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活 百種精彩
《坐在益陽古街的茶館》
作詞:田漢文,作曲:範援朝,編曲:範援朝,演唱:張愛紅
相傳,黃帝與嫘祖率領自己的部落徵戰來到了南方,駐軍在今赫山區青秀山(古熊湘山)上的一個小村莊,叫靈寶山。嫘祖在靈寶山發現,這裡的所有房子都是用草蓋的屋頂,南方的穀草還有這用途?北方的麥秸沒有這樣用過,而且,在日曬天,在落雨天,這裡的人出門都頭戴著一個用乜和草編製成的鬥篷,當地人告訴她,這是用來遮雨防曬。這時,嫘祖想起了跟著黃帝在外徵戰的士卒,行軍打仗,遇日曬雨落,無法躲避,體質難當。要是每人要有這樣一個鬥篷,不知要好多少,要是用草做成一件衣披在身上,那不就更完美了?嫘祖越想越高興。想著想著到了夜裡,嫘祖還在想;想著想著進入了夢鄉,嫘祖還在想。
嫘祖想著想著,春天來了,百草都發芽了;百花都開放了;白鳥都爭鳴了,夢見自己挑著一擔稻草,坐著一片彩雲飛上了天宮。王母娘娘見到嫘祖對她說:「你挑一擔黃草來我這裡做什麼?這是我給你的編制草衣的,春天到了,你不把她收好,還在到處轉悠,你要把草風化呀!」
次日清晨,嫘祖醒來,發現床側有一擔金閃閃的草,忽然想起昨夜裡做的夢,心想:這也許就是王母娘娘給我編制草衣的材料。可草衣怎麼個編法?
嫘祖想著想著,不知過了幾天。有一天,嫘祖想著想著入睡了,夢中,王母娘娘又來到了她的房間,在地板上形象地劃出一件衣,衣被劃的很大。嫘祖仔細地看著,目不轉睛;認真地想著,琢磨專一。繼而,王母娘娘把草按衣的劃線大小擺出衣的形狀,再把草頭紮好,這樣是一件能提起的草衣了。繼而,王母娘娘在草衣面上,又按衣的形狀擺放了一層,相繼她又紮好;這樣,王母娘娘用草扎衣的動作方式,在一件草衣上重複了三次,最後,把三次重複編製成的衣又相互固定在一起,這樣,一件漂亮的草衣編制而成了。此刻,嫘祖夢醒了。
夢醒的嫘祖睜開眼睛一看,果然有一件草衣整齊地擺放在地板上。她拿起來一穿,對著鏡子一照,自己出落得俏麗如花的身段更增添了幾分似玉般的姿色。她立馬找來一頂鬥篷戴在自己的頭上,筆直跑到黃帝的營帳,取下插在劍架上劍佩在自己腰間,站到帳中,好不威風。
黃帝看到,問:「這衣是哪裡來的?」
嫘祖答:「我編制的!」
「那好,我們雨天行軍就不怕雨了,烈日下行軍就不怕曬了。你是怎麼知道編制這草衣的?」
「我是照著王母娘娘的指點做的。」
「我不信,什麼時候見著王母娘娘的?」
嫘祖想了想,回答說:「我原是天宮王母娘娘身邊的侍女,本不會編制這樣的草衣。那一天蟠桃會後,隨王母娘娘送各路大仙到南天門,伸頭往下一看,見人間的人上工時遇日被曬,遇雨被淋,好痛苦的,就隨手把仙女們避雨防曬的披肩和鬥篷丟了下來,心想,讓人間人少些煎熬。不想被王母娘娘看見了,她說:「你既有這樣的善心,那就下去做編制吧。」「我說我是您的侍女,不會做編制。」王母隨手推我一把,說:「你下去吧,會教你的……」黃帝聽了,非常高興,決定由嫘祖帶領全部族的姑娘媳婦們用草來編制這種衣,後來華夏部族的人都知道了編制這草衣。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發現,棕做這衣要比草好,草久曬多淋後容易變質,就改成棕制了,鬥篷也一樣,要用草的地方都改用棕。後人不忘嫘祖的功德,在做這這種編制的農家,都敬著嫘祖的牌位。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向原作者致敬
如介意請聯繫刪除
作者:田漢文,生於湖南益陽,祖籍湖南新化,曾下放湖南寧鄉。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湖南省益陽市作家協會理事,益陽市赫山區作家協會主席兼赫山區文聯副主席。個人小傳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湖南當代作家大辭典》等人物辭典。已出版有散文詩集《生命的感悟》、詩歌集《城市的早晨》、民間故事集《麗都益陽·美景拾掇》、散文集《情瀾》等專集六部。歌曲(作詞):《渠江女》、《我的故鄉桃花江》《媽媽的月亮》、《我故鄉的路》等作品被國家電臺多次播放(有的用俄語作導播)。作品刊發有上海《生活周刊》、臺灣《世界論壇報》、臺灣《門外》、臺灣《小白屋》、臺灣《詩路》、湖南《主人翁》、湖南《散文詩》、湖南《文學風》、香港《中國文學》、香港《世界漢詩》、香港《詩眼》、深圳《好漢坡詩刊》、遼寧《詩潮》、新疆《吐魯番》、《越南華文文學》等多家報刊。還有作品入選《中國散文詩》2013年年度選本、《世界漢詩》(2008-2009、2010、2011)年度選本、《2012年愛情詩選》、《2015中國年度作品·散文詩》等專輯。有詩歌被國外微信公眾號翻譯成日文、英文在當地傳播。其《山霧》被YOUNG KINGDOM翻譯成英文,編入《Poem Eyes》出版,典藏於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NYPL)。曾主筆《益陽旅遊導遊詞》一書。曾擔任《益陽城市報》副刊編輯。曾聘當評委暨參與編輯《校園文學大賽優秀作品選》、《中國夢·赫山情——全國「葉紫杯」詩歌大賽作品集》。作品曾被一些大學編進考卷、指定學生閱讀和做成教學教案。多次接受中央電臺和地方電視臺的採訪。
○轉載請聯繫最益陽
往期精彩推薦閱讀 | 老田茶館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歐陽笛漁的故事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苦竹湖的傳說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石君廟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湖鄉並蒂蓮的傳說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賢媳教娘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呂洞賓酒醉八字哨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 水仙廟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 |楊名正巧遇歐陽修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硃砂鹽蛋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蓮花神池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蓮藕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蓮葉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安化田莊的故事||安化田莊地名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筆架山的故事||木槿用做洗浴美容的故事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桃江桃花江鎮的故事||屈原喝茶賜名「竹山溪」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資陽長春鎮的故事||黃家湖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高新區朝陽街道的故事||梓山村的由來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田家的故事||田家山野茶
田家茶館:窺視田漢文閱美·百媚圖(希子圖)||你,美尚了我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益陽田家的故事||田家畾茶起源
田家茶館:聆聽田漢文作詞歌曲·用歌曲唱響扶貧||月亮帶我回故鄉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滄水鋪的故事||滄水鋪鎮的來歷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滄水鋪的故事||左宗棠賜名「惠和堂」茶坊
田家茶館:聽田漢文講故事·赫山龍嶺工業園區的故事||小襪子,大傳承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周立波三捐稿費建果園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興隆橋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豬門潭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八戒石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石筍的來歷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爛船洲與棋盤石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雞公石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青龍潭
田家茶館丨田漢文講故事:熊湘河
關注最益陽 關注更多生活方式
投稿郵箱:zuiyiyang@139.com
最益陽 @ 最益陽人文
城市探索丨探店尋秘丨活動體驗丨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