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夢症候群,藝術的形式與背景

2021-02-08 Comprehendist

《樂隊的夏天》可是真會製造話題,更新了兩大期,兩期都有爆點,上周是五條人,這周就是白日夢症候群。在上周的兩期播出後,就有一大堆文章熱烈地討論五條人這支樂隊,可以預見的是,這周也會有大量關注投向白日夢症候群被專業樂迷批評的話題中,這又能給一大堆媒體提供素材了。


簡單介紹一下這期的《樂夏》又發生了什麼么蛾子。白舉綱的樂隊——白日夢症候群——在樂夏的表演被專業樂迷評出2分的超低分,與之相對的是大眾樂迷的101分和超級樂迷的33分的高分,而大量的樂隊對這一表演有較高評價,同時對專業樂迷的低分表示不滿,隨之而來的就是來回的爭辯。


先來看看專業樂迷評低分的理由。


大內密談的創始人相徵這樣評價:「我覺得在音樂性上,它沒有核,它那個內核是相對空的……underground的狀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核的東西,那個東西沒有,後邊所有這些東西,那都是一個外衣,都是一個漂亮的包裝……他不是underground……我覺得他們太好孩子了。」


D.O.G.廠牌主理人許宸是這麼說的:「你的表現和你的音樂是割裂的……你沒有經歷過的東西,你硬要來做,就看起來是包裝過後的混不吝。」


當然專業樂迷還是有一個人投了票的,畢竟專業樂迷有2分,這個人是樂評人鄧柯,他投票的理由如下:「我們還是對音樂應該少一些偏見,很多老師確實會覺得,生活狀態會影響你創作的音樂,但是我個人覺得作品可能就單純從作品來衡量。」


關於這場爭論的篇幅比較大,有好幾個樂隊和樂迷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這裡很難完整轉述,而且如果展開講的話,可能會把討論複雜化,不過就這幾句話,我可以整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爭議點——藝術的形式與背景是否可以割裂。


顯然,多數專業樂迷認為是不可以的。專業樂迷並沒有否定白日夢症候群的藝術形式,他們只是認為,白日夢症候群沒有生產搖滾樂的背景,他們沒有所謂「underground」的經歷,如果他們不「underground」卻去玩「underground」的音樂,就只是單純製造這種藝術形式而已,而這是沒有「靈魂」的,沒有「內核」的。


節目播出後,網絡上大多數的評論都認為這些專業樂迷都太陳舊了,太刻板了,可是在我看來,專業樂迷的觀點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如果在沒有背景卻製造形式的話,其實會產生欺騙性,使藝術創作變得不真誠,好像只是搞了一個徒有其表的空殼一樣。


這內在是這樣一個觀點,產生藝術的背景也是藝術本身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藝術的形式只是表現這個背景的工具或者是衍生物而已,如果這個背景消失了,藝術的形式就沒有意義了,這個藝術的價值就會急劇地下跌。


這麼說有些抽象,舉個例子說,如果有一臺計算機,它沒有任何的感情,它沒有任何的表達的目的和意願,可是它可以生產出極具感情的,直擊人心的,極其優美的音樂,這種音樂和最優秀、最有思想深度的人類作曲家的音樂相比,從樂譜上看難分高下,那麼這兩種音樂從藝術性上講,有區別嗎?計算機會因為沒有情感,沒有思想,沒有精神而使音樂的藝術性下降嗎?


再比如說,一個藝術家在他的作品表現反戰的主旨,而且表現手法極其高超,藝術性極強,可是突然有人考證到,這個藝術家其實背地裡是一個支持戰爭的狂熱分子,他只是為了募集戰爭經費才利用他的藝術才華來創作藝術品。那麼這個藝術家的作品的藝術性會因此而下降嗎?


那麼會嗎?我不敢輕易給出答案,我只作出以下討論,相信各位有自己的考量。


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很多情況下,背景的確是會給藝術品的藝術性產生強烈支持作用的,如果剝離背景只看作品,會給藝術賞析打上大大的折扣。

可是藝術品在沒有背景的情況下,只看它本身的形式構造,是不是也足以支撐作品的藝術性呢?


