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奇中醫養生理療 2018-11-02
這段時間兒科門診都擠爆了。在龐大的患兒群中,很多孩子是呼吸道疾病,流鼻涕、發燒、咳嗽。
其實,剛出現症狀時,用一些小兒推拿的手法,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臂內側的中間,從手腕到肘關節,中間呈一條直線,是天河水穴。可用食指和中指直推這個穴位。
從手腕到肘關節的方向,單方向直推。推的時候可以用一些介質,如礦泉水,沾上水後在皮膚表面推,有散熱作用。速度每分鐘要達到200次以上。堅持10分鐘以上,可以看到寶貝出汗。溫度沒有降下來,可以反覆做,不會損傷機體。
一般建議38.5℃以下,孩子精神狀況還好,可以在家做這個手法。高燒39℃以上,也可作為退燒的方法之一,但不能作為唯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病因。
第一步:止咳,點揉天突穴。頸部下端,胸部上端的凹陷處,是天突穴。天突穴下面就是氣管和食管,直接按下去,反而要引起咳嗽。所以,媽媽在做的時候,手指要稍微勾起來一點,輕輕的點揉,一般做20次。
對小朋友來講,點揉可能稍微有點不舒服,畢竟是在喉嚨部位,有時候會拒絕。有些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數數,跟著他數數的節奏,1、2、3……做20次就可以了。有些比較敏感的孩子,點揉20次,可能會有嘔吐的感受。那就讓他吐,一口痰吐出來,咳嗽就會好很多。
第二步:化痰,按揉羶中穴。這個穴位在兩乳之間的正中,用手指按揉一兩百次,或者用拇指上下來回擦。
第三步:溫肺,搓前胸後背。很多孩子,特別是一些體質比較差的孩子反覆咳嗽,其實是因為肺功能比較虛弱,或者容易受涼引起。晚上睡覺前,坐在孩子的側面,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後背,兩手相對沿著前胸和後背來回地反覆搓,搓到他感覺到發熱為止。
感冒最早出現的症狀就是流鼻涕。可以用「黃蜂入洞」的手法緩解流鼻涕,大一點的寶貝自己可以做。
這個手法,以前是用食指和中指放在小孩鼻孔的下緣進行按揉,「黃蜂」指的是手指,「入洞」就是鼻孔。這樣做,有些媽媽和孩子會感覺不適,畢竟在流鼻涕啊。那麼,可以稍微變通了一下,把手指放在鼻翼的兩邊。按50-100次,往往流鼻涕或鼻子不通,就能緩解一些。臨床上,稱這個手法為按揉迎香穴。
治療腹瀉的手法,可以用「補大腸」。從指尖到指根,直推食指上的大腸穴;
治療便秘,則反過來,從指根到指尖,直推大腸穴。每次做10分鐘到半小時,就可以。時間不要太長,如果超過半個小時,有些敏感的孩子可以從腹瀉變成便秘,或者從便秘變成腹瀉。
小兒推拿適合6歲以下的孩子,3歲以下的孩子效果最好,年齡越小推拿效果越好,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配合一些成人的手法一起推拿。在孩子6歲前,每天都可以摩腹和捏脊。
摩腹蠻簡單的,就是用搓熱的手掌貼在孩子的肚子上。順時針方面按摩可以通便,逆時針方面按摩可以止瀉。如果便秘和腹瀉的孩子,可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都做一會,稱為平補平瀉,可以增強孩子的胃腸功能。
捏脊,技術難度稍微高一點。左右手大拇指頂牢皮膚,食指和中指捏住背部皮膚。走形之前,稍微提起一定皮膚,食指和中指在前捻動,拇指在下方始終助推。手不要太垂直,要稍微斜一點,角度斜向孩子的脊柱方向。躲在後面拇指的動作很關鍵,拇指要往前推,才能保證食指和中指在前面走。
有些孩子睡眠不好,晚上容易醒來。其實,你可能不知道,手上的小天心和頭頂上的囟門穴是小兒推拿中助眠的兩個重要穴位。睡前和寶寶一邊講個睡前故事,一邊握著他的手掐揉小天心,摩一會兒囟門穴,既是寶貴的親子時光,也能夠幫助寶寶安然入睡。
手掌掌根部位,兩塊肌肉的當中凹陷的穴位是小天心。可以先掐10次,輕輕掐一下會留下指印,那就再往兩側揉10次,掐揉為1組。每次做10組,掐揉各100次。
囟門穴,很多媽媽可能不知道這個穴位,但都知道寶寶在生下來後頭頂有一塊骨頭可能沒長好,是軟的,有些孩子哭得時候還會一跳一跳。這個部位,是不會讓他人輕易觸碰的。摩囟門穴,就是在頭頂上方按摩,每次做3-5分鐘。
最後提醒家長,給孩子做推拿按摩,要在愉快的環境下進行。你可能要給他唱兒歌,可能要給他跳舞,可能要給他講故事,得讓他覺得很親近,讓他覺得你在跟他玩。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
[功用] 調理大腸,消炎,止瀉通便。
[主治] 洩瀉,便秘,脫肛,遺尿。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緣(第3胸椎與第4胸椎間)旁開1.5寸,屬足太陽膀胱經。
[操作] 用兩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兩側肺俞,稱揉肺俞;用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緣從上向下推動100次,稱分推肺俞,或稱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 發熱,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位置]自大椎至長強呈一直線。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將背脊皮提1下,稱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
[主治] 發熱、驚風、夜啼、疳積、腹瀉、嘔吐、腹痛、便秘等
[位置]肚臍旁2寸(約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個。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別點按在兩側的天樞穴,輕輕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能疏導大腸,理氣消滯。辣媽教室提醒您臨床上常用治療消化系統疾患。
