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插管小分隊,每次操作都是生死考驗

2021-01-20 人民日報

27%!呼吸機一停,患者的指脈氧飽和度立即下降。隔著起霧的防護面屏,光谷院區麻醉科主任高峰和同濟醫院麻醉醫生王楠對視一眼。

「我要插管了!」高峰示意旁人退到病房最遠處,小心地打開患者口腔,檢查完氣道,插入可視喉鏡,然後接過王楠遞來的呼吸機軟管,找到聲門,又準又快插入氣管。同時,王楠已將導管近端接上了呼吸機。

看著患者指脈氧飽和度迅速攀升至90%以上,高峰長舒一口氣。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來自5家醫院的18名麻醉科醫生和兩名護士組成插管小分隊,至今已經為60多名危重症患者續上了最關鍵的一口氣。

30秒,再續一口氣

「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無創呼吸機不能滿足患者需要時,就需要氣管插管博一線生機。」華中科大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院長劉繼紅介紹,在這個828張床位的重症定點收治院區,98%以上的患者都是重症和危重症。

在全院相關病例討論會上,專家們表示,建立一支氣管插管小分隊。病區醫生提前預判患者的病程發展趨勢,如患者有惡化傾向,要儘量提前插管,將救治關口前移。

以高峰為隊長的插管小分隊臨危受命,成為全院危重症患者生死線上的「守門人」。

「每次氣管插管,給我們的有效時間實際只有30秒,或者滿分或者零分。」高峰說,因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體質差,無法耐受長時間缺氧及血壓、心率的劇烈波動,醫生必須在30秒內完成插管。

對麻醉醫生來說,氣管插管是一項常規操作。但疫情中,每次插管都是生死考驗。

「戴著3層手套,食指都是僵直的,方向和力道都不好拿捏。加上防護面屏上的霧氣,操作難度增加很多,所以才更需要有經驗的麻醉醫生完成。」復旦大學華山醫院醫療隊的羅猛強說,插管講究穩、準、力道適中,需要屏住呼吸,集中精神,一舉而成。

小分隊每兩人一組排班,24小時守在病區外待命。過去的一個月裡,他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緊急時刻。

「一名機械通氣的病人氣管導管的氣囊破了,請速來換管!」不久前的一個深夜,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醫療隊的馮偉和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的謝坤接到通知,便知情況危急。「在更衣室,護士一邊催一邊擔心我們防護服穿不好,聲音都變了。」馮偉說,那次他們只用了15分鐘就趕到病房,在病人因缺氧而加重病情之前完成。「從病房出來,我腿一軟,直接坐在地上了。」

10釐米,「貼面」搏鬥

「氣管插管中,患者要闖生死關,我們也要闖感染關。」高峰說,麻醉醫生進行插管操作時,最近時距離病人口鼻只有10釐米左右,病人呼吸道噴出的有極高傳染性的病毒氣溶膠甚至會濺到醫生的面罩上。

在與病毒「貼面」搏鬥時,醫生們要穿上防護服和兩層隔離衣,戴上N95口罩和外科口罩,然後再戴上防護面屏和全面型面罩。但即便如此,依然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王楠就曾遭遇過暴露的風險。「當時,已經給患者做了插管。正在調整鎮靜藥物劑量和呼吸機參數,患者心率從110次/分快速下降到30次/分,而且還在繼續下降,不做緊急處理很快就會出現心跳驟停。」王楠說,她當機立斷實施胸外心臟按壓,同時呼叫周圍醫護人員來搶救。

按壓兩分鐘後,隨著急救藥物開始起效,患者的心率逐漸恢復正常。

「胸外按壓動作幅度大,很容易造成防護服破裂。而當時剛做完氣管插管,病房裡病毒濃度很高,非常危急。」高峰得知這一狀況後,反覆與王楠確認是否有暴露。

「我只是想著不能讓病人的心跳停了。」在病人命垂一線的時刻,王楠壓根沒考慮自己是否會被感染。

連續5個小時在ICU進行插管操作後,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醫療隊的譚永昶剛脫下防護服就坐在了地上。「頭疼欲裂,渾身軟綿綿的。」他說,雖然一次插管操作用時不長,但需要與管床的醫護人員溝通病人情況,插管後還要在病房觀察一段時間,麻醉醫生在病房裡停留的時間並不短,三級防護下會因為缺氧而頭疼。

