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電影市場總是被好萊塢電影佔去很大比例,奧斯卡獲獎電影評判標準更是成了許多國家品評本國電影優劣的參照系。這種獨特的優勢,成就了美國的電影產業,也奠定了它在網絡影評上的領先地位。
論中美「網絡影評」發展之比較
總體上說,美國的網絡影評不僅起步早,發布平臺和渠道也遠較我國豐富,一批網絡寫家已佔據「天時」「地利」的先機,在全球範圍內凝聚了相當的氣場。但是在「人和」上,獨領風騷的還是中國。網絡影評的未來走向將取決於這些構成元素的此消彼長。因為,網絡影評既關乎技術和手段,更關乎「國情」和「文化」。據此,我們認為中美網絡影評今後的走勢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美國電影的商業化程度很高,網絡影評同樣體現這一特點。比如,整合型、類工具網站主要面對網民大眾;學者專家創建的個人影評網站代表著網絡批評界中精英階層的認知;影評專業性網站,以單個電影的分組討論和評論連結為特色,顯示出獨具一格的嚴肅性和深刻性;搜尋引擎網站提供最便捷的影評閱讀、討論服務,體現一定的市場分布規律和市場導向。伴隨網絡時代下虛擬社區不斷發展的生態環境,以及網絡影評在與印刷媒體影評「拉鋸」戰中的最終勝出,這種市場細分將得到進一步擴張和強化。
美國電影產業作為一種成熟運行的商品經濟,自然在市場細分上走在了全球電影行業的前列。回顧美國電影史,電影的細分首先表現在成熟的類型片製作:20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創造並發展的類型片包括歌舞片、西部片、犯罪片、槍戰片、災難片等,深受觀眾歡迎。美國的電影批評作為美國電影產業生態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自然也延續和伴隨市場細分的特點和優勢。比如,有針對美國普羅大眾品位的報紙和電視影評(它們較少採用宏觀視角,主要從個人化的情感角度取悅觀眾);有符合社會主流商業價值觀的報紙和雜誌影評(它們大多結合一定理論知識併力圖使電影評論自然合法的融合於流行環境之中,如寶琳·凱爾的電影批評);也有學院派的學理性批評,主要在專業性電影雜誌上呈現(如《電影季刊》《電影評論》上的一些評論)。甚至還有一些評論文章,有意識地從年齡、性別、職業、意識形態等角度培育和聚攏讀者。
2008年,《波士頓鳳凰報》影評人傑拉爾德·皮爾裡專門製作了一部講述美國電影批評歷史與未來的紀錄片《為了電影的愛——美國影評人的故事》,被業界評論為記錄美國影評行業的絕唱。8年前,當皮爾裡萌生出製作紀錄片的念頭時,美國的影評行業看似正朝著良性與穩健的道路發展,然而近年來,傳統影評人面臨越來越多的失業危機。皮爾裡自嘲說:「開始製作時他將自己的紀錄片看作是為美國電影批評獻禮的讚歌,但拍攝結束時卻變成了一個垂死行業的輓歌。」因為在該片製作期間,至少又有28位報紙影評人被解僱,原因是網絡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的衝擊;另一個原因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印刷媒體大幅度縮減開支,對媒體電影批評帶來嚴重影響。截至2010年,全美最大的25家日報當中,有3家發行量同比降幅超過10%。作為刊發影評文章的主要陣地,有的報紙的電影評論版被撤銷,有的整個報紙走上轉型之路(如大型報業《村聲》由對電影的獨立、尖刻的評論立場轉為對社會名人八卦新聞的關注);一些地方報紙為了在與網絡新聞的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開足馬力將重心放在爭奪當地新聞的報導上,而將電影批評棄之如敝屣。當一批在傳統媒體工作的評論家面臨失去飯碗的危險時,他們有的進入教學系統,有的開始轉向網絡尋求心靈安撫和寫作酬勞。在變革的時代中,評論家試圖在傳統的印刷媒體和新生的網絡空間中維持平衡,並且找尋自己的身份認同。
更進一步說,以往傳統媒體通過「議程設置」為公共空間提供統一的社會議題,社會呈現泛群化現象。如今,網絡將人劃分為不同的圈子。MySpace和Facebook等SNS網站按照網民的喜好和口味劃分為不同的小組。網絡背後是一個個獨立的虛擬化社區。人們更多地相信和自己處於一個圈子的人的推薦,而不是對官方信息的搜集與取證。用美國營銷學者艾倫的話說,我們正處於一個「C時代」,這是一個聯結(Connected)的時代,也是社區(Community)的時代,依靠各種內容或情感聯結在一起的社區構成了當下最基本的營銷環境。如何針對不同的虛擬社區展開具體的市場營銷,是所有產業,包括電影批評產業所面臨的基本命題。