[主治]腹瀉、腹脹、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亂
[別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與兩脅下之軟肉處。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主治] 腹痛,腹脹,腸鳴等消化系統疾患。順時針摩腹可通便,逆時針摩腹可止瀉
[位置] 在胸骨上,兩乳頭連線之中央,屬任脈
[操作] 中指端揉稱揉羶中;兩拇指自穴中向兩旁分椎至乳頭名分推羶中
[功用] 羶中為氣之會穴,居胸中,推揉羶中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嘔吐,氣逆,咳喘,痰鳴等症
[位置] 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 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一切熱證。高熱,口渴,驚風,咽痛,鵝口瘡(口腔舌上滿布白色糜點,形如鵝口),腮腺炎,大便乾燥等
[別名] 外一窩風。
[位置] 在手腕背側,腕橫紋中央。
[操作] 指端揉,稱揉一窩風。
[功用] 揉一窩風能溫中行氣,止痺痛,利關節。
[主治] 一切腹痛,傷風感冒,關節痺痛,急慢驚風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時中指、無名指所指處中間,即是勞宮穴。
[操作]用中指揉,稱揉勞宮。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發汗,右揉瀉心火,除煩躁。
[主治]發熱、煩渴、目瘡、齒齦糜爛、虛煩內熱等
[位置] 在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揉稱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嘔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於水瀉,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驚風,嘔吐,洩瀉,痢疾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老龍。
[功用]開竅醒神,退熱。
[主治] 突然昏厥,虛脫氣閉,心火實熱,急驚風
[位置] 在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功用] 揉能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能安神鎮驚。
[主治] 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目赤腫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位置]掌側腕橫紋。又稱大橫紋。橈側(拇指側)為陽池,尺側(小指側)為陰池。
[操作]兩拇指自掌側腕橫紋中央(總筋穴)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分陰陽。
[功用]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
[主治]寒熱往來,腹脹、腹瀉、嘔吐、食積、煩躁不安
[位置]手掌面大魚際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門稱為揉板門,順時針、逆時針都可以。從腕橫紋推向拇指根稱為橫紋推向板門,可以止吐。反之,稱為板門推向橫紋,可以止瀉。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治療乳食停滯,食欲不振。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曖氣等
推拿時的注意事項
(1)室內溫度不冷不熱,感覺舒服為度。室內空氣保持新鮮,增加室內氧氣的含量,可更好地濡養人體。
(2)推拿者修剪指甲,手上皮膚保持滋潤光滑,以免刺激孩子的皮膚。推拿前要洗手,講究衛生。
(3)只需推拿一隻手上的穴位,氣血就可以通達五臟六腑,起到全身調理的作用,不需要兩隻手同時推拿。多推拿左手上的穴位,是因為心臟在左側,推拿左手可使血液循環和能量傳遞相對快一些。左手如果有問題可以推拿右手,但右手有些穴位的方向跟左手是相反的,當注意。若手上局部皮膚破潰、起水泡、骨折、出血等,禁止在該處推拿。
(4)取穴準確,用力適度。切記:不要給孩子推疼了,不要推出水泡,不要推青或推腫了,是否有效不在於用力的大小,而在於穴位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對症。不過,用力也不能過輕,否則就沒有效果。推拿速度以每分鐘100~120次為宜,輕症或是虛寒證的病人,用力宜輕,速度宜慢,每日推拿1~2次;重症或是「火大」的人,推拿療程宜長,適當用力,速度要稍快些,每日多次推拿或連續推拿,根據情況隨症加減。
(5)新病、舊病都有的人,哪個病重就先調哪一個。
(6)推拿後出汗者,要注意避外邪,以免加重病情。
(7)關於推拿穴方的選擇,可以選擇一個穴方,每天一次或多次推拿;若是多種病因導致的疾病,可以選兩個或多個穴方配合推拿,每個穴方的推拿次數視病情而定;推拿過程中或推拿之後,若有不適感,應重新辨證和選擇穴方。判斷病情時有時會有一些假象和個體差異,使推拿者難以正確判斷,因此需要推拿者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推拿過程中,病人若感覺體內氣行、旋轉、麻、脹、跳、熱、輕鬆舒適感、飄浮感等為正常現象。有些患者不太敏感,怎麼推也沒感覺,此時不要去追求感覺,推拿之後以症狀消失為有效。
(8)推拿時避免皮膚摩擦過度,可用爽身粉、澱粉等塗到推拿部位,以免皮膚出泡、磨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