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檸檬的一位朋友因為心理壓力大,時常找我傾訴:
雖然在旁人看來,她就像個無所不能的小超人,似乎什麼都難不住她。但也因此她常常會把自己逼得很緊,本身她的工作性質和環境競爭性就比較強,她又是個性格要強的人,所以她會拼命努力,每天加班到晚上九、十點之後她還會給自己安排各種學習。以前我跟其他人一樣,認為她是無堅不摧的,什麼都難不倒她。但通過這幾次的聊天,我了解到,她近期總是失眠,很多時候想各種事情,凌晨2、3點才能睡著,到了早上5、6點又會突然驚醒,而且躺下來的時候,經常感覺心悸、不舒服。她知道自己最近壓力太大太焦慮了,所以找我聊聊,想要緩解一下情緒。其實她的壓力主要還是來源於工作,原本她的日常任務就比較繁重,上個禮拜領導又讓她出一個小品節目在年會上表演。所以她現在不僅要忙工作學習,有了空閒時間,還要想小品的內容,但是根本找不到靈感。
她告訴我:
她當時其實不想接領導的這個任務,但又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做,結果現在陷入了跟自己較勁的負性循環中,越不想做——越逼著自己去做——沒有靈感做不下去,急躁自責——於是更加不想去做了。
聽她講完,我給了她一個建議,讓她先把小品的事情放一邊,不想做那就不做,等她想做的時候自然會去做。
這條建議聽起來似乎沒有多少實用性,但我的朋友還是聽從了,決定先這樣試試。
然後昨晚她興奮地告訴我,她突然有了靈感,小品內容的框架已經想好了,現在壓在她心頭的這塊石頭總算放下來了。
聽著她明顯愉悅的聲音,我確信她已經找到了方向,不再像之前那麼焦慮了,我也替她感到開心。
其實,我們都會有這種跟自己較勁的狀態,比如:
東西找不到了,就非要一遍遍地去找,找的過程中不斷責怪自己「當時東西不該亂放」「為什麼自己記憶這麼差」,結果東西沒找到,情緒也變得特別煩躁。又或者沒有靈感、不想做某件事,但硬逼著自己去想、去做,結果什麼都做不好,甚至感覺自己要崩潰了。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內心是處於不斷內耗的狀態中,內耗越多,要做事的力量也就越薄弱,最後只剩下自我譴責頹喪,當然是沒有心力去解決這個事情的。
檸檬想說,大家可以放下跟自己的內耗,先平復情緒。
在心理中有一個醞釀效應。它說的是:
當你盡力想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在這種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就會對問題解決起到關鍵作用。
所以當我的朋友暫時放下小品的任務時,她的情緒首先就會得到放鬆。在放鬆的狀態下,再加上醞釀效應的影響,她會很容易激發一些靈感,然後以更好的狀態完成任務。
這就像你越急越找不到東西,當你不想找時,就突然看見了。
所以,某些時候,當你真的很不想做,而且負面情緒比較多時,那應該適當地放過自己,讓自己感受「不做」的力量,等你做好了準備,那時候再去更好地完成。
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
不管情感還是生活上的難題都令人煩惱。
你可以點擊我的頭像,選擇右邊的發消息,即可私信檸檬。
任何問題或煩惱,檸檬一直都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