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可是真會製造話題,更新了兩大期,兩期都有爆點,上周是五條人,這周就是白日夢症候群。在上周的兩期播出後,就有一大堆文章熱烈地討論五條人這支樂隊,可以預見的是,這周也會有大量關注投向白日夢症候群被專業樂迷批評的話題中,這又能給一大堆媒體提供素材了。
簡單介紹一下這期的《樂夏》又發生了什麼么蛾子。白舉綱的樂隊——白日夢症候群——在樂夏的表演被專業樂迷評出2分的超低分,與之相對的是大眾樂迷的101分和超級樂迷的33分的高分,而大量的樂隊對這一表演有較高評價,同時對專業樂迷的低分表示不滿,隨之而來的就是來回的爭辯。
先來看看專業樂迷評低分的理由。
大內密談的創始人相徵這樣評價:「我覺得在音樂性上,它沒有核,它那個內核是相對空的……underground的狀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核的東西,那個東西沒有,後邊所有這些東西,那都是一個外衣,都是一個漂亮的包裝……他不是underground……我覺得他們太好孩子了。」
D.O.G.廠牌主理人許宸是這麼說的:「你的表現和你的音樂是割裂的……你沒有經歷過的東西,你硬要來做,就看起來是包裝過後的混不吝。」
當然專業樂迷還是有一個人投了票的,畢竟專業樂迷有2分,這個人是樂評人鄧柯,他投票的理由如下:「我們還是對音樂應該少一些偏見,很多老師確實會覺得,生活狀態會影響你創作的音樂,但是我個人覺得作品可能就單純從作品來衡量。」
關於這場爭論的篇幅比較大,有好幾個樂隊和樂迷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這裡很難完整轉述,而且如果展開講的話,可能會把討論複雜化,不過就這幾句話,我可以整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爭議點——藝術的形式與背景是否可以割裂。
顯然,多數專業樂迷認為是不可以的。專業樂迷並沒有否定白日夢症候群的藝術形式,他們只是認為,白日夢症候群沒有生產搖滾樂的背景,他們沒有所謂「underground」的經歷,如果他們不「underground」卻去玩「underground」的音樂,就只是單純製造這種藝術形式而已,而這是沒有「靈魂」的,沒有「內核」的。
節目播出後,網絡上大多數的評論都認為這些專業樂迷都太陳舊了,太刻板了,可是在我看來,專業樂迷的觀點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如果在沒有背景卻製造形式的話,其實會產生欺騙性,使藝術創作變得不真誠,好像只是搞了一個徒有其表的空殼一樣。
這內在是這樣一個觀點,產生藝術的背景也是藝術本身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藝術的形式只是表現這個背景的工具或者是衍生物而已,如果這個背景消失了,藝術的形式就沒有意義了,這個藝術的價值就會急劇地下跌。
這麼說有些抽象,舉個例子說,如果有一臺計算機,它沒有任何的感情,它沒有任何的表達的目的和意願,可是它可以生產出極具感情的,直擊人心的,極其優美的音樂,這種音樂和最優秀、最有思想深度的人類作曲家的音樂相比,從樂譜上看難分高下,那麼這兩種音樂從藝術性上講,有區別嗎?計算機會因為沒有情感,沒有思想,沒有精神而使音樂的藝術性下降嗎?
再比如說,一個藝術家在他的作品表現反戰的主旨,而且表現手法極其高超,藝術性極強,可是突然有人考證到,這個藝術家其實背地裡是一個支持戰爭的狂熱分子,他只是為了募集戰爭經費才利用他的藝術才華來創作藝術品。那麼這個藝術家的作品的藝術性會因此而下降嗎?
那麼會嗎?我不敢輕易給出答案,我只作出以下討論,相信各位有自己的考量。
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很多情況下,背景的確是會給藝術品的藝術性產生強烈支持作用的,如果剝離背景只看作品,會給藝術賞析打上大大的折扣。
可是藝術品在沒有背景的情況下,只看它本身的形式構造,是不是也足以支撐作品的藝術性呢?