其實在大量的經典作品的流傳中,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意圖在很多情況下是被拋棄掉的,很多時候後人只是在來回琢磨作品的構造形式,由此產生大量衍生物,使本不是經典的作品上升為經典。


比如《十日談》,這是一部喬萬尼·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裡面的一百個故事甚至很多都不是薄伽丘原創的,可能就是一些當時地方上流傳的故事,你或許可以從中解讀出些什麼,可是那些解讀出來的東西恐怕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而這會拉低《十日談》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嗎?恐怕不會。


再比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在繁多的註解中,又有多少是與作者的寫作理念相契合的呢?而短短數千字的《道德經》在道教徒和哲學家的眼中,更是可以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這兩種面貌是否又符合老子眼中的《道德經》呢?


背景可以帶來藝術性,可是有時候在這種忽視背景,注重形式的情況下,作品的價值往往會在多種解讀中得到補充,藝術性被不斷抬高,上升到人類經典的地位。


這可以給我們帶來另一個議題,那就是什麼經典?可能不是說,作者有一個想法,然後他/她/它用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進行表達,而這種表達效果很高超,所以就產生了經典;而是作者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和理念,創作了一個作品,而這個作品的解讀空間很大,在不同人群和時期的審視下,都可以得出豐富的意義,而這些意義與作品的背景可能沒有多大的關係,作品是在解讀中變成了經典。


所以當作品被發表後,作品就已經與作者脫鉤了,作品就以一種藝術形式展示在人們面前,人們只是在審視作品的形式,把自己觀念投射在作品中,從而附會出一些意義。


而且,有些藝術品甚至是沒有什麼表達意圖的。早期的藝術家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藝術家,只是後人認為他們的作品的形式很藝術,追認他們為藝術家。比如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他們的身份其實是工匠,宮廷、教會和富人聘請他們為自己製作訂件。他們有想要給自己的作品賦予什麼意義嗎?很可能是沒有的。創作作品是他們的工作,他們要幹的事是讓這些作品製作精良,在形式上達到完美,滿足甲方的需求。


這說明,很多時候藝術的價值與其背景的關係不大,僅藝術形式就足以支持藝術的價值。這其實對應了所謂「對事不對人」的觀點,看東西只看這個東西本身,其它背景的東西是不重要的。


在這裡再做進一步引申。《樂夏》的專業樂迷與超級樂迷和大眾樂迷的意見相左,這已經幾乎是慣例一樣的東西了,每每都能形成討論的話題。


有很多的評論認為,這種差異其實是節目組的刻意安排,意在引發討論,製造熱度,吸引注意力。這是有可能的,可是我先不考慮這種像陰謀論一樣的東西,就姑且相信專業樂迷就是這樣認為的,這種差異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從中想到什麼呢?


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專業人士在接受了專門的知識補充,具備了觀看經驗之後,審美情趣會發生變化,與普通大眾形成差異。


這種差異在信息比較封閉的時代裡,是很難被身在其中人們所發現的。知識與審美就被封閉在一個個圈子裡,身處不同圈子的人們難以彼此觀見。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繭房」。


在目前信息工具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信息壁壘逐漸被動搖,這種差異也日益被發現。一方面,非專業人群看到,原來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只是自己無知而已;另一方面,專業人群發現,原來人類文明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進步,只是小部分人的進步而已。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注意到有這樣一點,人類文明史其實是被那些專業人群所書寫的,他們掌握把控歷史走向的權力。如果有一個人發明了飛機,那麼史書上就會寫下人類發明了飛機,即使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飛機如何製造,產生飛行升力的機制是什麼。


在此,我就聯想到了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節目的主講人梁文道有一個經常被節目的編輯人員和觀眾調侃的特點,那就是經常在講述中有這樣的口頭禪,「我們大家都知道……」「大家已經很了解了……」「大家想必已經知道……」「那麼關於這件眾所周知的事……」,以至於看理想官方要推出印有「眾所周知」的帆布袋。


我相信梁文道這麼說應該不是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而是他因為長期處於文藝圈子中,就真的以為很多文化知識是被普遍認知的。


不過吐槽歸吐槽,我還是很感激有一個出色的公司,可以推出一系列文化產品來普及「眾所周知」的文化知識,破除圈子間的信息壁壘,給大眾帶來人類的那些雖已存在百年,但卻鮮有人知的智慧,讓「眾所周知」真正走向眾所周知。誠摯推薦看理想和它的產品們。


