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幹正洋,是貴州師範學院的一名教師,也是銅仁市印江自治縣黔溪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銅仁市印江自治縣黔溪村任第一書記,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了。
黔溪村屬於二類貧困村,有500戶人家,其中建檔立卡戶136戶538人,貧困面廣。
基層黨建,託起黔溪村的精神脊梁
幫扶村村黨支部開展主題教育
通過入戶走訪和接訪群眾,我發現老百姓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非常嚴重。他們對很多政策一知半解,對村幹部也不信任。經過研判,我一是加強了基層黨建,讓黨員幹部把黨的好政策、好聲音帶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聲音。二是動員老百姓積極參與村中的大事小事,拿起規章制度的尺子,糾正偏差。
不到一年時間,村裡反映問題的人漸漸少了,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
產業帶動,激發群眾內在動力
幹正洋(左一)在田間地頭工作
在我來到黔溪村之前,村集體經濟是幾乎是零,沒有什麼產業,除了務工幾乎沒有任何種養殖收入來源。為了讓百姓脫貧,我通過村集體產業帶動,讓農戶在家門口搞起了養殖業和種植業——不僅房前屋後種上了蜂糖李、三紅柚、軟籽石榴等,而且還在果樹下發展養殖業,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經過大家不懈的努力,現在村集體有了規模5000羽的育雛場、規模5000羽的中鵝養殖場、規模10000羽的種鵝場、規模5000羽的商品鵝場,200畝蜂糖李果園,軟籽石榴果園200畝,三紅柚種植60畝。老百姓的自身發展動力被充分激發出來了,大家都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銷售幫扶,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幹正洋(左二)在農特產品銷會上售賣雞蛋
我充分利用「校農結合」平臺,把田間地頭的新鮮農產品直接送至貴陽多家高校,在讓教職工和學生吃上生態放心的食品,也幫助貧困戶增收。兩年多來,累計為老百姓銷售20多萬元的農產品。
自加入了扶貧大軍,群眾送了我三個綽號——「秋葵哥、賣蛋哥、鵝司令」,我也非常樂意別人這樣稱呼,自己把老百姓的農產品賣出去,很自豪!
大興基建,建美麗新農村
以前,村裡道路情況不好,廢棄老木房豬牛圈集中成片,村容村貌差。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把老舊房屋和廢棄豬牛圈拆除復墾復綠。同時,我帶領幹部群眾,修建連戶路,清理了村裡垃圾,安裝垃圾桶。不僅如此,村裡還修建了很多廣場,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如今,黔溪村舊貌換新顏,村裡環境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變,基礎設施也變好了,家家戶戶門前有了太陽能路燈......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俗話說得好「行百裡者半九十」,愈是接近成功就愈困難,我們越要堅持到最後。未來我將繼續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把百姓的依託作為前進的動力,以鏗鏘的步伐行走在黔溪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努力。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雨 通訊員 趙利平
編輯 張婷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