其實在大量的經典作品的流傳中,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意圖在很多情況下是被拋棄掉的,很多時候後人只是在來回琢磨作品的構造形式,由此產生大量衍生物,使本不是經典的作品上升為經典。
比如《十日談》,這是一部喬萬尼·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裡面的一百個故事甚至很多都不是薄伽丘原創的,可能就是一些當時地方上流傳的故事,你或許可以從中解讀出些什麼,可是那些解讀出來的東西恐怕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而這會拉低《十日談》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嗎?恐怕不會。
再比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在繁多的註解中,又有多少是與作者的寫作理念相契合的呢?而短短數千字的《道德經》在道教徒和哲學家的眼中,更是可以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這兩種面貌是否又符合老子眼中的《道德經》呢?
背景可以帶來藝術性,可是有時候在這種忽視背景,注重形式的情況下,作品的價值往往會在多種解讀中得到補充,藝術性被不斷抬高,上升到人類經典的地位。
這可以給我們帶來另一個議題,那就是什麼經典?可能不是說,作者有一個想法,然後他/她/它用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進行表達,而這種表達效果很高超,所以就產生了經典;而是作者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和理念,創作了一個作品,而這個作品的解讀空間很大,在不同人群和時期的審視下,都可以得出豐富的意義,而這些意義與作品的背景可能沒有多大的關係,作品是在解讀中變成了經典。
所以當作品被發表後,作品就已經與作者脫鉤了,作品就以一種藝術形式展示在人們面前,人們只是在審視作品的形式,把自己觀念投射在作品中,從而附會出一些意義。
而且,有些藝術品甚至是沒有什麼表達意圖的。早期的藝術家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藝術家,只是後人認為他們的作品的形式很藝術,追認他們為藝術家。比如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他們的身份其實是工匠,宮廷、教會和富人聘請他們為自己製作訂件。他們有想要給自己的作品賦予什麼意義嗎?很可能是沒有的。創作作品是他們的工作,他們要幹的事是讓這些作品製作精良,在形式上達到完美,滿足甲方的需求。
這說明,很多時候藝術的價值與其背景的關係不大,僅藝術形式就足以支持藝術的價值。這其實對應了所謂「對事不對人」的觀點,看東西只看這個東西本身,其它背景的東西是不重要的。
在這裡再做進一步引申。《樂夏》的專業樂迷與超級樂迷和大眾樂迷的意見相左,這已經幾乎是慣例一樣的東西了,每每都能形成討論的話題。
有很多的評論認為,這種差異其實是節目組的刻意安排,意在引發討論,製造熱度,吸引注意力。這是有可能的,可是我先不考慮這種像陰謀論一樣的東西,就姑且相信專業樂迷就是這樣認為的,這種差異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從中想到什麼呢?
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專業人士在接受了專門的知識補充,具備了觀看經驗之後,審美情趣會發生變化,與普通大眾形成差異。
這種差異在信息比較封閉的時代裡,是很難被身在其中人們所發現的。知識與審美就被封閉在一個個圈子裡,身處不同圈子的人們難以彼此觀見。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繭房」。
在目前信息工具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信息壁壘逐漸被動搖,這種差異也日益被發現。一方面,非專業人群看到,原來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只是自己無知而已;另一方面,專業人群發現,原來人類文明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進步,只是小部分人的進步而已。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注意到有這樣一點,人類文明史其實是被那些專業人群所書寫的,他們掌握把控歷史走向的權力。如果有一個人發明了飛機,那麼史書上就會寫下人類發明了飛機,即使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飛機如何製造,產生飛行升力的機制是什麼。
在此,我就聯想到了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節目的主講人梁文道有一個經常被節目的編輯人員和觀眾調侃的特點,那就是經常在講述中有這樣的口頭禪,「我們大家都知道……」「大家已經很了解了……」「大家想必已經知道……」「那麼關於這件眾所周知的事……」,以至於看理想官方要推出印有「眾所周知」的帆布袋。
我相信梁文道這麼說應該不是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而是他因為長期處於文藝圈子中,就真的以為很多文化知識是被普遍認知的。
不過吐槽歸吐槽,我還是很感激有一個出色的公司,可以推出一系列文化產品來普及「眾所周知」的文化知識,破除圈子間的信息壁壘,給大眾帶來人類的那些雖已存在百年,但卻鮮有人知的智慧,讓「眾所周知」真正走向眾所周知。誠摯推薦看理想和它的產品們。
其實目前來講,這種所謂「出圈」的勢頭還是挺好的。以娛樂節目為例,近幾年比較成功的娛樂節目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挖掘一些小眾的藝術,然後把它們推向大眾面前,比如《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這!就是街舞》、《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
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被限制在小圈子中的文明成果可以面向大眾,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