是故,美國的電影評論網站也形成一定的分類,並且採取品牌化營銷策略,迎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從宏觀的角度看,這些網站都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主要功能,按照信息內容的性質,我們大致可以把其細分為電影資訊網站、電影大獎網站、電影新聞網站、電影展網站、電影製作網站、影片資訊網站和DVD網站。當然每個網站的分工並不一定涇渭分明,有的網站同時擁有以上多類資訊。但是,每家網站都會詳略得當地分配資源,推出自己主打的版塊和內容。如「The Internet Movie Datebase」是所有網站中內容較為齊全的一家,它主要以電影諮詢的發布為主;「Coverage of the Annual Academy Awards」名副其實的以電影獎項為主要內容;而OFCS則是以單個電影的分組討論和評論連結為特色。不僅如此,每個網站也在維持和運營中加入了品牌化營銷的策略,通過會員制的建立、出售DVD以及印有網站Logo的各種小物件,培養影迷對於網站的忠誠度,提升人氣,建立品牌,持續發展。顯然,這種分眾意識符合網絡影評向大眾化發展的趨勢。伴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美國網絡影評的這種態勢將繼續發展下去。
而中國的網絡影評當下正被種種尷尬纏身。
首先,儘管網絡空間巨大,各類電影論壇和影評博客發表的網絡影評數量眾多,並且每天都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加,但其質量與數量嚴重失衡,內在同構現象嚴重,評論水平良莠不齊,多數尚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立體的、有深度的批評被平面化的解說和公式化的介紹所淹沒。網絡影評還存在著話語暴力凸顯的危險。在全民上網的年代,自由表達的空氣膨脹,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各類博文和帖子時常走在關注的前沿。一些網絡紅人為了吸引注意,不惜惡搞自己;一些網絡影評發布者為了發洩不滿,往往採取一些故作驚人的方式: 張口謾罵,用吐口水、拍磚等,換取點擊率和關注度。影評應該具有的客觀立場被一些網絡影評人拋到九霄雲外,他們的評論往往對人不對片,或對片不對理,輕易地就上綱上線,胡亂抨擊。打開電影論壇上的帖子,總能看到一些網友對某部電影或電影人的指責和謾罵,有些甚至還是無端的人身攻擊。
其次,雖然網絡影評發展呈現朝氣蓬勃之勢,但網絡影評存在的諸多自身缺陷已引起了包括大眾、業界和學界的詬病。國內著名公共論壇天涯上的一個帖子曾以醒目的標題《中國的網絡影評已經進入了黑社會時代》,搜尋和揭露其存在的各種醜陋。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已經有觀眾發現,一些國產大片在網絡上最風光的時候不是上映後,而是在免費點映和正式公映之間。那時網上會冒出很多影評,好評惡評並不重要,只求「滿視野」、上頭條。正如一位專家所說:「只要把電影變為公共討論事件,不管好壞都會有人看,資本就成功了。」當網絡評論匯成一股大潮向著資本洶湧而去時,網絡影評也便成了電影虛假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要之,當下我國網絡影評數量與質量嚴重失衡,話語暴力日益凸顯,公信力、影響力受到質疑和挑戰,很難說有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價值和市場價值。這種狀況已引起相關各方的警覺,也成為網絡影評鳳凰涅槃的當務之急。相信伴隨官方更多的重視,電影圈內更多的觀照,民間更多的自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健全,中國的網絡影評將在自省的基點上實現「撥亂反正」,逐漸進入「良性」發展之途。
美國的網絡影評也在轟轟烈烈地加快發展,與中國不同的是,網絡在當下美國還不是影評生存、傳遞的主要平臺。換句話說,網絡影評的影響和作用都還有限。作為穩紮穩打、正在博弈拉鋸中勝出的新形式,美國網絡影評相當一段時間的發展重點會放在傳承和接替傳統媒體影評的職能: 繼續擴大影響,引領大眾的觀賞和影響影片的創作。
與主流媒體如報紙、雜誌、電視不同的是,網絡在Web2.0時代使得影評的消費對象,由過去單純接收信息,向主動創造與分享信息轉變。網絡影評比傳統媒體的影評更自由、更靈動,因此也更能對浮生大眾的消費產生影響。比如,「爛番茄」等整合、工具類影評網站與其說是影評網站,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用戶活動」網站。用戶(觀眾)使用了某一個產品(電影)後,對產品及服務的思考、經歷、體驗等以文字或其他方式進行的評論都可囊括其中。傳統影評中論家關注較多的可能是影片裡的技術、導演創作手法等理念化的東西,而網絡影評卻是從用戶體驗出發,用平等的觀念交流或推薦這部電影好看與否,通過口碑宣傳,讓更多人共同分享和晾曬產品使用的心得體會,因此,它能贏得更多電影觀眾的認同,實際也增強了消費者對網站的心理認同感。
至於知名度高的個人博客和網站,匯集成為美國網絡影評世界裡的「塔尖層」,與傳統印刷媒體時代不同的是,由於時空和陣地的轉移,極大地增強了參與性和互動性,提供了一種「精英」與大眾直接「對話」的新的可能。所以,美國的電影批評家大多選擇「兩棲」,這一方面壯大了網絡影評的基礎隊伍,另一方面也大大開拓了影評的受眾面,傳統印刷媒體正在喪失的影響力也由此得到了補償,可謂三全其美,各得其所。
