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東東和西西
轉載文章必須聯繫授權,微信號:eastandwest2015
前天,第九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7年度獎舉行了提名晚宴。東東和西西發現,如今韓寒這樣的80後導演,都已經在和馮小剛、陳凱歌這樣的50後導演競爭了,吃瓜群眾真是喜聞樂見啊。就連陳凱歌自己也說過:拍電影是年輕人的事,因為心裡有話要說。
今天,東東和西西打算聊聊此次提名名單上的三位導演,他們在2017年都有佳作上映,看看這些電影你們都看過沒?
陳凱歌:愛較勁的創新者
說到陳凱歌,關於他獲得的榮譽能說出一大串,迄今為止唯一拿過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華人導演、東京電影節終身成就獎、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陳凱歌當年憑藉《霸王別姬》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他的思維總是走在別人前面。
封神之作《霸王別姬》是陳凱歌41歲那年拍的,東東和西西覺得,它做到了一部電影所能做到的一切。
不光每個演員都拿出了炸裂的演技↓↓
而且,這部電影在你20歲、30歲、40歲,都能看出不同的內涵↓↓
走在前頭讓陳凱歌吃了不少甜頭,但也曾把他拉下過神壇,當初的《無極》就讓陳凱歌成了眾矢之的。
2005年,陳凱歌就花了8000萬美元拍攝《無極》,使用當時在亞洲剛剛露頭的CGI(電腦三維動畫)製作,請來中日韓三國演員來參與,選擇了自己從未涉獵過的奇幻題材,試圖重新搭建一個世界↓↓
電影上映後,我們看到這些美到窒息的奇幻畫面↓↓
但鬆散的劇情和絮絮叨叨的臺詞讓人無法理解,觀眾們直接吐槽它是「史詩級爛片」。
時間這東西真的很神奇,當年被噴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如今豆瓣評論卻都在給《無極》伸冤↓↓怪了,確實有再看一遍的衝動。。。
而今年的《妖貓傳》讓大家見識到了陳凱歌的想像力,整個「長安城」都是按照他的想像建造的。很多人說,如真似幻的感覺,像美夢一樣不願醒來。
陳凱歌說自己是個愛較勁的人,雖然外界對他的批評不少,但他依然繼續實踐自己大膽的想法。電影導演是勇敢者的事業,只有敢想敢做才對得起這份職業了。
梅峰:小眾電影的學術派
說到梅峰的名字,可能大家有點陌生,知道唱歌的汪峰,演戲的林峰,梅峰是哪位?
這位就是梅峰,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電影編劇、學者。他跟導演婁燁是默契滿分的好搭檔,坎城最佳劇本《春風沉醉的夜晚》、金馬獎提名劇本《浮城謎事》都出自他手。
在學術世界裡埋了很久的梅峰,在去年才有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一出就收穫了不少好評,電影改編自老舍的小說,說的是市儈的農場主任四處周旋逢迎的故事。
電影的形式很特別,是古典的三幕劇,整個片子是黑白色調,演員說的也都是半文言文。因為電影太小眾,當初在影院上映差點都成了問題,要知道去年11月,有《正義聯盟》和《追捕》兩部大片夾擊,《不成問題的問題》在票房上成了「炮灰」。
其實這並不意外,明知道這樣的電影可能不會太被大眾接受,但梅峰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畫面是黑白,因為小說裡的背景是1940年代,要呈現年代質感。連鏡頭都特意挑了老式的,因為數碼鏡頭太清晰。
一個很簡單的農舍,他們按照老舍先生的描寫跑到重慶找了實景↓↓
臉上都是肉但散著光的範偉,成了圓滑世故的農場主任,也是劇組裡名氣最大的↓↓有人曾經勸梅峰,選些知名度高的演員可以提高電影的影響力,但梅峰說:對電影合適,別挑那麼多被認識的,熟悉的會帶著形象概念來看整個人,大家就不會更好認識角色。
後來婁燁看了這部電影都說梅峰膽子太大,選了這種老電影的風格。但梅峰說,電影總要有些不一樣的。
韓寒:80後言論擔當
說到韓寒,很多人不喜歡他批評社會的姿態,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華。
從中學開始,他就用寫作表達對世界的不滿,渾身帶刺、葷詞掛口、不願讀書。拒絕高考的他靠著熱血和犀利的言語成功圈粉,很多人不敢說、沒想到的話都從他在嘴裡蹦出來。
成了作家和賽車手後,猝不及防,韓寒轉行當導演了,「這是我人生規劃30歲以後要做的事情。」輕描淡寫一句話,韓寒便拿起了導筒,開始新的嘗試。
雖然一堆唱衰的聲音,但韓寒靠著自身的靈氣成功轉型為導演,去年春節檔上映的《乘風破浪》是韓寒的第二部電影,票房口碑都不錯,懷舊的氛圍讓很多80後引起了共鳴。
作為小鎮青年的傑出代表,他用鏡頭展現了小鎮生活,霓虹燈閃爍的歌廳是多少80後夢裡的場景↓↓
還有叛逆、好鬥的少年特性,估計每個男同胞都有過。
韓寒的電影道出一代青年的嘆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命運就似浮萍。
