然而這個時候螃蟹才剛剛從懵懂無知少年的走向成熟的青年,情竇初開的年紀大多是青澀的。
  • 聽故事丨《小魯講故事之世界歷史》第02集:漢摩拉比法典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聽完了《幼三國》(前60回),《西遊記》,《三十六計》《藍精靈》,《神奇校車》,《小魯講故事之中國歷史》等經典故事。(在成長說公號回復 幼三國   西遊記 三十六計 藍精靈 神奇校車 或 小魯講故事之中國歷史 即可領取全套音頻故事哦~)以後,將由非常好聽非常著名的《小魯講故事之世界歷史》來陪伴大家。
  • 小康聲音丨「職業農民」劉樹海:蓑衣樊村在奮鬥中變美
    淄博高青縣蓑衣樊村「職業農民」劉樹海蓑衣樊村在奮鬥中變美幹事創業,不進則退。依託黃河水鄉的優勢資源,蓑衣樊村搞鄉村旅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接下來,如何「更上一層樓」,讓鄉村旅遊產業再壯大一些,是我這半年來主要思考的問題,也去了很多地方學習考察。
  • 戴鬥笠的地藏菩薩
    老公公和老婆婆正在為過年發愁,看見小老鼠們搬來了許多可以做鬥笠的葉子,來到了他們的面前。老鼠媽媽說:「孩子們得到你們的糯米,都想要好好報答你們,如今搬來了這些葉子,也許會對你們有所幫助。」老夫婦看到這麼多的葉子,心裡非常高興,打算用這些葉子編些鬥笠去賣些錢。於是他們就動手編起鬥笠來了,小老鼠看到了也都跑出來幫忙。終於,他們編成了五個鬥笠,老公公便背了鬥笠到街上去賣。
  • 一店一故事丨一聲喜歡,一生歡喜
    丨內心所需,即是生活丨整個茶館給我的感覺就是有十足的人情味到在裡面。妞妞姐總是親切的管茶館裡的服務生們和茶藝師們叫「伢兒」。「我們這裡的伢兒,各個熱情飽滿,來我們這裡的很多客人都誇他們盡心盡力的嘞。」丨一聲喜歡,一生歡喜丨歡喜本來是一個純飲茶的茶館,但有太多茶客在這裡伴著茶香流連忘返,都不覺日落。經不住大家的多方建議,歡喜開始經營私房菜。
  • [水草專輯] 6種水蓑衣
    最喜歡的3中水草之一(羽裂水蓑衣、天湖葵、南美叉柱花),今天和大家分享幾種水蓑衣,最常見的 [羽裂水蓑衣D水上葉] 放在最後面,先來看看幾種不常見的水蓑衣
  • 「凱叔講故事」:故事講太好, 孩子睡不著
    《長恨歌》下崗了,王凱就開始講故事。普通小孩都喜歡反覆聽同一個故事,聽到背得下來才高興。可噹噹偏不,她記性好,又不聽重複的故事,王凱只能每天講三四個睡前故事,變著花樣來。大女兒噹噹和小女兒小米是幸運的,爸爸是講故事的好手。王凱聲音好,經驗豐富,還會從女兒的呼吸變化中觀察故事的效果,並隨時作出調整,聽過他故事的孩子都離不開他的聲音。
  • 【聽見 • 陸軍】我編鬥笠送紅軍
    「 主播—楊沁怡」《聽見•陸軍》,把最好的故事講給你聽  《我編鬥笠送紅軍》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裡的片段。六個海南婦女身穿湖藍色的大腳褲、淺綠和本白拼接的短大襟衫,手拿大鬥笠,優美而抒情地為紅軍女戰士編織鬥笠。教我們跳舞的是個身材削瘦的中年女老師,不怎麼愛笑,但很用心,一個動作反覆挑剔。不過最終她也沒太費神,早上去,至下午學會,傍晚我們回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