「插管過程也是一寸短一寸險的。」馮偉說,為了儘可能降低感染風險,光谷院區17個病區全都配備了可視喉鏡。這樣,醫生可以在距患者面部30釐米處完成操作。

20勇士,越跑越穩

「插管流程快一分鐘,患者就多一份生的希望。」高峰說,需要插管的患者都是「重症中的重症」,病情拖不起。

但一支臨時拼湊的隊伍,如何不經演習就能配合默契,高效運轉?在小分隊成立初期,高峰為此很傷腦筋。

「想要全面把握患者插管指徵,實現『零失誤』,只有統一標準。」高峰說,他們一邊執行任務,一邊分析病例,很快對個人防護、物品準備、插管步驟等全流程作了詳細規定。

「以前穿脫防護設備要半個多小時,現在配合默契,20分鐘內就能完成。」羅猛強說,他們還配備了氣管插管專用「萬用箱」,所有藥械都放在裡面,大大減少了準備時間。

華山醫院麻醉醫生魏禮群介紹,為了提高插管成功率,每天的值班隊員都會將遇到的問題和體會發到小分隊微信群裡。小到紗布使用、插管姿勢調整,大到插管時機把握、呼吸機參數設置,都認真總結經驗。

如今,這支隊伍越跑越快、越跑越穩。「現在需要插管的患者在減少,而且已經陸續有插管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後,病情好轉,順利拔了管。」高峰說。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直擊插管敢死隊90秒:和患者口鼻相對,暴露高濃度病毒下
    操作時間越長,對患者越不利,實施插管操作的麻醉科醫生在高濃度病毒空氣中的時間也越長。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簡稱「同濟光谷醫院」)ICU病房常見的一幕。  2月14日,中午12點,同濟光谷醫院麻醉科主任高峰接到醫院醫療辦主任祝偉的電話,要他整合現有力量,專門組建一支插管小分隊,為整個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急救插管支持。
  • 「患者70歲,男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 80%,準備插管」!
    插管過程中氣道開放,正壓的下呼吸道可能有數以億計的病毒隨著氣溶膠噴濺而出,直衝操作者面部。此時病人也有可能出現嗆咳、反流,導致操作房間內充滿飛沫,增加感染風險……這樣的危險,就像戰場上的排雷、拆彈,可是當警報響起,隊員們卻義無反顧毅然走上這片「雷區」。
  • 武漢醫生敢死隊:高危90秒與病毒源最近,最怕晚上ICU插管
    醫院每天都要舉行疑難與死亡病例討論會。在討論會現場,討論的病例無一不是高齡、有其它基礎病、其它臟器損傷、多臟器損傷以及細菌感染等情況。每次討論會上,除了對疑難病症病因分析討論,治療措施方面討論最多的是激素的使用以及插管的必要性和時機。專家們比較一致的認識是,要提前預判患者的病程發展趨勢,如判斷其有惡化傾向,要儘量提前插管。
  • 插管、拔管、出院……每天,這裡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23日訊「每一個被我們從『鬼門關』拉回來的危重新冠肺炎病人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周晨亮主任一字一頓地說著。雖然隔著厚厚的防護服,依然可以讓人感受到那心存的餘悸。插管!怕,不言而喻,但時間就是生命每天,這裡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一家三口,因家庭聚集性發病,一起住進了東院區。1月13日,病情最重的50歲陳先生,住進了重症醫學科。重症監護室外,僅有陳先生的弟弟一人幫忙張羅。
  • 一場特殊心臟瓣膜置換術的生死考驗……
    手術中首先,充分的術前氣道評估,預計到通氣及插管困難的風險,並制定好麻醉誘導及插管方案,以及備選方案、緊急氣道處理方法,插管失敗的處理方法(包括喚醒患者等),接著,患者因頸部僵硬,處於固定狀態,維持患者的體位十分重要,須竭力防止術中頸部過度伸屈,及關節牽拉和體位不當導致意外損傷,王永旺、龐宏宣等麻醉醫師團隊為該患者採取清醒可視喉鏡下氣管插管
  • 戰重症|與死神搶人的「氣切小分隊」:戴4層手套精準操刀
    醫生首先需要切開甲狀軟骨下緣,暴露氣管;再切開氣管前壁,迅速插入氣管套管,將矽膠內管從套管植入並固定,接上呼吸機……」這一系列精準操作需要在15分鐘內完成。「65,80,97」,床邊監護儀上的動脈血氧飽和度迅速飆升,患者生命體徵重回穩定。  這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醫生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做氣管切開手術時的場景。
  • 武漢「插管敢死隊」搶救病人現場曝光:臉正對病人口鼻
    導讀:為了應對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來自5家醫院的18位麻醉醫生組成了一支「插管敢死隊」,他們暴露風險最高、操作30秒以內就要完成,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網友看完驚心動魄的搶救現場後表示:白衣戰士,你們了不起!麻醉科醫生楊萍小心翼翼打開患者口腔,含高濃度病毒的空氣朝她的臉彌散開來。
