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題選定
組織全體圈員召開圈會,現場列出問題點,選出5個備選主題進入主題確認階段。運用5-3-1評價法進行主題篩選,篩選維度包括上級重視程度(30%)、可行性(15%)、迫切性(15%)、圈能力(40%)。經過全體圈員投票,最終選出本期活動主題為:降低NICU患者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
名詞定義:氣管插管即臨床上為促進患者氣道通暢,將一種特製導管經聲門置入氣管的技術,包括經鼻氣管插管和經口氣管插管。氣管插管併發症即患者留置氣管插管期間,出現與之有關的異常情況,包括堵管、移位、感染、口唇擠壓傷、脫管、氣道黏膜損傷等。
衡量指標:查檢期間留置氣管插管總天數為樣本量(時間不足24小時按1天計算)。因併發症發生與氣管插管留置時間有相關性,故不能以氣管插管患者數為樣本量,以避免查檢期間患者留置時間長短差異對併發症發生項數的影響。項目中出現併發症的數量為缺陷項數,同一患者可出現多項併發症,按併發症數量計算缺陷項數。
選題背景:神經外科ICU收治患者多為特重型顱腦損傷、腦出血、腦血管意外等,且多為意識障礙。統計科室2016年9月-11月共收治1 268位患者,其中氣管插管人數為454人,插管率為35.80%。據臨床觀察,患者留置氣管插管時間多數超過5天,拔管後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口唇潰爛、血性分泌物、聲音嘶啞等現象。對此類患者常規行氣管鏡取樣痰培養,結果顯示,感染率明顯高於無人工氣道患者。且留置氣管插管患者多數比較煩躁,脫管風險較高。科室經過臨床實踐,採取了相應預防措施,但效果欠佳。氣管插管是危重患者急救的首要措施,是危重患者氣道通暢的基礎措施[1]。氣管插管患者發生誤吸比例為8.62%~10.48%[2]。在ICU 患者中,由於多種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或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內細菌定值概率高達70%~75%,如果口腔護理不到位,易導致定值細菌進入肺部,引起VAP發生[3],且自行拔管或插管脫落達5.4%~15.5%[4],留置氣管插管時間與口唇擠壓傷概率呈正相關[5],咽部不適為最常見併發症[6]。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往往過多關注非計劃性拔管、感染等嚴重併發症,對氣管插管固定引起的口唇擠壓傷、氣道黏膜損傷等常見併發症關注率較低。因此,降低NICU患者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尤為重要。
2活動計劃擬定(略)
3現況把握
3.1流程圖分析(圖1)
圖1 氣管插管流程圖
3.2現狀查檢
繪製查檢表,圈員擔任調查員,通過討論、資料查詢、數據收集等方法進行回顧性調查取樣。收集神經外科監護室2016年12月21日-2017年1月3日留置氣管插管總天數340天,發生氣道黏膜損傷23例、口唇擠壓傷18例、誤吸8例、感染5例、其他3例,氣管插管患者併發症發生率為16.76%。其中,氣道黏膜損傷、口唇擠壓傷、誤吸佔85.97%,依據80/20定律,這三大因素為本期活動改善重點。
4目標設定
全體圈員依據5-3-1評分法,從工作年限(40%)、學歷(10%)、職稱(20%)、品管經驗(30%)4部分對自身能力進行打分,計算出圈能力為85%。則,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16.76%-(16.76%×85.97%×85%)=4.51%,改善幅度73.09%。
5解析
5.1原因分析(圖2、圖3、圖4)
圖2 出現氣道黏膜損傷原因分析
圖3 出現口唇擠壓傷原因分析
圖4 出現誤吸原因分析
5.2要因確認
全體圈員依據5-3-1評價法進行要因圈選,總分60分,依據80/20法則,48分以上為要因。
選定氣道黏膜損傷要因為:醫務人員操作能力參差不齊,患者霧化方法不對症,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集束化護理用具落實不到位。
選定口唇擠壓傷要因為:醫務人員操作能力參差不齊,患者原發病影響,固定器固定鬆緊度不合適,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
選定誤吸要因為: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口腔護理落實不到位,集束化護理用具落實不到位。