其實目前來講,這種所謂「出圈」的勢頭還是挺好的。以娛樂節目為例,近幾年比較成功的娛樂節目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挖掘一些小眾的藝術,然後把它們推向大眾面前,比如《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這!就是街舞》、《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


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被限制在小圈子中的文明成果可以面向大眾,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吧。


相關焦點

  • Ibanez代言人張宇煊、張星入駐《樂隊的夏天2》白日夢症候群
    最近,萬眾期待的樂隊網綜《樂隊的夏天2》終於開播,預告一上線,參與列表上風格各異的樂隊就佔足看點,其中一個名為「白日夢症候群」的樂隊十分矚目,因為這個樂隊名讓人十分陌生,但仔細一看就發現該樂隊主唱竟是歌手白舉綱?!
  • 白日夢症候群《神燈說你話太多》MV,在搖滾路上,他們如醉如痴
    白日夢症候群樂隊推出《神燈說你話太多》MV,這是他們在參加完《樂隊的夏天2》之後推出的第一支MV。這首作品完全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讓人感到白日夢症候群這支年輕的樂隊堅持的夢想與成長的快樂。他們的激情將為這個特別的年份斟上一杯好酒。
  • 《樂夏2》Joyside和白日夢症候群:關於搖滾的傲慢與偏見
    不過,話題的焦點還是專業樂迷帶來的爭端,Joyside和白日夢症候群正巧代表了這次爭端的價值對立,這次,我們就聊這兩支樂隊。不僅僅是容易中槍的朋克樂隊,以現在的敏感度和平臺的自我閹割的主動性來說,但凡有一些藝術手法的歌詞,大部分都逃不過改動或被槍斃的命運。Joyside和Rustic都有更適合自己的歌,奈何這只是一檔綜藝。
  • 白日夢症候群樂隊淘汰,白舉綱樂隊被質疑,次日白舉綱發文回應
    在最近一期的節目中,白舉綱帶著他的樂隊——白日夢症候群樂隊,給大家帶來了一首超燃的《蠢夢》。在投票時,白舉綱的樂隊贏得了超級大樂迷和觀眾樂迷的超高票數。但是發局幹的樂隊只獲得了專業樂迷裡的兩票,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投票之後,在場的大內密探創始人點評說,白老師的唱功很好,但他不是「地下」。甚至,大內密探創始人還評價道,白舉綱他們是「好孩子」,並不適合搖滾這一類型的歌曲。
  • 斯瑞恩插:戀愛症候群
    戀愛症候群雖然不作為一種正常疾病被列入學科手冊,然而戀愛症候群卻因其發病率高,影響程度大,以及復發性強為人所熟知。在正常的語言語境中,戀愛症候群常被形容為「作」、「矯情」。故而在社會日常生活之中,戀愛症候群患者會因羞於分享心事或過多分享心事從而引發自怨自艾或傷害他人的並發心理疾病。戀愛症候群患者與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無異,二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社交網絡行為。
  • 艾斯伯格症候群
    艾斯伯格症候群  博士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文將近十年之後才受重視。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上太過孤僻的狀態(autisticpsychopathy)被稱為艾斯伯格症候群。Murphy博士以及在倫敦喬治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則想了解在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腦部皮質是否也有相似的異常現象。結果發現艾斯伯格症候群也和這些腦部皮質異常相關。
  • 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日語歌翻譯】戀愛症候群ーーさだまさし
    點擊下方▶︎直接聽歌曲背景《戀愛症候群》譯為《戀愛症候群》,是由日本歌手さだまさし(佐田雅志)創作並演唱的歌曲,單曲於1985年8月28日發售。此曲名為《戀愛症候群》,另有副標題《その発病及び傾向と対策に関する一考察 》,即《關於此病的發作、轉歸情況及治療對策的觀察》,用詼諧幽默的語氣,模仿醫學病例介紹的形式講述了戀愛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表現、心境和對愛情的美好祝願。《戀愛症候群》單曲於1985年8月發售。
  • 【潮專訪】顏人中與「失眠症候群」,相約晚安
    顏人中 治癒「失眠症候群」他說「晚安」,願你有好夢     大家對2019年樂壇人氣王顏人中一定不陌生,他帶著新專輯《失眠症候群》和巡演來了。用「飛速成長」來形容顏人中一定不過分,在2019年顏人中從別具一格的翻唱風格迅速獲得眾人眼球,從首支單曲《晚安》發布,到專輯《失眠症候群》發布期間6個月全新創作,顏人中憑藉優秀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嚮往的不斷努力,目前,顏人中已經穩居網易雲音樂華語歌手榜前十名,單曲《晚安》上線後短短7個月播放量超8億,評論數超20萬。