  • 走進神秘部隊:每次行動都是場生死賭局
    訓練場上,排爆員走進模擬排彈現場「對排爆手來說,每次行動都是場生死賭局,贏了可以平安回家,輸了後果不堪設想。」排爆員手中的拆彈鉗是一把多用工具排爆訓練,可以用枯燥來形容。七彩盤解在許多動作電影中就有體現,主要就是繞線、剪線——木板上釘兩排釘子,分別編號,然後按照無規律隨機指令繞線,數十個指令下來,要求一根線都不能繞錯。隨後,根據指令,如「剪斷1號至6號的紅線」,要求準確找到這根線並迅速切斷,同樣一連串數十個指令下來,要求一個不錯。這種訓練就是要求排爆手能夠以接近百分之百的準確率,切斷炸彈觸發裝置的電源或信號供給。
  • 《生死血符》曝片花 生死考驗催淚震撼
  •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在武漢,一切都很快:突然間,眼前的患者成了死亡統計裡的「1」。 有人說,「插管小分隊」之說還不夠悲壯,應該叫「敢死隊」——插管的那一刻,麻醉師需湊近患者的口腔才能看到氣管開口,儘可能將軟管置入氣管內,病人的呼吸道會噴湧出傳播力極強的氣溶膠。
  • 林天來:每天都要面對生死的「特種兵」醫生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閩南網1月12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每次在危急時刻,總是忘記生死,事後想起才不禁害怕。
  • 關於氣管插管,你知道多少
    氣管插管是急救工作中一項重要的操作,其目的是維持呼吸道的通暢,防止誤吸,保持足夠的通氣功能。其適應症有心跳呼吸停止,全身麻醉時進行呼吸道的管理時,嚴重的呼吸衰竭患者需要行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時,呼吸道的分泌物較多且不能自行咳出有窒息的可能的時候,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
  • 人生結局只有兩種,插管的和不插管的......
    本文據2013年柯文哲醫師Ted Taipei的演講《生死的智慧》。他以遊走生死間的醫生角色,幽默現實地講述生死的智慧,帶領觀眾重新省思人生。我大概是見過死人最多的臺灣醫生,很合適來談生死的問題。這是另外一個案例,報紙寫「全球首例,臺灣奇蹟,男無心臟活16天」。
  • 學會這招 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分分鐘下降
    (3)成立臨床氣道護理小組,由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組成,每天輪流評估氣管插管患者併發症預防措施落實情況並進行質控。(4)完善醫護一體制度,明確規定氣道管理師參與部分氣管插管臨床護理操作過程。(5)建立醫護交流平臺(醫護一體微信群),每班反饋人工氣道患者痰液、肺部及併發症情況,實時反饋,班班交接。
  • 光棒引導氣管插管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因其操作快捷簡便,可用於頭頸活動度受限和張口度困難的患者。常見的進口光棒有Flexilum、Tubestat、Trachlight,國內一些醫藥器械廠也有類似產品。不同生產商生產的光棒略有不同,但其原理均為利用光棒前端在喉部區域產生明亮光斑來定位氣管導管與聲門的關係。
  • 插管之爭後,瓊瑤做了個「無情冷酷」的決定!
    事實上,讓瓊瑤最終妥協插管的關鍵,是與侯文詠的一個電話,她形容一直以來把對方當成「家庭醫生顧問」。侯文詠告訴她:「鼻胃管是很普通的東西,等到他病好了,一分鐘就可以拿掉的,你為什麼不插呢?」最終瓊瑤因不希望與繼子女們甚至社會為敵,決定「投降」。「我想,如果插管,最起碼,鑫濤的三個兒女會很高興吧。」但插管當天,瓊瑤寫道,在平鑫濤病榻前哭喊了上百次「對不起」。
  • 廣州人的生死之交!111天的世界紀錄!
    因為膿毒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當時老劉全身已經出現浮腫,再加上本身就肥胖,給醫生的操作帶來了很大難度。 直到當天晚上11點多,ECMO開始運轉。有了「魔肺」的支持,老劉的外周血氧飽和度首次達到100%。 但誰都沒有料到,更大的兇險還在後面......
  • 賽爾號大電影6:聖者無敵,譜尼度生死劫,賽爾小分隊奮力營救
    就在譜尼清理了宇宙海盜後,賽小息突然大發神經,邀請譜尼加入自己的賽爾先鋒精英小隊,而譜尼或許是被食物所誘惑,竟然莫名其妙的加入到了賽小息的精英戰鬥小分隊中。賽爾先鋒精英小隊合影可好景不長,一天,譜尼突然發覺自己的身體正在發生異常的變化,他將經歷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於是譜尼留下一件信物後,不得不離開這些小夥伴,從此之後便銷聲匿跡了。
  • 「佑安-抗疫先鋒榜」危險我來,佑安醫院張佳瑩每次危險的操作都搶...
    危險我來,佑安醫院張佳瑩每次危險的操作都搶在前面她長期從事愛滋病、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傳染病防治及危重症搶救工作,曾參與2019年底發生在內蒙古的鼠疫防治工作,在重症傳染病的防治方面有著較豐富經驗。