5.3真因驗證
針對選出的要因,自製真因驗證表進行數據收集。2017年1月9日-1月15日留置氣管插管總天數為168天,共計發生缺陷項數82項。其中,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23項,口腔護理落實不到位20項,集束化護理用具落實不到位12項,霧化方法不對症10項,操作能力參差不齊7項,累計百分比達87.80%,為真因。
6對策擬定(表1)
表1 對策擬定
註:全體圈員就每一評分項目,依可行性、經濟性、時效性、圈能力進行對策選定,評價方式:優5分、可3分、差1分。圈員共12人,總分240分,依80/20定律,192分以上為實行對策,共圈選出18個對策,合併為4個對策群組。
7對策實施與檢討
對策一:科學管理,醫護協同
改善前:(1)管理層及臨床護士對併發症重視度不夠;(2)臨床氣管插管醫護人員責任不明確;(3)護理人員離職後未及時補充,人力資源配備不足,臨床工作量大。
對策實施:(1)成立由科室主任、護士長、責任組長組成的前饋管理監督小組,每日由專人進行臨床督導。(2)科學排班,固定專人負責支氣管鏡吸痰配合。(3)成立臨床氣道護理小組,由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組成,每天輪流評估氣管插管患者併發症預防措施落實情況並進行質控。(4)完善醫護一體制度,明確規定氣道管理師參與部分氣管插管臨床護理操作過程。(5)建立醫護交流平臺(醫護一體微信群),每班反饋人工氣道患者痰液、肺部及併發症情況,實時反饋,班班交接。
效果確認:工作人員責任感及主動幹預意識明顯加強,患者氣管插管移位及誤吸等併發症從16.76%降低為13.57%。
對策二:健全制度,完善流程
改善前:(1)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流程及評估標準與臨床操作脫節;(2)氣管插管護理流程不完善;(3)氣管插管出現併發症後處理預案不完善;(4)氣管插管併發症評估量表不全面;(5)護理人員工作質量標準不明確;(6)氣管拔管指徵與氣管插管拔管流程不明確。
對策實施:(1)完善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操作規程及考評標準,將口腔護理方法由擦拭法改為衝洗加擦拭,並增加口腔護理液選擇種類,衝洗時可用生理鹽水或乳酸納林格液等。(2)完善氣囊壓力監測操作規程及考核評估標準,對於氣道反應嚴重的患者,可以在氣囊內注入0.5ml利多卡因[7],緩解患者不適。(3)完善預防氣管插管併發症相關制度流程及應急預案,對於氣管插管患者口唇出現的機械性損傷、黏膜損傷及誤吸做出明確說明,及時給予相應措施,並在病歷中體現。(4)制定人工氣道監測評估觀察量表,責任護士每班動態評估。(5)制定氣管插管規範化固定流程標準,對於氣管插管患者採用「回」字型敷料,預防口唇擠壓傷。(6)修訂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基礎護理班工作流程及工作質量標準,加強對氣管插管併發症的督查。(7)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制定氣管插管患者插管及拔管流程。
效果確認: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合格率為92%,氣管插管口唇擠壓傷降低90.48%,患者主訴插管造成咽部不適感明顯減低。
對策三:業務培訓,演練考核
改善前:(1)護理人員相關知識缺乏;(2)護理人員臨床實踐能力參差不齊;(3)護理人員工作年限有差異;(4)護理培訓趨於「填鴨式」;(5)傳統考核方法過於機械化。
對策實施:(1)根據護理人員分級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分別開展人工氣道管理相關理論知識培訓,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氣囊壓力監測及吸痰等操作培訓與考核,氣管插管規範化固定培訓及口腔周圍皮膚保護內容培訓。(2)採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如示教及反示教、情境再現示教、共同參與討論式教學,充分鍛鍊臨床應變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3)考核標準趨於系統化及整體化,在相關考核中結合臨床實際,設置不同障礙,使考試內容更生動、更實用。(4)選派護理骨幹參加氣管管理培訓班。