  • 孩子不愛說話,弄不好是個天才吧 —— 學者症候群與孤獨症
    說實話我也不是特別了解孤獨症和學者症候群,所以我就回家查了查文獻,再加上醫生給我講的一些知識,來這裡給大家稍微普及一下目前關於孤獨症跟學者症候群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有病治病,健康你我他。
  • 肖恩·康納利與冒名頂替症候群
    心理學家用「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解釋成功人士常有的患得患失、焦慮和罪惡感。他們表面風光,但老是覺得自己的成功並非實至名歸,更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魚目混珠的次貨和欺世盜名的騙子。愈得到建制認同、社會表揚和別人奉承,愈感到自己是戴著假面具做人的「偽術家」(con artist)。他們自覺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而是成功人士的冒名頂替者。
  • 單曲循環——戀愛症候群
    電影中有一段,柯景騰和沈佳宜打賭,說:如果這次考試高過沈佳宜,沈佳宜就必須扎一個月馬尾。今天分享黃舒駿演唱的歌曲《戀愛症候群》,一曲滿滿都是講述愛情併發症的歌詞和曲調,並且這首歌創造了一個記錄:是迄今為止華語樂壇歌詞長度最長的單曲。
  • 青春期症候群下的戀愛物語
    青春期症候群,是鴨智田一所寫小說《青春野狼系列》所提及的一個症狀,消失在眾人視線之內,甚至無人認得的症狀是青春期症候群的一大特徵之一。
  •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時間:2015-10-04 10:1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如今,地球的人物設定已經滿足不     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以前,大家對於韓劇情節的印象就是車禍、絕症、豪門恩怨,不過回首2014年,韓國的編劇可謂腦洞大開,一部《來自星星的你》掀起了世界範圍的韓流熱,劇中的外星人都教授這個人物設定也是讓不少人狂呼。
  • 「殭屍症候群」的法理切片
    來源 零點咖啡     ▼       這些殭屍病人,站立不穩,面目可憎,嗜血成性,在無我的狀態裡,執著地奔走、瘋狂地尋覓新鮮血肉,直至被擊碎頭顱,全然沒有了人類的一切文明特徵,更無需說親情、愛情了。殭屍與人類皮囊依然相像,只是缺失了做人的靈魂。
  • 戀愛症候群
    「症候群,它的本意是指因為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的變化而同時出現的一些症狀。後來有指某一些人因為相互影響而達成一致的意向。」
  • 《綁架遊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樹理」和佐久間第一次接吻和做愛的時候,佐久間一直在思考,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贏得了遊戲,自己怎麼就愛上了眼前的這個小女生。他一邊貪戀著「樹理」的身子,一邊還為自己「贏得」的獎勵找藉口。男人好色又自大的時候,多少有點可笑。然而,佐久間所做的一切都在「樹理」和她的父親葛城勝俊的計劃之中。
  • 中國餐館症候群?這鍋咱不背!
    結論你根本想不到,對他的死因,有一個官方解釋叫做「中國餐館症候群」(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om Complex)。也就是說,官方認為,他是在中餐館吃味精吃多了才死掉的。蛤?這個「中國餐館症候群」是個什麼東西?我以前怎麼沒聽過?和味精又有什麼關係?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這個「症狀」的命名可以追溯到1968年。
  • Lithromantic症候群.
    我說:「我發現我好像有Lithromantic症候群,簡單來說我沒辦法談戀愛。」然後我把在網上找到的資料發給他。他過了好久都沒有回覆我。我問:「你是不是嚇著了?」。後來他說:「你該不是自己想太多吧,不會的,不要因為這個就使勁猜疑自己。」我說:「我騙你幹嘛,我查了挺多資料的,我覺得我要孤獨終老了。」他後來給我發來一句:「假的,我都不知道,就肯定是假的,我不管,你肯定沒有。」
  • 機場無真愛丨你和我都有彼得潘症候群
    這幾則新聞所說的是,當現實同理想不符合時,他們為了達到一些目的,完全忽略了對其他人的影響,這些例子令我想起一種心理學病症,叫做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就是他們其實沒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