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粉絲們一直強調是小成本,拍成這樣可以了,但不妨礙它仍舊是一部為了真人化而真人化的漫改。因為我們在劇裡看不到導演對原作感情的深刻理解、認同和共鳴。《傅雷家書》裡曾經提到傅雷有個學生,畫了很多佛像畫,始終達不到很高的水準,於是問他是不是有宗教信仰。回答果然並沒有,只是喜歡佛像畫可以使用各種顏色。傅雷告訴他一定要有信仰才能畫好佛像,否則沒有真誠的畫只是空洞的表達。
我為什麼說導演沒有對原作的喜愛和認同?
默認看劇的人都是看過漫畫的,在講故事情這件事上偷工減料,很多前後文都粗暴省略。
比如,片頭那帶有宿命感雞湯臺詞後,開篇兩位主人公走白線而相遇。我第一反應就是,在這麼個上下學的路上,這兩人習慣都走白線,17年了才第一次相遇麼?後面才了解原來漫畫裡提到是一個踩白線的遊戲。那麼就有可能是他們17歲那一年流行的一個遊戲,這樣兩個中二少年玩了同一個遊戲後相識也算是有緣了。
演員刻畫上本末倒置。
在同性戀作品裡,導演幾乎都偏愛著小受。不管是《藍宇》中對愛情忠貞勇敢的藍宇,《暹羅之戀》裡的棟,還是《春光乍洩》作天作地的何寶榮,都讓人又愛又心疼。他們的美好和他們的愛情一樣脆弱,才讓我們更加難以忘懷。
然而那個讓伊東幾乎是一見鍾情的小西,只會二愣子一樣的笑;不愛學習;才華方面擅長講故事也只是一筆帶過;一個做編劇的人,居然對男朋友的變心絲毫沒有覺察;被告知分手時候木然的驚訝,十幾年的感情說分就分,完全沒有不解不甘;失戀後的痛苦就是哭,重逢後立馬要求伊東再也不離開他。完全沒有個性,沒有才華,沒有閃光點,全靠漫畫濾鏡,讓人知道他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
小西像是紙片人,所有的特點和感情都浮於表面。反倒是渣渣攻的表演,像是個迷茫的社會人,博得了我的一些小同情。
渣渣攻伊東的描繪成了片子中的主角,但是描寫篇幅越多,伊東的愛就越可疑。
比如遇到女主說女主可能成為他的上司,說明他當時工作發展一般。分手前他根本沒有受到多大的社會壓力,而是想通過結婚生孩子來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合格的社會人;分手後根本沒有因為失去愛情而痛苦,而是因為普通的生活而感到心安。後面事業越來越好了,這時候連老婆的一句提醒,都能想起從前對自己百依百順的戀人多麼好。
他愛過小西嗎?阻礙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從來就不是社會現實的壓力,而是伊東對自我的迷茫。一個20幾歲的男人,在社會中隨波逐流,事業沒起色,對生活的沒有掌控感,他需要找一個強大的賢內助。但是等他30幾歲,事業有成,人生方向更明確後,開始懷念當初那個單純好擺布的初戀男友。
劇的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愛著小西的小東終於尋回了失去的愛人,兩人也得到了親人的理解,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走馬觀花,以及最後定格的他們40歲牽手而眠的畫面。兩人不管是穿著打扮還是神態氣質上,都和他們大學時期沒有區別。如此的沒有誠意,我甚至懷疑這是導演在對原作進行嘲諷。吐槽結局只是原作者幼稚的幻想,就好像是一個高中生,想像和自己當下喜歡的人結婚生子、幸福生活一樣。幻想裡,兩個人永遠是18歲的模樣,因為他根本想像不到多年後他們的改變。少年的幻想只有空中樓閣的憧憬,沒有點滴生活的細節。
經典日劇《東京愛情故事》也曾講過一個關於愛情的勇敢與懦弱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歌頌愛的勇敢,也要理解愛的懦弱,畢竟,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如此不同。
既然原作是一個美好祝福,那麼就讓我們做一個純粹的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