相比美國,中國網絡影評的目標顯然要高遠宏大得多。它不僅要引導消費,提高群眾的鑑賞水平,似乎還應該肩負起電影文化建設的重任,並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整個社會文化產生影響。有專家將中國網絡影評的影響和作用概括為4個方面,即:① 擴展言論平臺,推動大眾影評發展;②開拓影評思維,促進影評形式和理論創新;③凝聚人氣,為影評事業發展聚集後備力量;④還原「本質」,繁榮和重塑電影文化。這幾乎是一種全能的要求,似乎有點高不可攀。但據筆者看來,提出這種全方位的期待,既是中國「文以載道」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當下民族電影文化振興和建設的需要,在我國文化的加速轉型中,網絡影評的這種責任無可推諉。
電影和電影文化從來不是象牙之塔。按照列寧的說法,電影是所有的文藝樣式中最接近人民群眾和最受大眾歡迎的樣式。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自面世之日起,就和民間、草根有著一種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但一段時間以來,電影批評的貴族化傾向日漸滋長起來,高頭大馬式、名詞爆炸式、故弄玄虛式、朋黨沙龍式的評論漸漸時興起來,最終把本應面向大眾、面向創作、面向市場的「下裡巴人」硬生生弄成了無人問津的「陽春白雪」。特別是電影評論一和「文化」沾邊,似乎立刻身價百倍,變得愈發不可捉摸起來。電影文化變成了批評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的擋箭牌。中國影評影響力和創造力的日漸衰弱,與影評本身的這種「質變」是有很大關係的。
網絡影評的出現和迅速生長,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電影評論的本來面目。電影雖然生性屬於文化產業,但是它的文化從來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理當是大眾共樂的舞臺,而非少數人專營的禁苑。顛倒的是非需要顛倒過來。還要看到,消費方式是人類整個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某種消費方式的形成,不是人們主觀隨意選擇的結果,而是要受到多種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決定和影響的。
首先,消費方式取決於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對於人的消費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更為基礎和更為根本的因素。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思想解放運動的推進,我國的電影的生產力不斷得到釋放,一批優秀的作品相繼面世並獲得重大社會反響。特別是近年來,電影的年生產量已經超過了400部,加之國外大片引進數量和質量的逐步遞升,以及其他精神文化產品的不斷豐富,人民大眾的精神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影評的迅速崛起,實際是中國文化生產力不斷進步的一種象徵,是改革開放時代必然的隨行物。它越來越近地靠攏普通大眾的生活,傳達普羅大眾對電影的喜怒哀樂、真情實感。一句話,網絡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促進了大眾消費網絡(電影)的方式。
其次,按照現代經濟學的觀點,消費方式並不是消極地被生產力因素所決定,在一定條件下,它會反過來給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以積極影響,促進經濟(精神)生產的良性循環,使人民大眾的需要在新的基礎上得到更充分的滿足。換句話說,大眾既是文化消費的主體,又是文化批判和建設的主體,因此它本身處在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自身的精神成長與擴張,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移風易俗的力量。在社會當下,單純地消費電影,甚至享受電影不再是人們全部的寄託,人們還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當下的精神生產,去改造現今的文化產品,實現「自然的人化」。這種需要的強烈程度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提升,以及消費方式的日趨發展而與日俱增。電影本性和網絡優勢的結合,使網絡影評成為民眾實現「影響」和「改造」共舞理想的天然途徑。它迅速凝聚而成的人氣和或隱或顯的時尚張力,是能夠深刻影響一個時段藝術家的創作品相,甚至一個時期文化的時尚和風貌的。我國網絡影評正在彰顯和宣示這種昂揚的勢頭。
因此,我們有理由對一路高歌猛擊、認真反省自我,攪動了滿池春水的中國網絡影評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