三位導演用自身行動詮釋了啥叫先鋒精神,其實不僅僅是電影界,各行各業都有先鋒級人物,比如這位阿爾伯特·山度士·杜蒙(Alberto Santos Dumont),他是現代航空業的先鋒、偉大的飛行家。
這位看起來有些文弱的小夥子可了不得,裡約熱內盧建立以他命名的機場;巴黎擁有致敬他的道路;甚至還有以他命名的月球環形山和太空任務站。
他的父親是巴西咖啡之王,在巴西有一大片種植園,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對機械著迷,在種植園裡駕駛蒸汽拖拉機和鐵路機車玩。
他還是儒勒·凡爾納的超級粉絲,《海底兩萬裡》不知道被他翻了多少遍。科幻小說看多了,少年杜蒙不知不覺就有了在天空飛行的夢想。
「有錢任性」的他並不想繼承爸爸的種植園產業,而是跑到巴黎學習機械、化學、物理學等理科專業,想著自己啥時候可以上天。
他先是小試身手用熱氣球飛行了幾次,接著開始大膽設計飛行器。
前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有次降落時和夏樂宮附近的建築相撞,差點小命不保,但杜蒙不管,依然痴迷飛行,研究了幾年後,他成功實現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上空盤旋的創舉。
接著他又設計了不少飛行器,他成功駕駛的「14 Bis」雙翼飛機就憑藉「比空氣重」的飛機創下三項世界記錄。
對飛行無限的熱愛,讓杜蒙把大半生都貢獻給了設計飛行器這件事上。他一共設計出24架飛行器,包括氣艇、直升機、單翼機和雙翼機,這些在當時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他直接做出來了。
杜蒙還打破傳統製造技術,提出不少富有創意的靈感,比如在氣球上運用中國絲緞、合板和鋼琴弦線。這些想法對航空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還將設計圖紙免費提供給其他致力於研究的飛行家們使用,讓大家共同進步。
1900年,他與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相識,兩人憑藉對技術發展的共同追求而結緣。1901年,杜蒙跟卡地亞抱怨,駕駛飛機時都沒手拿懷表看時間。於是三年後,路易·卡地亞就革命性地為他設計了首款專門於手腕佩戴的現代腕錶,開創製表領域先河。
自1904年誕生以來,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就一直書寫傳奇。不僅向阿爾伯特·山度士·杜蒙的非凡一生致敬,更不斷隨時代變遷而歷久彌新。
作為20世紀初工程學時代的開山之作,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以突破性的設計和功能,折射出以機械速度和科技進步為內核的時代精神。獨具一格的美學設計,是現代風格的標誌之作。
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新作忠實延續了這一設計哲學,別看小小一隻手錶,裡面可大有文章。
在重新設計這款腕錶時,卡地亞設計工坊確立了以下三個核心要素:佩戴舒適,布局巧妙,以及延續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的標誌美學。
保留方形造型。方形造型呼應了二十世紀初巴黎美學所傳遞的精緻與對稱,致敬艾菲爾鐵塔的方正四角設計。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以利落直線替代圓潤線條,打破了圓形腕錶蔚為流行的局面。
保留表圈上的八顆螺釘。螺釘在保有實用性以外,同時紀念巴黎城市建築黃金時期無處不在的機械鋼結構。在設計這款腕錶時,卡地亞創造性地將原本被藏匿的螺釘元素大膽地顯現出來。
表圈進行了創新設計,使表殼與表鏈的線條更加和諧。細膩纖長的線條,令腕錶更具時代特徵與活力。
Santos de Cartier腕錶當時誕生時就運用了制表領域罕見的皮錶帶,將佩戴者從懷表的限制中解放出來。這次新作採用創新的錶帶/表鏈設計,能根據不同場合搭配不同顏色與材質的錶帶/表鏈。
隱藏在錶帶下的QuickSwitch是卡地亞正在申請專利中的一種錶帶快速替換系統。它與表殼合二為一的隱匿機構,使得佩戴者可隨心替換精鋼、18K金、小牛皮或是鱷魚皮材質的錶帶及表鏈。佩戴者只需輕輕按壓錶帶/表鏈下方,即可啟動替換系統。
今年是卡地亞與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第六年合作,在提名晚宴當天,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也出現在了現場。
秉持著先鋒精神的卡地亞Santos de Cartier系列腕錶,不斷隨時代變遷而歷久彌新,書寫傳奇,而這也與中國電影的精神不謀而合。
小喇叭
我們的目錄升級成全天候好朋友咯,現在在主頁回復「目錄」,就可以看到整理出來的往期好看文章,看到喜歡的只要點一下就行,再也不需要回複數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