效果確認:護理人員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操作考核100%合格,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大幅度提高,專項考核平均成績90分。
對策四:更新理念,改進用具
改善前:(1)吸痰方法及時間缺乏個體化;(2)患者咽部不適發生率高;(3)護理耗材多樣,與臨床脫節;(4)霧化藥液選擇多樣;(5)警示牌不清楚;(6)氣管插管用具及護理用物放置不合理。
對策實施:(1)根據患者病情以100 mmHg~150 mmHg低負壓不間斷式吸痰法,每次操作時間以徹底吸盡氣道內分泌物為準進行吸痰。(2)完善氣囊壓力監測標準,對於咽部嚴重不適者可注入0.5ml利多卡因。(3)氣管插管前使用利多卡因塗抹插管,根據不同患者霧化用藥、時機、目的制定科學的霧化方案,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咽部不適感;對於留置氣管插管時間大於12小時的患者,及時給予持續霧化吸入。(4)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合適的霧化方案,選用合適的霧化裝置及霧化藥液,將手機支架應用於臨床,實現ICU昏迷患者持續霧化。(5)自製新型警示標識牌,分為紅、黃、綠3欄,根據危重病情相關的急、中、緩重點事件進行分欄放置。(6)自製新型約束裝置,改進臨床上常有的帶狀約束帶改進,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約束不適感。(7)對於存在誤吸風險的患者,評估後及時留置鼻空腸管,預防誤吸。(8)根據患者選擇不同的固定方式,對現有的固定器進行改進,減少口唇部機械性損傷,緩解患者不適感。(9)將氣管插管用具及護理用物按照6S進行規範化放置,方便臨床使用。
效果確認:患者不適感降低,患者氣道黏膜損傷率降低,患者出現機械性損傷發生率降低,臨床護士工作效率提高。
8效果確認
依據查檢表,收集神經外科監護室2017年4月10日-23日留置氣管插管總天數337天,發生氣道黏膜損傷6例、機械性損傷3例、誤吸2例、感染2例、其他1例,併發症發生率為4.15%,目標達成率為102.94%,進步率為75.24%。
與此同時,活動後圈員在解決問題能力、責任心、溝通協調能力、自信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和諧度、品管手法、專業素養、責任榮譽等均有大幅度改進。
9標準化
將本次活動的有效對策及改善後的操作方法加以標準化,共形成4份標準作業書:(1)氣管插管患者併發症預防標準流程;(2)氣管插管規範化固定作業標準書;(3)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技術操作作業標準書;(4)氣囊壓力監測執行標準作業書。
10檢討與改進(表2)
參考文獻
[1] 王元華.ICU內患者氣管插管的時機、策略及併發症發生率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6,8(14):111-113.
[2] 郭 旋,董士民,卞曉華,等.重複氣管插管對相關併發症的影響[J].臨床誤診誤治,2017,30(2):55-58.
[3] 王 楠,盧先本,楊偉英,等.ICU患者應用口腔護理液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16,26(14):3342-3344.
[4] 張傳來,劉 銳.重症患者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循證護理實踐探討[J].重慶醫學,2014(18):2398-2400.
[5] 孔 靜.氣管插管病人口腔及頸面部壓瘡發生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13(14):1360-1361.
[6] 溫開蘭,楊孟昌,蔣 蓉,等.布地奈德聯合利多卡因霧化吸入降低雙腔氣管導管插管對咽喉部相關併發症的作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105-109.
[7] 張 蕾,陳潔蘋,陳 恩,等.不同氣管導管套囊內介質對減少全麻氣管插管相關併發症的作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24):120-121.
原標題:降低NICU患者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